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糯米,时光里的黏香记忆(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糯米,时光里的黏香记忆(散文)


作者:乡笛 秀才,294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3发表时间:2025-03-16 06:59:55


   小时候,每到逄年过节,母亲就会在厨房里忙碌,将那洁白如玉的糯米做成糍粑或甜酒什么的。尤其是过年,当一口裹着甜蜜馅料的汤圆入口,酵厚的清香和软糯的口感,瞬间在唇齿间化开,满口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那些年,父亲为了让一家人能吃上美味可口的糯米,总要选一块好田栽种糯谷。记得我十二岁那年,初春的一天,一大早就牵着牛和父亲一道,到位于村下河沟边的责任地里犁田,那块田有七八分宽,呈长方型状。北面一条细长的水沟与小河相连,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穿梭于田野之间。父亲一边犁田,一边高兴地对我说,这块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今年打算用这块田种糯谷,秋后一定能吃上好糯米。
   接下来,父亲叙摆起他与糯米的往事。过去,老家寨子是集市,每逢赶集日,方园数十里的人们云集这里,热闹非凡。爷爷奶奶在街上摆了一个买甜酒汤粑的小吃摊子,年仅几岁的父亲跟随他们一起出摊,他听话懂事,跑前跑后,招呼着顾客。甜酒汤粑是用糯米做成的,又甜又香,时不时,自己也能吃上一碗。打那起,父亲就喜爱上糯米。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街上突发火灾,一场大火吞噬了街道两旁的房子,集市从此销声匿迹。之后,家乡又遭遇百年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们连饭都吃不上,哪还能吃上糯米。
   说着说着,父亲话锋一转,说现在国家政策真好 包产到户,各家可自行作主,因地制宜种植适合的农作物。你看,我家不仅种上了打饵块粑的粳米,还种上了可以做甜酒的糯米。随后,父亲又教我种植糯谷的方法。糯谷种植跟水稻差不多,先把牛圈里的草粪挑到田里撒匀,作为底肥,然后深翻耕,保证土壤的通透性,要是田间土块儿成块状,就要翻犁二至三遍,直至土块变成细土,把草粪全盖在土底下,再放适当的水泡着,这田就算拌好了。
   一般来说,糯谷的种子外壳比较坚硬,先要把他放在温度适合的保温箱中发芽,然后将其铺撒在苗床上,在上面覆盖一层细细的土壤,一次性浇足水,铺上一层塑料薄膜,达到保温效果,之后等待出苗,当小秧苗长到五六寸高就可以移栽进稻田里。我家育的糯米苗都长那么高了,如果不抓紧时间把田整治好,就会错过移栽的最隹时节。要是不适时移栽,就会影响它的产量和口感。
   第二天,父亲请来村里几个人帮忙,吃过早饭,就去苗床地里拔糯谷苗。他们边拔边把秧苗分捆成拳头般大,然后挑到田边。随后大家用绳子把田打成一箱一箱的,每箱宽约三米,一箱栽五排。只见父亲他们每人插栽一箱,插秧时按照一定距离,不宽不密,均匀整齐。插种完后,站在田硬上一看,一株株秧苗像列队的士兵,整齐有序,精神抖擞,充满勃勃生机。
   俗言说,三分种,七分管。糯谷种好后,父亲时常来到稻田边,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状况。随着幼苗的不断生长,及时给稻谷苗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确保田里水量适当,秧苗长势良好。
  
   二
   秋天,糯谷成熟了,犹如给稻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周末,天气晴好,父亲带着大哥二哥和我,一大早来到稻田边,准备收割糯谷。站在田埂上,父亲放下肩上的达斗后说,打谷要实干加巧干,如果掌握不好,谷粒不仅打不干净,还会掉在地上,造成浪费。不用说,打谷这活非父亲和大哥莫属,我和二哥弯下腰,挥动着镰刀,把糯谷一把一把割放整齐。父亲和大哥一起将达斗拉到田里,用苇席围在达斗上,只留一边开口,随后开始打谷。我边割边问二哥,这糯谷和其它稻谷长得一样,怎么味道不一样呢?正在就读高中的二哥想了一下,一一给我叙摆起糯谷的来历。
   自古以来,我国是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之一,种的水稻品种有三十多个。其中,有十二种粳早稻、十种糯早稻,有八种粳晚稻、十二种糯晚稻。稻米的颜色不仅有白的,还有红、黄、黑色等。糯米最早的文享记载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当时被称作黍,寓意粘性。最初,古人在训化野生稻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个别糯质稻株,经过反复选择种植,不断培育,最终获得了糯稻这一谷物。
   “糯”字最早出现于古时西晋时期,糯稻的叫法从那时一直沿用至今。它最早种于四川达州市,随后逐渐在华夏大地开枝散叶。如今,在我们贵州各地都能看见它的身影。从外观上看,糯米与普通大米有着明显区别,它米粒饱满,苞泽乳白,质地柔软,如同珍珠般温润,又似羊脂玉般细腻。说起这糯米,与之相关的故事多着呢。
   传说公元前514年,老吴王让吴国大夫伍子胥督建王城。王城建好后,吴王之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认为伍子胥在建筑象门城工程中投资太大,有贪污国家财物之嫌,不由分说杀了伍子胥。忠诚耿直的伍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我死后,国家要是有难,民众没粮吃,就到城门墙下挖地三尺,即可找到吃的东西。后来越国进攻吴国,城中军民断粮,吴王束手无策,这时伍子胥的部下将五子胥临死前说的话告诉吴王,吴王立马带领军民在象门城下挖地,果然挖出许多可以食用的“城砖”,原来“城砖”是糯米粉压制而成。这是伍子胥生前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吴国军民就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这时误杀案真相大白,吴王后悔莫及,急令查清奸臣诬陷真相。随后,奸臣被揪了出来,并立即在伍子胥墓前斩首,告慰在天之灵。此后吴国百姓每逢过年,都用糯米做成“城砖”一样的方形粘糕,以此纪念伍子胥。
   对了,还有每年端午节,母亲都会用糯米包粽子吃,这也有一个传说故事。 据说春秋时期,屈原是楚国一位忠诚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为了挽救楚国免遭秦国侵略,劝谏楚王推行改革,强国富民,但由此遭到贵族们的排挤和诽谤,造成改革无法进行。最终,楚国陷入内乱,屈原感到万分绝望,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阻止鱼虾对屈原的尸体进行侵蚀,纷纷下船敲鼓和放鞭炮,投入粽子和酒,以驱赶鱼虾。后来为了纪念屈原投江救国,大家就在每年的端午节时赛龙舟、吃粽子和敲击鼓乐,纪念屈原。
   听了糯米的来历和相关传说,我终于知道,它不仅在人们饮食习惯中占了一席之地,成了舌尖上的美食。而且其身影时常出现于传统节日之中,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三
   又说那天,我们收获完糯谷回到家中,立马在院子里铺上席子晾晒,看着满地金灿烂的糯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二哥又对我摆起了糯米的作用和功能。
   糯米,是水稻家族中黏度最高的产品。因此,历史上的糯米不仅仅是被拿来吃的,而且把它当做非常重要的“粘合剂”。这时,在一旁抽烟休息的父亲插话说,是的,前几年有人盗墓,家背后西望山大庙前的一个老和尚死时,坟墓就是采用石灰和煮熟的糯米混合浇筑而成,这么多年来都坚固得很,尽管盗墓者想了不少方法,一直都没把这坟墓打开。
   随后,二哥又说,除此之外,糯米的主要用途还是裹腹。古代行军打仗时,士兵都会随身携带晒干的糯米饭,饥饿时可以拿出来加水冲泡来吃。还有,糯米又称之为酒米,它是酿米酒的的主要原料。传说远古时,湖南娄底新化梅山脚下连年大旱,部落族长老阿岩率族人向山神祈雨,几天后一滴雨也没有。之后山神托梦给他,叫他取溶洞清泉蒸山间产的糯稻,以红蓼为引封存于陶瓮之中,三日后即可食用。阿岩梦醒后,照着梦里的方法去做,果然瓮中飘出异香,酒液如琥珀,族人们饮后疲惫尽消、气力倍增。原来是山神怜惜百姓疾苦,赐下酿酒秘法,从此新化人用古法酿制水酒,代代相传。至今,新化米酒仍持续不衰,名扬天下。
   另外,糯米还有不少医用价值。前不久,我去同学汤辉家玩,他父亲汤定生是当地出了名的中药医师。母亲待人热情,用家里刚收获的新糯米和红薯一起煮糯米饭给我吃。吃饭时,汤医师边吃边给我说,别看这小小的糯米,它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其含量在所有谷物当中是最高的,另外,它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铁等,可为人体提供热量,是温补强壮、延年益寿之品。一股劲劝我们多吃一点,它对身体益处多多。
   接着,二哥用手指了指安放在房坎子右边墙壁下的厚重碓窝,对我说,每到农忙季节,母亲将会把蒸熟的糯米从甑子里舀出,倒进那碓窝里,父亲举起碓杵,“砰”的一声砸下。然后在碓杵不断起落间,糯米逐渐粘连在一起,最终变成了一个又大又糯,富有弹性的白团子。母亲将它从碓窝中取出,拿到厨房扯成坨,压圆压扁,让它变得更加圆润光滑,犹如一轮晶营透亮的满月。这糍粑散发着浓郁的糯香味,是母亲为父亲开的“小灶”食物。因每年农忙,地里农活多,父亲劳动强度大,母亲用糯米打滋粑给父亲吃,是为了让父亲补充营养,增强体力。
   如今,传统美食的制作变得越来越快捷方便,但糯米所承载的那份情感和文化,却未曾改变。每次品尝糯米制成的美食,仿佛是与过去的自己再次相遇。对我而言,糯米早已不仅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材,而是情感的寄托和思念,是生命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温暖记忆……
  

共 35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记忆犹新的精彩散文。作者以糯米为话题,重拾了儿时的岁月,又重铸一泓家的深情。从作者父亲为让一家能吃上糯米的勤劳睿智,到提及自他自己与糯米的往事。既有教育意义,又在其中让自己学会种植和管理。在一家人忙着秋收中,作者二哥给自己摆叙起糯谷与稻谷的来历和历史故事。不管是纪念伍子胥,还是对屈原的纪念,都让读者共鸣不断。其实,作者二哥又摆起的糯米功用,其娓娓道来,妙趣横生,更足显其一家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挚爱。无粮不稳,粮食是发展之基。其从小的经历,见证了岁月,寄托了思念和期许,这不仅是暖心的记忆,更是对糯米深情的一种升华。文章饱含深情,笔触生动,画面动人,感受深刻。佳作,推荐共赏,感谢乡笛老师带来的精彩佳作,祝老师春安笔丰,佳作,期许无限!【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16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5-03-16 07:01:14
  糯米情深,见证了岁月,增添了厚重!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2 楼        文友:华为        2025-03-16 07:03:22
  款款深情,浓而不腻,葳蕤微润了往事,增添了思念和美好!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3 楼        文友:乡笛        2025-03-16 11:33:54
  诚谢华为老师精心编辑,精彩留言。祝老师创编愉快,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阿巧        2025-03-17 22:45:13
  糯米,曾给儿时的作者带来幸福和美好。即使条件再艰苦,生活依然要过得有滋有味,最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劳动的过程,学会种植,学会管理。文章思路清晰,故事性强,语言流畅,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祝愿创作愉快,佳作不断!敬茶!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5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3-18 22:17:13
  一篇有关糯米的精彩散文。文章里,糯米不仅是家庭团聚和节日庆典的象征,也是代代相传的农耕文化和智慧的体现。父亲对糯米的种植和照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传统和土地的尊重与热爱。通过种植糯米,父亲不仅传承了家族的农业知识,也将这份对土地和生活的热爱传递给了下一代。父亲选择肥沃的田地种植糯谷,精心准备土地,以及整个家庭共同参与收割的场景,展现农业劳动的艰辛与美好,真实朴素,让人体会到家庭成员的团结与合作。通过糯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展现了糯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糯米始终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文章情感真挚动人,场景生动,感悟深刻。佳作,拜读学习。
淡淡的云彩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3-18 22:18:46
  文章不仅是对糯米种植和收获过程的描述,更是对家庭、传统和文化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糯米的美味,更能体会到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义和家族情感。恭贺乡笛老师佳作收获一枚亮闪闪的红豆!感谢老师不变的支持,期待更多精彩呈现,问好。
淡淡的云彩
7 楼        文友:乡笛        2025-03-19 21:40:56
  诚谢社长留言鼓励,祝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8 楼        文友:乡笛        2025-03-19 21:42:12
  谢谢阿巧老师留言鼓励,祝老师创作愉快,万事如意,一切顺心!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