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合阳年后习俗(散文) ——故乡的年之十一
一
故乡的年后,还有一些习俗。
首先是初五,早上照例吃饺子。初五也叫“破五”,从这一天起,正月里各种禁忌都解除了,如挡在大门口的棍子可以拿走了;还有不能洗头、不能扫地、不能打碎东西等。破五早上,有的人家还要放鞭炮,大扫除。此时,天寒地冻,田间没有什么活计,但是特别勤快的人,也许闲不住,开始做事了。
其次是初七,老家人叫“人七”。这一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下午一般吃面,也叫拉魂面。意思是过年时人们走亲串巷,吃喝玩乐,心都野了,人七一过,得把玩乐的心思收回了。
接着,正月初十,传说是老鼠嫁女的日子。
这天下午,一群小孩子早早就商量好,到了晚上天黑之时,各自拿着工具,在巷子里某个地方集合:工具有擀面杖或者木棍子、盆子、碗碟、锅盖、簸箕等,有一个领头的发号施令,挨家挨户去惊吓老鼠。领头的喊一声,大家就跟着他走,大家嘴里念着:“哩哩啦,敲锣鼓,吹喇叭,老鼠家里办喜事,有个女儿要出嫁……”不管到了谁家,在院墙上随便敲打几下,在厨房门扇上拍打两下,冲进厨房后,就分头行动:有人敲碗敲盆,制造噪音吓唬老鼠;有人拿着棍子,在案板底下乱捅几下;有人拉两下风箱,驱赶老鼠;有人在灶堂里捣鼓几下;甚至有人打开炕洞的门,拿棍子在里面晃荡几下……据说,这样一折腾,就吓坏了老鼠。老鼠的女儿嫁不出去,就没有办法繁衍后代,那么家里就不会有老鼠出现了。
小孩子这样折腾,多数家庭都是容忍一下,权当让孩子们狂欢一次。当然也有个别家庭,大人一听见小孩子进门,就挡在院子里,说他们家老鼠已经被吓跑了,不必到厨房里,赶快到下一家。领头的孩子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马上叫大家赶快走,不必再到厨房吓老鼠了。
正月十二、三之时,还有“遗病”的习俗。采摘一些柏树枝,在天黑之后,月亮升起之时,绕着村头的石碾子转圈,仰望月光,边走边念叨,将手中的柏树枝掐成一小段一小段,扔在地上,代表将疾病丢掉。
二
大门口挂灯笼的习俗。正月初七、十四到十六一共四个晚上,家家户户要在大门口挂灯笼。那时灯笼,多数是买回来的简易纸灯笼,圆形、柱形、瓜灯、五星状、兔子灯、鸡鸭形灯笼等。天黑时将灯笼挂在大门口,晚上十占左右,把灯笼拿回家。有的人家更简单一些,直接挂个马灯。七四年通电以后,也有人在大门口直接装一个电灯泡,权当是挂灯笼了。
后来,分田到户,人们可以吃饱穿暖了,灯笼的花样开始多起来了。如走马灯、青蛙形灯、宫廷灯笼等开始出现。走马灯,能看到牛马等在灯纸上是在飞快地转动。青蛙灯呢,结构复杂一点,青蛙的四肢可以活动,形状是椭圆的,制作难度大的多。
挂灯笼的日子,是小孩子最神往的日子,也是夜晚之时巷子里最喧闹的日子。没有电灯时,一到晚上,巷子里、院子里一片漆黑,巷子里通常是静悄悄的。如果有人在巷子里咳嗽一声,坐在自己家的房子里都能听到。而当家家户户挂灯笼的时候,大门口、巷子里的夜晚有了光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要到巷子里玩耍。在那个时刻,一群小孩子从东家跑到西家,在巷子里跑来跑去,特别兴奋,叽叽喳喳,好奇地观看各家各户的灯笼,品评着谁家的灯笼最明亮,谁家的灯笼最好看,谁家的灯笼样式最特别,那些挂马灯的人家都是图省事的……
除了大门口挂的灯笼,也有小孩提灯笼。当然,喜欢提灯笼的多是女孩子。那时,有一种简易折叠灯笼,灯笼纸很薄、皱巴巴的、很像丝绸,多是红色、粉色等喜庆色。小孩子提着灯笼,走巷串户,开心不已。有时,小孩提着灯笼跑的太快,那容易倾斜的灯笼,一下子就倒了,蜡烛把灯笼烧着了,小孩一慌,丢掉灯笼,赶快跑开。灯笼被烧坏了,好在人没事,父母也不会责骂孩子。
三
挂灯笼的日子,男孩子则喜欢放鞭炮。大年初五、正月初五、正月十五等日子,大抵要放鞭炮。这样的事,男孩子抢着做。除了放整串的鞭炮,男孩子还喜欢将整串的鞭炮偷偷拆下来几个,放在口袋里,时不时拿出来放一下。小时候,胆子小的人,特别讨厌男孩子这样放鞭炮,好好地走着路,冷不防,有人在你身旁放一个响炮,真的吓人一跳。还有一些调皮捣蛋的男孩子喜欢恶作剧,故意在转角处、大树背后放鞭炮,目的就是要吓唬别人,看着别人受惊吓的样子,他们就哈哈大笑,仿佛从中能得到特别的乐趣。
除了能放的鞭炮,还有一种摔炮。这种炮很小,只有小手指头蛋那样大,用旧书报纸包着,样子像小蝌蚪。不是用来放的,是用来摔的。找一块砖头或平整的石头,使劲摔,就能听到响声。也有小孩把它放在地上,给上面盖一上小瓦片,用脚猛踩瓦片,摔炮就爆炸。不过,这种摔炮的质量很差,响声不是很大,还有不少哑炮。据说,有人背着一袋子摔炮,到河沟的村子去卖。不巧碰上陡坡上结冰,摔倒了,袋子里的摔炮炸了,那人的屁股被炸伤了……
这种传说,不知是真是假。我以为是有人胡乱编造的。即使真有这回事,也不至于炸伤人。那种摔炮,使劲摔,都难以摔响;即使摔响了,威力也非常小。况且北方的冬天,天气寒冷,人们穿的都很厚,估计衣服可以挡住个别摔炮的伤害。
还有一种简易烟花,叫“滴滴景”,也许叫“点点景”,似乎一毛钱可以买一把,共十来根。这种烟花,如果和现在的烟花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滴滴景大概有筷子那么长,比筷子细一点,外面是一种又薄又软的灰褐色纸,里面卷的是黑色粉沫状的东西。晚上天黑,将一端点燃,里面就会喷出火星,当然喷出火星的速度也不快,那时觉得挺好玩的,拿着它在院子里、巷子里乱跑。这种烟花,质量也不怎么好,有时一根烟花,卷纸松了,粉沫就漏出来了,只剩半根而已。就是这样的烟花,也是少的可怜。春节的时候,放上几根,就算是孩子的娱乐之一了。
四
正月十五前两三天,还要蒸一次特殊的花馍——咬虫馍。这是专门给孩子们蒸的,也是专门送给孩子的礼物。
过年走亲戚拜年,是小辈给看望长辈。而在老家合阳,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就是正月十五“大看小”,即长辈到小辈家里看望年轻人。正月十五之前,长辈们要蒸好咬虫馍、娃娃馍,去看望出嫁的女儿,或者看望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这样亲戚之间有来有往,亲近了许多。
小时候过年,年味最浓厚、最热闹的时节,当是正月十五。说是十五,其实指的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续三天。这三天,许多村子都有社火,唱大戏等。也可以这么说,春节是一家人过,或者本家、亲戚们在一起的热闹;而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一连三天,是一个村子、甚至几个村子集体的热闹。
其实,在特殊的年代,过十五没有社火可闹。分田到户后,有些村子就开始筹划摆社火的事情了。我的家乡合阳,社火是很出名的,合阳县令段公士聪曾写过一首诗:“三山不出头,二水不行舟。礼仪甲天下,社火赛扬州。”
合阳社火的种类很多,有龙灯、旱船、青瓷船、漂河叶、耍龙、舞狮子、花杆、放焰火、扭秧歌、敲锣鼓、打犟驴、社火尾子、上锣鼓、百灯、搁锣等。扬州的社火,我无缘观看,但合阳的社火,却是看过两年。一是杨家庄踩高跷,一是三池村的社火表演。那时看社火特别积极,吃过早饭,和朋友约好,一起跑去看热闹。看社火都是走路去,也不觉得路途遥远,更不会觉得天寒地冻。
正月十六过去了,这一年的春节就算过完了。孩子们去上学,大人开始平整土地,运肥施肥,准备春耕了。
年后习俗的最后一项,就是惊蛰时吃“咬虫馍”的日子。这一天一大早,按传统习俗,是不可以叫起的。人们认为,如果那天早上不小心叫起,那些冬眠的毒虫就苏醒过来,祸害人们。早上做饭,将晾的半干的咬虫馍,放在灶火里烤,烤到焦黄时拿出来,分给孩子们吃,希望孩子在这一年里健康平安,百毒不侵。
吃过咬虫馍,年味就没有了。回头再看过年的痕迹,只有那些经过风吹日晒已经有些掉色的对联和窗花。于是,暂时放下心中对节日的期盼,回归生活的常态。但是,这种常态,过了一个年,已经不是原先的常态,毕竟长大了,懂得了一些从前不明白的事。此外,毕竟过了一个新年,在人们的心中,又有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盼头。
吃咬虫馍,大概是过春节的最后一点点欢乐了吧。过了正月,孩子如果做借了什么事,大人就不再容忍了,该打该骂,毫不含糊。
所以,小时候,一门心思想着长大,想着长大以后父母就不会打骂自己了,想着长大以后自己就可以有自主权了,不用让大人管束自己,比如自己有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可是,等到自己真正长大了,才发现父母渐渐老去,父母再也不会无条件地养育自己了,也不会天天做好饭等自己吃了。生活的压力才真正地来了,工作中的烦恼也渐渐多了。对于这些,只能自己面对,只能自己解决。
长大后,我终于明白:原来,小时候天天盼望的长大,盼望长大后的自由,是要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只有尽到这些责任之后,一个人才可以拥有的。
二〇二五年一月二十二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