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烟火】独享寂寞(随笔)
上初中时,曾经看到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享受寂寞”。当时只觉得寂寞又不是什么好感受,有什么值得享受的,作者太矫情了吧。经过了几十年的磨练,到今天我才明白,这不是作者的矫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实在是一种不能轻易拥有的奢侈。仔细想想,有多少人能逃离人世间的喧嚣独享寂寞?又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愿望和心境?
对我而言,对寂寞的理解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感受寂寞,惧怕寂寞,享受寂寞。对于寂寞最初的记忆应该回朔到少年时期,那时候总喜欢骑在牛背上或者躺在田埂上,一个人呆呆地看着天空中的云朵慢慢地翻转着变形,默默地看着阳光下的阴影逐渐地消失无踪,静静地听着树枝上花瓣掉落的无声叹息,寂寂地看着河水潺潺向东流的无可挽留,寂寞就这样悄然地走进了我幼小的心里。除了这种若有若无的浅淡愁绪外,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在父母及哥哥姐姐们的呵护下度过了最初的懵懂和青涩时期,那也是一生中最单纯最快乐的时光。
十八岁离开老家到省城求学,还是一种学子与过客心态。直到大学毕业分配到外地某省级重点高中任教,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那份孤独感受了。人生地不熟,全然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和朋友,让我饱尝了寂寞的滋味。最害怕的是过周末,星期六星期天,学生们都放假回家了,同事们各回各家各忙各的。偌大的校园一下寂静下来,近处远处都是高低不平的山坳,那种寂静,静得瘆人,静得让刚刚二十出头的我有些害怕。那时候,周末的空闲时间里,没事总爱往人声鼎沸的街上或者商场里钻,有时也会去隔壁的医学院参加大学生的舞会,几个小时后,才精疲力竭地回到空荡荡的寝室。独对一室寂寞,生平第一次感到“天地一飘蓬,何处是归依”的无所依靠的孤绝感。
当时,最喜欢听两首歌曲,一首是苏芮演唱的《一样的月光》,“什么时候儿时玩伴都离我远去,什么时候身旁的人已不再熟悉,人潮的拥挤,拉开了我们的距离,沉寂的大地,在静静的夜晚默默地哭泣……”另外一首是姜育恒演唱的《在雨中》,“在雨中,我送过你;在夜里,我吻过你;在春天,我拥有你;在冬季,我离开你。有相聚,也有分离。人生本是一段戏,有欢笑,也有哭泣。不知谁能,谁能躲得过去。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只有默默的承受这一切,受数不尽的春来冬去(春来冬去)……”这些歌词基本上表达了我彼时的心境与寂寥。
面对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换,面对一份从零开始起步的新生活,已属不易,还要努力和如影随形的寂寞正面交锋。有时候,在午夜梦回的夜里,睁着眼捱到天亮,也不曾有拉开窗帘迎接朝霞的心情。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人在等待着,没有希望和憧憬,时间漫长到让人窒息,让人觉得一天似乎有一万年之久。在蚀骨的寂寞里浸浴了一百个晨昏后,我终于明白,面对寂寞不能害怕,更不能逃避绝望。为什么不主动给自己找一剂治疗寂寞的良方?于是,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我与书籍、音乐、写作、运动、摄影为友,用读书听音乐写字爬山游泳等方式来打发自己空闲的时间,填补自己空白的生活,排解自己的寂寞。慢慢地,读书拓宽了我的视野,写作锻炼了我的毅力,寂寞磨砺了我的心志。
一位我熟悉且尊敬的长辈,在退休前,他把自己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的,像只鸵鸟一样整天埋头工作,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作狂”。退休后,他仍然退而不休,在家里就是闲不住,每天风风火火的,脚不着地忙进忙出。他特别害怕放长假,节假日里,他希望我们这些晚辈轮流做东,或者去他家聚会,每天都热热闹闹的。他的身体不太好,精力也充沛不到停不下来的程度。我在想他是不是刻意在回避退休后必须面对的一些问题和烦恼。这种用工作与凑热闹来疗寂的方法有如掩耳盗铃,工作与聚会中再热闹再有乐趣,也不能拿来当作人生排解寂寞的灵丹妙药,任何的挣扎都是徒劳的。
寂寞本是与生俱来的人生际遇,是避也避不开的最后归依。年轻的时候,谁没有遭遇寂寞,痛恨寂寞,并想摆脱寂寞呢?寂寂无闻之前,只有你一个人在踯躅前行,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喝彩,得到的可能是嘲笑和打击,除父母至亲外,没有人愿意把目光在你身上多停一秒。在成功到来之前,你需要一天天在冷清中度日而且还得匍匐前行。然而,有人将这份寂寞当成了一种储蓄,以积少成多的投入换取更丰厚的回报。所以,我们不妨展开双手去迎接寂寞,与它不疾不缓地过招,修炼一身好功夫。如果能时时与寂寞同舞,从容一生,不也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吗?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处于巅峰状态,大幕终有一天要闭合,精彩终有一天要谢幕。在无人喝彩的日子,我们要习惯与自己作伴,踽踽前行。如果喧嚣是生命中必然的巅峰,那么寂寞便是人生最后的归宿。
生于寂寞,安于寂寞,终于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唯有寂寞,如影随形,伴随着生命的始终。杜甫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叔本华的“孤独是通向天才的必经之路”,这些名言名句无一例外地揭示了寂寞的苍凉,那些曾经在人世间留下赫赫声名的人,终究也难逃身后的寂寞。陈果的“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张爱玲的“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朱淑真的“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可谓一语道破了现代人现代生活普遍存在的寂寞现象。繁忙喧嚣,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场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可能人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寂寞。在追求所谓幸福的路上,我们是否过度热衷于物欲的满足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而让自己陷入无尽的寂寞之中?真正的寂寞,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孤独,并非身边无人作伴,而是缺乏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更是精神上的空虚与无助。当我们缺乏信仰、丧失理想和缺乏追求时,就极易陷入精神的寂寞之中。诚然,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为了生活,不停奔波忙碌,很少有时间停下脚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不足为怪。
我不敢与圣贤相提并论,但庆幸自己这些年有缘深切地结识了寂寞,和它就像老朋友一样和谐相处。不像有些人遮遮掩掩,羞于承认自己的寂寞,甚至认为寂寞便是失意人生的写照。现代社会的喧嚣和浮躁让人的精神和肉体受尽折磨,欲望和名利让人欲罢不能,有几个人真正愿意去享受那致远的宁静,又有几个人真正愿意体会寂寞带给人的安逸呢?领略寂寞是一种境界,犹如春天的花默默开放,只有静下心来,才能闻到花的幽香。又犹如同品茗,看似平淡,却折射着精神的光辉,只有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才能认识茶的价值。又犹如你钟爱女人的那双手,在你无助时拉扯你抚摸你。
寂寞是忍受,也是享受,但又不是每个人都懂得都愿意接受的享受。就像每个人都可以诵读佛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名觉悟者一样。年轻时,遭遇寂寞,我们要学会忍受它。因为,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够走向成功。人到中年时,遭遇寂寞,我们要学会排解它。因为,排解寂寞时,同时在积累成功。年老时,遭遇寂寞,我们要学会享受它。因为,能享受寂寞的人,内心一定足够丰盈强大。寂寞的感觉真的妙不可言,它是一个人独享的心灵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