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柳岸】说吃有感(散文)
江山文学网这次开展有奖征文《见证》大赛活动,那我就写一篇《说吃有感》的文章吧。
说到吃,不说关于吃的词语俗语有好多,如:“民以食为天”“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喝穿”“老鸹吃构籽胡八占肚子”“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也不说在那农耕社会里,人们见面打招呼都说“你吃了?”“今儿吃的啥饭?”亲戚朋友相见第一句问候的话就是“今年收成好吧?”“庄稼长势好吧?”“吃的还行吧?”尤其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在1919年《湘江评论》创刊词上第一句话就说“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1959年毛主席还在党内通讯中写道:“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为了解决中国几亿人吃饭问题,党和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结束了旧社会“饿殍遍野,哀鸿千里”的历史,但是应该承认,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吃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在中国解决得也并不理想。有统计数字表明,1979年我国人均消费粮食207公斤,只比1952年增长14公斤。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人们的心里,无不残留着那个吃红薯吃得胃酸、到晌午饥肠打鼓的阴影。
那年月不说平常吃米面肉蛋,既是过年,家庭条件好的,割三二斤大肉,买三二升大米,磨点麦面,年三十晌午吃顿白米干饭,年初一早晨吃顿肉馅饺子。然而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割不起肉,买不起多的大米,买几斤大米,年三十晌午加黄粟谷小米吃顿黄白两掺的年午饭,年初一早晨吃顿萝卜葱蒜姜芫荽馅的素饺子。说到这儿,倒让我想起一个颇有感受的往事——借个猪头过年。
那是四十多年前,那年月国家对生猪有上缴计划,老百姓不过年不许随便屠宰生猪。别说老百姓没钱,就是有钱也割不来肉。张有福他爹打小就爱吃猪头肉,小时候穷吃不上,前几年娃们小,过年买不起个猪头。张有福他爹盼一年又一年,总算把娃们盼大了,他也年老多病了,仍然没吃上猪头肉。张有福见爹身子一年不如一年,只怕他爹闯过今年,闯不过明年。为圆爹有生之年吃上猪头肉的梦,那年有福特意给爹喂了头猪。谁知,那猪长到二十多斤时,一场猪瘟把猪崽传死了。
猪瘟过后,张有福又花大价买了一头半大猪,准备喂俩月过年宰了让爹吃猪头肉呢。怎奈那猪来就带病,虽然经兽医打针喂药保住了猪一条命,但那猪因病受亏,瘦得一身红毛一张皮,长到年底,还没有六十斤。张有福只想掏高价给爹买个猪头哩。怎奈他求邻居、求亲戚,不是说许愿敬爷,就是留给老爹老娘吃。眼看天明就年三十了,庄里杀猪户除了二狗子家没求,其余家他全求了,也没给老爹买到猪头。
只有去求二狗子了。一想到二狗子,他失望了。二狗子家是地主成分,解放初斗地主有福他爹把二狗子他爹从大桌子上推下来,把腿跌断,文革时有福斗二狗子,架飞机把二狗子当门牙蹭掉两颗。整整两代人的仇,有福怎有脸去求人家呢?可有福憋到这会儿,实在没辙了,只有狠心杀自己那头猪了。当有福回到家一见那头瘦得跟弓一样的猪崽,又下不去手了。
偏就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会儿他爹把他喊进屋里,问他买到猪头没有。有福怕说没有买到他爹难心,就说:“买到了,人家让今黑去拿。”
他爹闻听高兴的给个孩子似的,“买到就好,买到就好!”
见爹那样,张有福竭力没让眼泪流出来,他强忍着给他爹掖好被头,把嘴一捂跑出门外,脸一抹拉,就朝二狗子家跑去。
可有福跑到二狗子门前,正张不开口叫门呢,只听“吱呀”一声,二狗子拎个猪头出来了。
“狗子,你……”
“哦,我去石老三家换个猪头回来敬爷,俺这是个老海头(母猪头)不上桌。你找我有事?”
“哦,有……其实……也没事,我路过,你去吧!”有富见二狗子拎着猪头朝石老三家走去,他急忙随后跟去……
有福跟二狗子来到石老三家门外,没有进屋,而是躲在一旁看着二狗子拎着猪头出来往回走去,正准备去屋里再求求石老三把猪头借给他呢,石老三却拎着猪头出来了,一见有福站在门外就说:“哎,正准备给你送猪头呢,你正好来了。”
“给我送猪头?”
“是啊?刚才你来,我一说这猪头答应人家二狗子了,后边“二狗子了”的话没说出,你就一别走了。这不,二狗子刚把猪头换走,我就拎着猪头往你家送……”
“老三,三哥,你家也有老人,你把猪头送给俺,你……”
“俺娘虽然年岁大了,可我娘得的是食道上的病,她吃不下。可张叔食道没病,能吃,所以就送给你,圆他老人家一个猪头梦。”
“你让我咋感谢你呀!”
张有福含着眼泪拎回猪头,终于圆了老爹的猪头梦……
然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我国,“这块肉很肥”这话的含义已有赞美蜕变为贬义,人们的口味喜好也已有油腻转向清淡。猪头肉和肥肠早已被失宠,代之而起的瘦肉和牛羊肉。海参、鱿鱼、银耳之类过去被誉为“山珍海味”的东西,也早已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就连“方便食品”“速冻食品”“膨化食品”“营养食品”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家。过年也不是割几斤肉、称几斤米、买点萝卜白菜葱姜芫荽那么单调简单了,而是鸡鸭鱼肉、牛羊肉,蒜薹、青椒、豆角、黄瓜、西红柿、茄子、嫩蒜苗。
现在变化更大的是人们对吃的观念发生了本质性地转化。过去追求的是吃饱不饿,而现在是吃好、吃美、吃味、吃健康。玉米碜、蚕豆、绿豆面、小米、红薯已不是米面搭配度日的附属品,早已成为独特口味和必不可缺少营养源泉走向市场。过去吃野菜、吃榆钱、吃槐花、吃桑叶那意味着穷,是穷人吃着填肚子,而今天意味着富裕,是富人吃绿色、吃野味、吃健康、吃鲜物。
当我们打开电脑,关于吃健康、吃营养的话题有好多,当我们走进图书馆,你会发现关于营养、烹饪的书籍已归于畅销门类。就连我国中央电视总台,也早已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国”“三餐四季”等专题栏目。
这一切的一切,不仅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而且充分体现出我们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文明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