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旧沟换新装(散文)

精品 【东篱】旧沟换新装(散文)


作者:红花草 举人,396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0发表时间:2025-02-23 07:16:56


   我们村,说成穷乡僻壤,说成犄角旮旯,或说成是鸟不拉屎之地,都很正确,一点也不为过。我们村,从古至今,一直是可怜巴巴地向着老天哀求,能赏口饭吃。如果哪天老天不开心,来些干旱,给点洪涝,辛苦肯定白费,劳动成果定会减少甚至是泡汤。大家一直都把这当成是无解的难题。因为位置太偏,条件太差,便没有了吸引力,以至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想从泥潭里抽出,走出穷山窝。
   改变不了,有时候,我们对舍弃也无法批评,僻壤穷乡,也许只能靠时光来改变了。
   我家有两亩田,也是仅有的一块田,歪歪扭扭呈不规则的长形几何图形,东西走向。田的上方隔几丘田的不远处有个池塘,池塘整修了几次,还是像筛子一样保不住水。田的下方是自西向东的沟渠。这个沟渠应该是几十年前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口号下挖的,大概一两米深,窄处有两米多宽,宽处起码有四米多。这沟几乎连通了整村的大部分水稻田,可见当时老百姓战天斗地的决心和坚韧意志力。这沟,也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只挂沟名,不做沟事。沿沟的边缘被杂草、杂树、竹子、藤条等肆意霸占。加上近些年,不准焚烧秸秆,沟边的这些植物愈发疯长,长得那叫一个开心快活。田小的,已不见田。有些田的主人到城里求生存,田便撂荒。平时,沟里的水,说有吧,抗旱时抽水机转几个圈,就没了,田地根本止不了渴;说没吧,杂草淤泥长期是稀稠状,正中央有那么巴掌深巴掌宽的丝线水无声地往下流,有坑的地方还有鱼虾窜动。
   “饿死单身汉,干死池边田”,老辈人总结出来的话,真没毛病。这是对我们这里生产条件的最好描述。无论是池塘里的水还是沟里的水,常常是僧多粥少,很难满足周围田地的需求。水稻水稻,有水才长稻。我家的田守在沟边,近几年,也不敢栽水稻了。前些年,为了自己吃的大米不用买,一直坚持插水稻,我和老公差点累死,却不能叫苦。遇干旱,将自己田下方的沟渠疏通挖深多攥水,常为了沟中淤泥里的那半碗水抽到田里挽救水稻的命,每每是半夜三更坚持着,与蚊虫做着殊死搏斗,老公吃饭喝水都是我送。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感动上帝,水稻常因缺水而减产而失收。我对“坚持就是胜利”这句箴言,渐渐产生了怀疑。后来听别人劝,变通,不再坚持种水稻,种比较耐旱的玉米。汗颜啦汗颜,长期生活在农村、天天拌土块的我,居然要用买米的方式来续命。
   我们村民也常外出,看见他乡的田间沟渠四通八达,灌溉方便。田里缺水,只将田间的缺口打开,沟渠里的水会自行流到田里,老百姓那叫一个轻松啊。我们村民们,天天盼,日日想,希望能有所改变,希望能尽快改变。
   有些事情,包括自然环境,是不好改变的,人只能在自然留给我们的夹缝里求生,不管怎么样,人们还是心存改变的愿望,甚至在大脑里描画着美好的远景。
  
   二
   美国的大法官休尼特说“正义只会迟到,从不会缺席”。我从中得到这样一个启示:穷乡村的改变,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这不,去年冬天,我们这最尾部乡村的水利建设,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排上号。感天感地啊,感谢上级领导,终于轮到了我们这里。我们这辈人的头发虽然熬白了,年轻后生的胡须还没长出来呢,后辈的后辈日子还长着,他们以后插田不用像我们这般辛苦,天旱有水来,洪涝可以排,往后的丰收保障就大了很多。当然,这次轮到了我们村,与我们村的村干部付出的努力肯定是分不开的。
   去年冬季,四台挖机,五六辆手扶拖拉机,便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向土地开战的架势。各机械师傅、农民工等几十号人冒着寒霜,趁枯水季节赶着工程,一直干到除夕的前一天才停工。过完年,春节的余味还在乡间萦绕,拜年人在路上还不停地吆喝,孩子们的花炮声也不时地在村里闹腾,村里的水利建设又已经开始。
   前天,我抽空专门跑去看了热闹,跟着毛坯的泥巴沟边走了一段。真佩服现在的机械,如果是用人工,那得多费多大的劲费多少时间啊。沿沟两边的大树木、粗竹子、厚杂草、长藤条等,挖机是一路披荆斩棘,它的长爪子三下两下,将这些沟边的杂物轻托举到岸边。我家的田中央也是堆了好几堆乱七八糟竹子藤条之类,上手一块田里堆得比我家的还多,有几棵树,几个大蔸。下手一块田也是,还倒了一棵大樟树,几棵歪脖子树,人们围着这大樟树转着圈看,还恭喜田主人这树当柴卖都可以卖几百块,笑他家赚了个翻番。我看见村支书在凹凸不平的泥巴路上来回奔走,不时地与挖机师傅说着什么,又与手扶拖拉机师傅交待什么,还与上面沟里砌石头的师傅交谈着什么事。我还看见前方开路的挖机旁边,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村民(应该是村里安排的)跟随着挖机,指挥着挖机。后来才明白,挖机师傅,我们村民大都不认识,如果有田主人要询问有关田的什么问题——比如有的田里种了冬季作物,毁了的部分该怎样处理;田埂压坏了,还会给拢田埂吗;田里堆了那么多的杂草淤泥,怎么处理;田中间也给压紧了,会给整平挖松吗等等事宜,都由这个本村熟悉的村民来回答。我还看见水泥路上有人不时地铲着路面上的泥巴、捡着路上掉落的小石子、扫着路上的泥灰、杂草、树叶等,路面基本都是保持着干净状态。
   村民们是高兴的,沿沟是热闹的,淤泥沟即将穿上华丽新衣裳。沟边的几台挖机发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路上拉石头的拖拉机你来我去的突突声;下方沟里有人拿着网兜穿着下水衣,在深深的淤泥里追逐野生鱼儿,一步一个趔趄,岸上人的欢笑声;沿沟成群的老少“指点江山”的议论声;还有几个学步娃娃非要到沟边看挖机操作,痴痴的眼神看着大人在沟里捉鱼的滑稽动作,也想下地玩泥巴,这场面引发众人的咯咯笑声,,改变山河,给我们这偏远山村注入了新春的活力,诱来了若干年都不曾有的热闹画面。这样的场景在这偏远乡村是不多见的,是可以载入村级史册的。还有几个跟在爷爷奶奶身后还没开学的中小学生,上蹦下跳,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我想他们开学后,如果老师要布置新年之类的作文,他们又多了一个题材,得到了一份灵感。同样也给他们日后的生活种下了一颗发光的种子。
  
   三
   这条沟的全部改装,要是老天给时间,估计一个月可以完工。据施工者说,绝不会耽误大家的春耕生产。一边砌沟,一边可以叫来旋耕机,将田恢复原样。他们还说,以后大家的生产劳动只会更加方便,沟边稳固加宽了,有了简易的机耕路,耕种收割不用肩挑背扛。打药取水每几十米远修个小码头。
   新农村的发展一直在持续稳步进行中,我们这里虽然迟到一步,但很快也会紧跟时代脚步,一路前行。现在的普通老百姓也知道,发展农村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核心是要农民增加收入才行。农村的发展不单只是指城市郊区的农村,偏远地区也同样也要紧紧跟上。
   我和大家聚在一起,满怀信心地谈论着过去,议论着今天;讨论着我们这里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大家也杞人忧天地担心着现在的年轻人,我们这代人不动了,他们怎么办?出现了变故如何应对?饭碗该如何才能真正掌握在咱们自己手中?
   有许久没插水稻的田主,询问着内行人买什么样的谷种,既要产量高还抗病虫害。看来,凡是沿沟的田,大家都在计划今年重新插水稻。我也在心中琢磨着,既然旧沟改成了新沟,水就有了保障。再说路也通到了田边,可以省许多工,还是自己插点水稻。毕竟家中有粮,才能遇事不慌,自己的饭碗还是自己端着稳靠。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各村都有不同的情况,改造地块,兴修水利,这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基础性工作。老百姓的眼睛很亮,一点改变,他们都看得见,也想得远。过年的话题有了新内容,我听到他们描述水稻田新水塘,用了“换新装”的词儿,愿今后的日子也新起来。
  

共 30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质朴深情的笔触,讲述了家乡山村因水利建设而焕发新生的故事。作者从村庄的贫瘠历史切入,细腻描绘了干旱缺水的困境下农民“与天争粮”的艰辛:龟裂的池塘、荒废的沟渠、撂荒的田地,以及深夜抢水时与蚊虫搏斗的身影,无不令人动容。而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挖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村的沉寂——清淤砌沟、修整机耕路、完善灌溉系统,村民从“苦熬”转向“期盼”,重新燃起耕种水稻的信心。文章以新旧对比的叙事手法,既真实记录了乡土中国的生存韧性,也展现了基层民生工程如何润物无声地改变一代代人的命运。花草老师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对土地的热爱、对变革的珍视,更暗含“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深沉思考,是一篇兼具泥土气息与时代温度的现实主义佳作。力荐各位文友赏读!【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23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2-23 07:17:25
  花草老师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对土地的热爱、对变革的珍视,更暗含“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深沉思考,是一篇兼具泥土气息与时代温度的现实主义佳作。问好老师,生活愉快!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2-23 15:40:23
  欣然老师好,非常感谢老师的精彩编辑,感恩遇见,祝老师工作愉快!
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2-23 09:09:05
  “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岁月里,与天斗,与地斗,开沟挖渠,保证农业丰收。后来,沟边草木疯长,水库无水,堰塘干裂。半夜抢水与蚊虫搏斗,情节感人。乡村振兴,润物无声,改变了乡村命运。好文!拜读学习!遥握!祝新年快乐!
回复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2-23 15:40:53
  谢谢吴老师鼓励支持,祝老师工作愉快!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5-02-23 09:21:52
  祝福家乡焕发新貌,如今您们哪里家乡人们享受幸福了,值得祝贺!可是我们这里连水源都很艰有,看来发展不平衡!我们希望农村大家都好!好文学习!多多写!福安!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2-23 15:41:24
  谢谢老师的帮助和鼓励,祝您身体健康!
4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2-23 09:39:27
  这篇散文以质朴深情之笔,从村庄贫瘠写起,展现干旱困境与如今变化。新旧对比中,尽显乡土生存韧性与民生工程意义。作者饱含对土地热爱与变革珍视,是有泥土气息和时代温度的现实主义佳作,引人深思。 问候红花草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2-23 15:41:47
  谢谢龙老师鼓励,祝您工作顺利!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23 09:41:14
  一个村的山水,一个村的农田,就是一村人的风景,改造风景,维护农本,这才是建设美丽家园的正确之举。各村情况不同,有的可建设民宿,高乡村旅游,没有资源的,那就改造土地,增产增收,文章透着改变面貌改变命运的生动主题,给人以力量。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2-23 15:42:44
  谢谢老师鼓励支持,更谢谢老师的润笔,老师辛苦了,祝您健康快乐!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2-23 09:43:45
  不知红花草老师所在的村子叫什么名字,将来发展水稻产业,创造一个XX大米,成为五常第二,也可能。因地制宜,搞好农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利用优势,创造价值,这是正确的方向。山河有幸,小村有幸!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2-23 15:44:47
  我们这里田不多,每人平均才几分田,不少现在还撂荒着,希望能早点改变现在农村的现状。谢谢老师!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2-23 10:44:46
  旧貌换新颜,是村庄的进步,也是时代的变迁,政策的落实。改草的号角响彻城市乡村,偏远的农村一夜之间似春雷乍响,村民齐心协力,龟裂的土地、荒废的沟渠、撂荒的田地等,从此有了生机与活力。好文,质朴鲜活的笔触,表达有味,启人深思,满满正能量的佳作,大赞,问候红花老师春祺!
回复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2-23 15:47:13
  谢谢罗老师支持和鼓励,祝老师工作愉快!
8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5-02-23 12:23:18
  兴修水利,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头等大事。红花草老师这篇文章以家乡新近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实例,不仅歌颂了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力支持,赞美了水利施工人员不怕苦不怕累造福一方的奋斗精神,也表达了红花草老师和家乡人对土地的无比热爱。红花草老师的乡土文学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文章写的生动而精彩。大赞!问好红花草老师,遥祝幸福快乐!
回复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2-23 15:47:44
  谢谢老师鼓励支持,祝老师工作愉快!
9 楼        文友:佳华        2025-02-23 13:18:43
  老师这篇文章,让人看到了农人的心酸和无奈,也看到了期盼和向往。其实国家每年一号文都是关于三农工作的,不可谓不重视。但各种各样的原因,落实到我们可见的程度,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现在老师看到了落实,非常令人欣喜。
回复9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2-23 15:48:09
  谢谢老师,感恩,祝您工作顺利!
10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2-23 13:38:39
  我在农村生活过,有些情况,不得不靠天吃饭。现在好些了,政府会带领乡亲们改造自然。文中的旧沟换新装。就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党员干部会想着为老百姓做实事。老师以生活气息浓郁的语言,将主题渲染得非常鲜活。接地气的佳作,拜读学习。顺祝新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2-23 15:48:48
  谢谢韩老师鼓励支持,祝您工作顺利!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