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齐鲁】城里人(随笔)

精品 【齐鲁】城里人(随笔)


作者:罗婷 秀才,1388.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8发表时间:2025-02-16 09:45:59
摘要:做一个城里人,是我年少时的梦想!可是,当我通过努力实现了这个梦想的时候,发现城里人过得也不轻松,农村人呵城里人各有各的难处。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的农村人,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个城里人。但是,那时候,这个梦想对于我来说,几乎是比登天还难,只是偷偷地想想罢了。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辈子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地里劳作,换回来那些不足以养活家人的粮食,苦熬着岁月。我印象中的城里人都是商品粮户口,不用下地干活;穿得体面,吃得好,说着普通话,能歌善舞,长得也白净,漂亮,比我们这些土包子洋气多了。而且,父亲以前的那些老同事那里,还有报纸,书籍,画报,杂志,甚至白纸,墨水,似乎应有尽有(其实,只是过年的时候,那些叔叔可怜我们家穷,让父亲捎回来一些废旧报纸杂志,糊墙用的。那些墨水之类,估计是他们用不完的办公用品,知道我们家学生多,给了一点而已。)对于从小就喜欢看书,却苦苦找不到书的我来说,城里人,就意味着衣食无忧,要啥有啥啊。所以,我特别渴望成为一个城里人。
   我生于六十年代末,童年及青少年时期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物质比较匮乏的时候。我最早接触到的城里人,是从上海等地来的知识青年。这些人正是十八九岁的年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平时,他们就住在学校旁边的知识青年点里------那是村里专门给他们盖的一排屋顶上盖着毛毡的平房。幼小的我,常常会见到他们在村子里活动的身影。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打扮的时尚洋气。逢年过节的时候,这些人在小学院子里举办庆祝活动,载歌载舞。印象中他们个个都是能人,会跳舞,会武术表演,好像还会说快板。总之,那是全村人一年一度的精神盛宴。我们甚至可以忘记吃饭,都不会忘记看这个表演。这些人里面有一个叫孙怡的,个子很高,现在想着大概在一米七五左右吧,人也长得很漂亮。据说她们姐妹三个都被分在我们村子附近,还有一个叫孙群。多少年过后,其他的人名字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姐妹俩的名字。后来,这些人陆陆续续地开始返城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走得早,一部分人走得晚。那些走得晚的人,被安排在村子里的幼儿园,小学代课。我很庆幸的是,在我上小学前,我们家隔壁就办了一个幼儿园。代课的就是一个女知识青年,姓甚名谁已经不记得了。只是记得就在我们隔壁,上学很方便。那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至今仍记得我的那本看图识字,上面画着慈祥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或许是我生平第一次学到的普通话吧。还有那彩色的皮球。这是我对于幼儿园唯一的记忆。也是最早记忆中的城里人。
   后来,在和我们家隔了几家人的一个院子里,住了一户姓党的人家。男主人在咸阳工作,女主人在我们村子里小学教书。家里有三个孩子,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他们几个的名字----爱国,爱军,爱娟。怎么样,很有年代感吧?爱国年龄比我大几岁,瘦瘦高高的,帅帅的,我们几乎没有说过话。他的弟弟爱军和我在一个班读书,比较腼腆,也很少说话。他们的妹妹爱娟,有点男孩子的性格,爱捣乱,爱惹事,比较招人烦。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在村子里住着,或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六十年代初,国家为了减轻城市负担,动员很多职工回乡务农,还有一批人返回原籍生活。)或许他们就属于这第二类吧,总之,他们不是从小就在这里生活的。他们家还有个奶奶,似乎是小脚。个子不高,为人和善,和邻居们也能友好相处。我左上方有一颗牙,掉了好久涨不上来,后来摸着有个硬包,人家老奶奶很有经验,直接在院子里的高粱杆上折了一个外皮,告诉我妈说是牙已经出来了,却被包在里面出不来。然后动手给我刮掉上面那一层肉皮,牙齿果然在里面了。那个年代,只要不是死人的病,谁还会去医院呢。所以,我现在的牙齿基本整齐好看,还得感谢那个老奶奶呢。
   他们家的儿媳妇,是我们学校的老师。长得太丑了,而且腿脚还不好,脾气还不好。总之,几乎没有人喜欢。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初期,责任田包干到户后,粮食是够吃了,但是还是粗粮多,精粮少。有一年,家家户户都是玉米丰收了。于是,玉米面饸饹------那时候被人们叫做“钢丝绳”,几乎成了家家的主食。那时候的教师吃饭是轮流管饭的。虽然自己穷得叮当响,但是,朴实的农民,在轮到自己家的时候,也是尽其所能地招待老师。最起码做几个菜,烧点豆腐汤来吃“钢丝绳”。那些老师们,自然知道村民的实际情况,也就很知足了。但是每到这个女老师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开水里煮点饸饹,捞出来,盘子里放上油盐酱醋,将就吃点得了。这些话,当然是她自己给人说的,说“钢丝绳”把她吃得够够的了。我那时候有点幸灾乐祸,心想谁让你那么丑还那么脾气坏呢?现在想想,自己还是不够厚道。
   她有个小姑子,在咸阳棉纺厂上班。有个姑娘-----爱萍。长得很漂亮,跟电影演员似的,说话也好听,就跟广播员似的。几十年过去了,仍然能记得她活泼可爱的样子,每天都朝气蓬勃的。那时候我想:这辈子我恐怕永远成不了那个样子的城里人了。
   还有一件事,让我想起另外的记忆中的城里人。我爷爷的交往很广,各种干儿子,干女子。但是我记得的不多。其中一个叫做霞的,据说年轻读书的时候,我爷接济得不少。于是,有一年夏天,她从兴平带着俩女儿回来看望我爷了。对于那个叫霞的姨,我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她的俩女儿,印象比较深。因为她们和我和我二姐的年龄差不多。但是,生活状态是天壤之别啊,因为人家是城里人。穿得洋气,说着普通话。跟我们这些面黄肌瘦,满脸是藓,瓷马二楞的乡下人比起来,那简直是天上地下。我爷那时候在公路边摆了个小摊子-----卖茶水和糖水(那种加了色素和糖精的汽水)。我一辈子都记得:她们临走的时候,那俩姑娘挥着手,嘴里喊着“爷爷,再见!爷爷,再见!”我爷脸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和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眼神。那时候,我是多么羡慕她们这些城里人。心想,我什么时候也能成为那样的人呢?
   再后来,接触的城里人,大部分就是我们的老师。初中是在一个村子里办的算是镇中学上的。老师们也跟农民差不多。虽然是知识分子,大部分说方言,打扮也谈不上时尚。高中到了县城,好多老师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那个时候算是比较时尚的。还有班上的同学,里面有县城的吃商品粮的。人家谈吐穿衣打扮都比我们洋气多了。高一的时候,有位姓郑的同学,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长得也是娇小玲珑,脸上的皮肤是那种城里人黄黄的小麦色,不是我们这种粗糙,暗黄的皮肤。大家跟人家说起话来,不自觉地就觉得人家高人一等。不过,那个同学素质还不错,很少表现出来傲慢,看不起人的样子。
   高三预选完后,进入最后两个月的冲刺阶段。这时候,班上有几个县城职工子弟,每天午饭时间,当我们这些住宿生端着搪瓷碗或者杯子,去接开水准备泡馍吃的时候,她们就会去教师灶上,端回来一碗烩面片,或者烩菜。那时候,偶尔有些羡慕,大部分时候心态还是好的。每家情况不一样,我的农民父母,我的病入膏肓的父亲,刚做完手术的母亲,能让我继续读书就很不错了,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后来上了大学,宿舍里最初八个人,不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三线城市,总之,都是来自城市里的,只有我是农村来的。不会说普通话,打扮土气,自卑,甚至连自己的名字的标准拼音都写不对。婷,被我拼成qing。然后,很多同学就拿这个取笑我,不叫我名字,就叫qing。记得有一次,学校礼堂放的电影,好像是“黄河之恋”还是啥名字,里面有个情节:父亲被坏人带走,女儿追着叫“爹,爹”。我回去在宿舍跟他们叙述,结果念成了jie,。结果又被取笑一次。切面的“切”,被我念成tie。一次次地被取笑,让我更加自卑了。于是,我几乎没有朋友,常常是独来独往,一个人去教室,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直到一两年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我的一个舍友,是渭南孟源来的,其实就是华山附近的一个小镇,就那样的小地方来的人,都看不起我。她的老乡来了,她介绍别人的时候,都是“她来自保定”、“她来自咸阳”。到了我,“她是从农村来的”,好宽泛呵,没有地方名称,农村一下子带过。哎,我这辈子似乎永远也成不了城里人了。
   大学毕业后,我终于参加工作了,终于吃上商品粮,可以算是城里人了吧。结果,折腾了几个月,却被分在了一个乡政府,整天不是和农民打交道-----计划生育或者交粮纳税,就是跟单位的同事打交道。这些人大部分是小学或者初中毕业,最高学历是高中。我根本不敢看不起他们,人家却经常有意无意地取笑我:“你外语学院毕业,跑到这地方来干啥啊,这里也用不上大学生啊!”
   我无语,我有什么办法,难道我想来这鬼地方啊?我寒窗苦读多少年,不就是为了摆脱农村人的身份,成为城里人吗?可是我现在跟农民强多少呢?不就是一个有点工资的农民吗?还有粮本,我只吃了大概不到两年的商品粮,也就是九零年的时候,一袋标粉9块钱,一袋精粉12块钱。这就是有粮本的好处。大概九二年年底还是九三年年初,粮本就作废了。我成了一个说是农民,没有土地;说是干部,却要吃黑市粮的城里人。
   后来,在县城中学教书十来年,不能说穷困潦倒吧,也差不多。一个月几百块钱,还常常拿不到手。常常是捉襟见肘,成了一个常常要靠家里接济的城里人。老家给捎点自己磨的面粉,自己种的菜。一年到头都买不上一件衣服,一家人住在学校分的一间宿舍里,没法洗澡,上厕所要去很远的操场里的公厕,洗菜要用院子的公共水龙头,洗衣服要把洗衣机搬到院子里才能洗,人家别人要用水的时候,还得停止使用。直到2000年出来,我还不会吃火锅,因为没见过。不过,跟家里其他兄弟姐妹比起来,我好赖也算是公家人了,也是城里人了。
   后来辞职出来打工,几十年里,思想的弦绷得很紧,唯恐失去了工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饭碗,担心老无所依。那些年,住过单位的半间房,农民的民房,住过毛坯房,搬过无数次家。虽然,后来我去了很多地方,见了世面,住上了自己买的房子,让孩子也就读了市里比较好的学校,自己也顺利退休并且拿到了退休工资,但是,那些年的起早贪黑,那些年的诚惶诚恐,那些年的谨小慎微,那些年拼搏的眼泪和心酸,都永远的留在记忆里了,怎么都抹不去。好歹,成为一名城里人,我最终做到了。
   原来,城里人有城里人的风光,也有他们不为人知的心酸。就跟职业,婚姻等很多东西一样,外人看到的永远都是风光的一面,至于背后的付出和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农村人羡慕城市人,觉得城里人似乎晚上都在吃烤肉,喝啤酒,开party,甚至莺歌燕舞,纸醉金迷。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晚上在家里围着炉子喝茶聊天的时候,很多城里人才风尘仆仆地下班,还没吃上一口热饭呢。很多底层的城里人,过得还不如农村人呢,拿的是最低的生活保障金,住的是民房,低矮潮湿。哪里有农村的大院子豁亮呢?
   记得那几年网上有个段子,说是农村人永远赶不上城里人。农村人开始用卫生纸擦屁股的时候,城里人已经用卫生纸擦嘴了。农村人有钱了去城里吃大餐,城里人有钱了去农村吃野菜。农村人闲了去城里逛商场,城里人没事了去乡下郊游。农村人爱串门,连谁家的啥事情都弄得很清楚,城里人互不来往,一到家就关门闭户。农村人开始买得起肉吃的时候,城里人开始养生,吃素;农村人买得起车的时候,城里人开始提倡步行,绿色出行了。
   无论怎么样,这些年,城乡差别还是在缩小。现在回到老家,几乎家家门口都有小轿车了,餐桌上的饭菜也比城里人差不多哪里去。人们的穿着打扮,谈吐也都差不了多少。随着大量人员去城里务工,农村几乎成了一个个空壳,一个上千人的村庄,留下的不到一百人,几乎是每一家都有一个老人看守门户,甚至常年大门紧锁,大量的耕地荒芜。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出现昙花一现的繁荣和热闹。然后,又是一个个寂寥的日子,留下那些留守老人。而厌倦了城市生活高强度,高噪音的城里人,一有空就想去郊外透气,甚至想办法在老家或者农村买个或者租个小院子,过那种种菜养花,开门闻鸡犬吠叫声的日子。
   所以,谁也不用羡慕谁,当我们经济条件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想做城里人的时候,可以选择住在城里;想做农村人的时候,到农村去享受田园生活。我相信:未来,城乡差别只会越来越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灵活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辈子固定在某个地方,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做个城里人,也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了。
  

共 49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罗婷老师的这篇散文,我沉默了很久,感慨了很久,甚至一时不知如何写编按,不知从何说起,如何下笔。是啊,“城里人”、“乡下人”,这是个极其沉重的话题,数十年来一直纠结着我,纠结着我们,纠结着我们这个民族,纠结着我们这个国家。我们为什么要闹革命?我们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其目的就是要消灭阶级差别,城乡差距,做到人人平等,共享财富和权利。创建一个平等的、平和的、温暖的新世界。可搞来搞去,搞了这许多年,却感觉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大到无法拉近,无法逾越,无法抹平。当城里人享受着优厚的养老和医保待遇,拥有着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经济资源时,那些乡下人却为农产品价格下跌而郁闷,却为土地被圈占,被收缴而茫然若失,不知所措。学校凋敝,医院凋零,街巷空空。基本的收入和基本的养老,都无法保证。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啊,这是多么大的落寞啊!可社会发展,总共需要有人付出代价,总需要有人牺牲利益。这是必须经历的无奈,也是必须忍受的苦楚。可希望还是有的,前途还是光明的,就像文章结尾描写得那样。这篇散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曲折的故事。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叙写了中国几十年来的社会变革,城乡发展和人情世故。用淡定的文笔,描写了不淡定的内涵,读来令人深思,令人感叹。一篇很好的,值得品味的佳作,推荐大家阅读欣赏。【编辑:土木禾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302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5-02-16 09:49:15
  令人深思的散文佳作。多谢老师投稿齐鲁文苑,支持齐鲁的发展。
2 楼        文友:罗婷        2025-02-16 10:32:27
  谢谢老师的辛苦付出,写了这么长的点评,读来深有感触!愿老师健康平安快乐!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城乡差别越来越小,人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同等的待遇!而不是农村越来越冷清,没人愿意种地,大批耕地荒芜,一个个村庄成为空的巢穴!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3-01 06:38:27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4 楼        文友:赵亚亚        2025-04-14 10:52:36
  那些拮据的童年日子,如同黑笔电影,又一帧帧闪过。
5 楼        文友:赵亚亚        2025-04-14 16:25:30
  那些拮据的童年日子,如同黑白电影,又一帧帧闪过。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