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忘不了高桥的那一抹红色(散文)

精品 【晓荷】忘不了高桥的那一抹红色(散文)


作者:观海得深 布衣,11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5发表时间:2025-02-14 13:33:48
摘要:在陇上江南徽县的北端,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高桥镇。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有着美丽的传说,自古以来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生活着7000多善良的人们,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山川大地,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这里也曾留下了红二方面军、南下支队和陇南地下党的光辉足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高桥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在陇上江南徽县的北端,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高桥镇。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有着美丽的传说,自古以来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生活着7000多善良的人们,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山川大地,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这里也曾留下了红二方面军、南下支队和陇南地下党的光辉足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高桥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从2008年5.12地震后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去过高桥有数十次之多吧,应该说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再熟悉不过了。可是,以往那么多次的造访,都是带着特定的工作,活动范围也只限定在某几个村庄的小区域内,而且是蜻蜓点水式的,留下的记忆也注定是碎片化的,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唯独这次,随着采风队伍边走边看边听,竟在不经意间走过了十多个村子,聆听着镇、村干部对每个村子基本概况、人文景观及产业发展情况的介绍,从眼前一个个美轮美奂的自然景点,到脚下一片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再到一个个精心打造、彰显特色的文化广场,还有那蒸蒸日上的富民产业,都在我的脑海深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次文学采风活动,虽然正赶上立冬节气,但太阳公公却化身为善解人意的小天使,无论走到哪儿,都是艳阳高照,温暖如春,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在我的记忆深处,高桥的四季,有着太多绚丽的色彩,在这多种颜色组合成的童话世界里,最让人振奋和惊艳的,还是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在这里,我想用三句有“红”字的古诗词来阐释高桥镇令我无比感动的那一抹红色。
  
   ◎万木霜天红烂漫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这是毛泽东主席《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一联词句,正好被刻在了四十八年前建成的月儿崖吊桥西岸的两根立柱上,用它来形容高桥镇眼前这百媚千娇的自然风光,自然是再恰当不过了。
   秋末冬初的高桥,应该是四季轮回中最美的季节。如果说这里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世界,那么,这里的秋冬季节就是五彩缤纷的天堂。你看,四面山坡上一团团、一簇簇五彩斑斓的灌木和乔木,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和油菜,一畦畦或黄或绿的各种苗木,一行行铺着白色地膜、整齐排列的地栽木耳,再加上永宁河清澈碧绿的河水,所有这一切,在大自然的梳妆打扮下,是那样的婀娜多姿,那样的妩媚动人,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各样的颜色应有尽有,俨然就是大自然用它那神奇的画笔绘就的一幅纯天然的水彩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得生机勃勃。
   当看到四周山坡上那满山遍野耀人眼目、熠熠生辉的红叶,那一棵棵造型各异、枝桠上缀满着朵朵梅花似红色圆果子的柿子树,那历经四十多年风雨仍巍然横跨永宁河畔、立柱上用朱红大字镌刻着一代伟人毛泽东诗词的月儿崖吊桥,李坪村那书写着“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大字的鲜红村名标牌,还有木瓜村新建成的网红打卡地——沐心谷的茅草亭、树杈间悬挂着的那一盏盏红灯笼,黑松村用二十四根水泥柱子依次排列、书写着红色大字的二十四节气广场,四周贴着枣红色的瓷砖、顶子上覆盖着红色琉璃瓦的向义月烈士墓碑,这一幅幅用红色元素连贯起来的景色,每时每刻都在我的心底荡漾,最终变幻成一种钦佩、一种感动。
   红色,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温暖,象征着力量,象征着未来。红色也代表着吉祥、喜庆、火热、幸福、豪放、斗志、革命、轰轰烈烈、激情澎湃等。只要大自然中有了红色,也就有了生机与活力。而生活中有了红色,也就有了吉祥和幸福。所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红色一直都是被人们所敬仰、所推崇的一种颜色。比如,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中了状元,就会红袍加身、衣锦还乡;在男婚女嫁的庆典上,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平民百姓,从新郎新娘的衣衫到迎娶的轿子,再到洞房的花烛,从新人相牵的绣球到新娘遮面的盖头,从门窗上贴着的“喜”字到劈啪作响的爆竹,等等,都是红色的;还有逢年过节时,无论是皇宫还是官府抑或普通老百姓的屋檐下、门洞边、院落里,都会挂上象征着喜庆吉祥的大红灯笼,门上都会贴上红色的对联……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国人对红色的敬重。
   在高桥人的生活里,有了这么多红色作为主基调,就足以让人振奋,足以唤起人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也足以提振高桥儿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的一联诗。诗中的“一枝红杏”,本意是指庭院内开得正红的杏花。而我在这里却要用它来比喻高桥镇蓬勃发展的富民产业。
   因为高桥镇自古以来就是徽县北部一个较为偏僻的山区乡镇,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前些年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县后进行列。但是,近年来,高桥镇党委、政府用足用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各项优惠政策,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做好山水文章,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动富民产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产业培育,持续推进群众增产增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拼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优质苗木繁育为主导,绿色蔬菜、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食用菌栽培、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使群众致富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人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高桥镇采取“党委政府倡导+支部引领+经纪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党员带头和合作社动员,鼓励农户大力发展苗木繁育产业,不断调整苗木结构,定植市场销量较好1至2年生的油松、华山松、白皮松小苗,提升苗木市场迎合度。苗木产业成为高桥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和一张靓丽的绿色“名片”。目前,全镇苗木存量1.64万亩,退出大苗2400亩,在苗木种植面积总体减少的情况下,销售苗木面积增加了10%,苗木销售额增加了20%,亩均收入达1.8万元,增加了12%。在我们采风经过的四合、崔坝、黑松、木瓜等几个村,不时都能碰见成群结队的村民们正在田地里忙碌着,有的正在弯着腰采挖树苗,有的正在拎着整筐整篮带土球的苗子往停在路边的汽车旁奔跑,有的站在拉苗子的车上小心翼翼地码放着树苗,她们虽然一个个都累得腰酸背痛,但洋溢在脸上的笑容却是无法掩饰的。
   在大力发展苗木产业的同时,高桥镇依托广袤的林地和成熟的林下种植技术,将村级集体闲置土地发展林下经济,在高桥生态产业园发展试种了1000亩林下猪苓、茯苓等。3至5年成熟收获后,入股农户亩均收入可达到2万元,村集体年均可增收20万元,参与务工群众日均收入100至150元。
   高桥镇还因地制宜,依托菌菇产业,打造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品牌,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在梨树村建成了60多个占地总面积一万平方米的菌菇大棚,种植有香菇、黑木耳、羊肚菌,菌菇栽培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又一渠道。同时,该村还联合徽县陇小桥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流转100余亩河边闲置滩涂地,建成容纳120万棒的种植基地,发展地栽木耳试验种植,目前已试种成功。经初步测算,今年共收获1.5万余斤优质黑木耳,村集体收入5.6万元,有效带动50余户群众获得分红和务工收入。
   除了抓好种植产业外,高桥镇进一步拓宽思路,把触觉延伸到了特色养殖领域。郭台村党支部书记俞娥娥经过深入思考,联合村上的产业带头人张建军成立了卓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10000余只香醇雁苗进行大规模养殖。按每只售价150元的市场价格,一年的收益可达到40余万元。另外,合作社还将全村脱贫户吸收为“股民”,以土地入股分红或到合作社务工的方式获取收益。同时,入股农户还可以把雁苗领到自己家里饲养,由合作社统一指导、统一销售,开辟了村党支部书记领办创办合作社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此外,高桥镇围绕建设一条“最美乡村公路”,建成一条“美丽乡村长廊”,创建一批“美丽庭院示范村”为重点,将山、水、林、草、屋一体规划、整体打造,将特色景观节点串珠成线、美丽村庄绣花成锦,逐步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打卡地”。依托“花满高桥”建设,在乡村风貌改造、小节点打造、产业基地提升的基础上,按照产村融合的原则,突出苗木产业和花海特色,打造小节点16处,改造房屋95座。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发挥支部引领和党员示范作用,调动妇女力量,鼓励引导群众利用边角地、空闲地,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同时,通过“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奖励激励、分片划段责任包干等形式,多措并举提高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和成色。
   为了更大地释放乡村旅游活力,高桥镇确定了以苗木特色产业观光、农家餐饮体验、避暑徒步自驾、茶马古道探秘四大独具特色的发展重点,有效整合项目资金,提升S219高桥段百里银杏风情线、柳太路百里紫薇风情线建设水平,提升农家乐档次,新建烧烤营地、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下大力气改善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多项政策引导,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投身苗木种植、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让美丽乡村更有人间烟火气 。
   如今的高桥镇,一庭一院皆美景、一村一落可入画。“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域旅游新画卷正在高桥大地徐徐展开。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的持续打造,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和外乡人,都兴致勃勃地来这里找寻梦中的“诗和远方”。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乡镇,一下子跃升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明珠乡镇,而且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眼球,这难道不正是叶绍翁笔下那出墙的一枝红杏吗?
  
   ◎风卷红旗过大关
   毛泽东主席曾在《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词中写道:“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用这两句词来形容高桥镇的那段红色历史,也还是蛮恰当的。
   高桥除了有着天然氧吧一样的美好生态,如火如荼的朝阳产业外,还是一片有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红色沃土,红军长征时期,两位开国元帅(刘伯承、贺龙)和数十位开国将军从这里宿营或经过,迎来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
   1936年7月2日,长征中的红二、六军团抵达西康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月5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二、六军团和三十二军共同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肖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二军、第六军、第三十二军,计13000余人。红军稍事休息后继续向北进发。
   9月初,红二方面军到达哈达铺地区。9月7日制定了《成徽两康战役计划》。9月8日发布了《红二方面军基本命令》。9月11日,红二方面军分三路纵队开始实施成徽两康战役计划。
   其中,左路纵队六军在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率领下,从礼县崖城出发,经红河、罗家堡、娘娘坝、李子园、白音峡,于9月17日进入徽县境内,经高桥、白杨林、水泉坝,夜宿苟店、麻庄。18日晨经韩湾,主力东进直插两当,前卫部队50多人率先占领两当城,十八师由韩湾南下奔袭徽县城,击溃县保安队,国民党徽县县长赵宝箴遂偕政府官员及保安队弃城南逃,午后六时,十八师进入徽县城,获军衣百余套。
   红二方面军在10天之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4座县城,并控制了略阳、风县、西和、礼县、天水等陕甘两省边界地区的广大农村,创建了陇南临时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苏维埃运动。
   9月下旬,敌胡宗南、毛炳文、王均、孙震等部分路向成徽两康地区逼近,并出动飞机对我红军驻地轮番轰炸。为了摆脱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红二方面军总部于10月1日电告党中央建议撤离成徽两康地区,渡渭河北进。经中革军委复电同意后,红二方面军于10月4日开始分两路纵队继续北上。左路纵队(即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和三十二军主力)于10月5日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率领下从徽县城、伏家镇两路分头前进,经银杏(贺店)、峡门(剡坝)、榆树,集结于高桥,5日晚夜宿高桥;6日经新店、麻沿河到舒家坝、大门镇;7日经汪川镇到礼县盐官镇。右路纵队六军主力在陈伯钧、王震率领下,于4日由两当县城起程,十八师从永宁出发,在韩湾集结后沿原路北上,当晚夜宿榆树乡麻庄。5日,经高桥、白音峡到李子园。6日,经舒家坝到大门镇。7日经过罗家堡到红河镇。至此,红二方面军全部离开徽县境。
   从1936年9月17日红军进入徽县到10月7日全部撤离徽县境短短的21天时间里,红二方面军积极开展了以“扩红建政,打土豪,分浮财,劫富济贫”为主的革命运动,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抗日救国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红军在徽县的革命活动,播下了希望的火种,给徽县人民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和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曙光,也唤醒了广大工农群众,全县有730多名优秀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其中高桥籍3名:木芦村的穆玉林,四合村的赵健有、肖俊德),走上了革命道路。徽县人民为支援红军北上胜利完成长征、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红二方面军长征在徽县,促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效牵制了国民党胡宗南等部对中央红军的围剿,在红军长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共 733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高桥镇,此次采风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多次造访,开篇以毛主席诗词描绘其绚丽秋景,彰显红色元素带来的触动,阐述红色的象征意义及国人的敬重。再借叶绍翁诗句引出对富民产业的比喻。此地曾发展滞后、地处偏僻,然近年在镇党委、政府引领下,用活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多元产业。苗木繁育如“绿色银行”,林下经济、菌菇栽培成果显著,特色养殖创新路,乡村旅游活力足。产村融合,整体打造,改善服务,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文章还阐述了三四十年代红军在高桥镇革命的英雄事迹,红二方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历史,可歌可泣。高桥红色底蕴深厚,红军长征、南下支队过境,陇南地下党斗争皆留印记,无数英烈热血铸就红色基因。从战火抗争到和平奋斗,革命精神传承至今。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15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2-14 13:34:11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2-14 13:35:17
  高桥镇采风印象深。作者多次造访,开篇以毛主席诗词绘秋景显红色元素。此地曾滞后偏僻,近年在镇党委政府引领下,发展多元产业成果显著。还阐述红军革命事迹,红色底蕴深厚,革命精神传承至今,从战火到和平,奋斗不止。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江山编辑部        2025-02-15 21:43:07
  非纯首发作品,不能列入社团征文。
   2024年01月13日
   【徽县高桥动态】生态高桥 苗木之乡——文艺助力乡村振兴采风作品选登原创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739626896&ver=5814&signature=4J0*nJv3*Y1iQyLvtw4TmVv-D3xY0h*aenCp72K*wMoZXDM56lpYwvypoQA5zN3f-EUdo-*3WWx8dcKwdhhKCDhL-Fi0xtat7v0kLHuKC5JjAQK9c*I0Y1hw0c0UtGPy&new=1
江山编辑部
4 楼        文友:何叶        2025-02-15 22:19:26
  恭喜老师佳作获得精品!感谢支持。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2-16 11:49:55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6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2-18 06:38:08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7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2-18 15:15:39
  这篇文章极具感染力与吸引力!作者对高桥镇的描写深入全面,从自然风光的五彩斑斓、红色元素的丰富寓意,到富民产业的蓬勃发展,再到红色历史的厚重深远,都展现得淋漓尽致。高桥镇的魅力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让人感受到其生机与活力、文化底蕴与发展潜力。文章主题鲜明,结构清晰,语言优美,让读者对高桥镇心生向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