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适情(散文)

精品 【东篱】适情(散文)


作者:紫尘 白丁,1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5发表时间:2025-02-20 08:16:18

晨露未晞时,我常在江南的园林里游走。青石板上湿漉漉的苔痕像一卷未写完的草书,假山石缝里探出的野蔷薇沾着水珠,既不刻意攀上高墙,也不甘心蜷缩角落,就像行走在风景中的心情。偶然抬头,望见回廊的漏窗外斜斜伸出一枝石榴,花苞半开半合,仿佛在等待某个恰好的时辰。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适情”:在天地运行的褶皱里,寻得一处恰如其分的位置,既不违拗,也不沉溺,如墨滴落于宣纸,顺着纹理氤氲成画。适情,简单说就是顺其自然,自然而得。
   园子的荷塘边,总有三两老者提着小铜壶煮水。壶嘴飘出的白雾与晨雾交融,分不清是水汽还是茶烟。他们常说:“茶要喝到第三泡,滋味才真。”初沸的水太烈,冲散了碧螺春的鲜嫩;二沸的水太急,卷走了云雾的灵气;唯有炭火将熄时的余温,才能让蜷曲的茶叶在青瓷盖碗里缓缓舒展,像春蚕咬破茧壳,一寸寸吐出碧色山河。
   对生活热爱而钟情的人,都在寻找那一抹易逝的分寸,找到适情适己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诗经》里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先民观星象而知农时,顺应天时的智慧早已刻进骨血。江南的蚕农至今遵循古法:春蚕食桑须待谷雨后的第二场雨,此时桑叶肥而不老;缫丝必选梅雨季的阴天,空气里的湿度能让丝线柔韧如月光。他们不懂“适情”的哲学,却把日子过成了活的《月令》,在晨昏交替的缝隙里,在寒暑流转的刻度上,悄然安放生命的节奏。
   “适”是一个哲学的刻度,并非是米尺上的厘米那样清晰,需要经验去把握。
   寺庙的廊下,曾有位僧人用雨水养菖蒲。青瓷浅盆中铺着碎瓦与苔藓,三两根细茎托着剑形叶,瘦硬如怀素的狂草。我问他为何不施肥,他指着檐角的铁马说:“你听那风铃,东风来便朝西响,西风来便朝东鸣,草木活的是自己的本性。”后来读《庄子》,见“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之句,忽觉那盆中的菖蒲与檐下的铁马,原是同一种生命的注解。
   宋人林逋在孤山种梅养鹤,大雪封门时,他披着鹤氅扫出一条小径,却故意留几处积雪,“好教梅花认得冬”。这种带三分痴气的适情,倒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更让人心动,他不是避世,而是在红尘里辟出一方结界,让梅花的冷香与鹤羽的皎洁,成为对抗混沌的温柔兵器。今人总爱谈“断舍离”,却不知真正的清净不在抛却外物,而在与万物相处时,守住心头那缕不疾不徐的呼吸。
   黄梅天的雨最懂适情之道。先是细如蚕丝的雨脚试探着轻敲黛瓦,待芭蕉叶承不住水珠时,忽而转为倾盆之势,却又在石阶将淹未淹之际戛然而止。老宅天井里的青砖地,此刻浮着一层水光,倒映着飞檐上的嘲风脊兽,恍如龙王借人间一角排演《牡丹亭》。
   这样的天气适合读晚明小品。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写绍兴的夜航船,说那些摇橹的船夫能凭水声判断暗礁,在漆黑河面上走出蜿蜒却安稳的航线。这让我想起京都的枯山水庭园:耙出的砂纹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每一道弧线都暗合枯枝投影的角度。原来极致的人工里藏着最深的顺应——就像徽州木雕师傅的刻刀,顺着木材的肌理游走,让裂缝化为流云,让疖疤变作山石。
   秋分过后,未名湖上的芦苇荡开始飘雪似的飞絮。渔人驾着小舟穿行其间,橹声惊起一行白鹭,翅尖掠过水面时,打碎了一池霞光。岸边的老柳树上系着褪色的红布条,是去年端午挂艾草时留下的。柳枝低垂,轻轻拂过刻着“适”字的石碑,那是某位不知名的书生所题,字迹瘦金体掺着隶书笔意,仿佛在墨迹将干时被风吹斜了三分。
   这景象总让我想起苏东坡在赤壁江心的那叶小舟。他明明深陷政治漩涡,却在《前赤壁赋》里写“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将满腹块垒化作月光下的洞箫声。后来读到日本茶道“侘寂”之美,方知东坡早参透了残缺中的圆满:那只被江风吹歪的酒壶,那片被苇叶划破的月色,恰是因不完美而成就了永恒的诗意。适情之道,原是要在裂缝里看见光,在局限中寻得自由。
   去年深冬,我在黄山见到一株千年古松。它的根须如苍龙般扎进岩缝,树干却以不可思议的角度向悬崖外倾斜,树冠在云海中时隐时现,像悬在虚空中的墨迹。导游说,这松树每年只长三寸,但每一寸都顺着山风的方向调整姿态。忽然明白古人为何爱画“听松图”,那虬曲的枝干里藏着时间的密码:不是与命运对抗,而是借势生长;不是消磨成枯槁,而是在风霜里淬炼出苍翠。古松不懂得“适”的哲学,原来哲学是从万物的姿态和品质总得来。
   下山的路上,看见挑山工歇脚时用竹筒接岩壁渗出的泉水。水珠一滴、两滴、三滴……他们不急,仿佛在等山神斟酒。这场景让我想起《论语》里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原来至简的适情,不过是读懂天地递来的眼色:该疾行时如瀑布奔涌,该停驻时如深潭蓄势。就像武夷山的茶农采大红袍,必须赶在晨雾散尽前的半个时辰;也像敦煌的画工调矿物颜料,需得在沙暴停歇的瞬间推开洞窟的木门。
   暮色染红亭子的漏窗时,我常坐在蕉叶凳上发呆。斜阳把花格窗的影子拉长,投在墙上成了流动的水墨长卷。一只蜗牛沿着砖缝慢慢爬,身后拖出的银痕恰似未盖印的落款。忽有穿堂风过,掀动案头的《闲情偶寄》,书页停在李渔谈造园的那章:“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原来真正的适情,是让石头留住太古的月光,让流水带走此刻的悲欢,而人在其间,不过是一缕懂得低眉的清风。
   我恰好行走在这样的风景中,恰好也悟得几分闲适。
  

共 21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适,是一种特别恰当合适的状态,作者认为也是一种哲学的境界。就像行走于江南园林,感受是一幅草书,石榴半开,就像只等一个时刻。于是作者找到一个:适情的字眼来描绘这种状态,其得来归为顺其自然,不刻意相求。赏景如此,饮茶也是。得“一寸寸吐出碧色山河”方为适情。适情就是方寸,就是生活的哲学。就像蚕农选二次雨后的桑叶。适情是方寸,需要把握。雨水养菖蒲,自然而成葳蕤。林逋清雪留几处雪迹。天井看雨脚,疏密有致。夜行舟听水声判断暗礁,雕刻之刀行走于木的纹理之间。秋分芦苇飞絮,有石碑题字“适”,一下子就道出了风景的闲适情态。一株古松,年延三寸,不见其长,但闻其声,风情是在适情状态下才有味道。挑工岩下接泉水,要的就是这种徐缓。武夷山大红袍茶采时需晨雾散尽半小时后。作者读书看蜗牛慢爬,懂得了李渔的造句。这篇散文的内容极其充实,这个“适”字,如果单靠文字解释,就抽象了,也没有了情境意义,作者以审美细节和故事,来给“适”作注,别开生面。作者的古典文学知识丰富,表达有据有趣,融会贯通,无我相融。语言简约精粹,颇有美感。选题特别,说字有理,是一篇特别的审美文论。 所有的最佳获得和体验,偏偏都在一个“适”字上,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缺。赏景和做事也如此,把握的是火候和分寸。这篇散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塑造精当精致的生活,从芜杂中找到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那个时间和空间。这是一种审美格调,得之不易,但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过或不及,都不在乎了,所以审美的精致体验就差了。【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20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20 08:44:21
  “适”是一种接纳的合适的度,也是哲学的一个刻度,作者以丰富的生活经验,谈心与外物之间的“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审美原则。文章题材特别,感悟精细,是一篇上佳的散文。感谢作者选择东篱投稿,希望你在东篱创作收获更多的快乐,远握,问候作者春祺!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2-20 09:41:45
  非常欣赏老师的观点。适情,是一种特别的状态,恰到好处。文采斐然,感悟独到。拜读学习老师佳作,祝好!
带着影子散步。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20 11:25:36
  审美追求境界,作者提出一个“度”的问题,很雅妙,就像看花看半开的好,可能不仅仅在于那种情态,更多的是有着人生状态的深刻思考。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佳华        2025-02-20 16:44:12
  非常雅致婉约的一篇文章,透着江南园林一般的美感。在美丽的文字里,将“适”讲的恰到好处、不留痕迹。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20 21:09:23
  作者在表达情感度上,有着独特的见解。特别期待你的佳作,怀才祝贺作者摘精!
怀才抱器
6 楼        文友:紫尘        2025-02-24 09:06:23
  感谢老师的指点,我会继续努力。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