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手工挂面情结(散文)

精品 【东篱】手工挂面情结(散文)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223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0发表时间:2025-03-01 06:29:28
摘要:等到所有的挂面都上架了,阳光透过面条,闪耀着丝丝缕缕的光芒,感觉今天的挂面就要大功告成了!千条线,万条线,在空中摇晃着。微风从挂面缝隙中穿过,面条在摇晃,真是一幅非常奇妙的景象!


   小时候在老家,美味营养的东西实在不多,除了过年有一些肉菜,平时偶尔能吃到的,大概就是扯面、南瓜炒菜面和挂面。
   说到手工挂面,我想起了父亲,想起了从前许多事情。所以,在我的心里,对手工挂面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因工负伤,鸡蛋拌汤”。这是那个年代常听到的一句戏谑话,意思是人身体不适时,需要特殊的饮食营养。其实,在人感冒生病、生孩子坐月子时,需要吃容易消化、又富有营养食物之时,也许是鸡蛋拌汤,也许是鸡蛋挂面。
   那时的挂面,并不是现在超市里卖的机器生产的挂面,品类众多,包装精美,而是纯手工制作,包装至简的挂面。这种手工挂面,不仅是招待贵客时非常体面的饭食,也是走亲访友携带的高档礼品。比如,亲朋好友之中有人生病了,有人坐月子,少不了要去探望,拿上一两把手工挂面,就是很体面最实惠的礼物了。
  
   二
   说起做手工挂面,那真是工序繁琐、耗费体力又耗费时间的一种精细活计。在我们老家,不少人都有这种手艺,可是真正做的,并不是很多。那时不仅缺少粮食,而且这种活计太辛苦。如果不是特别需要,或者特别亲近的关系,难得做一次。
   首先要准备面粉。磨面时,将上好的白面分离出来,一百斤小麦,能用来做挂面的只有磨面开始时收的那部分面粉,大概百公之二三十左右。找一个最大的陶瓷面盆,就是那种一次可以和二三十斤面粉的。和面之前,精确地称量面粉重量,根据面粉的重量,算出加多少水,加多少盐,比例都是固定不变的。
   其次,选择季节和好天气。做挂面,一般选择在秋冬时节,此时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选择一个大晴天。前一天傍晚,父亲就要开始和面。这是力气活,也是需要技巧。母亲帮忙倒水,父亲将面慢慢地将面粉搅拌成均匀的面絮状。起初还轻松一点,等到将面絮揉成一团之时,需要使大力气。因为和面时加了食盐,比平时发酵蒸馒头的面更劲道,揉面则需要费更多的力气。等面团差不多成形了,改用一个大木杵,在面团上使劲捣,那面团在木杵的锤打揉搓之下,蠕动腾挪,不断地变换着形状。捶打揉搓一阵子,让面团饧一段时间。
   大概过一两个小时,将和好的面再用木杵揉搓锤打一阵子,又让面团饧着。如此反复两三次,将面团分成三四块,放在大案板上分别揉搓,变成长条状。起初搓成的面条比较粗,没关系,将面条在大盆里盘成圆圈状。盘好之后的面条,样子像麦草做成的蒲团。上面盖住,放着,继续饧。
   再过一两个小时,将刚才盘好的面条拿出来,继续揉搓,让面条变细,再次把它盘好,放进大盆,盖住,继续饧。如此反复几次,等到面条像手指粗细之时,放进大盆。这一次饧的时间比较长。
   也就是说,做手工挂面的这个晚上,每过一两个小时,就得起来重新揉搓并盘好面条。
  
   三
   等到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未亮之时,反复揉搓的面条大约有筷子粗细时,把盘好的面条拿出来,缠绕在专门用来挂面的两根木棍上,这个过程叫上面。上面时非常讲究,把两根木棍固定好,相距一尺多,将面条一圈又一圈地缠绕上去。木棍的两头,各留一寸多的空间,方便手持木棍。将上好的一挂又一挂的面,挂在专用的面箱里,用塑料布捂上,让面条接着饧。
   太阳升起来了,阳光明媚,天朗气清,是一个特别适合晾晒挂面的好日子,全家人都很高兴。吃过早饭,大约八九点左右,大家一起出去,将面箱里上好的挂面移到专门晾晒挂面的架子上。晾晒挂面的木架子很高,父亲得踩着长条凳子,其他人帮忙搬运,把饧好的挂面一一递到父亲手中,父亲把它挂到架子上。
   挂好之后,得赶快将挂面拉开,这也是技术活,父亲得亲自拉。看着架子上的挂面由粗变细,简直就像变魔法一样。等到原先只有一两尺的面条变成五六尺长,那如筷子般的面条变换成均匀纤细的挂面时,感觉很神奇。每当拉好一挂挂面时,父亲还要给下面的一根小木棍两边各套上一个直径有三寸左右、中间有孔的砖瓦圆陀。这些圆陀的作用,就是让挂面尽量稳定下垂,不再缩回去,也不会随风摆动的太厉害。
   等到所有的挂面都上架了,阳光透过面条,闪耀着丝丝缕缕的光芒,感觉今天的挂面就要大功告成了!千条线,万条线,在空中摇晃着。微风从挂面缝隙中穿过,面条在摇晃,真是一幅非常奇妙的景象!
  
   四
   中午阳光最好的时候,就是挂面晾晒的最佳时间。这一天,挂面晾晒的架子时时要有人照看,不能让飞鸟靠近,防止猪狗猫鸡搞破坏。小孩子们呢,也得防着,不要让他们随便靠近。
   等到下午三点过,挂面就晾晒干了,得把挂面收起来了。这一次,也需要有人帮忙。父亲踩在凳子上,抓住挂面上面的木棍;另外一个人站在下面,先把下面的砖瓦圆陀取掉,之后抓住挂面下面的木棍;俩人配合,将挂面小心翼翼地拿下来,平放在一块长长的、干净的、搭在架子上平放的木板上。等两三挂挂面叠放在一起时,父亲就拿着一根不到一尺长的木条,等量好长度,小心翼翼将挂面切断,然后用麻绳或者麻纸条一把一把地包裹好。刀功好的人,切出来的挂面长短一样,包裹好以后,挂面的两头整整齐齐。一般来说,一把挂面一斤左右,方便携带,方便保存,也方便食用。
   包装好的挂面,笔直顺溜,细如丝线,色白如玉,而且吃着滑溜,咬着筋道,营养价值也很高。
  
   五
   其实,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的并不是挂面,因为挂面偏细,放在嘴里,没有多大咬头,总是很快就吞咽下去了。那时最喜欢吃的莫过于从挂面木棍头上拆下来的挂面头,就是缠绕在木棍上的那个部分。挂面头稍微厚一点点,样子又有点卷曲,有点像家里做的不规则形状的麻食。挂面头放在锅里煮,要煮时间长一点,吃到嘴里,非常劲道,滑溜耐咬。当然,挂面头不如挂面容易消化。
   这大概像兰州拉面。我们平时吃兰州拉面,似乎只有一种,又细又圆;而真正的甘肃人,更喜欢吃一种“二细”的面,因为兰州拉面从粗细上分,有粗、二细、三细、细、毛细五种,我们平时见到的大概是细面或者毛细。而那些年轻人,胃口好的人,喜欢吃“二细”,就是喜欢吃更有劲道、更有嚼劲的面条。还有一些年轻人,喜欢吃粗一点的拉面条,吃的时候劲道,吃过以后耐饥。如新疆拌面,面条就粗硬,但本地人喜欢。
   挂面做好了,存放在瓦缸或者木箱子中,因为加了不少食盐,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挂面可以自己吃,也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但是,通常情况是,自己基本上舍不得吃,亲朋好友也只是偶尔送。一般情况,是家里有人生病了,才拿出来煮一点,煮的时候当然不用再放盐。如果想更好吃一些,等挂面煮熟时,打一个鸡蛋花,滴两点油,放一点点葱花或者剁碎的香菜,颜色也漂亮,那就是色香味俱全的鸡蛋挂面了。有的人家,在媳妇生孩子之前,专门请人挂上一架挂面,预备月子里吃,这就是那个年代婆家给媳妇坐月子时最好的待遇了。
  
   六
   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再也难得吃到家乡的手工挂面。有一次,在东莞石龙的东方商场,偶尔看到有手工挂面卖,心里惊喜。此时的手工挂面,已经成为货架上包装精美的商品了。一袋挂面,大约只有二两左右,比普通的机器挂面短小了许多,而且用白色小纸条分包成三小撮,一小撮大概有手指粗细。再看价钱,是机器制作挂面的三四倍。我买了两把,果然是真正的手工挂面,味道还算地道。只可惜,这种挂面,价钱太贵,大概买的人太少,没过多久,超市都不卖了。
   有一年暑假回老家,想起买点手工挂面,跑到县城,好不容易买了两大把,看着面条偏细,颜色也不够白,聊胜于无。把它带回广东,预备慢慢吃。后来正好要去美国旅游,想着大概不习惯吃西餐,带上一点挂面,如果能买到西红柿鸡蛋,添加几片青菜叶或者一点葱花,就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了。虽然只有两把挂面,却真正解决了两三周的晚餐问题,真是方便实惠啊!可惜的是,带的挂面太少,不够吃。后来在唐人街再买了一些挂面,煮着吃时,味道却相差甚远,挂面容易断,也容易膨胀,简直有点难吃。
   最近几年,我发现广东人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竹升面,倒是和北方的手工挂面有点相像。当然,配料不同,竹升面里,加了一些食用碱,面条有点黄,吃起来碱味明显。还有包装样式都不同,竹升面的形状,跟方便面差不多,是一板一板的,四四方方,面条也弯曲的。如果不留意,真以为就是方便面呢。最后,广东人煮竹升面的时候,喜欢放点肉,加上味精、放两片生菜叶,口感完全不同。
   我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北方这种传统的手工挂面制作越来越少了。上一代懂得这种技术的人,一代又一代老去了。年轻的一代,还有谁会去学这种费力费时、缺乏经济效益的美食呢?即使现在老家的农村人,平时在家做饭,为了方便,囤点机器挂面,或者用机器压点面条,方便快捷,其余的心思,都在想着怎样赚钱,怎样提高经济效益了。
   可是,在我的心里,依然怀念那种纯正的手工挂面,怀念着父亲在制作手工挂面时的情形。在这种挂面里面,包含着精心地制作,传统的工艺,以及在慢节奏时代人们对美食制作的一种纯粹的追求!
  
   二〇二五年三月一日
  

共 35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师的回忆农村生活的系列文章,篇篇精彩,真的很令人佩服。这篇文章以曾经手工挂面为线索,将童年回忆串联起来。详细介绍了手工挂面从面料的准备、多次和面饧面、上面、晾晒、包装、管理等的全部制作过程,写得十分精彩,也写得十分详细,有很强的画面感,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读罢文,让读者对手工挂面这一美食制作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人们拿着手工挂面当礼物送人,给女人坐月子,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非一般。文章的细节描写生动,并将现在的机器挂面与曾经的手工挂面相对比,更显出了传统手工挂面制作的艰辛与不易。文章条理清晰,语言质朴,真挚的情感自然流露,对父亲的思念跃然纸上,对父亲的纯正手工挂面制作也甚是怀念,让人感触颇深。文章很成功的引发起读者的共鸣,引人深思。美文佳作,感谢老师对东篱的厚爱,希望能经常在东篱能看见老师的美文,祝老师快乐每一天!【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01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3-01 06:37:57
  现在要想买到真正的手工挂面恐怕不容易了,啥都是机械化。我个人觉得手工制作的比机械制作的要好吃的多。好文章,向老师学习。祝老师开心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3-21 06:24:56
  非常感谢红花草编辑!正如你说的:“现在要想买到真正的手工挂面恐怕不容易了,啥都是机械化”现代化,让人们的生活便捷了许多,可是也失去了许多传统的,特别的东西。问好红花草文友!祝你生活愉快!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01 10:37:01
  从电视上看见过,但真不知制作手工挂面这么费事,技术含量很高啊,我看就是一道有意思的饮食风景,感觉手艺人不简单,一盆面可以创造出这么精彩的风景,羡慕。读淑君老师的文章,仿佛进入情境,享受了这个过程,也算是吃到了啊。我这里,一般不喜欢吃挂面,要吃面条,最好是亲自擀面条,新鲜,尤其是海鲜打卤面,绝对不能用挂面。看来各地的吃法讲究真不同。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3-21 06:31:18
  非常感谢怀才社长的关注与精彩点评!是的,正如社长所说,直到现在,这一代人中间,有许多人依然对手工面条情有所钟。平时吃面条,我都是自己和面、擀面,这样的面条吃了才算是真正的面条。至于挂面,那是万不得已时用来充饥的快餐食品。也许将来,这种手工挂面、手工面条将要消失了,年轻的一代,谁还会费时费力地做缺少经济效益的手工面条呢?问好怀才社长!祝社长生活愉快!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3-02 08:31:12
  老师回忆农村生活的系列文章,以手工挂面为线串联童年。详细展现制作过程,画面感强。细节生动,情感真挚,怀念父亲与纯正手工挂面,条理清晰语言质朴,令人感触良多,实为佳作。 问候同淑君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3-21 06:36:04
  非常感谢非常感谢滴善斋文友精彩点评!一个人,无论何时,童年的生活都是记忆最深刻的,也是伴随自己终身的记忆。当然,这些记忆,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会有不同的感觉,但是小时候那种独特的感觉,有些却会随着年龄的变化、阅历的不同而生出新的感觉。如当初让自己感觉痛苦、压力的事情,也许日后会成为甜蜜、庆幸的回忆。问候滴善斋文友,祝你生活快乐!
4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5-03-21 06:42:08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手工的东西渐渐消失了。也许,机械化的产品效益更高,样式更好看,使用起来更结实、更方便。然而,买回来的东西,终究是缺少了个性,缺少了心思。就如同现在人们可以让AI写一篇美文、一首诗,看起来很好,但是缺少了独特的个性。如果你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觉,无论多么智能的AI都是无法代替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