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和土火炉一起唱歌(散文)

精品 【东篱】和土火炉一起唱歌(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3发表时间:2025-01-31 06:11:05
摘要:土火炉,注定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它吟唱的炉火之歌,却是经久不息。


   “九九”谚语说,一九二九不算九。几乎就是爽秋的延续,冷不起来。这段时间,老家老街农户都是利用零碎的时间,在大炕前盘起土火炉,并不急于生火取暖越寒冬。可以“试炉”(看看火炕烟囱拉烟顺畅与否),不“烧炉”。
   天气才不管是一九二九,倒是以雪花打前哨,来几场雪,人们还是坚持数九不畏寒,至多在雪地或进屋跺跺脚,农人有自己的经验——跺脚火气生,一身寒气走。
   那时,农人除了干些场院里的农活,时间都给了土火炉,围炉夜话,几乎是每天的事情。漫长的冬天,农人是和自己的土火炉一起唱着暖屋的歌度过的。不“号寒”,夜夜闲唠嗑。现在想来,那才是农耕生活最快乐的时间。
   盘火炉,舍不得青砖红砖,用的是土坯,所以炉子要加个“土”字。两块土坯砌成灶门的样子,炉子灶底排几根铁棍做炉条,为了耐火烧,砌灶底边用平板石头,不规则就用黄泥巴抹,火炉的炉膛不是大肚子那种,差不多是烟囱状,样子很苗条。封口处做成圆形,村上有副业大院,找一块铁片子,剪成圆形做炉盖。烟道直接火炕,也用不着铁皮烟囱,直接用土坯做个方形的烟道。土火炉要做得“俊”(漂亮)点,不然夜夜围坐,影响审美。大致是这样的考虑,土火炉内外都用泥巴抹平,做好了看,就像一件瓷器,挤不进青花瓷的行列,也不是官窑,只能算简陋的民窑出产。
   炉口的土坯是外方内圆,土坯占面积,便于把地瓜、花生,甚至萝卜、疙瘩头等往上放,夜里饿了,就来一点夜餐,夜餐是1960年以后有的,自然灾害时没有。火炉烤萝卜,很少人吃过吧?常觉得吃过这东西很美,远胜东北的人参。尤其是熟地瓜干,如果封坛不严,咬着硬,不舍得扔,都在土火炉上烤着吃。
   盘土火炉,就像谱曲,旋律是暖色调的,是给冬天唱一首打开“冬天的秘密”,是热情而孤独的乐章。
  
   二
   我们村四面环山,山上多松树,每年都挂满松果,我们学生要在秋末由学校组织上山采果,果实归学校和大队部。这两处是铁火炉,才有资格吞食那些松果。到了全村全公社开山,松果几乎无一遗漏,油滋滋的松果,很少走进农家的土火炉。
   边边角角的时间才属于我们孩子,秋末了,草木干枯,尤其是树干,上一年被剪枝,落下的枝条根部经过一年或几年,就干朽了。我们那山野多“不落叶柴”,每年一伐,这种灌木的根部很多枯死的柴枝。我们拎着篓子,提着小锤子,奔着山树而去,遇到干朽的枝节骨,锤子一敲,用不着多长时间,就收获满篓。那时,几乎每家院墙内外都有一个小柴火垛子,整整齐齐。打来的干柴,我们叫“小柴禾”,或“小柴火”,“小”是相对于那些大的草垛子,也表达着农家人情感上的喜欢。几乎所有农家都没有烧过煤炭,更别提什么优质无烟煤了。
   没有小孩子的农家,都是垛上一垛玉米芯,但这东西火力不猛,赶不上小柴火。
   那时打小柴火也是“贪晚”,篓子不满不归家。热爱劳动,珍惜草木,是在行动中获得了体验,并注入骨子里。女孩子也这么干,我们躲着她们,但却是若即若离,她们很浪漫,结伴唱着歌,打小柴火的劲儿就倍增。男孩子喜欢恶作剧,老远学着鸟儿叫,或者干脆吹起口哨,就像八十年代初,那些调皮捣蛋的小青年见到女孩子就流里流气地吹口哨。后来想,还是云贵山里的山歌好,男女对情歌,很文明,也开心。毕竟山东人骨子里的音乐细胞没云贵人的多,所以就没有发展成一门民俗艺术。
   孩子们都是爱树的人,我们自喻为啄木鸟,打掉的是干朽的枝桠,从来不伐活着的绿树,就是被风摧折的松枝,只要还绿,我们就不会装进篓子,生怕别人看见生出破坏树木的坏印象。
   一山的“砰咔”声,那真的是给寂寥的秋山弹响了山歌,有大人说山中有狼,我们才不怕,这声音会让狼惊惧而逃避。我们哪管什么“山中狼”还是“中山狼”,说着狼的故事,会时不时惊起一只山兔子乱窜,我们一定会“嗷嗷”地追出去老远,明知追不上,却图的是那种随声疾奔的快感,而且孩子们说起打柴追兔子,便有了故事。那时我们描写动作,很来劲,连接词里一定没有“然后”,有的“忽然”之类的让人为之精神一震的词。
   打小柴火一直会持续到一九二九,那时,山中藏着一摊一摊的雪迹,也有高处没有摘下的松果落下的,我们沿着没有被人踏雪的山坡走,会捡拾一些,生火炉时,在松果的齿间加上一点破纸就容易引燃炉火,而且烧着起来,还噼里啪啦地响,就像唱歌,我们心中认为是唱着赞美我们劳动的歌。尽管原始,却有劳动之后的满足感。
  
   三
   老家的“数九”歌接下唱的是“三九四九棍打也不走”,这是寒冬酷冷的时日。那时,节气很按时,大雪封山,院落雪白,清理出一条便道,麻雀来跳舞,叽喳翩跹,大人们开始围炉取暖了。
   平时农忙,无休日,冬天遇大雪,队长踏雪沿街吆喝几声“休工啦”,人们就安心休工,赶快生炉火。家庭人缘好的,常常有大人闲聚,省着自家的炉火。胶东有火炕藏地瓜的习惯,只要烧火做饭,给火炕一点暖气,地瓜就安然无恙,不能被冻坏。能省着点就省,在人们心中,日子的富裕,也是省出来的,不肯铺张。
   那时的零食不多,粮食紧张,能拿出来一点围炉闲磕牙就很不错了。记得贵叔,是挖空心思,在秋天留下几株高粱穗子,惹得邻居往贵叔家钻,就为了吃一把烤高粱米。前日,我看央视的“开门大吉”,唱《记住你的好》,我想起这段故事,可能邻居都记得贵叔的好吧。不是情歌,而是感激怀念的歌。
   一直以为,围炉夜话,这是文人的情调,想起清代文学家王永彬写的《围炉夜话》,可能没有火炉,应该是虚拟的一个冬日拥炉的场景,所谈是文学掌故之类的,也涉及“安身立业”的话题。后来关注清代文学家张岱,他提出赏景五境界——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未把“围炉看冬火”加进去,总觉得偏颇了。
   其实,农人围炉夜话的滋味更纯粹些。农事,村风,邻居,生育,婚配,疾病,烟火,年终分配,日常开支,都交给那炉火,熊熊的炉火,加温了那些故事。我听到父亲和他的老友围炉谈及,遇到不可理解的,除了感慨,绝不给一个定性的评价。这是寒夜里,农家的暖,这种暖意早就胜过土火炉里的温度了。
  
   四
   天冷了,土火炉吞吃的柴火就格外多,柴火燃尽成灰,被土火炉消化了,火炉的胃口真大,从未有吃不下的时候。看着院子那垛小柴火日渐减少,心中不舍。减少了,就开始“定量”供应了,只要烘热了房间,就停下加柴火。日子省着点过,就有了盈余,这种观念在我这代人心中扎根,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借贷,可能和今天的消费观念有些忤逆,而量入为出的思想不肯改变。
   秋天农忙,不能天天睡前洗洗脚,热水珍贵,家里烫萝卜丝剩下的汤,不舍得倒掉,汁厚的给猪,清淡的用来洗脚。有了土火炉,炉口放一盆水,热了就烫烫脚。
   烫脚也不闲着,就聊“脚”。病从脚下生;脚下有底气,有暖和劲,什么样的路走起来都顺当;冬风面上过,暖风脚下生。这些话,说不上就是禅语,但是农人的智慧。仔细想想,也包含着人生哲理。
   到三九冬天,第一次好好洗脚,母亲说,脚上的灰,洗下能灌溉半亩地……这是夸张,也是轻松的话题,喜欢母亲取笑,吐吐舌头就过去了。现在的洗脚叫“足疗”,挺高档,但少了那种围炉的氛围,更不带任何亲情,总觉得脚是有了毛病才洗的。
   那时,喜欢开一个轻松的玩笑——嘴巴上是地瓜味,脚上是萝卜丝味。如今想起,这种味道还真好,不易得。遗憾的是,我未能解开母亲的裹脚布,为母亲洗一次脚。哪怕是老师布置一次这样的作业,我逢场作戏、摆摆样子也好……
   少年时,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懂得了温暖从何而来,冬日的寒冷,炉火的温暖,都成了美的东西。我读过生活在北极村的作家迟子建的散文集,第一眼就发现了那篇《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她说,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过着过着,在不经意间就成了老日子。老的日子,就像土火炉的燃烧,朴素的温暖,就驻在心间。她说,她愿意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只有这样才感受得到那种必须的温暖。
   这让我每靠近炉火,听着炉膛内“噼噼啪啪”的燃烧声,我觉得像是点燃了生活的热情,会莫名地生出一股感动。于是,我总觉得,从土火炉里燃烧的柴火会唱歌,土火炉就是一个歌声的播放器,就像“弹起我心爱的弹琵琶”,歌声不因日子的粗糙艰苦,依然轻松吞吐着旋律。土火炉在数九寒天里就是一个不哑嗓音的歌手,不知疲惫地吟唱。土火炉是我们请到家里来表演的歌唱家。
  
   五
   土火炉,是在艰难和朴素中燃起的一团火,更让我懂得了劳动的快乐和价值。更让我懂得了,温暖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否则,任何火炉,任何人,也唱不出温暖的歌。曾经感觉到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就是从不懈怠和逃避,为了冬天的那一腔炉火的快乐燃烧,每一次锤子敲击小柴火的声音都是悦耳的。
   土火炉,铁火炉,都差不多销声匿迹了,通上了暖气,没有了围炉这个情调和细节了,感受不到数九的寒冷,似乎也忘记了温度的意义。我所在的城市,已经用上了核能供暖,可我还是想念土火炉取暖的好。
   土火炉早就退出了我的生活,但它燃烧起来的“炉歌”,却还属于我心中的流行歌,温柔而富于激情,不必用1234567的音符给他谱曲定调,它自成曲调,在我心中早“有情”。
   我们之中很多人可能唱歌跑调,但时光里的土火炉的歌声,开口就是美声。
   有了温暖,便不觉得温暖的可贵。通上暖气,我尝尝怀念土火炉释放出的温度,暖气试水的声音,让我回到土火炉唱歌的年月。新时代,让千家万户齐唱冬日里的温暖之歌,从前的打柴只能算是山间小调,土火炉的民谣,响在怀旧的时光里。
  
   2025年1月3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九二九,天气不算冷,作者老家老街农户利用零碎的时间,在大炕前盘起土火炉,并开始“试炉”。盘火炉,舍不得青砖红砖,用的是土坯。火炉不是大肚子那种,差不多是烟囱状,内外都用泥巴抹平,做好了看,就像一件瓷器。炉口的土坯是外方内圆,便于把地瓜、花生,甚至萝卜、疙瘩头等往上放,烤着吃。 作者所在村三面环山,山上多松树,便采收来松果、松枝作为火炉的烧柴。但孩子们都是爱树的人,打掉的是干朽的枝桠,从来不伐活着的绿树。打小柴火一直会持续到一九二九,生火炉时,在松果的齿间加上一点破纸就容易引燃炉火,而且烧着起来,还噼里啪啦地响,就像唱歌。“三九四九棍打也不走”节气,大雪封山,院落雪白,大人们开始围炉夜话了。围炉夜话,不只是文人的情调,农人围炉夜话的滋味更纯粹些。农事,村风,邻居,生育,婚配,疾病,烟火,年终分配,日常开支,都交给那炉火,熊熊的炉火,加温了那些故事。天寒,土火炉烧柴格外多,只要烘热了房间,就停下加柴火。日子要省着点过,包括不能天天烧水洗脚。作者每次靠近炉火,听着炉膛内“噼噼啪啪”的燃烧声,都觉得像是点燃了生活的热情,会莫名地生出一股感动。土火炉在数九寒天里就是一个不哑嗓音的歌手,不知疲惫地吟唱。土火炉,差不多销声匿迹了,它已经退出了作者的生活,但它燃烧起来的“炉歌”,却还属于作者心中的流行歌曲,温柔而富于激情,土火炉的民谣,响在怀旧的时光里。故乡在,便乡愁无尽,作者幸福地回忆了火炉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炉火像乡情一样温暖明亮。优美的叙事和抒情,令人感同身受。深情佳作,力荐赏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31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1-31 06:11:40
  这种土火炉,现代人可能都不容易见到了,我却深深地记得。尤其大风天,炉火很旺,呼啦呼啦地唱歌。炉火明亮,大家围炉而坐,聊聊农事,聊聊东家长西家短,那是多么甜美的时光啊。昔日不来,老师的美文,带给我们幸福而温暖的回忆。感谢老师赐稿东篱,顺祝过年好,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31 11:19:20
  胶东的冬天说来也不是太冷,零下五六度就是大冷天了,比不上东北,动不动就零下二三十度的样子,东北人冬前上山砍柴,那是这棵树,劈成木柴,那叫一个精致豪放,长得不像样子的不要,都是入炉就欢腾的柴火,怀才羡慕极了。我们的老家,柴火少,那时灌输的爱护树木,不肯折下绿枝。土火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回忆起来还是很温暖的,所以记。非常感谢韩老师春节期间拨冗编辑小文,谢谢美按美评。遥握,问候韩老师初三好!
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1-31 07:26:59
  我昨天走亲戚拜年,看着那油光锃亮的小锥形的粒粒,才认识了松子,开了眼,尝了味。我们这里有松树,但没见过这种松子。老师那里的土火炉比我们这里的高级一点,但火炉旁边的情调是差不多的,我也想着要写写的,还没来得及,先欣赏老师的美文找找感觉再写,真好。祝老师新年快乐,蛇年大吉!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31 11:24:00
  也常常想到南方,觉得南方的冬天只是一个冬的名字而已,一点也不冷。看电视,南方人屋内取暖,都是火盆吧?胶东这个地方特殊,三九四九甚至五九要冷上几天,所以农家都在火炕前盘哥土火炉,冬天就是温暖中度过了。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问候过年好,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1-31 08:01:40
  这篇散文以细腻笔触描绘了老家的土火炉。一九二九试炉,三九四九围炉夜话。炉歌温暖,点燃生活热情。虽已销声匿迹,但它承载的快乐与乡情,如怀旧民谣,令人陶醉其中。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31 11:55:36
  曾经的炉歌已经消失,火炉不会唱歌,我们的生活是一首歌,火炉温暖了我们的生活旋律,在寒冷里,在简朴中,我们从未失去对生活的向往。有的人的记忆,温暖至今,所以记。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丰,问候你过年好!
4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1-31 08:01:51
  时光不知道是不是就像操练中的士兵,在铿锵的“一、二、一”中前进。旧的岁月里总有许多温暖的歌儿值得我们去回忆,萦绕在我们的心间。拜读老师的美文!祝老师新春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31 11:57:43
  曾经的时光很慢,没有谁去争抢什么,守住一个土火炉,温暖一冬天。贫寒的日子也有奢侈,那炉火就是繁华。围炉而坐,所谈皆成旋律。谢谢塞翁老师的美评,遥握,继续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丰,问候过年好!
5 楼        文友:石叶六        2025-01-31 10:01:49
  “围炉夜话”,最纯粹的生活演绎出最温馨的浪漫,是穿越时光留在心底的歌。“山东人骨子里的音乐细胞没云贵人的多”,很认同,因为我父亲高兴时就会脱口而唱“一朵朵青山”,但仅此一句从无下文。老师的文章我是感受着温暖带着笑意读的,好文大赞!祝怀才老师春节吉祥,快乐如意!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31 12:00:01
  云贵的孩子生下来就会唱歌,这是遗传,也是云贵的山水培养的基因。石叶老师的祖居也在山东,那我们就是老乡了啊。你父亲那还算会唱歌的,我唱歌一开口就跑调,但山东人心中都有一首好好生活的歌。谢谢石叶老师的美评,非常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丰。遥握,给你拜年,问候过年好!
6 楼        文友:岚亮        2025-01-31 10:34:49
  文章乡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盎然,细腻、温暖、厚重、诗意,热爱生活的人,心灵永远在歌唱。拜读佳作,初三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31 12:04:11
  谢谢岚亮老师的给小文美评,细腻、温暖、厚重、诗意,这些词高端,我的文字努力向这些方向靠近,岚亮老师说得对,热爱生活的人,心中永远是在唱歌,生活本就是旋律,不会唱歌,就永远在生活旋律之外徘徊。非常期待岚亮老师的美文,以去我俗。遥握,给你拜年,问候过年好!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1-31 11:09:41
  “三九四九棍打不走”的节气,大雪封山,白了小院,白了天地,农人们围炉煮茶,围炉夜话。炉火在唱歌,唱的是农人心中的幸福之声。回忆旧时光,那美好的旋律荡漾在记忆深处,有着动人的节奏,萦绕不散。好文,笔法灵动,精致精粹,婉约又铿锵,盛赞文采,问候怀才老师,初三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31 14:26:18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留墨!一地有一地之习俗,胶东半岛的冬天,冬雪封门才不干活,坐在家中烤火炉子,闲聊天。农耕的日子也算滋润。尽管那时日子难过,也不富裕,但心怀热爱,听到享受到的海是一首歌。留住这段美好的记忆,温暖前行。遥握,期待罗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丰,问候过年好!
8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1-31 11:43:54
  读怀才老师的美文,恍然又穿越到早年那个凄冷的年代。土火炉给人以身体的温暖,和炉火相关的人和事暖人身心——父亲道不尽的战地故事,母亲在炉火上,烹就的美食都一并而来。老师文中的许多生活理念如节俭、量入为出等,实在是我们这一代人专有,与当今的青年已是越来越远了。老师的这篇怀旧文写的暖意融融,在深冬之时给文友们以贴心的享受。遥祝老师春节愉快,万事顺意!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31 14:30:38
  问候郑老师过年好,谢谢你的留墨。我们是同龄人,经过那个年代,尽管贫穷,但不少温暖,这些温暖也不是别人送给我们的,是凭着一颗热爱的心,自我调整出的温度。闲聊的日子,也是丰富的,并未觉得寂寞。劳动得到小柴禾,点燃就是温度,日子里没有钱,有了也不舍得乱花,量入为出,是生活的原则,我们这一代人坚守的就是这个。怀旧,如果不是温暖,我们就放弃了,旧时光射来的人文之光,对我们的思想情感变化会有意义的。遥握,问候过年好!
9 楼        文友:枫桦        2025-01-31 13:07:42
  火炕在东北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对东北人家而言,一盘土炕是不是好烧,关乎着一家人的生活。盘火炕不见得是什么正经瓦工活儿,可是没有经过这方面熏陶的人,不见得能把这个活儿干好!一铺炕好烧时,灶坑里的火,会发出轰隆的声响,就如老师所描写的,在唱歌!文章接地气,把农家的生活呈现出来,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种快乐的再现!好文拜读!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31 14:52:31
  一直羡慕东北人冬天烧柴那个奢侈劲啊,往炕筒子里架起一堆干柴,一宿到亮,都在温暖中……胶东半岛没有大森林,山中就是松树很多,保护树木,也不能滥伐,所以我们就打小柴禾。土火炉烧柴禾,噼里啪啦的,我想起就觉得是农家的音乐,带着温暖的旋律。日子,在我的心中,可以不怎么富裕,但一定要有温暖。可能我们的观点差不多。所以我比较深情回忆土火炉的往事。再谢枫桦老师的留墨,遥握,期待你的佳作,问候枫桦老师过年好!
10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1-31 21:25:44
  老师写的土火炉贴切反映当时的生活,土炉子时代的生活虽然苦了点,但幸福指数高,围在炉子旁聊聊话,拷番薯其乐融融。炉子被现代电器所代理,聊天被微信代理了。遥祝老师生活愉快身体安康!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31 21:28:39
  是的,很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生活中那种地道的韵味渐渐地失去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文学挽留,不能留住那些方式,只能表达喜欢的情怀吧。时光里总有我们应该留下的东西,我是这个观点。谢谢森林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丰,问候过年好!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