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母亲的滑铁卢(散文)
1951年初,响应祖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15岁的母亲毅然决然参军入伍,融入轰轰烈烈、杀声震天的军营生活。当兵、入党、提干,十多年后结婚生子,父亲也是军人。母亲最终选择转业地方,兼顾家庭。
她要求去国家邮电系统,喜欢半军事化的管理,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喜欢稳重、踏实和令人信赖的邮电特有色彩;喜欢大檐帽、双排扣大衣,统一穿制服上下班的感觉。其实,这一切都是割舍不下的部队情结。母亲工作很努力,评过先、受过奖,上过报纸,从基层一线干到局党办负责人。
她热爱邮电事业,注入了理想和感情。我的堂弟复员回来,想去这想去那,母亲二话不说将他安排到邮电上班。信上,堂弟告诉我:大妈说信函、电报、电话把庞大社会和亿万人民联系起来,邮电就是国家神经网,只要有社会交往,邮电须臾不可或缺。成为其中一份子无上荣光。堂弟心悦诚服,说自己不会辜负她的期望的。
多年后,堂弟当上邮电的中层领导,母亲看他的眸光欣慰而自豪。
不知是近水楼台的缘故还是爱屋及乌,母亲很喜欢邮票。在营业部门时,每天给信封盖戳,不时眼睛一亮,那些好看的邮票总是吸引她,拨动她内心美的感受。后来,忙完一天工作,她时常会从书页里翻出邮票,拿在台灯下欣赏,眸光炯炯有神。书房有个专门柜子,存放着她的邮册。柜门中间那种钥匙扭一圈的暗锁,夜深人静时经常听到咔哒一响。推开门缝,看见母亲捧出邮册,一页页翻看,用胶皮头镊子抽出这张放进那张,那情形就像医生在手术台上救人。
母亲集邮走的是高端路线。她很少揭取信封邮票,也不会与票友票迷交往,更不可能去大小邮市扫货。她的邮票渠道是在管理发行机构。经常去那里与中心的人,确定哪些邮票必须买、哪些要多存几套、哪些可以交换、哪些应该长期持有。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家里的省吃俭用、艰苦奋斗上。毕竟每月就那么点儿工资,尤其遇上发行新邮票,甚至会搭进整月的工资。好在家里还有挣钱的父亲,维持着全家日常开支。
单纯的爱好,换来预想不到的回报。有一阵子邮票价格疯涨,集邮市场火爆,母亲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措,甚至有了“一夜暴富”心态。她喜上眉梢地问父亲:存银行8分钱,三五年能有多少利息。父亲不吭声,只是笑着等她下句话。母亲神采飞扬道:在我这里,可以翻上百倍。我不屑一顾,哪壶不开提哪壶道;靠8分钱涨价翻本,绝对是小女人的自娱自乐,自我安慰。母亲居然记仇,此后在我面前再不提邮票的事情。
有作为自然有地位。改革开放激活社会潜能,人心振奋,所谓“神经网”的邮电系统工作任务日益繁重,邮件分拣天天是超几倍负荷工作,报刊投递、邮寄运送马不停蹄,日夜兼程。邮票拉进与社会大众距离,民间有了各种集邮组织,有些单位建了集邮小组。后来,发展到全社会追捧、百姓喜爱的有奖明信片、贺年卡以及文化人玩的纪念封首日封。那时候,母亲经常加班起草材料,贯彻落实单位制定的三年五年规划、年度意见、季度方案。
母亲的邮票,提高了家人的幸福指数,过去犯愁的事似乎变得无足轻重。譬如家人嫌电视机小,母亲说没事,卖点儿邮票就解决了。再譬如电冰箱不制冷了,家里急得到处联系维修员。母亲不以为然,说换新的,不就几本邮票的事嘛。一次,我哥生意亏了钱,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母亲轻蔑道:真没出息,不就一两万嘛,老娘明天出手几本邮册,给你补上。老妈的嘴骗人的鬼,话后再无下文。
母亲是有思想的人,有段时间,她真是悄悄在考虑邮票的传承问题。我嫂子攒下公休来看母亲,进门扎上围裙就忙活,买菜做饭洗洗涮涮。一天累下来,腰酸背痛坐在床头,还坚持要为母亲捏腿捶背。我姐请母亲游山玩水,一路上强调我姐夫也在集邮,然后捣鼓姐夫不时向母亲请教邮票知识。父亲喝喝地笑我,说家里人就你傻瓜蛋。我说8分钱涨10倍,最后还不够一盒烟钱。那些碎纸片,倒贴钱我都不会要。夜晚,母亲坐在书房,头顶灯光,凝重而深沉,像位女皇深思熟虑社稷江山。我问母亲如何打算,她郑重其事道:要考虑到子女的份额,亲戚的比例,还有孙子辈的数量。我提醒她,注意别忽视了亲疏与忠奸问题。
我探家回去,堂弟请我吃火锅。一瓶白酒下肚,我俩光起膀子,无话不说。他告诉我:那几年,文件材料里都是未来发展规划意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深入人心。部门按照方针原则,改进工作,引进科技,提高业务能力。他点起烟狠抽几口:什么情况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社会发展这么快。嗖地一下,甩头看,脖子折断了。他弓起腰干呕了几下,抬头惨淡一笑,举起酒盅说:走一个,一口干。
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邮电分了邮政电信,母亲开导堂弟,邮政始终坚守传统的、基础的社会功能,除非人们都不要纸笔不写字了。她将堂弟留在邮政。后来,堂弟负责报刊发行,每年报刊锐减订阅锐减,导致胃口锐减睡眠锐减。母亲年岁大了,经历多了,有一天她忽然觉得自己好像对不住堂弟。她问我:或许不该大包大揽,或许孩子自己选的路会更顺一些。说到这里,她给自己铺台阶,叹口气:唉,都是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终于有一天,支撑母亲精神力量的事业与爱好,像暖风吹过的冰山开始消融,那些清澈冰冷的水,浸透着她炽热情感。国家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手机、视频、网络以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高科技,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毫不留情地淘汰了许多传统行业,至于类似写信交往、电报传递等落后方式,早被社会赶尽杀绝。如今社会发展趋势,甚至企图淘汰纸笔乃至传统书写方式。母亲说,自己好像一直在梦里,像在看万花筒,越看越看不懂。退休那年,她拿着红色政工师证书留影,后来让我看照片,问我看出什么没?她说当时她眼都哭红肿了。
满面沧桑的母亲不是拿破仑,却经历了她的人生的滑铁卢。
天暖和起来,母亲让我回去一趟。见她将大大小小邮册全都搬到客厅里,摊开,分放,整理,拿出红绳一摞一摞捆起来,贴上纸片,戴起老花镜,一个人名、一个人名写上去。然后挪动身子,坐到沙发上,挨个打电话让人们来取,告诉对方就是为留个纪念,有个念想。我的拎回家,放在储藏间箱子里。
隔年看望母亲,发现客厅角落里,还堆放着几摞邮册。母亲解释:他们没空来取,邮寄又怕丢了,就先搁在这里。是夜,母亲试探地问:如果喜欢,你可以再拿几捆走。我这才明白了,有些人对这类东西没兴趣,不想要。为了安慰母亲,我假装出意外惊喜,赶忙坐下来翻看邮册,母亲坐在旁边帮我挑选。唠叨着:这些东西真的很好,有些费了不少功夫。没事翻翻看看,很有意思的。我点着头应承着,发现母亲眼眶里含着泪水。
跟母亲话别,她佝偻着身子、面容苍老地看着我,沉默许久,像专门打了腹稿一样,一字一句地说:一生所爱的邮政事业和邮票收藏,最终都不圆满不欢喜。独自想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失败者的伤感。她缓缓叹口气,郑重地告诉我:想明白了,正是我们这些人的失败,见证了国家飞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虽败犹荣。
我上了动车,母亲发来一条微信:他们不喜欢就算了,但你要有历史责任感。把这些邮票保存好,将来让孩子们看。我们说我们的生活好变化大,不能空口无凭。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