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小赵抻面馆(散文)
我们住的小区附近市场的二楼,有个小赵抻面馆。从我们搬进这个小区,他们就开始经营了,如今已有十五年之久。
市场二楼以前可是门庭若市的,各有特色的饭馆开了有六七家,最为人气爆满的有“旭日升饭馆”、“李满子吉祥馄饨馆”,还有“张家家常菜馆”以及一些面食馆。由于我们住的小区多是新住户,附近又多是工厂,来吃饭的家属区住户,打工的职工很多,还有一些厂子当官的经常在此聚会吃饭,为此,二楼各个饭馆的生意都很兴隆。
小赵从南京初来承德时,是一家四口,媳妇、十岁的闺女和六岁的儿子,另外还有他的好哥们王强小两口。小赵每天负责抻面,媳妇负责前台接待,王强负责做锅魁,他媳妇则负责煮面干零活。有条不紊地安排,让小面馆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小赵的抻面手艺很精致,无论是宽面、窄面,还是细如头发丝一样的面,都抻得有模有样,从不敷衍。煮出的面,劲道绝不浑汤。尤其是他家的绝配大骨头汤,肉卤,以及鲜肉锅魁都选自优等精肉。凡是吃过一次他家抻面和锅魁的,还会再来吃第二次第三次……而且最为可贵的是他家的抻面实惠,即使是小碗的也是那种大中碗盛,面多汤宽,对于饭量大的也吃得饱。只要五块钱,我即使卯足劲吃,每次吃都会剩下一些。他家的一些配料小菜是免费的,蓝底暗花统一小碟,小菜放在里面,看着就食欲倍增。其中有:葱丝胡萝丝拌豆丝、鲜香芥菜丝拌姜丝,酸辣甘蓝拌花生米。另外还有的是一些吃面的卤子,其中有酸菜卤、蘑菇卤、芹菜卤,这些卤也是随便吃加。烙锅魁的厨师是三十岁的王强,据小赵说可是他软磨硬泡从家那边拉来的。
那时小赵和父亲开了一家抻面馆,他家隔壁是一个“热汤锅魁店”。小赵喜欢吃这家的锅魁,经常去买,久而久之,就和烙锅魁的王强成了好哥们。本来他们各家的生意做得都是好好的,结果他们这趟街按政策全要拆迁。因此,一趟街的饭馆小吃都不得不关了门。靠抻面馆养活一大家人的小赵父亲就和小赵商量说:“你现在的手艺也不比我差了,你干脆去承德吧。你姑姑前几天来信说,她们住的小区附近有个二楼正招商,没有人开抻面馆。你姑已经帮你租好了一个门面,你过去开个店。这样还能救济一下家。到时候你混好了,我和你妈还有你兄弟也都过去。”
小赵有个弟弟也刚结婚不久,也都没出去工作。以前有生意时,一家人在一起,生活还算过得去。抻面馆不开了,一下子就断了财路,家里因此也过得紧巴巴。其实小赵也知道,他父亲之所以让他来承德发展,也是因为他姑姑。他父亲和他姑姑从小父母双亡,兄妹俩相依为命。相继长大后,他姑姑通过别人介绍远嫁承德,他姑姑远嫁后,他父亲一直担心牵挂这个唯一的妹妹。还好的是,小赵的姑父一家对他姑姑很好,家庭生活也很富裕。在他姑姑的资助下,他和他父亲才开了家里的那个店。听了父亲这么说,小赵就领着一家四口来承德开店,他还把王强两口子带来了。离开家乡背井离乡的,刚开始王强不愿意和他来,王强家就他一个独子,他放心不下自己的父母呀!小赵就和他商量说:“如果你能和我来承德,我给你开最高的工资,你还可以把你父母带上。我帮你养他们。”王强父母不愿意来,但他们同意儿子来承德发展。他们说,先让王强来承德,等固定了以后,他们老两口岁数大了,再过来投奔他们儿子。
虽然我们这地方饭店小吃很多,但小赵家的抻面可是独一份。而且小赵抻面馆自从开张以来,质量第一,诚信经营,每天顾客都很多。一小碗抻面五元钱,一个鲜肉锅魁一块五,如果单买一个卤鸡蛋一块钱。如果合起来一起买,就免去五毛钱,只收你七块钱。一个大肚汉七块钱就能吃得饱饱的。因此,慕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来吃抻面的,来买锅魁的络绎不绝。饭馆生意因此越来越好,几年后,店里还招聘了三个女服务员。
小赵人随和善良,谁来店里吃饭,他都会热情地打着招呼,对于老顾客的需求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谁喜欢吃什么口味的面,加汤多少,面条需要煮到什么样的火候,宽细如何他都了如指掌。只要人一进屋,他一看脸,不用说话,他就去后厨准备,不用多久就会抻好面,把顾客爱吃的小料端到顾客坐的桌子上。我每次去吃面,都喜欢吃他抻的小宽面,而且不喜欢加骨头汤,喜欢他调的馄饨料汤。哪次他看到我来吃面,都会快速地抻面、煮面,然后给我调好馄饨汤料,亲自端给我。他说,我是他的老顾客,他也是我的粉丝。之所以他称我为粉丝,因为他是我微信好友,我经常在我微信晒我包的饺子,他很是羡慕。别看他抻面抻得好,但饺子还真没我包得好。因为他试着包给我看过,他包出来的饺子,样子确实不佳不说,煮的时候还漏了馅。
二楼饭馆多,但也多了几个要饭的。在这些要饭的人中,有一个瘸着腿六十多岁的聋哑老婆婆。她每天喜欢蹲在那几个人气爆满的大饭馆门口,会趁着人家吃完饭,服务生送客人之际,拿着一个塑料袋瘸着腿走近桌子,收那些吃剩下的饭菜。但大多数,她还没等走到饭桌前呢,就会被服务生赶出去。为了不影响饭店的生意,防止她再走进来,饭店特别让服务生站在门口拦着她。她没有机会再进去了,她就挪动着伤腿,来到小赵的抻面馆门口。看见有刚吃过饭剩下的面条,锅魁就急忙挪进屋里,装进塑料袋里,然后拿到外面蹲在地上吃。小赵后来发现了,当他听别人说这个婆婆无儿无女,以前老伴在世时,还有个工作能养活她,但老伴一年前不幸去世。以后婆婆再来时,小赵都会在门口过道外加放一个桌子,给她抻一碗面加一个鸡蛋一个锅魁。有时婆婆走时,他还会给装一些吃的,拿一些零钱。
有一个常来吃饭,打扮时尚的阿姨每次看到婆婆在外面吃饭,都会撇着嘴对小赵说:“你在外面弄了个要饭的吃饭,多影响顾客的食欲呀?以后你再让那个老婆婆在你家饭店吃饭,我就不来你家抻面馆吃饭了。”
小赵却说:“婆婆身体有残疾,无依无靠,我只能做的就是让她吃碗面尽可能的帮帮她。如果你是因为我帮了她,让她在我门口吃饭不来了,那不来就不来吧!我宁可少一个顾客,我也要帮她!”小赵的言行,深深打动了那些来吃饭的顾客,他们都支持小赵这么做。并且每次婆婆来,也会有人给婆婆一些钱,或给婆婆一个锅魁,拿两个鸡蛋。
小赵的抻面馆隔壁,以前也是一家面食馆,后来由于经营不善,生意冷落,不得不关闭了。小赵的抻面馆由于经营好,人气旺,回头客越来越多。他就把隔壁的面馆租了过来,扩大了门面,把他的父母和兄弟媳妇,还有王强的父母也都接了过来,在我家附近买了两套二手楼房。
以前小赵抻面馆对面,是一个川菜馆。前几年的时候火得流油,每天都开到后半夜。后来有人反映说,他们饭馆总是趁顾客喝多酒之际,多收顾客的钱。事后,来找的人很多。他们还经常因为多收顾客钱被顾客掀桌子,砸家什。最后还因为使用劣质油被人举报,最后停顿审查,被罚了款,不得不关闭了。后来小赵也把这个店铺租了过来,用这个屋子让他兄弟和媳妇做起了盒饭。那阵子工厂由于严格管理,工人刷卡上下班,中途出不来。每天他兄弟和媳妇一起骑着脚踏车,进厂子里给工人送饭。每天都能保证卖出一百多盒饭菜。
如今,小赵的闺女也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儿子也去了南昌上了大学,小赵也成了老赵。他还收了两个徒弟,手把手教他俩手艺,抻面手艺和他一样好。他的抻面馆依然开得红火,价格还依然是原来的价格,丝毫未涨。另外,面的品种上除了原有的抻面外,还添加了板面、饸饹、馄饨、刀削面。而且又多了一些下酒菜,水煮豆腐、麻婆豆腐,还有一些卤肉。而其他的几个饭店由于经营管理上欠妥,价钱昂贵,吃饭人越来越少,都先后一个个倒闭了。现在二楼,只有小赵的抻面馆还开着。每到天气暖和的夏季,为了便于顾客吃面方便,小赵还在楼下空地支了一个大棚,放满了桌子,楼上楼下都能吃饭。
小赵抻面馆如今又进行了内部改造,乳胶墙面白净亮堂,而且外面门面也重新装了修,换了一个大匾牌。红笔大字,彩灯高挂。夜晚来临的时候,彩灯闪烁。“小赵抻面馆”五个大字,闪闪发光。远远看,醒目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