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尽志无悔,孰能讥之(作品赏析) ————重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尽志无悔,孰能讥之
——重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一
高中时初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只觉它不过是一篇结构规整、层次井然,惯以因事见理、夹叙夹议之法行文的普通散文。那时的我,机械地诵读那些拗口的段落,却丝毫未曾察觉,这寥寥文字背后,竟蕴藏着足以烛照一生的哲思。直至多年后的太白山之行,才让这篇经典在我心间重绽华光,从此成为我人生航程中永不熄灭的灯塔。
二
那时,我刚步入社会不久,生活的琐碎与忙碌,让我把这篇文章渐渐淡忘,就像一本泛黄的旧书,无心再去翻阅。
不久后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与四位挚友相约攀登太白山。
清晨九时许,我们伫立在太白山脚下,秋风如温柔的手,轻轻拂过脸颊,暖煦的阳光倾洒而下,为我们的旅程披上一层金色的薄纱。抬眸望去,太白山连绵起伏,似一条蛰伏的巨龙,隐匿于云雾之间,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考虑到山顶的酷寒与多变的气候,我们早早备好了厚实的棉衣棉裤,怀揣着无限憧憬,踏上了这场充满挑战的征程。
起初,山路平缓易行,大家心情愉悦,脚步轻快,沿途的景色如同一轴徐徐铺展的山水长卷。五彩斑斓的树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奏响一曲欢快的乐章;清澈见底的溪流潺潺流淌,水底的石头与游鱼清晰可见,如同一幅灵动的水墨画。我们一边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一边畅谈着生活中的趣事,欢声笑语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然而,当我们徒步近两个小时,海拔攀升至3000米时,形势急转直下。凛冽的寒风如冰刀般割着肌肤,山路愈发陡峭,似一条蜿蜒而上的天梯,令人望而却步。
前方的皑皑白雪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芒,仿佛在警示我们前方的艰险。
我们急忙穿上棉衣棉裤,艰难前行,可没攀几步,我感觉双腿就像灌了铅似的沉重,每迈出一步都要耗尽全身的力气,呼吸也变得急促而粗重,每一次喘息都仿佛要将肺中的空气彻底抽空。
恐惧如汹涌的潮水,瞬间涌上心头,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不安,急切地对伙伴们说道:“还是别上去了吧!这冷得实在让人受不了,而且太危险了。”
“我也这么觉得,没想到太白山如此难攀。”小吴停下脚步,满脸疲惫地附和道。
我一听有响应者,底气更足了,大声说道:“太白山海拔3771米,越往上越是陡峭,我们这般贸然前行,实在太冒险了。”说着,我努力上前,喊住了走在最前面的小张和小梁。
他们转过身来,目光中带着一丝疑惑。我深知他们热衷于运动,身体素质极佳,骨子里满是不服输的冒险精神。以往的户外活动,他们总是勇往直前,不达到目标绝不罢休。但此次面对的是太白山,秦岭的最高峰,若无足够的勇气与毅力,实难登上那高耸入云的拔仙台。
“你是不是高原反应很严重?”小张关切地问道,每次出行,他总是我们的主心骨。
“不是高原反应,就是腿实在抬不起来了。”我有些羞愧地低下头,声音也不自觉地小了许多。
“先休息一会儿吧,难道就这样放弃,你甘心吗?”小张说着,便坐在了旁边的石头上,示意大家都坐下。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小梁开口了:“我们都学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里面有这么一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虽说我们攀爬的并非褒禅山的华山洞,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攀登太白山可比涉足华山洞艰难得多,我们绝不能轻易言弃啊!”
他的话似一道耀眼的强光,瞬间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激活了我全身的力量。曾经被我忽视的语句,此刻却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我不禁自惭形秽,同样学过这篇文章,为何我就未能想到用这些话语激励自己?我满怀敬佩地看着小梁,坚定地点点头,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信念:继续攀登!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接下来的路程,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山路崎岖狭窄,一侧是陡峭的悬崖,深不见底;一侧是高耸的山壁,如斧劈刀削。我们小心翼翼地前行,悬崖上的积雪映照着我们,仿佛在为我们加油助威。寒风呼啸着,如猛兽般肆虐,吹透了我们的棉衣,冻得我们手脚麻木。但王安石“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语句,始终在我脑海中回响,给予我坚持下去的力量,心中便涌起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攀爬。
终于,我们登上了拔仙台。站在山顶,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峦在脚下起伏,如波涛般汹涌;翻腾的云海在身边缭绕,如梦似幻,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深刻内涵,也领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付出的艰辛与汗水,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与喜悦,如同一杯香醇的美酒,让人陶醉其中。
三
自那次太白山之行后,我对《游褒禅山记》爱不释手,也对王安石这位北宋时期纵横文坛与政坛的巨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集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多重身份于一身,荣膺“唐宋八大家”之名。他所处的时代,儒学古文运动方兴未艾,士大夫阶层踊跃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力求学术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游褒禅山记》便诞生于他任舒州通判辞官返乡探亲的途中。
王安石将游览的所感所悟,精妙地融入对治学、处世的深邃见解之中,成就了这篇以小见大、寓意隽永的传世佳作。
在反复研读品味这篇散文时,我深入探寻文章的深邃内涵,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人若要实现目标,不仅要有鸿鹄般的远大志向和水滴石穿的持之以恒精神,还须具备“志”“力”“物”三要素。“志”是前行路上的启明星,为我们指引方向,如同“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所表达的那般;“力”是实现目标的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物”则是外部的条件与资源,为我们的征程提供助力。只有当这三者相辅相成,再加上“尽志无悔”的坚定信念,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迈进,跨越重重艰难险阻。
此后的生活,无论是旅游探险,还是投身工作,只要我遭遇困难,萌生退缩之意,《游褒禅山记》中的这句名言就会如同一束光,照亮我心中的黑暗角落,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勇敢地直面挑战。
记得有一次,我负责沿线铁路抢险后勤工作。正当我们拉了满满一车生活必需品行至中途时,山体的又一次塌方阻断了我们的去路,让汽车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当时正值严寒冬季,太阳已快下山,如果赶天黑生活用品到不了抢险现场,近四十人就得挨冻受饿,线路的抢通时间就会延时。一想到这些,我就感到压力如山般沉重,焦虑与迷茫如影随形,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那一刻,“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句话又一次回响在我脑海。我静下心来,重新梳理思路,积极和大家商量对策。最后,在大伙的齐心努力下,我们电话联系附近小站职工,用肩扛背驮的办法,将一车生活用品沿小路一点点挪过塌方点,再雇一辆汽车,按时按点将生活用品送到抢险现场,成功完成了领导交给我的任务。
那一刻,我对“尽志无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要竭尽全力,便不会留下遗憾,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亦能坦然面对。
除了工作,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这句话也时刻如影随形,深刻影响着我。后来,我调到路局新媒体中心工作,面对采访、拍摄、剪辑、配音等繁琐精细的操作和流程,我多次在心底泛起弃学的念头。但每当此时,王安石的那句教诲就会响起耳边,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我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最终成功掌握了新技能;还有,单位举办的长跑比赛,跑到中途,体力严重透支,双腿如灌铅般沉重,每一步都似要耗尽全身力气,想要退赛的念头愈发强烈。然而,那句“尽志无悔”又如同激昂的战鼓,给予我力量,让我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跑完了全程。
回首过往,《游褒禅山记》已成为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财富。它不仅是一篇流芳千古的文学经典,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智慧宝典。它教会我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持之以恒,全力以赴。
如今,我已退休回家,但生活依然丰富多彩,每天除了打球、走路等锻炼身体外,还写文章、学绘画、制作短视频,但我想,只要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句话陪伴和激励着我,就一定能活出更加光彩夺目的人生,做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二0二五年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