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晓荷】雷达山(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雷达山(散文)


作者:木可 秀才,1321.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8发表时间:2025-01-29 22:41:12
摘要:一个少年难以忘却的往事。

淮北地区某市南郊有座海拔一百多米高、东西宽一千米,南北长三千米的山丘,古时被称谓独耳龙山,是民间传说淮河中的独耳蛟龙,看到当地徐家桥有一个成精的蜘蛛危害乡民,便出水拿蛛,化成此山。远处从形态上看独耳龙山就像一条探爪扑蛛的蛟龙。
   一直到洪武年间,地方官员为了讨好朝廷,便搬弄是非说,这条龙抓蛛是假,侵犯凤阳南乡的明陵是真。皇上诏命,在山的“龙舌”上建庙一座,为虎山寺,以此镇龙,并将独耳龙山易名为老虎山。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空某师在距老虎山十几公里处北部区域,建立军事飞行基地,同期老虎山顶部筑起雷达设施,——用于侦察、制导、导航。久之,当地居民习惯地把此山的名字改叫雷达山。
   我是上世纪六十九年末,随父亲所在部队调防来到老虎山山下不远处的“苏式”陆军营房里居住。
   我每天都会站在家门口,朝东方仰视密布着葱绿松柏的老虎山它顶峰上那座不停旋转的雷达。
   处于少年时期的我,对自己懵懂的事物特别有好奇心。天天耸立在我眼面前的雷达山,自己会在不同的场合与善于交谈的人,打听它的特殊情况。“山上是空军地勤驻扎吧?”“知道有多少军人在上面吗?”“山上的营房你们去玩过吗?”等等。对方知道我是部队子弟,才搬进营房里居住,对不知情的事想了解,不然还误认为我是一名特务。可是,他们也是隐隐约约知道一点点虚情,比我这个以前没见过雷达(电影、图书里看到的不算)的人好不到哪里去!
   一日,雷达山的西部山腰地方架起几盏照明灯,我在天黑通过光亮目视到有军人在那里劳作。
   夜以继日,军人们很快施工出两个山洞雏形,——我站在家门口能模糊看到的实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往山洞的深处开掘不止。这场景,更增加我对雷达山的好奇!
   许多人看到雷达山上有军人在施工,都不知道具体情况,不禁会相互问询,自然没有人能回答出来。而所有人知道,有关军事机密事情,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打听出消息。我想起,初来乍到该市没几天,自己和发小爬雷达山玩,山上站岗放哨的值班战士,观察到离营房很远的我们,大声喊话:“军事重地闲人免靠进!”搞得自己心情黯然扫兴而归。
   之后,我夜夜清晰地听到山上发出机械挖掘和金属打击声音,直到我们家迁移到外地时也没消失。
   自从居住雷达山旁边的营房,日日白天,我在家里过十几分钟就要听到一次米格17飞机在上空飞行的轰鸣声,时而还有活塞式教练机飞行响声。每天午睡,我的床板总会被飞机穿越房屋上空,震得上下抖动。没几天,我就可以闭着眼睛判断飞机是向上飞行,还是向下滑行(震撼声比前者小,声音也不一样)。
   好玩的是,我在营房墙外的中学课堂里,老师讲课遇到飞机在上空越过期间,他的嘴巴会立刻停止说话。一次,正在激情讲课的老师急于表达一句话,战斗飞机下滑飞向机场而过教室,他声色俱厉地喊,我们什么也听不见。进校第一天课间,我就问住在学校附近的同学,怎么飞机老是从这里过?对方无语的笑笑,还摇摇头。
   我很烦躁飞机的噪音,谁能有什么办法?空军飞机机场在城市的北端,飞行员每次驾机飞行训练,在南北航线升、降过程所产生的轰鸣声,当地居民好像早就习惯了,没听说哪个有什么怨言!
   最终我还是采取妥协。改成和当地居民一样,让自己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部队平日不军事训练,怎么能保家卫国?飞机飞行在我家上空不就有点吵吗?想到这里,自然没有怨言了。
   因为天天能瞧见近处的战斗飞机,我有时也会沾沾自喜。想到原先在苏北,我和同学徒步六十几里,站在远离处看停立于泥巴地上的撒农药双翼飞机,管理人员老是对我们大喊:“不许靠近啊!”好像谁要炸毁民用飞机,让人哭笑不得。如今,站在家门口能清楚看到飞行员坐在驾驶室里操作飞机的举动。而更加得意的是,这里的学校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到部队飞机场参观,请飞行员站在米格17旁给学生讲解航空知识。
   来到淮北的第二年年底,我生了一场病,在123部队医院住了两个月院。巧的是,我住的那间三人病房里,住进一位四七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后转入空军当飞行员,我称呼张茂田叔叔。他因肚子无名状痛入院,睡在我的对面病床。相处几天,我问他许多飞机基本常识。三十七岁的他,尽管身于“五七干校”劳动处境,还是尽量满足我的好奇心。当我问到部队在雷达山开山挖洞干什么?他露出憨厚的笑容却不作回答。其实,他讲了那么多有关飞机的事情,我心里已经有所答案了。对于他持有的谨慎态度,我没有追问下去。
   张茂田叔叔不仅提到政治、军事问题很谨慎,连作风问题也是如此。
   他入院的第二天上午,有两位实习女军医来“查房”,就闹出笑话。
   事情是这样的。张茂田叔叔坐在病床上,两位被公社推荐上第二军医大学快毕业来123医院实习的女军医(二十几岁,未婚,都是公社书记的孩子)进门查房。其中一位严肃认真地问他:“你哪里不舒服?”
   “肚子时常痛,干校卫生所查不出原因,让我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根据你的血项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你‘孵化’过没有?”
   张茂田叔叔听到“腐化”,立即显出激动的表情,急于回答:
   “我作风很正派,没有犯过腐化错误!”
   “不好意思,我的普通话不标准。我的意思是你大便孵化过没有?哦,医学专用术语,就是你大便化验过没有?”问“孵化”问题的实习女军医,脸通红的补充说道。
   张茂田叔叔头脑还是转的快,腼腆的笑笑说:
   “我的大便没有化验!”张茂田叔叔立刻回答并拿出手帕擦擦他的额头。
   实习女军医紧接着说:
   “等一会我开化验单,明早你留点大便,护理员马上会给你送小杯子的。”说完,两位实习女军医转身准备离去。
   另一位进门没吭声的实习女军医,脸朝向我,手指点点笑着说:“小鬼,你刚才无缘无故笑什么?调皮!”
   我嬉皮笑脸回答:“我没笑什么,就觉得你们工作很认真!”
   张茂田叔叔等她们离去,忙关病房门说:“我的天,我现正受审查,在劳动改造期,她们看病也不说清楚。我还以为,到医院看病也要政审!”
   由于当时国内医疗条件很落后,不像现在有B超、CT、磁共振等检查设备。张茂田叔叔的病,医院找不出原因。他住了十几天院,又被叫回南空某师“五七”干校。
   又过几天,南空某师的政治部主任,一位四十几岁老头因为血压高来123医院住院。他是山东人,个子有一米八,眼睛小小的,全身比较胖,在病区喜欢竖起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按在他自己的太阳穴于走廊里来回走动。
   他住院几天后,发现病区里只有他一人是空军部队的,其他人都是陆军部队的。他觉得和大家交往,都对他客客气气的。从现在的角度分析情况来讲,“文革”那个年代,政治气氛那么浓厚,不是一个兵种,没在一起工作过,相互不了解,双方怎么可能自由交谈。再说,他是病区职务最高的病人,享受单间病房,其他病人见到他称为首长,出自礼貌问个好,说完就自觉地走开了。他也清楚,即使和某个陆军同志相处熟,自己也不可能与对方深入交流。
   他无聊之际,发现病区里唯独我一个大小孩(病区里除我都是军人)住院,整天躺在床上,通过打开的病房门,眼睛老是望着走廊上过往人。
   他还发现许多住院的战士喜欢到我病房里玩。
   一天,他忍不住到我住的病房来转转,见面就笑着说:“小鬼,怎么你住的病房,就剩你一人住院了?”
   我听到问话,就回答:“叔叔,那两张床的病人,今天上午全出院了。”
   “你多大岁数了?因为什么病住院?”他又接着问。
   我赶紧回答:“叔叔,我今年十五岁,病是急性肾炎。”
   “你父亲是干什么的?家里人每天什么时候来看你?”
   “叔叔,我父亲是军人。我母亲晚上来看我。”
   后来,他每天大部分时间来我住的病房玩,和我谈天说地聊家常。没多长时间,两人关系处得相当好。
   他每到星期天晚上,会找两个战士病号到我住的病房,让我用被子垫背坐床上,他们三人坐椅子,一块打“40”分扑克玩。他为此,会放下尊严求值班护士开恩,因为病房里不许打扑克。
   我和他接触熟了后,称他“胖主任”,他疼爱地喊我“可”。每天除了接受医疗和吃饭睡觉,我们一老一小坐在病房里聊天(胖主任为我尽量问小孩事),医生和护士路过目睹到,总要善意地打招呼:“两人又聊上了?”
   胖主任在他们师里不大上班,好像靠“边”站。现在一个星期回单位保密室一次,看过文件,到自己的办公室转一圈,就回医院了。他血压高,打算长期住院。
   他爱人在市里上班,有时来医院看望他,也有些战友来医院找他漫谈。他有两个儿子,都在部队当兵。住院期间,他身边没有亲人,无形地把我当作他的亲人。我几次跟他说,自己要出院,病快好了,回家调养。他总是生气的说,再住一段时间,我向你爸爸说!每次目视他的脸,那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喃喃地说:“好吧。”
   一天,我和胖主任聊天,问他雷达山被部队开山洞的事,他急忙把病房门关上,提醒我不要往外讲。并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内行人一看就明白事情了。
   胖主任先是问我:“你知道航空母舰吗?”
   “知道啊!在电影里见过。”我还得意地说。
   “我们就是要把此山改建成不在水里游的航空母舰!”胖主任神秘又自豪说。
   接着,胖主任告诉我:“目前,因为‘苏修’核威胁我国,毛主席向全国提出:‘深挖洞,广集粮,不称霸!’号召。我们师根据上级领导指示,在雷达山挖隧道(防空洞),开建飞机跑道(山的东面)。和平时期把飞机停在隧道里,战争来了,驾驶飞机出来空战!现在部队施工单位争取两年时间把工程建造完。”
   我听完,觉得和自己以前的猜想差不多,自然又得意起来。
   别看胖主任在我面前都是慈眉善目的样子,有一次他发“飙”,也让我看到他严厉“凶恶”的一面。
   这天,病区里住进一位发高烧病人,他是南空某师战机驾驶员,年龄二十七、八岁。病区主任根据部队的明确规定,专门为飞行员设立一间特护病房,并带领几位医疗专家忙了几天,也没有确诊他的病情。
   自飞行员入院第一天,胖主任就没有时间到我住的病房玩了,整天拉着脸,一丝笑容都没有。他是主动以师首长身份,监督医院给飞行员治病。
   只见胖主任把123医院院长和政委都请来,当他们的面,叫病区主任即刻把他们师的飞行员病因查出来,不能让其再发高烧了。他情不自禁地把说话声音提高几度“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要花费巨资!如果不能医治,请你们赶紧开出转院证明,我们师要用飞机把飞行员送空军总医院治疗!否则,我们都是在犯罪!”
   五十岁出头的病区主任眼睛里潮湿,在听完胖主任的建议,也非常赞同。病区主任告知,因为仅靠医院现有的医疗检查设备、药物和我们的技术,已不能够确诊这位飞行员的病因。我们现在按照急性肺炎方案进行治疗并用院里最好的抗生素,可是病人的病情还是控制不了。
   我一直悄悄站在胖主任的后面听他的讲话,胖主任发现也没让我走开。
   胖主任和医院领导分手后,我又乖巧地跟随他进了飞行员住的病房(不是胖主任让我进,此病房我是进不去的)。只见在场的空军某师飞行团长和几个军人向胖主任敬礼,并请示他下面工作怎么办?胖主任简单地把刚才与医院领导研究的议题说了一下,并让他们赶紧回去向师长、政委汇报这里的情况,他建议立即准备飞机给飞行员转到南京医院。
   这时,飞行员要把注射液上的针头拔了,对医护人员说:“不要挂了,我的身体很棒,再过几天就会自然康复,药水留给需要的同志用吧?”话音刚落,胖主任立即上前制止,并严厉地对飞行员训斥道:“你这位同志,这个时候还要把药水给别人挂!你的生命比医院任何病人的生命都重要,国家花费多少钱培养你?你是军人,望你服从医院的治疗,为国家珍惜生命!”
   此刻,我再看胖主任眼睛里通红,也为飞行员的身体担心!
   “九、一三”林彪事件发生后,我已经出院大半年了。这当中我几次到去医院看望“胖主任”,他也利用晚饭后散步到我家(医院马路对面是陆军某师营房)玩过几次。我听到部队内部消息,全军已经传达“事件”的经过和定性。我还听说,在“事件”发生的第一天晚上,父亲所在的步兵师,抽调两个连在副政委的带领下,根据军委指示进驻南空某师机场,把在职的空军干部以及飞行员集中控制起来学习,并进行审查。
   我那时很紧张,怕“胖主任”受审查,去医院找过他。结果,他已经出院。后来,我得到消息,凡是在空军“五七”干校劳动的干部,和几年内不管事、“靠边站”的空军干部全部上岗复职。我当时真为“胖主任”高兴,心里也松了一口气。果然,没过多长时间,我又听123医院的医生说,“胖主任”被提拔到南京空军某军当副政委了。这消息让我更兴奋。
   此后,我因父亲被安置到部队干休所离职休养,跟随到了外地,再也没有机会和胖主任见面。
   几十年过去,好多事情都在变化。听我的发小说,南空某师在市区内的机场,多年前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移置到离其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重建。新建的机场,后又转为空军航校所用。雷达山山上的雷达,由于落后被“南空”淘汰而拆除,隧道也改成部队仓库。空军部队把雷达山营房以外地方交于当地政府管辖。
   当地居民又把雷达山改叫老虎山。对于南空某师改编撤销,其在过去的所谓军事机密事情,随着年代已久而解冻,当地居民为之很淡定,自然地不再提起雷达山的往事。
   当地政府近年来,在制作该市新地图时,把居民概念划分不清的老虎山、独耳龙山,和南侧紧连的燕山构成一线山丘屏障,标注:陶山。

共 538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淮北地区某市南郊的老虎山为背景的小说作品。作者以虚构的叙事手法,将历史传说、军事背景与个人成长经历巧妙融合,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世界。小说以老虎山的名称变迁为线索,从古代的“独耳龙山”,到明朝的“老虎山”,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雷达山”,最后回到现代的“陶山”,串联起不同时代的背景与人物命运。小说的核心在于通过一个少年的视角,展现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以及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少年在雷达山下的生活,充满了对军事活动的神秘感和对飞行员的崇拜,而医院中与军人的交往,更是为他揭开了军事世界的神秘面纱。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童年,也让他对国家、军事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谨慎的飞行员张茂田、严厉又慈爱的“胖主任”,以及那些在医院中忙碌的医护人员,都为故事增添了真实感和感染力。通过他们的言行,作者展现了军人的纪律、责任和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最终,随着军事设施的拆除和城市的变迁,老虎山又回归到一个普通的自然景观,而少年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小说以老虎山的变迁为隐喻,探讨了时间的流逝、记忆的传承以及个人成长与时代背景的交织。这是一篇富有想象力和人文关怀的小说,通过对一个地方历史的虚构性叙述,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文化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1-29 22:41:53
  拜读佳作,问候老师!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1-29 22:43:13
  这篇小说以淮北老虎山的变迁为背景,巧妙融合历史传说、军事秘密与少年成长,通过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人物,展现了时代的印记与个体命运的交织,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人文温度,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受岁月流转与人性温暖。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3 楼        文友:木可        2025-01-30 00:20:59
  谢谢芹芹森编辑,说出我心里话,我以为别人可能感觉不出里边的含义,结果你精确的点出。
回复3 楼        文友:木可        2025-01-31 02:43:30
  本人友情提醒自己,此篇文章有几处地方标点符号需改。
4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2-05 09:14:37
  这篇文章超精彩!以雷达山变迁为线,串起作者经历、医院趣事等,生动展现时代变化与人物故事,引人入胜,可读性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