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乌龙潭公园小记(散文)
一
十二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我和老公在南京街头闲逛,无意间,“乌龙潭公园”几个大字闯入眼帘,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老公心领神会,于是,我们移步“乌龙潭公园”。
刚入大门紧走几步,就看见一尊伟岸的汉白玉坐像,是曹雪芹!坐像静静矗立在水中央的方石座上。他身穿一袭长袍,目光如炬,左手握一书稿,右手自然平放,书稿当然是《红楼梦》,那是他呕心沥血创作的文学巨著啊!我以敬仰的目光再次看向曹雪芹,与他深邃的目光相遇,感觉一个伟大的灵魂仍鲜活地存于人世间,他淡看浮华,将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都写进了书中。
坐像旁的“沁芳桥”源自《红楼梦》,是出入大观园的必经之路,连接着贾宝玉的怡红院和林黛玉的潇湘馆,见证了宝黛之间的凄美爱情。桥畔一棵明末清初的老桂树,距今约400多年历史,每年花开二度,芬芳浓郁,仿佛在释放着故事的幽香,也在诉说着岁月的悠长。
曹雪芹的童年少年时代,家中经济非常优渥富足,锦衣玉食,生活悠闲,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他常来乌龙潭游玩,园内的一草一木、周围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休闲等状态,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的源源不断的素材。
曹雪芹对南京的感情非比寻常,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乌龙潭见证了他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承载着他对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寄托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曹家衰败后,奢华的生活化作一江春水,流淌在时光深处。关于乌龙潭的记忆在他创作时被深深唤醒,作品的每个章节都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红楼梦》充满了对家族曾经的兴盛与衰落的感慨。
《红楼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诗词、建筑、医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一代文学巨匠才学盖世,令人高山仰止。
二
已是深冬,公园内一片冷寂和萧索,那排灌木丛旁却有几棵花树正在绽蕊吐艳,阳光温柔地抚摸着每一朵花,抚摸着每一片花瓣,花瓣似绸缎,晕染了一层特别迷人的光彩,那么娇俏,那么夺目,哦,是茶花,开得真好,为这个寒冬时节的公园带来丝丝暖意和诗意。
灌木丛斜对面是片青黄交织的芳草地,草地上“宝钗扑蝶”的石雕太逼真了,我看着“宝钗”,豆蔻年华的她面容皎美,梳着云髻,左手拿着一把团扇置于身后,右手成兰花指,身体略向前倾斜,形成一个微妙的弧度,其面部仿佛有香汗溢出,太美了!
我凑近看,又退后看,恍惚间,眼前的“宝钗”竟然动起来了:时值春末夏初,宝钗信步走在桃红柳绿的大观园里,准备找潇湘馆的黛玉玩,却发现宝玉已进了潇湘馆,宝钗赶快识趣地返回。在回来的路上,她看见了两只一模一样的玉蝶在前方翩然起舞!她从未见过这么美的蝴蝶,晶莹剔透,若雪如珠,太惊艳!于是,她加快了步伐,挥动着手中的团扇,她要捉住这两只玉蝶!两只玉蝶发觉情况不妙,哪肯坐以待毙,于是十分机灵地躲闪,它们配合默契,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地飞呀飞,有时还双双调皮地落到宝钗的肩头,有时还对对淘气地栖于她的发簪,等宝钗察觉,俩玉蝶又灵巧地飞向别处了。宝钗急得直跺脚,心中暗暗发誓:坏蝴蝶,坏蝴蝶,我非捉住你们不可!就这样一人双蝶穿花拂柳,不知是蝶绕人,还是人缠蝶,就这样一直追到了滴翠亭。宝钗已是香汗淋淋,娇喘细细……
“宝钗扑蝶”最终虽扑而未成,但一向谨言慎行、心思缜密、沉稳内敛的宝钗在这一情节中,显然丢掉了保护自己的“盔甲”,还其自然面貌,还其真性情,她的内心是火热的,是顽皮活泼的,是充满童真童趣的。
也有人认为那两只玉蝶是宝黛的化身,宝钗扑蝶意在破坏宝黛的爱情,也在影射后面的故事情节。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宝钗正当天真无邪的年华,哪能心机如此泛滥?哪有心思如此阴险?当然宝钗是一个矛盾体,她有温柔宽厚的一面,也有冷漠自私的一面,但我宁愿相信扑蝶时的宝钗内心是纯净亮堂的,扑蝶时的宝钗是率性纯真的,她在放飞一个真实的自我,还自己短暂的心灵自由。因为,她很快又得包装好自己,与大观园的芸芸众生巧妙周旋,做最贤惠最大度最隐忍最完美的自己。
三
与“宝钗扑蝶”遥遥相望的是“宝黛共读”雕像。这座雕像制作得形象与神韵俱佳,一对才子佳人相偎相依,共读《西厢记》,多么温情温馨的画面!
看着雕像,令人神思缱绻,瞬间坠入一幅幅唯美深情的画卷:彼时,正是暮春时节,宝玉悄悄地坐在“沁芳桥”畔看着《西厢记》。众所周知,宝玉的父亲贾政是个方正古板迂腐之人,对宝玉严苛以待,期待宝玉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哪会允许宝玉看“闲书”,更何况《西厢记》并非普通的“闲书”,在那个被封建礼教禁锢的时代,压根儿就是一本“禁书”!若是光明正大地看,贾政不仅会狠狠批评宝玉: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而且定然会将书撕得粉碎,同时宝玉少不了一顿皮肉之苦!
宝玉看得正带劲,黛玉提着香锄来葬花,与宝玉不期而遇。俩人青梅竹马,互不设防,于是共读《西厢记》,俩人读得如醉如痴,早已互生情愫的他们从未向对方表明心迹。看着聪慧矜持却美得不可方物的妙人儿,宝玉终于鼓起勇气,借《西厢记》中张生的话向黛玉敞开心扉: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貌”,黛玉在娇嗔中婉转接受了宝玉的满腔柔情,自此,俩人拉开了爱情的序幕。可叹,凡事都有因果,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前世绛珠草受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转世投胎后的黛玉终究要用一生一世的眼泪来偿还宝玉。如此凄美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教人泪眼婆娑!
四
公园内泊着一湾蓝汪汪的水,澄明清透,岸边草木丛生,韵味十足,生动了时光。水面蜿蜒而狭长,像极了一条龙,龙首昂扬向上,龙尾则迷失在远方的树丛中。这就是乌龙潭。
乌龙潭历史悠久,三国时,为运渎与潮沟交汇入江处,名“清水大塘"。每年夏天,因水中莲花灿然盛放,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又名“芙蓉池”、“白莲池”。晋代传说潭中有四处泉眼,终年喷涌不息。某年六月十九日,四条乌龙环绕泉眼戏水。此后,每年乌龙准时出现,“乌龙潭”由此而得名。
清幽雅致的自然环境滋养了曹雪芹的心性,熏陶了他的审美,他对自然之美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犀利的洞察力,难怪《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中的自然景观的描写,那么地细腻入微,入木三分,出神入化!
乌龙潭岸边芦苇袅娜,苇花如绒似雾,堆叠出冬日特有的风情。蓦地,我眼前一亮,一位绾着青丝、外披深红色斗篷、二十岁左右的女孩,正在芦苇旁摆弄着裙子的下摆,体态婀娜,明艳动人,与林黛玉颇有几分神似,旁边一位身着羽绒服的阳光俊朗的小伙在用相机为女孩拍照,女孩不停变换着各种姿势,或站或坐或蹲,调整着不同表情,或嫣然一笑或低头沉思或遥望远方,“咔嚓咔嚓”,男孩极有耐心,微笑着摄下了女孩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我看着苇花,又看着那位有着古典气质的女孩,仿若陷入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梦境。此时,我想起《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唯美诗句正是我眼中所见最真实的写照啊。我又觉得她是林黛玉穿越时空而来,在熟悉的地方寻找熟悉的印迹,嗅着熟悉的气息,慰籍一份久违的情怀。
五
沿着石子路蜿蜒前行,不知不觉间来到了“颜鲁公祠”,进门,里面有个清静的小院,再往里走,是“颜真卿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大量的文史资料、实物、书法珍品、古碑帖及拓片,翔实介绍了颜真卿的生平、政绩和他的书法艺术。颜真卿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他不仅是一代名臣,更是书法史上的巨星,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赞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纪念馆旁边有个展厅,里面展示的书法作品写得非常洒脱、遒劲,都是一些民间书法家习得颜体精髓后有所创新、自成一体的大作,每个字都是那么厚重且轻盈、挺拔又飘逸,万变不离其宗,颜体的风骨是每个字的灵魂。
公元759年,颜真卿在升州(南京)刺史任上,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彼时,乌龙潭及太平桥常受水患困扰,他精心规划治理蓝图,带领民众疏沟渠、护堤坡,使得乌龙潭通往长江的水道畅通无阻,防涝灌溉一举两得。
此外,唐肃宗乾元二年,颜真卿上表请求建造放生池,旨在弘扬仁德,广施慈爱。他先后撰写了《天下放生池碑铭》《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唐肃宗批准后,他奉诏在全国36州县建放生池81处,而乌龙潭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处。
我们来到“颜鲁公祠”外,放生池依然在,池中石雕乌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它昂首向前,似在水中缓缓、悠悠地划动,它的目光充满感恩,似有滚烫的泪水滑落,它用无比虔诚的眼神代表所有生灵在感激颜真卿,感激所有持悲悯之心的人们,让它们能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蓝天下,在这个美丽的星球实现生存的自由,享受生命的灵动与岁月的静好。生命是平等的,放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世界是多元的组合,生命的多样性体现了人与万物的互爱与包容,和谐共生才是这个世界最美最动人的状态!
坐落在鼓楼区清凉山东麓的乌龙潭公园,很小很低调,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历史遗产。有史以来,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驻足,除了曹雪芹、颜真卿,还有茅元仪、魏源、方苞、陶澍、吴敬梓、袁枚……诸多文豪在这里或短居,或长驻,或游览山川,或著书填词,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阅历、动人心魄的故事传说,便与乌龙潭公园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铸就了千古流芳的美谈,与光阴共绵长。
以上只是南京的冰山一角,南京是一座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六朝古都,恰似一部厚重的史册,每一章节都缀满了传奇,荡漾着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