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四季】寻根(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四季】寻根(征文·散文)


作者:五十玫瑰 举人,580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2发表时间:2025-02-26 09:03:58

我的老家,在洛宁县城的城关镇西南街,一直以来,我认为那儿就是我的根。
   可那么大条街,姓贺的就我们一家,祖父家没有亲戚,父亲没有堂兄弟,也没有姑表兄弟。我问过父亲,我们是外乡人吗?父亲说,我们是外乡人。
   我们家是从哪来的呢?父亲没说过。这次回老家,我又问堂弟,堂弟说我们是山西人,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来的。
   洪洞县大槐树下?这么说,我们祖上是移民了。堂弟说,是的,我的小脚趾甲是两瓣的。我激动地说,我的小脚趾甲也是两瓣的。
   许多年前,我就听说过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的故事,也听说过,小脚趾甲的瓣状。我看过自己的小脚趾甲,是两瓣的。从我懂事起,就认为祖上是当地人,无外乎是从哪个乡下来的,从没有往移民那想。却怎么也想不到,祖上是山西人,还是六百年前,从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来的。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这首熟悉的民谣,之前去听,我没有丝毫的感觉,因为与己无关。现在听着,是那么亲切,不由得眼前模糊,我祖上的故里也在老鸹窝。
   那晚,我回到宾馆,顾不上休息,迫不及待地去查询贺姓的由来。输入贺字,跳出了一连串的字符,贺姓起源于南方,得姓比较晚。贺姓很小,就目前来说,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祖先是南方人,这是令我想不到的。不过,贺姓来源有三,一是,东汉时期,齐国公庆仪,其祖上原姓姜,是姜子牙的后裔。庆仪的曾孙庆纯,犯了清河王刘庆的庆字,为了避讳,皇帝下令将庆字改为贺字,虽然字不同,意思却一样。从那以后,庆纯的后代都姓了贺,贺纯就是贺姓的始祖。
   二是,根据《会稽先贤传》记载,专诸刺王僚时,王僚的儿子庆忌刚好不在,正出使郑国与卫国,躲过了一劫。父亲已被杀,他哪敢再回来,就逃到了卫国。庆忌的妻子儿子也出逃了,逃到了浙江会稽山附近,在一片沼泽地躲了起来。看他们可怜,当地人就把沼泽中可以耕种的地给了他们。东汉安帝时,为了避讳,庆字改为贺字,所以,贺忌也是贺姓始祖。贺姓在浙江绍兴发展壮大,成了望族,与当地的虞、魏、孔三姓共称为“会稽四姓”。
   三是,北魏孝文帝时,为了把少数民族汉化,让鲜啤族中的贺赖氏、贺楼氏、贺敦氏,都改成了贺姓,除此之外,也有土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改成贺姓的。
   贺姓如此复杂,不是同一个祖宗,那我们是贺纯之后,还是贺忌之后,还是少数民族之后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去查询。在魏晋南北朝时,连年战争,自然灾害不断,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北方的民众不断向南方迁移,贺纯之后的贺姓人,与少数民族的贺姓人融合,繁衍,由此,在北方形成了河南郡、广平郡两大望族。
   这样下来,已无法寻找,也无法断定,我们家是汉族之后,还是少数民族之后,还是哪一支贺姓之后了。
   元朝末年,经历了17年的农民战争,再加上黄河连年泛滥,黄河中下游,是一副白骨遍地,鸟无人烟,土地荒芜的惨景。而山西地理环境优越,许多南来北往的人,在此安家落户,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为了缓解山西的人口压力,为了使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北方地区重建与发展,也为战时的需要,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从山西迁出一部分人,移民到上述这些地区,朝廷还出台了移民政策。
   洪洞县大槐树下,就成为了移民的中转站。朝廷在大槐树旁的广济寺,为移民办理手续,发放凭照与路费。从1370年到1417年的47年中,供从山西移民了一百多万人。在百万人的移民中,贺姓是重要的一支,迁往了全国各地,河南最多。由此看来,我们的祖上,就在其中。
   移民是从大局出发,是为国家的发展考虑,可对于老百姓老说,是要远离故土,远离亲人,到他乡去繁衍生息,那种难舍难分的心情,是痛苦的。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眼泪汪汪,一步一回头,望一眼故乡,再望一眼故乡,看一眼亲人,再看一眼亲人,这一别,何时还能相见,也许再也无法相见。
   从大槐树下走出的人,大部分都是瓣状甲,专家如此说,搜索结果也如此说,瓣状甲属于山西大槐树的人。这一点,我们贺家吻合。虽然,也有人提出异议,可又无法证明,瓣状甲不属于山西人。移民家庭一代接一代的瓣状甲,不是空穴来风,那是从洪洞大槐树下传来的。有关专家考证,瓣状甲,虽然不能作为汉族人的标志,但的确与移民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是贺姓起源的象征。
   我的祖父贺金定,是个瘦高个,留着山羊胡子,腰板挺直,穿着白褂子,黑色大裆裤,圆口布鞋。在我的印象中,祖父话不多,总是一副精神矍铄的样子,不是忙着在院里摘果子,就是扛着锄头下地去,总也不闲着,是典型的勤劳的庄稼人。
   不过,听我母亲说,祖父还是个生意人,包黄米粽子,做凉糕,到街上去卖。不仅如此,老家前后院里的桃树、枣树等几十棵果树,一年结下的果子,除了一少部分自己吃外,剩下的大部分,都被祖父拉到街上卖了。
   祖父会做生意,符合山西人的特点。母亲在世时,一到中秋节就会说,你爷爷包的黄米粽子,糯糯甜甜可好吃了。我印象中,用黄米制作食物,是山西与陕北人的习惯,怎么老家也有呢?我查了黄米粽子,果不其然,是山西的著名小吃。再次证明了,我们贺家祖上是山西人。
   我们贺姓是移民,那么,应该是有家族的,为什么西南街,就我们一家?祖父又是从哪来到了这里呢?
   堂弟说,祖父是从赵村来的。于是,我又上网去查赵村。洛宁县的赵村,的确是贺姓人的聚集地,却没有族谱,我无从查出祖父的辈分,以及家庭情况。但从一篇文章中,我看出了一点蛛丝马迹。
   文章的作者,是洛宁县贺姓人的后代。文章里写道,故县街有个贺家大院,主人是多年前从赵村迁出的。为了生存,这户贺姓人家,从赵村来到下峪乡岔上冉沟,是去投奔亲戚的。贺老爷带领三个儿子开荒种地,辛勤播种,几年下来,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有了资本,贺老爷就带着全家人走出山沟,到故县莲花寨生活,一家人种地的种地,做生意的做生意,日子越来越好。
   小儿子贺享林,特别是孙子贺遂绪不安分,为所欲为,贪图钱财,欺诈百姓,连国民党官兵都不放过,抢劫军需,杀人害命。他们不听赵村族人的劝阻,用得来的钱财在故县街买地皮,大兴土木,建了豪华奢侈的贺家大院,为此招人怨恨,惹来了祸端。父子俩被衙门羁押,赵村族人几次营救无果,最终父子俩被绳之以法,贺家大院也就此败落了。
   为了吸取贺享林的教训,贺家族人教育子孙,要与人为善,与邻为善,要多行善积德。所以我想,祖父是否与贺老爷家有牵连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独自一人出来,还与家人、族人断绝了关系,老死不相往来。
   祖父母都已去世,大伯,父亲,三叔也都去世了,父辈中唯一建在的四叔,也患了脑梗。至于祖父的由来,只能是个无解的迷。无论怎样,我们贺家是由洪洞县大槐树下来了,祖上是山西人,这点就足够了。

共 27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尤其知道为什么来,这很重要。所谓不忘根,不忘本,知源明理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寻根,不远万里追根寻思,最终目的,是找寻那种传承,那种思想,并非仅仅局限于地理位置。本文以贺姓为引子,探讨了这一问题。追根寻思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大自然状况,人文情况。全面的准确了解,传承祖上荣光,继承与发扬,让家族兴旺发达。散文语言凝练,颇有思想,值得品读,倾情荐阅。【编辑:山地731828829】【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226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5-02-26 09:06:39
  老姐越发娴熟了,何处不文章,随手拈来。
   写这样的文字是要下功夫的。
回复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5-02-26 14:16:52
  感谢山地的鼓励,感谢你优美的编者按,祝福春天愉快!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5-02-28 16:12:3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3-07 14:35:53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