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璞】乡宴散记(随笔)

精品 【文璞】乡宴散记(随笔)


作者:废柴 白丁,3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81发表时间:2025-02-12 20:10:15
摘要:听闻是在乡下办席,久违的乡村生活便涌上心头。随即带上妻儿,奔赴这场满是烟火气的乡村喜事。

【文璞】乡宴散记(随笔) 大年初六,外侄传来婚讯,本就是假期,一天蜗居在家,虽然也可看书消磨时光,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听闻是在乡下办席,久违的乡村生活便涌上心头。随即带上妻儿,奔赴这场满是烟火气的乡村喜事。
   车窗外,冬日的寒风凛冽,即使车窗紧闭,丝丝寒意仍无孔不入。路边的树木褪去了往日的葱茏,只剩光秃秃的枝丫,在寒风中瑟缩颤抖,低吟一曲冬之悲歌。然而,当车子渐进村庄,错落有致的农舍映入眼帘,屋顶袅袅的炊烟缓缓飘香天际,偶有几声犬吠,顿感温暖与亲切,寒意顿消。或许,这就是我对乡土的眷恋,骨子里的喜爱。
   但凡春节,喜事扎堆,做客赴宴便成了这段时间的紧要之事。与我,倒是乐事。我本就有些慵懒,借此也便可免去下厨之劳,实在求之不得。孩子们则更为欢愉,一到乡下,便如出笼之小鸟。或在空旷的地里肆意的放鞭炮,噼啪啪啦的响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似在向新年呐喊。或三两成群捉迷藏,小小的身影在房屋、草垛捡穿梭,欢声笑语回荡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抑或几个小女孩聚拢在一起跳皮筋,嘴里哼唱着代代相传的歌谣,那银铃般的笑声,是乡村最纯粹的音符。
   在昭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赴宴的说法因民族而异,犹如五彩的丝线,共同织成了秋城的地域文化锦缎。汉族或其他兄弟民族常说“吃酒”,仿佛在他们心中,酒是宴席的灵魂,是情感交流的催化剂,吃饭反倒成了陪衬;回族则说“做客”,这源于他们遵循教义,宴席上不饮酒的传统。无论是“吃酒”还是“做客”,但凡碰上喜事,人们总会向主人家道喜,在这喜庆时刻,成为新人幸福的见证者。这简单的举动,承载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到乡下赴宴,我格外钟情烤火。主人家会在宽敞院坝或空地,用粗壮干树桩燃起几堆熊熊烈火。火焰肆意跳跃、欢腾,将周围空气烘得暖烘烘的。主事的、帮忙的、打杂的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在火旁。他们或是兴致勃勃地互问近况,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或是悠然地拉拉家常,聊聊村里的奇闻轶事。橘红的火光温柔映照在每个人脸上,勾勒出温馨画面,那是乡村邻里间最质朴的情感联结,这在城里是极为少见的。
   相较之下,城里的宴席就显得单调匆忙。人们挂账、上楼、入座、吃饭,然后各自散去,一场宴席如短暂过场,难以留下深刻记忆,缺乏乡村宴席那种浓厚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乡下的宴席,少则三五天,多则七八天,每一天都洋溢着热闹与温情。但凡哪家办席,主人家都会提前告知邻里。正席前三天,无需招呼,村里男女老少便会自发前来帮忙。瞧,大花围裙系在男人们身上,毫无违和感,他们干劲十足,宰牛宰鸡、搭灶烧火,动作娴熟利落;妇女们则更加热闹,切肉洗菜、扫地擦桌,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孩子们的嬉笑打闹,混合着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让整个院子成了欢乐的海洋,处处彰显着乡村的团结与互助精神。
   乡下宴席的热闹程度,如逐渐攀升的温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叠加,正席当日更是达到顶峰。天刚露出鱼肚白,淡淡的晨曦还未完全驱散夜色的朦胧,院子里便已热闹起来。人们各司其职,烧火的,火苗舔着锅底,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似在演奏一曲生活的乐章;蒸饭的,袅袅蒸汽带着米饭的香气弥漫开来,那是家的味道;炖肉的,浓郁肉香引得人垂涎欲滴,这是乡村美食的魅力。此时,身为“大掌柜”的主人家反倒成了“大闲人”,他们面带微笑,四处走动。但凡有亲朋前来,便热情相迎,递上糖果,恭敬请上座,入座后又赶忙奉上热气腾腾的茶水,礼数周到,让人心里暖烘烘的,尽显乡村人的热情好客。
   中午十二时许,接亲时刻来临,这是婚礼的高潮,也是众人期待的焦点。花车宛如高贵使者,威风凛凛排在队伍前头,其余车辆整齐一字排开。金童玉女带着纯真笑容,小心翼翼在车身贴上喜庆大红喜字,扎上鲜艳大红花,为车队增添浪漫喜庆氛围,这些简单的装饰,蕴含着对新人美好的祝福。
   接亲队伍组成颇有讲究,由经验丰富的接亲婆、活力四射的伴郎团及亲朋好友构成。接亲婆通常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她如沉稳的舵手,掌控整个接亲流程与节奏,凭借丰富的经验确保一切顺利进行;伴郎团是新郎的至亲好友,年龄相仿,一般八人组成,身着统一服装,或穿喜庆大花棉袄,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展现乡村的质朴与热情;或着笔挺西服,搭配精致领带,尽显青春活力。这八人被称为“轿夫”,寓意新郎用八抬大轿迎娶新娘,表达对新娘的珍视与尊重,体现了传统婚礼对仪式感的重视。伴郎团不仅要开路迎亲,还得具备才艺,在接亲过程中献上精彩表演,若非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难当此大任,这也为婚礼增添了不少欢乐与活力。
   “出发!”新郎一声令下,声音中带着紧张,又透着满满的喜悦与期待。浩浩荡荡的接亲队伍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向着幸福前行。接亲路线有独特讲究,去时一条路,回来另一条路,“不走回头路”,蕴含着人们对新人婚姻生活一帆风顺、勇往直前的美好期许,体现了对未来生活的积极向往;且路线尽量让去程和返程围成圆弧,恰似圆满的月亮,寓意婚姻美满幸福,生活团团圆圆,这是乡村人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祝愿。
   接亲队伍抵达新娘家村口,行第一礼——礼炮开路,新郎驾到。八个伴郎如训练有素的士兵,整齐在两边排开,新郎气宇轩昂站在中间。八人手执礼炮,随着新郎令下,礼炮瞬间欢腾嘶吼,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五彩纸屑似灵动精灵,在空中欢快起舞,与金色阳光热情相拥,共同编织如梦如幻的光影盛宴。村里男女老少听闻炮声,纷纷涌来,脸上洋溢着笑容,一同见证这幸福时刻,这是乡村对新生命结合的热烈祝福。
   队伍行至新娘家门口,行第二礼——呼号。新郎必须当着众人面,大声呼喊:“老婆,我来接你回家了。”声音洪亮有力,仿佛要将对新娘的爱意与承诺传遍整个村子,让每一位宾客都能听见。如此饱含深情的呼喊要重复三次,方能过关。这声声呼喊,是新郎对未来婚姻生活的坚定誓言,是对新娘深深的爱意表达,也是对新家庭的责任担当。
   第三礼是礼赞。迎亲队伍中伴娘团整齐两路排开,宛如亮丽风景线。新郎需绞尽脑汁,用九个精妙词语形容新娘的美貌或品德。每说一个词语,便能向前迈进一步,同时抛撒红包,引得众人欢笑不断。这一环节,既考验新郎对新娘的了解与爱意,又为婚礼增添欢乐趣味,体现了传统婚礼中对新人爱情的美好祝愿。
   较为有趣的是第四礼——“撞门”。守门的是新娘的兄弟姐妹,他们肩负守护新娘的重任,满脸笑意又带着几分调皮。撞门由伴郎团负责,他们齐心协力试图突破“防线”。此举意在告知新郎,迎娶新娘须付出努力和代价。于是,新郎为让众人开门,不停撒红包,趁众人争抢红包间隙,伴郎团瞅准时机破门而入。这小小的“较量”,充满欢乐与温情,让接亲过程更加热闹非凡,也展现了乡村婚礼中亲友间的亲密互动。
   顺利见到新娘后,行第五礼——“献花”。新郎手捧娇艳欲滴的鲜花,缓缓走向新娘,眼神中满是深情与温柔。将鲜花献给新娘的那一刻,也献上了最真挚的爱意和一生的承诺。有的新郎还会为新娘佩戴戒指,这枚小小的戒指,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象征着对彼此的珍视与守护,是爱情的永恒见证。
   第六礼是改口奉茶。新郎接到新娘后,两位新人要恭敬地给老人奉茶。此时,新郎亲切改口,那一声“爸”“妈”,喊出了对新家庭的融入与尊重。同时,新郎郑重承诺对新娘疼爱有加,取得双亲应允后,才能携手出门。这简单的奉茶与改口仪式,蕴含着深厚的亲情与家庭传承,标志着两个家庭的紧密融合,是家族延续的重要仪式。
   拍全家福必不可少。那一刻,全家人围聚,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摄影师按下快门,“咔嚓”一声,将这幸福美妙的时刻定格在胶卷上,成为永恒回忆。从此,新郎正式成为新娘家的一员,两个家庭的命运紧紧相连,这张全家福,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接亲大任顺利完成。众宾客就餐后,由送亲婆带头,两位新人拜别新娘双亲,踏上回家的路。他们的背影,既有对娘家的不舍,又充满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这是人生角色转变的重要时刻。
   回到村口,开始“闹亲”环节。过去闹亲有些不文明陋习,如用臭鸡蛋摔打新人,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些已鲜见。如今的闹亲充满趣味与温馨,目的是在欢声笑语中告诫新郎要珍惜新娘,用一生呵护她。多是让新郎背或抱新娘走一段路,看着新郎虽吃力却满脸幸福,众人欢笑不断;也会让新人当众亲一口,众人假装没看见,却又忍不住低头偷笑,场面甜蜜欢乐,这是乡村邻里对新人的独特祝福方式。
   按照法律规定,领取结婚证后两人成为合法夫妻。但回族婚礼还有庄重神圣的“证婚”仪式。仪式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阿訇主持,证婚人一般是新郎的父母或哥嫂,以及新娘的亲人。阿訇身着传统服饰,神情庄重,讲经诵道,那低沉富有磁性的声音,诉说着古老的智慧与祝福,传递着宗教文化对婚姻的神圣理解。讲经完毕主持婚礼,先认真询问两位新人是否自愿结为连理,体现对自由恋爱的尊重与倡导;随后,新郎当众拿出钱财给新娘,象征新娘成为家里的女主人,享有支配财物的权利,体现对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认可;接着撒喜果,阿訇先向新人撒三把,寓意祝福他们生活幸福美满、甜甜蜜蜜,再将剩余撒向众宾客,宾客们笑着、闹着“抢喜”,热闹非凡的场面将婚礼喜悦推向又一个高潮,这一系列仪式,是回族文化在婚礼中的独特体现。
   待这场热闹非凡的乡宴落下帷幕,宾客们陆续散去,可那喜庆的氛围、温暖的人情,依旧在村子上空久久萦绕不散。乡村的土地,承载着这代代相传的习俗,每一个仪式、每一次欢笑,都是乡土文化的鲜活注脚。它见证了新人的结合,也凝聚着家族与邻里的情谊。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乡村虽历经变迁,可这乡宴中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却从未褪色。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游子归乡的路,也让新一代在这烟火人间,记住了根之所在,传承着那份质朴与美好,让乡村的故事,在岁月里不断延续,绽放出独有的光彩。

共 39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废柴老师通过参加一场乡村喜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故事。不顾车窗外凛冽的寒风,只为摆脱闲极无聊的家居生活,回忆中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村里。回族人家的 “做客”承载着浓浓的人情味儿。首先用城里宴席和乡间的不同吊起读者胃口,忙忙碌碌的宰牛宰鸡,肆意弥漫的米饭的香气,礼数周到的待客场景,令人身临其境。文章用较大篇幅展示了接亲的各个环节,既有热情祝福,又有庄重的礼仪,无不在显示乡村生活的暖意融融。结尾升华主题,乡村的故事是游子的根之所在,这种情感在岁月里不断延续,绽放出独有的光彩。感谢老师赐稿文璞,推荐阅读,期待更多佳作。【文璞书苑编辑:寂寞看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13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净        2025-02-12 20:17:42
  一场乡宴,将回族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迎亲的传统礼节和仪式描绘的淋漓尽致,愿美好传承!好文点赞!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2-24 07:02:04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