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聊聊正月初二(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聊聊正月初二(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261.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7发表时间:2025-02-07 14:00:37
摘要:大年初二,不过是春节假期里普通的一天。却因各地风俗不同被赋予不一样的意义。初二祭祀日,这种风俗在我们当地人心里早已根深蒂固。随着祖辈在世老人们越来越少,这种风俗已不像以前那般严谨,至少初二这天,不管家中有事还是无事,邻居们不再关门闭户。大家可以串门聊天,走亲戚的话相对还是需要谨慎一些好,国人习惯是“大过年图个吉利嘛!”  

今年正月初二,属于我的关键词是“乱哄哄、忙忙碌碌、分身乏术”。一大早母亲便把我叫醒:“快起来收拾东西,今天来给你爷爷上坟的亲戚多,还有很多事要做。”今年是爷爷去世一整年,两年头,按我们当地风俗,今年初二上两周年坟,会来很多亲戚。其实仅来亲戚倒也不会乱哄哄,之所以乱哄哄是因为去世不超三年的亲人有好几位,上坟赶在了一起。哪家都该去,不能失了礼数,但又因爷爷两周年的事脱不开身,接待亲戚的同时,只能忙里偷闲,提上礼物外加一刀(叠)黄表纸,快去快回,尽一下礼数。
   刚起来不久,同村两位发小便提了礼物和纸钱来我家,还没说几句话,就要匆匆告辞,因为今年他们爷爷也上两周年坟。送走他们不久,我便拿上礼物和纸钱再去他们家,短暂站一站,说几句话,便着急忙慌地赶回家接待亲戚。不一会儿,姨奶奶家国叔和静姑提着礼物和纸钱,来给他们姨夫上坟,放下东西,还没说几句话,也急匆匆地赶回家去。姨爷爷年前刚去世,今年第一周年,相比之下更重要一些,亲戚也会更多,他们顾不上在这里。待国叔他们回去后,我便与小妹拿了礼物与纸钱赶去姨奶奶家,同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不一会儿,院里族亲送来纸钱,没说几句话,便告辞走向村东二奶奶家。二奶奶年前刚去世,今年也是第一周年,家里也会来来很多亲戚。父亲和小妹拿了礼物和纸钱去二奶奶那边还礼。亲戚们陆陆续续地来,又陆陆续续地走了,他们很多人面临同样问题,不是家里有老人去世没出三周年,就是有要紧亲戚没出三周年,需要上坟。院子里人来人往,大家都是来去匆匆,此番景象不免让人恍惚。逝者安安静静地等着源源不断的香火钱,而生者却分身乏术,忙得晕头转向。
   讲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发出疑问,大年初二不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吗?怎么你家上坟祭祀。在网上可查,正月初二被称“迎婿日”,也就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初二回娘家。在山东大部分地级市也是如此,甚至聊城地区很多地方也在初二回娘家。我们乡镇周围方圆百里内好像也就我们这方圆几十里在初二上坟祭祀。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从小到大,在我的世界里,初二即是上坟的日子,不能随便走亲戚,不能随便串门,家中没有祭祀逝者的主家大多关门闭户,以免有客人误入,造成心理不适。
   小时候,正月初二如果没有需要祭祀的亲戚,这天会比较闲和热闹的新年格格不入。对于孩子们来说,走亲戚是过年标配,也是年味主要佐料之一。初二这天,我都会感觉特别无聊,当看到邻居家来亲戚,心里羡慕的不得了,便跑回家向母亲抱怨:“为啥咱家初二不来亲戚?”没成想,母亲怒目圆瞪对我好一顿呵斥“小孩子大过年的少说话,吃糖都粘不住你的嘴。”转过头便自言自语道:“童言无忌,童言无忌,老天爷您是神仙别跟小孩子一般见识。”
   村里,尤其是家里有上了年龄的老人,是最忌讳大年初二串门的。我们这里以前初二就闹过很多笑话,说出来是笑话,其实都是风俗不同惹的祸。邻村有对外地回家过年的年轻夫妇,因时间有限,便想着早些时间把亲戚走完。由于家中老人忘记嘱咐。年轻夫妇便在初二开始走亲戚,每到一户亲戚家都被冷眼相待,令他们夫妇甚是不解,回家便向家中老人抱怨:“亲戚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了。”老人大吃一惊,便把初二上坟风俗讲给他们听,这对年轻夫妇恍然醒悟,但为时已晚。好在那年所有亲戚家中无事,让夫妇二人少背了些埋怨。
   写到这里,想起邻居说的一件事。“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确实会造成一些误会,在我们当地,闺女送节礼或年后回娘家以及去舅舅家或姑姑家串亲,长辈都有回礼。所谓回礼就是给一个白面枣糕,寓意来年“生意糕(高)升,财运糕(高)升”。有一外地媳妇,来我们当地串亲戚时。亲戚家看人大老远来了,客套亲热之余便回了一块大大的枣糕。外地媳妇极力拒绝,但被亲戚家误认为是客气,非得塞给她不可,外地媳妇难抵其热情只好勉强收下。回家半路便把枣糕丢出车外。同车人员不得其解,外地媳妇解释说:“我们那里最忌讳送枣糕,枣糕谐音(糟糕),新的一年哪能接受‘糟糕’?”
   大年初二,不过是春节假期里普通的一天。却因各地风俗不同被赋予不一样的意义。通过网络查询,我对大年初二有了更多了解,这天全国各地风俗各异,其中包括“回娘家”“祭财神”“祭祖”“祭牛羊”“开年饭”等众多习俗。更有民间传说,正月初二是财神菩萨的生日,做生意的老板们都要敬财神,图个吉祥和今年好生意。北方地区还用饺子上祭,据说敬过财神的饺子是财神赐给人们的“元宝”,吃了这种饺子可以“财运亨通”。
   在我们当地之所以大年初二上坟祭祀,还有一个原因。大年三十“请家堂”回来,初二早上或下午才可“送家堂”。或许是封建社会遗风“男尊女卑”原因,家堂没送走之前,嫁出去的女人是不允许回娘家探亲的。就如我们当地之前的风俗,葬礼上,送葬队伍里只允许男人送到坟地,下棺埋葬,女眷不能跟去坟地,只能在离坟地百米外遥望哭丧。
   正月初二是祭祀日,这种风俗在我们当地人心里早已根深蒂固。随着祖辈在世老人们越来越少,这种风俗已不像以前那般严谨,至少初二这天,不管家中有事还是无事,邻居们不再关门闭户。大家可以串门聊天,走亲戚的话相对还是需要谨慎一些好,国人习惯是“大过年图个吉利嘛!”
  

共 21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作者在正月初二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天家庭的忙碌与地方风俗的独特性。文章从作者被母亲叫醒开始,围绕“乱哄哄、忙忙碌碌、分身乏术”的关键词展开,详细地叙述了因家中长辈去世周年而迎来送往的亲戚和上坟祭祀的过程。作者通过对家庭琐事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地方风俗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这种风俗下的忙碌与无奈。文章不仅讲述了家庭事务,还深入探讨了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正月初二上坟祭祀、送家堂等,并与其他地区的“回娘家”“祭财神”等习俗进行对比,体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文化多样性。同时,通过讲述因风俗差异引发的小故事,文章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误解和冲突,以及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一篇构思精妙、主题深刻的散文,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表达了对家乡风俗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变化,展现了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07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2-07 14:05:28
  本文最大两点就是叙述中同时融入小故事,这样一来就增强了该作品的趣味性和文化反思的深度。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家乡风俗的尊重,也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好文,值得细细品味!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2-07 15:40:56
  感谢芹芹森老师辛苦编发与精美点评,敬茶问候春安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2-07 14:07:12
  更正错处,第一条评论中:“两点”应为“亮点”,抱歉了!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2-07 15:42:52
  老师言重了,中国汉字好处在于偶尔的错字不影响阅读其意,哈哈
3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2-07 14:08:14
  为佳作点赞,感谢精彩分享!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2-07 15:43:55
  再谢芹芹森老师留评鼓励,文学之旅,一路同行
4 楼        文友:何叶        2025-02-07 20:50:28
  恭喜精品!加油!
何叶
回复4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2-07 22:46:25
  感谢何社鼓励,加油!
5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2-07 22:23:10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回复5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2-07 22:47:24
  谢芹芹森老师润色添彩
6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2-11 19:04:53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6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2-11 21:05:00
  感谢小雨老师鼓励,敬茶远握
7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2-12 07:01:15
  读了这篇文章,收获颇丰!作者对家乡大年初二上坟祭祀风俗的讲述细致入微,将忙乱的初二场景生动呈现。独特的民俗与各地差异对比鲜明,像送枣糕的误会等趣事,增添了不少趣味。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也对不同风俗有了更深理解,很棒!
回复7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2-12 11:16:13
  感谢汪弟留评鼓励,致敬曾经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