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春天】赏析《戚氏·秋怀》与《戚氏·夏暮游湖感怀》(作品赏析)
作家石兰新近发表了戚氏两首词,原文如下:
《戚氏·秋怀》
冷霜秋,败荷残菊惹闲愁。望断长亭,古道西风木叶悠。幽悠,暮云愁,残阳泣血山如斗。雁字声声渐远,离人独对黄昏后。
悲秋。往事浮,昔日繁华似水流。春花秋月,到头不过梦难留。思悠悠,念旧游,故园回首满心忧。寒蛩声里,烛影摇红,独倚高楼。
暮云愁,秋声渐起入双眸。落叶纷飞似蝶,飘飏荒阶惹悲秋。凝眸,忆从头,昔时欢景梦中求。繁华巷陌,绿水桥边,笑语难休。
休休,岁月流,韶华渐远意难酬。功名未就,岁月匆匆,只剩清愁。悠悠。叹风柔,怎奈离人心里惆。长亭别后,千里云山,望断归舟。
《戚氏·夏暮游湖感怀》
暮云低,夏湖波滟柳凄迷。荷尽已无擎盖,莲房低坠影参差。悲兮,叹花稀,繁华过眼似飞霓。扁舟独泛烟水,远岸微茫入眼低。
愁思,绕心底,昔游如梦月明时。曾经蝶舞蜂戏,笑语欢歌醉碧池。迷迷。忆当时,香风满袖醉花枝。如今人去也,剩对残荷,空惹幽悲。
夏湖西,残阳泣血染荷畦。岸芷汀兰衰败,风摇苇絮乱凄凄。悽悽,望湖堤,旧游踪迹渐难觅。长亭仍在原地,不见当时共赏题。
幽期,付流水,岁月无情枉凝眉。曾经壮志千里,到今空负少年时。悲思。叹人非,繁华过眼总成灰。且将杯酒邀月,醉卧湖滨,梦绕往昔。
下面笔者试解读之:
一、引言
在中国古典词的浩瀚星空中,《戚氏》这一词牌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其独特的格律和适合铺陈叙事、抒情表意的特点,吸引着众多词人一展才情。这里要赏析的两首词,《戚氏·秋怀》和《戚氏·夏暮游湖感怀》,便是词人借这一词牌抒发内心复杂情感的佳作。它们在意象运用、意境营造、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各有千秋,却又都深深扎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土壤之中,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二、《戚氏·秋怀》赏析
(一)意象运用
1. 秋之典型意象的集合
词的开篇“冷霜秋,败荷残菊惹闲愁”,就如同展开了一幅秋的画卷,“冷霜”点明了季节的寒冷与肃杀,霜的冰冷质感给人以寒意阵阵的感觉。“败荷”和“残菊”是秋意的典型代表,荷花在盛夏盛开,到了秋天则残败不堪,菊花虽有耐寒之名,但“残菊”也暗示着秋的深入,美好事物的消逝。这些意象的组合,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一种凄凉、衰败的氛围,为后文的“闲愁”提供了情感的生发点。
接着“望断长亭,古道西风木叶悠。幽悠,暮云愁,残阳泣血山如斗”,长亭是古代送别之地,与“古道”一起,承载着离别的愁绪。“西风”是秋风,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与萧瑟、凄凉相联系,如“古道西风瘦马”。“木叶”一词,源自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的飘落象征着生命的凋零。“暮云”和“残阳”也是典型的傍晚秋景,“残阳泣血”将残阳拟人化,赋予它泣血的悲戚形象,“山如斗”则描绘出残阳下山脉的轮廓,有一种凝重、压抑的感觉。
还有“雁字声声渐远”中的“雁字”,大雁在秋天南飞,其队形如字,古人常借此表达思乡、思念亲人或离别的情感。这些意象如同拼图的碎片,每一个都带着秋的气息和愁的韵味,组合在一起,构建出了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愁绪的秋之世界。
2. 意象的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简单描绘,它们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长亭,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它是离别的象征,无数的送别诗都与长亭有关。从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词人通过运用这些意象,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对于秋愁、离别、时光流逝等情感的共鸣。
(二)意境营造
1. 整体意境的构建
通过上述意象的精心组合,营造出了一种凄美、孤寂、哀怨的意境。词中的秋景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从近景的“败荷残菊”到远景的“望断长亭,古道西风木叶悠”,再到天空中的“暮云愁,残阳泣血”,最后到听觉上的“雁字声声渐远”,词人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描绘出秋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广阔而又充满哀愁的秋之天地中。
在这个意境中,时间仿佛凝固在傍晚时分,光线逐渐黯淡,寒冷的气息弥漫开来。每一个意象都像是一个音符,共同奏响了一曲秋愁的悲歌。例如“寒蛩声里,烛影摇红,独倚高楼”,寒蛩的叫声在寂静的秋夜中格外清晰,烛影在风中摇曳,而独倚高楼的人则显得更加孤寂。这种以景衬人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整体的孤寂、哀怨的意境。
2. 意境与情感的交融
意境与情感紧密相连,秋的意境是情感的载体,而情感则赋予了意境更深层次的意义。词人的“闲愁”“悲秋”“满心忧”等情感在秋的意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意境与情感的交融,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三)情感表达
1. 情感的层次递进
情感表达丰富且具有明显的层次。首先是由秋景引发的“闲愁”,这种愁绪是比较初步的、感性的,是对眼前秋景的一种直观反应。随着词的推进,“往事浮,昔日繁华似水流”,开始回忆往昔的繁华,此时的情感从对秋景的愁绪转向了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感慨。
接着“离人独对黄昏后”,又回到了现实中的离人愁绪,这种离人愁绪不仅仅是因为秋景的凄凉,更是因为往昔的美好与现实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悠悠。叹风柔,怎奈离人心里惆。长亭别后,千里云山,望断归舟”,感叹岁月匆匆,功名未就的清愁。这里的情感已经从对秋景和离别的感性愁绪上升到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包含了对岁月无情、功名未就等多种复杂情感的交织。
2. 情感的深度与广度
词中表达的愁绪具有相当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对秋景的伤怀,更是对人生的无常、岁月的流逝、功名未就以及离别的多重悲叹。从广度上看,涵盖了从自然景象到个人情感,再到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反映了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种深度和广度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四)艺术手法
1. 情景交融
整首词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妙。如“雁字声声渐远,离人独对黄昏后”,雁字渐远的景象与离人的孤独相融合,以景衬情,使离人的愁绪更加浓郁。大雁的离去象征着离别的不可避免,而离人在黄昏后的孤独则被这一景象进一步烘托。
“寒蛩声里,烛影摇红,独倚高楼”也是情景交融的典型例子。寒蛩声和烛影摇红的景象烘托出独倚高楼之人的寂寞与忧愁,寒蛩的叫声在寂静的夜晚更显凄凉,烛影的摇晃则暗示着人心的不安与孤独,情景相得益彰,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2. 用典与化用
虽然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在一些表述上有化用前人诗词的痕迹,如“残阳泣血”等。这种化用增强了词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残阳泣血”通过对残阳的拟人化描写,赋予了残阳强烈的情感色彩,比单纯的描绘残阳更加富有感染力。
三、《戚氏·夏暮游湖感怀》赏析
(一)意象运用
1. 夏暮湖景意象的选择
词的开篇“暮云低,夏湖波滟柳凄迷。荷尽已无擎盖,莲房低坠影参差”,描绘了夏暮时分湖的景象。“暮云低”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化。“夏湖波滟”写出了湖水的波光粼粼,但“柳凄迷”则又增添了一种凄凉、迷茫的氛围。“荷尽已无擎盖”化用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荷的残败是夏末的典型特征,莲房低坠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衰败的景象。
随后“岸芷汀兰衰败,风摇苇絮乱凄凄”,岸芷汀兰本是美好的香草,但“衰败”一词使其成为了衰败景象的一部分。风摇苇絮的“乱凄凄”,生动地描绘出苇絮在风中凌乱的样子,给人以一种不安和凄凉的感觉。这些意象都紧紧围绕着夏暮湖景的衰败展开,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
2. 意象的表意功能
这些意象的表意功能十分明确,都是为了传达出时光流逝、繁华不再的感觉。夏湖原本是充满生机的地方,荷花盛开、岸芷汀兰芬芳、柳丝摇曳,但在夏暮时分,这些景象都变得衰败不堪。这种变化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与词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
(二)意境营造
1. 独特的夏暮湖景意境
通过对夏暮湖景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了一种幽冷、落寞、感伤的意境。从湖中的荷尽、莲房低坠,到岸边的芷兰衰败、苇絮乱摇,整个画面充满了衰败和凄凉的气息。“夏湖波滟柳凄迷”中,湖波的滟滟与柳的凄迷形成了一种对比,湖波的波光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美好,而柳的凄迷则表明了现在的落寞。
在这个意境中,光线似乎也变得黯淡,有一种日暮途穷的感觉。与《戚氏·秋怀》中的秋之意境不同,夏暮湖景的意境更多地带有一种从盛到衰的落差感,这种落差感是词人情感的重要来源。
2. 意境与情感的互动
意境与情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夏暮湖景的衰败意境引发了词人的愁思和悲叹,而词人的情感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衰败、落寞的意境。例如“扁舟独泛烟水,远岸微茫入眼低。愁思,绕心底,昔游如梦月明时”,扁舟独泛在烟水之中,远岸微茫,这种景象加深了词人的愁思,而愁思又让词人眼中的湖景更加朦胧、凄凉。
(三)情感表达
1. 情感的层次发展
情感表达同样具有清晰的层次。首先从夏暮湖景的衰败引发的愁思开始,“愁思,绕心底,昔游如梦月明时”,这是一种对眼前景象的直接情感反应。然后回忆往昔的欢乐时光,“曾经蝶舞蜂戏,笑语欢歌醉碧池”,这种回忆与眼前的衰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时光变迁带来的失落感。
接着“如今人去也,剩对残荷,空惹幽悲”,回到现实,面对如今的衰败景象而产生的幽悲,这种幽悲不仅仅是对湖景的悲叹,更是对人事已非的感慨。最后“曾经壮志千里,到今空负少年时”,感叹岁月无情,壮志未酬,将情感从对湖景和人事的悲叹上升到了对人生的遗憾和悔恨。
2. 情感的细腻与深沉
词中表达的情感十分细腻,通过对夏暮湖景的细致描绘,将情感融入其中。例如“悲思。叹人非,繁华过眼总成灰”,这种对人非物是的悲叹,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感慨,而是包含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在衰败景象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情感的深沉体现在对壮志未酬的悔恨上,这反映了词人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反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艺术手法
1.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手法贯穿全词。例如“荷尽已无擎盖,莲房低坠影参差。悲兮,叹花稀,繁华过眼似飞霓”,荷尽、莲房低坠的景象与对繁华过眼的悲叹相结合,景中含情,情因景生。荷的残败景象直接引发了词人对繁华消逝的悲叹,而这种悲叹又让荷的残败景象更具情感内涵。
“岸芷汀兰衰败,风摇苇絮乱凄凄。悽悽,望湖堤,旧游踪迹渐难觅”,衰败的岸芷汀兰和乱摇的苇絮与旧游难觅的惆怅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感伤的氛围。岸芷汀兰的衰败和苇絮的凌乱景象成为了词人惆怅情感的外在表现,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情感。
2. 对比手法
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往昔的“蝶舞蜂戏,笑语欢歌醉碧池”与如今的“剩对残荷,空惹幽悲”形成鲜明对比。过去的欢乐与现在的凄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突出了时光变迁带来的巨大落差,从而更加强化了作者的悲叹之情。通过对比,词人对时光流逝、繁华不再的感慨更加深刻,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四、两首词的比较与总结
(一)意象与意境的比较
1. 意象方面
《戚氏·秋怀》主要选取了秋景意象,这些意象多与离别、时光流逝和生命凋零相关,如“败荷”“残菊”“长亭”“雁字”等。而《戚氏·夏暮游湖感怀》则选取了夏暮湖景意象,侧重于表现从盛到衰的变化,如“荷尽”“莲房低坠”“岸芷汀兰衰败”等。
两者意象的共同点在于都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来传达情感,并且这些意象都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唤起读者的文化记忆。
2. 意境方面
《戚氏·秋怀》营造出的是一种凄美、孤寂、哀怨的秋之意境,这种意境更多地带有一种永恒的愁绪,与秋的萧瑟、寒冷相契合。而《戚氏·夏暮游湖感怀》营造的是一种幽冷、落寞、感伤的夏暮湖景意境,这种意境侧重于从盛到衰的落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