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在】从一次演唱会说起(随笔)
前几天,去了苏州乐园,看了一场演唱会。苏州乐园的主打产品肯定不是演唱会,只是为了吸引游客,多了一些晚上的项目,所以在晚上组织了演唱会的表演。
苏州乐园这种演唱会当然和专业的明星演唱会没法比,极其简陋,就是一个露天的舞台,观众连凳子都没有,就站在台下看,音响也很普通。表演者是苏福乐队,应该就是当地的几个音乐爱好者自行组织的乐队。
演唱会时长一个小时,开始是暖场歌舞,大概十分钟,然后就都是这个乐队在表演了。乐队唱了准备好的一两首歌,表演很松弛,完全不像正规的演唱会。关键是唱完以后,居然和台下的观众互动,让观众点歌。更为好玩的是,观众点的歌有的乐队并不会唱,他们也没觉得尴尬,就实话实说,还说有的歌自已也喜欢,但没练习过,以后可以尝试排练下。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你不会那么多歌,就别让观众点啊,藏拙不会吗?但是,好像观众根本没有取笑的意思,一个不会就点别的,无所谓。在我看来,他们压根不像是在表演,就像是几个音乐发烧友,试图和观众们一起在音乐中寻找快乐。这是一种民间的存在方式,是第一次看到,但却颇为感动。
曾经看过很多专业的演唱会,明星唱功了得,能感觉到音乐的魅力。但是我常想,音乐的终极魅力是什么?特别是流行歌曲,一般人最大的爱好就是自己哼哼唱唱吧?好不好听不重要,能不能打动人不重要,能够打动自己,自己能为歌中的感情而感动,为旋律而感动就行。我觉得,这才是音乐的终极魅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不是阳春白雪的高高在上,而是下里巴人的耳熟能详,才能让百姓得到真正的快乐。
一些歌剧,一些纯音乐,确实很好听,很美妙,但总觉得没有自己哼哼唧唧的几句歌词更有感触。看专业明星的演唱会,他们的歌声还是不自觉让我产生高山仰止之感,好听是好听,但是有距离感。有人讨论过,看明星演唱会,观众是否可以跟唱就是两难——从专业角度来讲,观众的跟唱,会拉低明星对歌曲的演绎,会降低表演水平,所以有人会认为,明星让群众跟唱,实际上影响了我欣赏专业明星的艺术,会很反感;但也有人纯粹从快乐的角度来看,自己跟唱后,会感到快乐,至于是不是明星的原汁原味,不重要,因为明星演讲歌曲的视频网上多的是,演唱会上开心就好。两种不同的态度,我不做评判。
我认为,音乐,首先是爱好,首先是快乐。从事音乐工作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是音乐爱好者,自己从音乐中得到了快乐,这是最重要的。先不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精,工作就是爱好,才会有工作的乐趣和热情。诚然,只可能有极少数的幸运者成了明星,名利双收,而绝大多数的音乐工作者,却往往没那么幸运,他们工作中可能得不到太多收益,甚至养家糊口都难,但只要热爱,大家从工作中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
其实,不止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大多如此,能成名成角者终究是金字塔顶的少部分人,绝大多数人只能说是干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一直认为,艺术不能成为谋生的手段,而只能是兴趣爱好,因为能不能有这个机遇和能力,让自己的艺术工作养得起自己先不说,即便是顶级艺术家,想通过艺术谋生就要迎合别人,迎合市场,而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没有自主意识,创作就失去了灵魂,艺术就失去了快乐。所以,艺术,给从业者的首先是快乐,然后才是金钱和名利。
当这几个歌者,站在舞台上,沉浸在自己的歌声中时,我感觉到了他们的快乐。他们的演唱会,没有门票,所以,舞台下面有多少观众,他们不在乎,他们不会费尽心思讨好观众,他们只需要把自己的歌声唱出来,演绎到最好即可,不会的歌就老实说不会,不会害怕因此失去观众。破除了经济利益的演出,才是真正的演出。
记得以前有一次在镇江西津渡,在路边看到一个人,学生装扮,带着一把吉他,就是自弹自唱,对面有几张凳子,面前有一个钱箱。他不会介绍自己,也没有江湖人士通行的贯口,只是一首接一首在唱着自己的歌。有观众愿意坐下听他唱歌,可以;观众愿意给钱就放到钱箱,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他全程和观众无交流,也不看钱箱。你不给他也不生气,你给了他也不感谢。有点街头卖艺的感觉,但又有所不同,因为他明显不在意能得到多少钱,我估计他如果一天下来一文钱没有,也不会有太多伤心,因为他明显不是靠这个吃饭,而只是爱好音乐的副业而已,在自己沉醉在音乐的美妙声中时,随便能赚点就赚点。这不是辛苦钱,因为他不会觉得辛苦。这种方式,让我一直念念不忘。因为,我觉得这是对音乐、对艺术最好的解读。
文艺,只不过是我袒露了自己的内心,表达了我自己的想法,能够遇到知音更好,即便遇不到知音,我在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触诉诸文字、诉诸线条、诉诸音符中时,已经得到了快乐,就已经足够。这是创作。而阅读别人的作品,演唱别人的歌曲,更是在和作者共情,在和自己内心深处的柔软交流,能够借他人美酒浇自己心中壁垒,这是最大的快乐。至于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收益,那是最好;得不到,也没关系,我已经收获了快乐。
说到底,艺术,实际上是给人快乐,当成了谋生的手段时,就已经不再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