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那台枣红色的鼓风机(散文)

精品 【心灵】那台枣红色的鼓风机(散文) ——三线轶事


作者:透明秋语 进士,6444.6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5发表时间:2025-02-14 03:56:05
摘要:【原创首发】一个企业连职工带家属数千乃至万余人,全都蜗居在深山里,“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不光辛苦异常,环境还那么封闭,物资供应匮乏,文化生活落后。伴着军号起,听着山风眠,这日子真的太难熬了。然而,常年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却十分享受这种简单且军味十足的生活,那一身朴实无华的劳动布工装组成的上下班人流,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当我迈着急匆匆的步伐赶回到所居住的那栋职工宿舍楼下时,中午的休息时间已经过去一半了。
   今天宣传部收到的各基层单位的稿件很多,我必须从这些来稿中选出足够的、合乎标准的稿件来。因为下午一上班就得要录音制作,以赶上傍晚准点播出的《本厂新闻》和各个专题节目。于是,中午开机后,我一边重播着厂里自办节目的录音,一边编辑修改着各种稿件,不知不觉就过了我的下班时间。
   时值盛夏,天气正热。干热的阵风不时袭来,顺着因加盖了厨房而在条楼外沿形成的并未完全封闭的通道掠过,将空气搅得更加闷热,高达四十度的气温给人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几只麻雀趁着人们都在吃饭和休息之机,大着胆子落在长长的走廊里,一蹦一跳地寻找着吃食。吸饱了树汁的蝉们刚躲在宿舍外面绿化带的树荫里惬意地啼着,叫得那么响,似乎在嘲笑着我,都这个时候了,还没有吃上午饭。
   “别得意,我们今天也能在半小时内把菜炒好,再也不会像前段时间那样,经常饭都顾不上吃,就又要赶着去上班了。”我在心里说了句,顺手将一颗小石子朝着宿舍旁边的那棵小叶榕扔去。
   “啪”一声,石子碰到树干上,几只硕大的蝉儿“吱儿”地一声惊啼,向着远处飞去了。
   与其他双职工家庭大体相同,在工作日里,我们家每天三餐的饭菜都很简单,作为主食的米饭是在企业的蒸饭房免费蒸好的,妻子下班的时候顺路就带回来了。企业有着自己的表面处理车间,每天都需要用到蒸汽。而利用生产上剩余的蒸汽为全厂职工蒸饭,则是企业的一项传统。每天早上上班前,将淘洗干净的米加上适量的水放在容器里,依次摆进蒸饭房那几个偌大的蒸柜中,中午下班就能将蒸好的米饭带回家了。回到家后,只需要将菜炒熟就可以吃饭。这样就能够节省下不少的时间,夏天的中午还可以睡上一个多小时的午觉,以便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午的生产和工作中。
   当然,这种用蒸汽蒸熟的米饭由于米浸泡的时间很长,加上供应的米都是陈的,在口感上的确不敢恭维,但比起因为火不好,吃不上饭不知好上多少倍了。
   在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理念建起的三线企业中,每个工作日都能看到身着工装的男女职工,手里提着各种炊具从蒸饭房依次出入的身影。这些身影在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和一声声军号的衬托下,显得那么干练、那么别致,充满了三线企业特有的浪漫,也透出了山区工厂浓郁的烟火气息。
   在外人的眼里,一个企业连职工带家属数千乃至万余人,全都蜗居在深山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不光辛苦异常,环境还那么封闭,物资供应匮乏,文化生活落后。伴着军号起,听着山风眠,这日子真的太难熬了。然而,常年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却十分享受这种简单且军味十足的生活,那一身朴实无华的劳动布工装组成的上下班人流,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捅炉子、倒炭灰,等火燃旺了炒菜……年复一年,是每个双职工家庭的必修课。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我家也是这样做的。然而从这周一开始,我家的情况就有了改观:我会将新购置的那个枣红色的小鼓风机搁在一个铁架子上,鼓风机的出风口插进炉子的风门,再将风门的缝隙尽可能地堵住,随着电源的打开,强劲的风就直吹进炉膛里,不大工夫,那火苗就冒了上来。炉火舔着锅底,烹着铁锅中的腊肉或香肠,不大工夫,带着腊肉特有香味的蒸汽就氤氲开来,引得人馋液欲滴。被我们称为“肉猫子”的儿子,一张小脸的写满了幸福和兴奋,站在通往阳台的门边,一边等着中午的那顿美味,一边做着写在小黑板上的算术题。
   儿子已经三岁多了,正在厂里的幼儿园上中班。幼儿园虽然在一个单独的院子里,但与我们居住的宿舍直线距离只有几米,中间就隔着一个走廊,站在托儿所二楼的走道尽头,刚好就对着我家厨房的阳台。许多时候,儿子就守在那里,只要见我下班一回到家里,就找到阿姨请假。阿姨也乐得自在,与我沟通后,就将他送到托儿所的门口,这样,他就能顺着厂区的道路,很快就回到家了。当然,除非我没有时间,更多的时候还是由我到幼儿园的门口去接他。儿子觉得在幼儿园里没有“耍事”,想着回来让我教他做算术题。于是,我和妻子也就默认了他上午不上幼儿园的行为。除非那天家里没有菜吃,需要我到乡场上去采买,他才会老老实实地等在托儿所里。
   这是一九八六年夏季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也是我调入企业宣传部门的第三个年头。作为企业广播站的播音员,我的工作时间与别人是不尽相同的。广播站每天四次播出,且播出时间都在下班以后。上午是我的休息时间,主食由妻送到了蒸饭房,要吃的菜则由我择好洗净,只等中午我一下班回家就炒,这样虽然会比别的人家晚上几十分钟吃饭,但饭菜还是热的。除了休息时间也相应比别人家少了一些之外,和其他职工家也相差不多。当然,前提是烧煤球的炉子要争气,能够在打开风门后,很快就重新燃旺。要不然,时间就全花在等火燃起来的上面了。
   其实,这种可以封火的炉子烧的是煤球,许多时候燃烧并不好,常常是需要用火时它不肯燃,等到快要上班了,它却燃旺了。
   三线企业的住房一直都很紧张,职工都是按工龄排队分房。我家厨房的炉子或许在我前任的手里就不好烧,一直整修过多次,我接手时,那灰门和风门才换过不久。在我的手里,表现也一直欠佳。不光是不好掏灰,还总是不肯好好地燃烧,找总务部门的人来修过多次,都是燃得“吊儿郎当”的。烧不旺火,炒不好菜成了常事。特别是在中午那有限的时间里,就算我上班去放广播前就打开风门,等到妻子下班回来,都无法保证炉火会从休眠中苏醒,不少时候一直要到我必须离开家里,去播放上班信号了,它才会懒洋洋地窜起火苗来。午餐对于我们来说,历来都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情。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上周的星期天,我和妻带着儿子到企业所在的乡场去采买生活必需品,顺道就走进供销社的门市部,一眼就看到柜台上放着几样别致的电器,仔细一看,天,这不是鼓风机么?妻子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我却敏锐地与家里的炉子联系在了一起。马上就意识到这是改变我们生活现状的一件重要电器。用它来鼓动那个不愿多劳作的燃煤炉子,不是很不错的选择么?忙请营业员拿了下来,放在前台的柜子上,一边细细打量,一边想着该怎样安放用于家里的炉子,很快就有了答案。问了下价格,也就几块钱,并不贵,当即就买了下来。回到家后,赶紧进行必要的改造。鼓风机原来的电线太短,也太细。怕出事,就用一根带着胶皮的电线取代下来;一个平常用来坐锅的铁圈是前一任住户留下的,把一块废旧的五层板放上,刚好就成了放鼓风机的支架,往炉子的风门处一放,简直就是天衣无缝般的存在,正好能让鼓风机的出风口伸进炉灶的风门里。
   一切准备妥当,当天晚上就让它派上了用场。随着开关的启动,强劲的风吹进了炉膛,不大工夫,那火苗儿就窜起好高。煮出的饭比在蒸饭房中用蒸汽弄熟的饭要好吃许多。由于火大,炒菜也“受益匪浅”,甚至有了场上馆子里炒菜的味道了。至于由此带来的灰大,煤气重的问题,就用勤擦拭,多通风的方法来解决。
   几天下来,我算是尝到了这台小鼓风机的甜头。之前,中午是我们最忙乱的时候,火不好,孩子早就饿了,等着要吃饭,我也看着手表,对越逼越近的时间感到心紧。本来下班就比别人晚了半个多小时,还得要提前至少十五分钟离开家去广播站预热机器,以便一到时间就将上班的信号播放出去。我们企业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每天的作息时间全都由广播站发出,容不得半点错误。如今,炉火燃烧不起来的问题随着鼓风机发出的声响不复存在,不少时候饭后还有半个多小时的小憩时间,别提有多美了。
   此刻,热风还吹抚着,宿舍外的绿树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知了躲在树荫里吸饱了树汁,发出得意的啼音。几只麻雀停在了阳台的栏杆上,前来打探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离开这里,去里屋歇息。而它们好趁机落到修建在阳台上的鸡栏边捡食鸡弄出来的饭粒。大概是见我们一时半会儿不会离开,也不愿再等下去,叫了几声就飞走了。
   见我回到了家里,妻子赶紧打开了鼓风机的开关,开始炒菜了。
   火“如约而大”,冒出了镶着淡蓝色边儿的桔红火苗,不大工夫,一荤一素两个菜,外带一个合汤就摆上了桌子。
   这以后,这台枣红色的小鼓风机就一直陪伴着我们,在十来年的时候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直到企业搬迁出了三线,来到重庆之后,才因用上了天然气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然而,与它相伴的岁月却依然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那时的情景不时还会潜入我的梦里,在我的耳旁吹奏着温馨的乐曲。似乎在提醒着我,千万不要忘却以前在大山里的生活。

共 34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段往事,仿佛一首陈年老歌,又恰似抒怀诗篇,在岁月的时光里徐徐展开。我们这一代人难以忘却,而现在的孩子们未曾听说过,三线工厂。那是一个特殊时代的大背景,为了国防需要,一批国有大企业从繁华都市迁至深山之中。本文虽未正面描述军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是从职工生活的角度,从零碎的家庭琐事中展现千万职工生活的状况。为了既要保证准时投入工作,又要维持家庭日常生活,一件小小的鼓风机派上了用场。用它催开煤炭炉燃烧,不仅争分夺秒赶超时间,而且还能改变饮食质量。由此我们能够窥见当年职工的辛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以工厂为家,忠于职守的精神面貌。文章如行云流水,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耐读耐品。【编辑:黄皮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14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2-14 03:58:22
  早春二月,凌晨品读佳作,实为一种享受,感谢社长!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2-14 07:17:02
  谢谢社长清晨辛勤的编辑,致礼!
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2-14 03:59:37
  一台枣红色的鼓风机,串起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令人感慨不已。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2-14 07:19:40
  真应了那句老话,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爱回顾往事。
3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2-14 04:00:52
  新的一年开始了,在社长的带领下,再展宏图,再出佳作。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2-14 07:20:26
  新的一年,我们共同努力!
4 楼        文友:刘德正        2025-02-14 07:34:10
  阅读《那台枣红色的鼓风机》这篇散文,我被深深带入了一个特殊时代的生活场景。文章以一台普通的鼓风机为载体,细腻地描绘了三线企业职工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作者透明秋语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献了青春献终生”的年代,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执着。
  
   文章中的鼓风机不仅是一个家用电器,更是那个时代职工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它改变了作者家庭的生活,让饭菜更加美味,也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这种改变虽小,却体现了人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积极寻求改善的精神。读来让人感慨,也让人敬佩。
  
   文章的情感真挚,细节丰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职工们的辛苦与快乐。它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赞美。读完这篇文章,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也对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默默奉献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4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2-14 10:00:14
  谢谢先生细致的点评,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敬礼!
5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2-15 05:05:29
  拜读透明秋语老师精心创作的《那台枣红色的鼓风机》优秀散文作品,一股浓浓的恋旧情结顿然间浮现在脑海,过往不易的生活场景顿然间浮现,是那样的辛苦辛劳,又是那样的甜蜜幸福,那种不虑艰辛的奔忙是生活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极致涵养。老师以平凡日常中的老物件--枣红色鼓风机为题,讲述三线工厂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状况,在大山深处,在偏僻一隅,在一个万人密布的蜗居工厂,一代代军工人克服条件艰苦和物质匮乏,坚守着“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不变誓言,默默无闻地奋斗在一线前沿,那紧张紧促的生活节奏、乡场采买生活日常的场景、按照工龄排队分房的时代特色、烹煮腊肉特有香味的氲氤及企业蒸饭房蒸饭的场景,描写刻画的是那样的细致入微,又是那样的真实真切,老师从生活的小切面着手,从时代的大背景润笔,从人生的大舞台捡趣,原景刻画那年那月虽苦尤荣的幸福时光,仔细品味倍觉珍惜,慢慢回味顿觉幸福,细细思量更觉自豪,对当下拥有的温馨甜蜜增强珍守和满足。感谢老师精彩分享。
回复5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2-15 09:36:51
  谢谢梅老师的雅赏和精彩的点评。你的点评和作品都很有特色,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谢谢你为社团做出的贡献,期待美文不断呈现,在江山、在心灵之约展现你的才华。
6 楼        文友:芳芳        2025-04-09 14:32:50
  秋语老师情感细腻,对生活充满热爱。往事,就象经典老歌,越品越甜。再艰苦的环境都难不倒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那个半军事化的工厂,也是人生一个美好的历练。
回复6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4-14 19:52:16
  谢谢芳芳老师的提阅和点评,敬礼!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