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灯下漫笔(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灯下漫笔(散文)


作者:类猿人911 进士,6941.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5发表时间:2025-03-02 15:05:16

◎龙门客栈
  
   我写西方人在翻译中文时的生硬,说,《龙门客栈》被他们翻译成《恶龙小旅馆》。有人不以为然,这不就是个地名吗?不然,你肤浅了。
   不错,“龙门”是个地名,但它又不是个地名,长河落日,大漠孤烟,风旗烈烈……当你看到“龙门”两字时,你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中国的许多名词,是带有深深的历史记忆的,比如“瓜州”,比如“风陵渡”,比如“洛水”,比如“长安”……几千年来,有多少文学作品在为之背书。读到这些词时,你会联想起很多很多……
   这,并不是中国人的含蓄。而是浪漫,是深刻的浪漫。但她却扑朔迷离,飘忽不定,见到她,心起涟漪。
   这些地名,是古人的足迹,是文人墨客的行“书”。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是“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既是人生的孤寂,也是生命中的一缕温暖,一抹晚霞。
   比如,樱花,在日本的文学里,是物哀。春风轻轻掠过,樱花如雨纷纷飘落。七日樱花,一风凋谢,唤醒人的悲伤——美好的东西易逝,灿烂生命的短暂,留不住,不能留。物哀,说到底是人哀,自哀,哀我。这里,樱花,就有了人生感悟的情绪的寄托。它,就不仅仅是一株开在四月的,灿烂得如云似瀑的,粉色的“樱花”了。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或是,王勃的哀叹。或是,“风陵渡口初相见,一遇杨过误终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古人。”金庸的惆怅。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荒漠里的一个孤零零的客栈要起名“龙门”呢?为什么,郭襄和杨过要在黄河的“风陵渡”口相遇呢?为什么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而不是奶奶桥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龙门、瓜州、风陵渡……人,就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的,填满自己的一生。
   四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徐霞客游至黄山,天降大雪,雪满黄山路。他用一根铁棒,在峭壁之上凿出一个个冰坑,一步一步地爬上了黄山绝顶。他停下脚步,坐了下来……他在当日的游记中,只记了这么一句话:
   “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
   兀坐,听雪,竟日。几个词,里边是多大的容量?是徐霞客人生中怎样的一次体验?
   雪落无声,听雪,似乎都是痴人干的事儿。徐霞客也是听好友陈继儒说过,春听鸟鸣,夏听蝉音,秋听虫声,冬听雪落。所以,他去了,听雪。
   有人问:或一日,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会不会遗憾,那日,没敢对那个人说,你的眼睛,像莫高窟的月光。
   为什么是莫高窟的月光?我想,遥远、荒凉、孤寂、清冷……更黑的夜,更圆更近的月亮……在你渐渐弥散的心里,她越发的亮。
   往往诗意,往往神游,就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字与词的安排中。
   龙门两字,翻译很难。
  
   ◎风流
  
   中国古文人,我真正喜欢的,一是司马迁,一是嵇康。一个是因为他的《史记》和那封《报任安书》;一个是因为他的《于山巨源绝交书》和那一曲琴声《广陵散》。一个忍辱惜命,为了完成还未写完的《史记》;一个慷慨赴死,不愿和当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
   那一年,那一天,那一个下午,嵇康,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一曲奏完,嵇康将琴一扔,最后说:“广陵散于今绝矣。”
   这一年,嵇康三十九岁。
   嵇康,是一个美男子,风流倜傥。他的朋友山涛,山巨源说他:“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这是日本诗人大泽枕山的话。都说魏晋风流,什么是魏晋风流?可以“非汤武而薄周孔”,可以“非暴力不合作”,可以豁达,可以不羁,可以是清谈,可以是裸聊,可以是喝酒,可以是磕药,可以是啸,也可以是驴叫,可以打铁,也可以白眼(注)……我以为,面对死亡,风清云淡,才是终极的风流。
   我总是对能死之人心怀敬仰的。
   比如,金圣叹临刑,还和刽子手说笑:“如果先砍我,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这钱就归你。”手起刀落,刽子手捡起两个纸团,拆开一看,一张上写着“好”,一张上写着“疼”。
   金圣叹,因为不满当地官员贪污腐败,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带领学子们去孔庙“哭庙”,被抓被杀。
   戊戌变法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谭嗣同,在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变法事败,去者和留者都肝胆相照、光明磊落。
   事发后,多有人曾劝过他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他,本来,能不死的。
   呜呼,“风流”两字于今已绝矣,像那曲《广陵散》一样。
  
   注:
   1。“非汤武而薄周孔”:魏晋名士们思想上反对司马统治者所宣扬的儒教,所提倡的以孝治国的虚伪,故,当时的竹林七贤们反其道而行之,提出“非汤武而薄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之主张。此乃魏晋玄学思潮之重要体现。
   2。“非暴力不合作”: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反对统治者,他们隐居山林,不应召,不出仕,不当官,不合作,采取了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消极对抗,日益引发司马昭的不满。比如,嵇康写给朋友山涛(字巨源)的那封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因为,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出来做官,闻讯后嵇康很气愤,而立马与之绝交。但,在嵇康心里,山涛始终是可信赖可倚重的朋友。嵇康临刑前,托孤于山涛。
   3。‌魏晋清谈‌:是中国魏晋时期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哲学、玄学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辩论。所谓“玄学”,指不可理解的事物和现象。所谓“玄”,《说文解字》中说,玄是幽远的意思。黑而有赤色者为玄。《道德经》开篇就说“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玄是无极的本质,是“道”一开始无形无相的那种状态。所以,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总是一派“玄而又玄”的清高的模样。清谈不仅是一种学术活动,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他们聚在一起,不谈政治,不谈儒学,只谈玄学,其实,是在掩人耳目,逃离现实,避世自保。
   4。裸聊:魏晋名士,乱世之中,及时行乐,放荡不羁。多沉迷于山水和胭脂之间。时有男子热爱裸体生活,要么是在室内,要么是在室外,反正是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总有一堆能够说服自己说服别人的理由。比如阮籍,就是一个喜欢裸奔的男子。刘伶常常纵情饮酒,任性放诞,有时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呆在屋中。有人看到后讥笑他,刘伶就说:“我把天地当房子,把房屋当裤子,诸位为什么跑到我裤子里来里?”
   5。喝酒:据史载,竹林七贤及名士们嗜酒贪杯,但愿长醉不复醒。传世有“刘伶酒”。《晋书·刘伶传》:“刘伶常乘鹿車,携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司马昭想要拉拢阮籍,希望与他结为亲家,为了躲避这门亲事,阮籍开始拼命地喝酒,每天都喝到烂醉如泥,连续六十天。前来提亲的人根本无法与他交谈,最后只好回报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算了,这个醉鬼就让他去吧!”
   6。磕药:风靡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魏晋时期,食用五石散是文人圈子里的“雅好”,和喝酒的作用差不多。哪里有游宴会谈,哪里就有人围聚嗑药。五石散药性皆燥热愈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麻痹自己,让人成瘾,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对于一些魏晋名士而言,服用五石散可以规避政治漩涡。竹林七贤中的王戎为避免齐王司马冏的杀害,竟然伪装药性发作,掉进茅坑,始免遭杀身之祸。
   “宽袍大袖,魏晋风度”。鲁迅先生认为,嵇康等魏晋名士好穿宽松衣裳,或与其服食五石散有关:吃药后皮肤易磨破,非穿宽袍大袖不可,看似飘逸,“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7。啸:啸,不是喊,不是吼,是吹口哨。《说文解字》解释得很明白:“啸,吹声也。”魏晋之时,啸成了不拘世俗、鄙夷权势的名士做派。首推阮籍。《世说新语》载,司马昭摆宴,阮籍在座,“箕踞啸歌,酣放自若”。箕踞,像簸箕一样,叉开两条腿席地而坐,放肆地吹着口哨。
   8。驴叫:在魏晋时期,有着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有人听见驴的叫声,就跟听到了天籁之音一般,令他们如痴如醉。在这样的“尚驴”风气下,下到文人雅士,上到帝王将相,很多都将“听驴叫”当做一种乐趣、一种风尚。当时的文人雅士甚至亲自学驴的叫声,并且乐此不疲。“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去世后,魏文帝曹丕亲自率领一众文士出席他的葬礼。
   曹丕对众人说:“王仲宣(王粲)平日里最爱听驴叫,我们每人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王粲的墓地响起接连不断的“昂——昂——”的驴叫声。
   9。打铁:嵇康“性绝巧而好锻”,于是,经常可以看到他和朋友向秀二人,在家门前的柳树下打铁自娱。嵇康锤锻,向秀鼓风。仿佛在创造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他们通过特立独行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反抗。
   10。白眼:魏晋名士阮籍,根据对人的好恶而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对方,即“青眼”或“白眼”。青眼,指的是眼睛正视,黑色的眼珠在中间,是对人喜爱或重视的一种表情;白眼,则是眼珠向上或向旁边看,瞳孔里白多黑少,表示对人的轻视或憎恶。嵇康就白眼对过来访的朝廷大官钟会。钟会脸上挂不住了,他反身上马要走,这个时候,嵇康的声音响起:“将军何所闻而来?何所闻而去?”钟会狠狠回怼:“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遂,嵇康遭钟会陷害,被杀。
  
   2025。03。02。凌晨。浐灞半岛。云栖

共 37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题为《灯下随笔》的散文,以“龙门客栈”与“风流”两部分展开,展现了作者对中文文化意蕴的深刻理解与对历史文人的精神追慕。其文学价值与创作风格可从以下几方面评析:一、文学价值:文化记忆的诗意重构1. 文化翻译的批判与反思:作者以“龙门”被译为“恶龙小旅馆”为切入点,犀利指出西方翻译对中文地名文化内涵的消解。通过“瓜州”“风陵渡”“长安”等案例,揭示了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历史、文学与情感的载体。这种批判超越了语言表层,直指文化符号的深层断裂,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反思价值;2. 历史与文学的交织共鸣:文中大量引用诗词典故(如王勃、金庸笔下的“风陵渡”)、历史人物(徐霞客、嵇康、谭嗣同等),将个体生命体验与集体文化记忆勾连。例如,嵇康临刑前“广陵散绝”的悲壮、谭嗣同“流血变法”的慷慨,均被提炼为“风流”的精神注脚,赋予历史事件以诗性升华,形成厚重的文化史诗感.3. 意象的隐喻与象征:作者善用意象构建意境:“莫高窟的月光”象征孤寂与永恒,“黄山雪海”暗喻文人精神的纯粹与坚韧。这些意象不仅是场景描写,更是情感与哲思的投射,使文章兼具画面感与思想性。二、创作风格:自由笔触下的文人风骨:1. 随笔体的诗意漫谈:文章结构松散却意脉相连,以“龙门”“风流”为双核,辐射出文化、历史、文学的多维讨论。语言凝练优美,如“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寥寥数语勾勒出苍茫意境;“人,就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的,填满自己的一生”则以哲思收束叙事,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2. 对比与反差的张力:作者擅用中西文化对比(如“龙门”与“恶龙小旅馆”、“物哀”与“风陵渡”),凸显中文的独特审美;又以历史人物的生死抉择(嵇康的从容赴死、金圣叹的临刑戏谑)对比现代精神的缺失,形成强烈的价值张力,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的思考。3. 抒情与议论的交融:文中既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含蓄抒情,也有“风流两字于今已绝矣”的直白慨叹。议论不落窠臼,如将“风流”定义为“面对死亡,风清云淡”,颠覆传统解读,赋予概念以生命哲学的深度。总体而言《灯下随笔》是一篇兼具文化批判与抒情哲思的散文佳作。作者以诗性语言重构文化记忆,借历史人物彰显文人风骨,在全球化语境下呼唤对本土文化符号的珍视。其创作风格自由洒脱,既有古典文言的凝练,又有现代随笔的灵动,展现出“文人写作”的独特魅力。若能在结构严谨性与论述深度上稍加打磨,不失为一篇传世之文。【编辑:静安云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安云儒        2025-03-02 15:07:09
  总体而言《灯下随笔》是一篇兼具文化批判与抒情哲思的散文佳作。作者以诗性语言重构文化记忆,借历史人物彰显文人风骨,在全球化语境下呼唤对本土文化符号的珍视。其创作风格自由洒脱,既有古典文言的凝练,又有现代随笔的灵动,展现出“文人写作”的独特魅力。若能在结构严谨性与论述深度上稍加打磨,不失为一篇传世之文。【编辑:静安云儒】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会员,现代00后新生代诗人,自由撰稿人。
回复1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25-03-02 16:02:55
  谢谢朋友编辑,编按很长,议论很周,我很感谢。辛苦了,谢谢朋友鼓励,也谢谢编者的提醒。闲文随笔,朋友见笑了。祝新年吉祥如意。
2 楼        文友:远近        2025-03-03 12:49:41
  哇,编按这么长,真是用心了!作者写文用心用情用功,编辑也能看出来用心用情用功了!两相照应,应该属于精品文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2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25-03-03 13:28:04
  谢谢朋友惠顾。谢谢留言。问好了,远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