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周家坊的红色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周家坊的红色记忆(散文)


作者:姜光丽 进士,739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3发表时间:2025-01-31 19:05:33

时序已入初冬,满山青松依然翠绿。
   硝烟早已散去,红色记忆依然鲜活。
   走进横峰县青坂乡的周家坊村,青山绿水,环境优美。古樟古桥,历史悠久。据记载,1619年明朝万历年间,先人从福建迁移至此,建村周家坊。
   更珍贵的是,这里留存着多处红色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旧址,留传着许多感人的红色故事。
   横峰的新农村建设相当不错。车子开进周家坊,但见楼房林立,围着一口池塘铺开;水边亭榭,连着活动场所健身器材。村民们或立于店门,或坐在亭内,正在等待我们的到来。
   停车迎进路边小店,老板娘热情地招呼我们喝茶。扁平的芽尖,在开水的冲泡中上下浮沉。包装精美,茶品上等,此刻最吸引我的,是她手中的茶叶。
   拿起来细看,茶分两种。白色包装,是山帽凸牌“高山白茶”;金色包装,是茶树嫩芽“黄金芽”。很稀奇一个路边小店,竟有如此高档的茶叶待客。
   “我们山帽凸上面有面积很大的茶场。这是山帽凸白茶的老板送给我的。他说我店里客人多,泡茶用的上,顺便也帮他宣传一下。这个高山白茶泡起来有一种清香,特别好喝,你尝尝。”看起来这个白茶老板很有营销头脑,找的这个义务销售员也很尽责热心。
   老板娘名叫陈裕爱,笑容满面,热情周到,虽人到中年,但性格开朗,神采奕奕。得知我们要采写苏维埃红色故事,她主动给我们讲解了起来。
   “我们周家坊的红色故事很多。在山帽凸有兵工厂,村后山上有炮台。当年横峰县苏维埃政府就设在我老奶奶家。黄道的儿子黄知真,也是我老奶奶一手带大的。我的老奶奶名叫曾姩英。”
   陈裕爱家住在水塘左前侧,坐南朝北,门前是公路,斜对面立着周家坊客运站牌。她边说边领我走出大门,隔着亭榭指向水塘后面的那栋楼房说:“那里就是我老奶奶的家,当时横峰县苏维埃政府就在这个位置。因为原来的房子年代久远实在太破旧,家里人就拆掉旧房盖上了新楼房。当时大家也不懂,不知道红色旧址要保护起来,不能够拆。”是哦,看着新建的楼房,本应是件高兴的事,但我的心中还是有点遗憾!
   亭榭里,我们采风团的成员正和当地村民聊得火热。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无数的红色故事,像埋没了的珍珠,沉淀在民间,一代一代口口相传,需要作家们深入采访,挖掘记录整理创作。
  
   “那你再讲一讲黄知真的故事。”我紧跟着陈裕爱回到店里,迫不及待地追问。
   “黄道的儿子黄知真出生之后,因为黄道夫妻干革命随时会转移打战,更没空照顾孩子。为了保证黄知真的安全,黄道就把儿子交给了我老奶奶,一直由我老奶奶带大。具体带到几岁不清楚,听隔壁一个爷爷说过,当时他和黄知真是邻居小伙伴,他们经常一起玩游戏一起捉迷藏。都会玩游戏捉迷藏,应该也是蛮大了。估计是到该读书的年纪,家人才把黄知真接了回去。”
   众所周知,黄道是江西人民革命的领袖,参加了南昌起义,与方志敏、邵式平等同志领导了赣东北弋(阳)横(峰)暴动,是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赣东北地区革命根据地的著名领导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在黄道革命思想的感染下,黄知真的母亲、爷爷、两个叔叔、一个伯父、两个亲舅舅、一个干舅舅都成为了革命者,甚至连年幼的黄知真和弟弟都成为了儿童团团员,一家11人参加了革命,
   黄知真曾先后在赣东北苏区列宁小学、列宁学院读书。黄知真7岁就开始挑起革命的重担,从事为红军部队站岗放哨等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由于他头脑灵活,办事果断利落,深受红军将士的喜爱,被大家亲切的叫做“红孩子”。从此,黄知真开启了自己辉煌的革命生涯。
   “后来呢?后来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黄知真当了江西省省委书记,你们还有联系吗?”我继续追问。
   “有。黄知真特意安排,亲自来接我老奶奶出去玩,带她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到了省城南昌,我老奶奶高兴得很,她说从来没去过那么远的地方,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城市!”陈裕爱眼里也焕发出光彩。
   “黄知真去世后,和他父亲黄道相守在一起,安葬在上饶信江书院旁,革命英雄纪念碑的东侧。我们后辈家人,都到黄道墓和黄知真墓前祭拜过,他们都是永远的英雄。”红色的记忆,连接着几代人的情缘。
   店里又进来了几位村民,随口一问,家里都有烈士证。流传下来的关于他们爷爷的故事,每一个都惊心动魄,有的让人敬佩感动,有的让人扼腕叹息,有的让人无限惆怅。
   村民周文标的爷爷,叫周然珍,是个侦察兵,他被人诬陷,32岁惨遭杀害。当时方志敏在山帽凸兵工厂办公。那一天周然珍从山帽凸出发,帮方志敏送信到葛源,信送到后,返回的路上,遭坏人诬陷,突然被抓,当即押往葛源,最后惨遭杀害。当时有目击者见证,事后告诉他家人,说周然珍蒙冤受屈,悲愤不已,被杀害时,身上的麻绳,都被他挣断了。
   史料记载,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吴先民,就是在“肃反”中被诬指为“改组派”的首领和“AB”团分子,受撤职,被严刑,1932年12月11日,在葛源含冤被害,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平反昭雪。而周然珍大概率也是在这个被诬陷事件之列,后来也被追认为烈士,颁发了烈士证。
   一个战士,没有牺牲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倒在错误的思想路线和别有用心的自己人的屠刀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周然珍死不瞑目,吴先民更是壮志未酬!
   村民周海泉,拿出了家中珍藏的手雷。手雷呈圆锥形,比鸭蛋稍大些,一拳可握手心,表面还有细致凹凸的纹理,这就是当时山帽凸兵工厂制造的手雷,可见当时兵工厂的造雷技术还是很成熟的。
   “你要吗?我送你一个。这都是我在山帽凸捡的。我家里还有。”他看我转着圈仔细研究这个手雷,突然就来了这么一句,把我吓了一大跳。
   “不要,不要,我不要!”我赶紧离开手雷,下意识地拒绝了。又怕引起他的误会,就赶紧补充道:“谢谢你的好意!这个手雷会爆炸吗?”
   “里面还有硝,放在火里是会爆炸的。不过这个手雷没盖子没引线,无法引爆,正常情况下是不会爆炸的。”周海泉耐心地给我解释说明,看来他还懂一点爆破知识。
   “这还差不多,要不然放在家里,真的有点吓人呢!”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逗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陈裕爱的邻居,村民周旺来,家里还保存着一口特殊的瓦瓮,那是当年山帽凸兵工厂装硝专用的瓦瓮,它真实地见证和参与了整个赣东北红色苏维埃革命。女主人查珍荣把瓦瓮拎到自家门口的石墩上,让大家围着观看研究。这个平口瓮不算太大,圆口直径一尺左右,高约两尺,两头小,腰身大。瓮的内壁,呈现黄褐色的斑纹,不知是不是当年装硝留下的印迹。我不禁感慨,这些散落民间看似普通的物件,却是难忘的史料,珍贵的遗存!
   我坐在陈裕爱的店里,听村民们侃侃而谈,不时的提问和记录着。此次青板采风的组织者、横峰县作协的徐和生,催着我们去参观炮台,我才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
   “有机会欢迎再来周家坊。”
   望着小店老板娘陈裕爱热情洋溢的笑脸,我怎么也不会联想到,这是一个靠透析维持生命的女人。

共 28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的叙述,厚重的内容,作者走进横峰县青坂乡的周家坊村,这里留存着多处红色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旧址,留传着许多感人的红色故事。文中特别叙述了老革命黄道的光辉历史,他是江西人民革命的领袖,参加了南昌起义,他的家人们都参加了革命。文末叙述与村民们的交流,引出了许多红色革命故事。内涵厚重的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5-01-31 19:07:06
  生动的叙述,厚重的内容,作者走进横峰县青坂乡的周家坊村,这里留存着多处红色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旧址,留传着许多感人的红色故事。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