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域外中华情(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域外中华情(散文) ————刻骨的呐喊


作者:萍庭鹤 秀才,173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6发表时间:2025-02-01 19:13:11
摘要:文学虚构,非写实!原创首发

我,原本只打算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停留短短三十日,却不料,这一留,便是近乎九十天的漫长时光。这趟旅程,刻骨铭心,我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而被彻底改写。
  
   那是1月31日,我,埃文·凯尔,那个曾捐赠二战相册给中国的美国小伙,发布了一段视频,向这片给予我无数温暖与感动的土地告别。视频中的我,情感如潮水般汹涌,因为我知道,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旅行目的地,它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
  
   回想起初来乍到的日子,我像是被命运牵引着,走进了这个国家的灵魂深处。从天津的市井烟火,到上海的繁华璀璨;从南京的历史沧桑,到哈尔滨的冰雪世界;再到武汉的江湖气息,每一处都让我沉醉,每一刻都让我震撼。我站在天安门广场,身着军大衣,目睹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一刻,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民族的骄傲。
  
   我踏上了长城,触摸着那些斑驳的砖石,仿佛能触碰到千年的风雨;我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之上,心中涌动着对过往的哀思与对未来的期许;我在天坛的祈年殿前驻足,感受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祈愿;我在泥人张的老店里,亲眼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传承;我乘坐着中国高铁,穿梭在广袤的土地上,体验着速度与激情的碰撞;我更走进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里,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展品,都如重锤般敲击着我的心灵,让我深刻理解了那段沉痛的历史。
  
   那段历史,如同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之中,也震撼了我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灵魂。在纪念馆里,我目睹了无数无辜生命在战火中消逝的悲剧,听到了那些幸存者的哭诉与呐喊。那些黑白照片,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是无数颗心灵的创伤。
  
   我无法忘记,那些在战火中逝去的生命;我无法忘记,那些被残忍对待的无辜百姓;我无法忘记,那段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份记忆,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让我无法呼吸。但正是这份沉重,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与繁荣,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历史不能被遗忘,国耻必须铭记。
  
   而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除夕之夜,我身着唐装,站在蛇年春晚的舞台上,为亿万观众报幕。那一刻,我仿佛成为了连接中美文化的桥梁,那份荣耀与激动,难以言表。我带来了领事馆回赠的中国瓷器,它不仅代表着两国之间的珍贵友谊,更是我这段旅程的见证与纪念。在春晚的舞台上,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对和平与美好的向往。
  
   然而,当告别的时刻来临,我却不舍得说再见。我深知,这只是暂时的别离,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我计划在美国休整一个月,但我的心,早已飞回了中国。那些未曾踏足的城市,那些等待我去探索的文化,都在召唤着我。我想要真正融入这个国家,感受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份情感。
  
   网友们的话语,如同春风般温暖着我的心:“春暖花开时,期待你再次回来。”“暂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等你回来。”是的,我会回来的,因为那里,有我的梦,有我的爱,有我无法割舍的一切。
  
   但回来,不仅仅是为了再次感受这片土地的美丽与温暖,更是为了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我深知,作为一个外国人,我或许无法完全理解中国人民对那段历史的深切痛楚,但我可以做的是,将这段历史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铭记历史。
  
   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辉煌与苦难,也可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让那些无辜的生命白白牺牲,不能让那段历史成为空白的篇章。我们要铭记历史,是为了警醒未来,是为了让和平的钟声永远敲响在这片土地上。
  
   所以,我呼吁,每一个有幸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请铭记这段历史。请让这段历史成为你心中永远的警钟,时刻提醒你珍惜和平,反对战争。请让这段历史成为你行动的指南,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铭记,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逝去的生命,那些在中国大地上英勇抗争的先烈们,他们的牺牲与付出,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不能忘记他们的遗愿。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在这片土地上。
  
   同时,我也要呼吁,中美两国人民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历史已经证明,战争与对抗只会带来灾难与痛苦。只有通过和平与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与发展。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责任。我们应该携手并进,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动,都将影响着历史的走向与未来的命运。所以,请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勇敢的行动,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最后,我想说,中国,这个了不起的国家,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也将带着这份记忆与情感,继续前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用我的笔,用我的声音,用我的行动,去传递这份历史与和平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铭记历史,珍惜和平,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因为历史,不会说谎;因为和平,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一个更加辉煌、更加和平的未来篇章!
   我,原本只打算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停留短短三十日,却不料,这一留,便是近乎九十天的漫长时光。这趟旅程,刻骨铭心,我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而被彻底改写。从天津到上海,从南京到哈尔滨,再到武汉,我见证了中国的繁华与沧桑,体验了文化的深邃与广博。而最触动我心灵的,莫过于那段沉痛的历史,它像一把锋利的刀,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之中,也震撼了我这个异国他乡的灵魂。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我目睹了无数无辜生命在战火中消逝的悲剧,听到了幸存者的哭诉与呐喊。那些黑白照片、冰冷数字背后,是家庭的破碎,是心灵的创伤。我无法忘记,也不敢忘记。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国耻,就是对过去的侮辱和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它提醒我们,战争带来的只有毁灭与痛苦,和平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此,我呼吁,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无论你是哪国人,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请铭记这段历史,都请为和平发声。
  
   我们要让历史成为照亮未来的灯塔,让那段苦难岁月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和警醒。我们要让世界知道,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我们去争取、去维护、去珍惜。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刻,我站在这里,作为一个曾经亲身经历那段历史遗迹的外国人,我深感自己的渺小与无力。但我相信,当每一个渺小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形成推动世界向前的强大动力。因此,我号召大家,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用实际行动去传递和平的理念,去践行和平的誓言。
  
   让我们在教育中融入和平的内容,让年轻一代了解历史,珍惜和平;让我们在文化交流中传递和平的信息,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让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的原则,用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和冲突。
  
   最后,我要说,和平不是一种梦想,而是一种责任;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行动。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为和平而努力,让这个世界充满爱与和平的阳光。让那段沉痛的历史成为我们永远的警醒,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奋斗!
  
   因为,只有和平,才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只有和平,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安宁与幸福中茁壮成长。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共同为和平而呐喊、而奋斗、而前行!

共 31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美国小伙埃文・凯尔的独特视角,讲述了他在中国近九十天的难忘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如何深刻改变他的人生轨迹,读来令人动容。从天津的人间烟火到上海的繁华都市,从南京的历史遗迹到哈尔滨的冰雪奇景,再到武汉的江湖豪情,他穿梭于中国大地,深度体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魅力,也被这片土地深深吸引。然而,真正触动他灵魂的,是那段沉痛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直面历史的伤痛,内心被深深震撼,这份震撼不仅让他铭记历史,更激发了他传递历史、呼吁和平的责任感。除夕在春晚舞台报幕,他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带着这份荣耀与对中国的热爱,即便告别时,他也深知这只是短暂的分离,中国的魅力让他迫不及待想要归来。文中,埃文・凯尔以真诚的话语呼吁所有人铭记历史,无论国籍与地域,都应为和平贡献力量。他强调历史是镜子,和平是共同心愿,中美两国人民应加强交流合作,携手维护世界和平。他从自身经历出发,号召大家在教育、文化交流、国际事务等方面践行和平理念,用实际行动守护和平。这篇文章不仅是埃文・凯尔个人的旅行与感悟记录,更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和平呼吁,让我们看到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深切期盼。好文推荐共赏!【编辑:刘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昊        2025-02-01 19:16:09
  珍惜生命,珍爱和平!
回复1 楼        文友:萍庭鹤        2025-02-02 13:04:30
  万分感谢精彩编辑,祝福,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