
【云水·暖】年馍飘香,年味长(散文)
小时候,腊月里,最心心念念的,便是母亲蒸出的热气腾腾的年馍,麦香扑鼻,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幸福的滋味。如今,小年刚过,这份温暖的记再度被唤醒。
前几日,得知老家父母面粉已用完,她本打算用家中的麦子去换取,可那换面的人却迟迟未来。我给爱人说了,他二话不说,开车去超市买了一袋,顺便捎带了一袋馍回来。
腊月二十四下午,我和爱人回到家,一进门,母亲就迎了出来,看到我们手里的东西,嗔怪道:“买这么好的面粉,得多花不少钱啊。”母亲嘴上虽在嗔怪,可我心里清楚,她的内心满是感动。她一生节俭,习惯了精打细算,可对我们的爱,却从来没有丝毫吝啬。她的嗔怪,不过是不想让我们为她多花钱,是对子女深深的疼爱。
“都快过年了,人家换面的都不来了,你咋蒸馍呀?”我笑着说。“不行就去镇子上换面。”母亲说。“都临近年底了,人家都放假了。”听了我的话,母亲没再说什么。
和母亲闲聊时,我得知她打算明天(腊月二十五)蒸馍,而且母亲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酵面了。虽然我没能亲眼见证,但我能想象出:母亲会从那老旧的柜子里,会小心翼翼地捧出存放酵头的罐子,那酵头可是家里蒸馍多年的“宝贝”,陪伴我们无数个年头,带着一股独特的、只有岁月才能赋予的香气。然后,母亲轻轻地把酵头掰成小块,放入温水中,拿起筷子慢慢搅拌。她的眼睛紧紧盯着酵头在水中散开的样子,神情专注而认真,仿佛在进行一场至关重要的仪式。为了让酵面发得恰到好处,母亲肯定守在旁边,时不时地查看酵面的状态,满心期待着它能成功发酵,好为我们蒸出又香又软的馍。
此刻,酵面已经发好了,我对母亲说:“妈,明天我早早过来帮你,和面这活儿我来干。”母亲听了,嘴角微微上扬,眼中满是笑意,却又带着几分心疼,轻声应道:“天太冷,你别来得太早了。”
第二天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我便匆匆起床。简单洗漱后,七点半,我准时赶到母亲家。本想着能帮母亲分担些活儿,可推开门,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吃惊不小。母亲已经把面都和好了,满满一盆发好的面,白花花的,散发着发酵后特有的香气。父亲说,母亲昨天晚上九点多就把面和好了。
我忍不住嗔怪道:“妈,咱们不是说好了等我来,你咋早早就把面和好了?”母亲只是笑着,眼神里满是慈爱:“昨天晚上我投了三次酵面,看见酵面发了,就把面和好了。”
“你妈看你身体不太好,心疼你,怕你累着。你也一样,心疼你妈,你们娘俩都为对方着想。”听完父亲的话,看着累得直不起腰的母亲,我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酸涩与感动交织在一起。母亲总是这样,默默为我们付出,不顾自己的身体,只为了让我们过得舒心。她的爱,如同这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又炽热,这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此时此刻,我能想象得出母亲和面时的情景:她站在灶台前,一手倒水,一手和面,那布满老茧的手在面团上熟练地翻飞,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她却浑然不觉,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手中的面团承载着她对这个家所有的爱与美好期待。
经过一晚上的发酵,面成蜂窝状。母亲说要蒸点包子,可一看,肉还没煮呢。我轻声提议:“妈,咱们先煮肉,等肉煮好了再包包子,您看行不?”母亲点了点头。于是,我们先把肉放进锅里煮上。煮肉时,依偎在父亲身旁,望着他专注添柴的模样,往昔父亲为我烤馍的温暖画面瞬间浮现,那份温暖一如往昔,从未改变。不过此刻,我的目光更多地落在了忙碌的母亲身上,她的身影在灶火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温暖动人。
肉煮好了,我们开始剁包子馅,这时,二姐和哥哥也回来了。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二姐一边熟练地揉面,一边眉飞色舞地讲着前几天去集市上遇到的趣事,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你们都不知道,那个卖菜的大爷,为了多卖出去一把青菜,追着顾客跑了好远呢!”说着,还模仿起大爷奔跑的样子,惹得哥哥笑得前仰后合,手中的面团都差点飞出去。母亲也被逗得合不拢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一边笑着一边指着二姐说:“你这丫头,就会添油加醋。”母亲的笑容里,满是对儿女们的宠爱,那一刻,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满足和幸福,仿佛所有的辛苦都在这欢声笑语中烟消云散。她或许在想,一家人能这样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就是她最期盼的时光。
我手中捏着面团,眼睛时不时地看向母亲,她微笑着指导我们包包子的技巧,眼神里满是慈爱。孩子们在一旁嬉笑打闹,时不时地伸手抓一把面粉,弄得满脸都是,却依旧乐此不疲。整个房屋充满了欢声笑语,温馨而又热闹。看着眼前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手里捏着面团,熟悉的场景瞬间将我拉回到童年时光。
那时候,我大概四五岁的样子,母亲每次蒸馍,都会给我一块面。我就蹲在一旁,看着大人捏,自己也有模有样地学着捏。虽然捏出来的形状奇奇怪怪,一点都不像,但我心里却特别开心,觉得自己参与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中。
思绪被孩子的喊声拉回,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很快第一锅包子和馒头出锅了。大家围在灶台前,你一言我一语,都夸赞着这刚出锅的年馍,有的说个头真饱满,有的说香气扑鼻。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踮着脚尖,眼巴巴地望着,嘴里不停地嚷嚷着要吃。母亲一边笑着嗔怪孩子们馋嘴,一边给他们每个人递上一个。
白腾腾的热气扑面而来,整个厨房都弥漫着馍香。父亲收了火,母亲把一个个白胖胖、热腾腾的馒头和包子端了出来。看着这些出锅的年馍,母亲欣慰地笑了出来,那笑容里满是满足和幸福。她的眼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扫过,仿佛在说:“这就是家的味道。”
大家围坐在餐桌前,吃着刚出锅的馍和包子,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屋子里。
望着眼前这热气腾腾、充满生活气息的厨房,看着家人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我深深沉浸在这份浓浓的亲情之中。这时,女儿跑到母亲身边,拉着母亲的手说:“外婆,明年说什么也不让你蒸馍了,我们直接买两袋馍就够了。你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蒸馍太累了。”母亲听了,摸了摸女儿的头,笑着说:“好,好,听你的。”可我知道,母亲心里其实是舍不得放下蒸年馍的传统的,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体现了家的温暖和对子女的爱。
记得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每到腊月蒸馍,母亲总会把最好的食材留给我们。那时物资匮乏,母亲为了让年馍更美味,会提前很久就开始攒鸡蛋,还会在自家小菜园里精心照料那些青菜,只为了在蒸年馍时能多放些馅料。每到馍馍出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那温馨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如今,我也为人母,更能体会到母亲当年的不易。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母亲用她的智慧和勤劳,为我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而这蒸年馍的传统,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们一家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这份蒸年馍的传统,不仅是亲情的延续,更是对下一代言传身教,也寄托着我对孩子的期望。我希望他们能在这热气腾腾的馍香中,感受亲情的温暖,传承家庭的爱与力量。
未来,我会带着孩子,每年都认真完成这一仪式,从准备酵面开始,手把手地教他们每一个步骤,让他们明白这不仅仅是蒸馍,更是在传承一种习俗,一份对家的热爱。让这份传统在岁月的长河中延续下去,让家庭的凝聚力坚如磐石,成为我们最坚实的精神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