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金文】回首八十年代(散文)
恰如一声雄鸡站在山的高处吹响了黎明的号角,漫长的黑夜已经过去,初升的朝阳就要喷薄而出,又如密闭的黑暗的房子被打开了一扇窗户,随着希望的春天到来的脚步,20世纪80年代展开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画卷。当年的我正在充满阳光的校园里一边学习,一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80年代是一个从黑白画卷转向彩色画卷的时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那个时代所有校园的时代最强音。
从山区到平原,从农村到城市,所有的学生都开始重视数理化的学习。在所有课程中,有一门课程特别令学生们好奇,那就是英语。无论是收音机里还是大喇叭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学习英语的声音。那时候最常用的词就是希望的田野,那时候频次最高的词就是改革开放。那时候,无论是电影、音乐还是戏曲,小说,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拂的大地,都雨后春笋般地从各地冒出来,充满希望,充满活力。
80年代初,正在王石凹煤矿中学读书,除了学习的课本之外,父母亲还给我订阅了杂志《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通过阅读和学习,至今我对这两种杂种依然依依不舍。
我第一次看到了美国电影《未来世界》,第一次看到日本电影《追捕》《人证》《砂器》和《狐狸的故事》,第一次领略到印度电影《大篷车》《流浪者》和《奴里》的异域风情。
我第一次听到了充满真情的港台歌曲。其中有一首《甜蜜蜜》和一首根据日本歌曲《北国之春》改编的《榕树下》都让人听得心醉神迷,不能自已。那时候,大陆也涌现了一批富有青春活力的影片和歌曲,让我们如沐春风,陶醉其中。
在收音机里,我们听到了很多经典长篇小说联播,比如《李自成》《夜幕下的哈尔滨》;我们第一次听到单田芳和刘兰芳的评书,比如《隋唐演义》《岳飞传》和《杨家将》。那些评书,情节曲折,形象生动,爱憎分明,而且声音铿锵有力,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我们这些学生几乎每个人都在收听。
我们的服装也开始有了变化,人们从黑棉袄黑棉裤中解放出来,开始有了牛仔裤,有了喇叭裤,有了各种时尚的服装,彻底摆脱了黑、灰、蓝几种单调的颜色。
当电视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我们第一次欣赏了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国内第一次拍摄了九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接着我们看到了风靡大陆的港台片,欣赏到了香港、台湾很多很多以前我们想象不到的优秀电视剧,比如《上海滩》,比如《射雕英雄传》和《霍元甲》,还有每周才能看到一部的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拍摄的美国大片,不久,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血疑》,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卞卡》和《庄园之梦》,台湾电视连续剧《昨夜星辰》《星星知我心》、新加坡电视连续剧《人在旅途》也风靡神州大地,那真是一个五彩缤纷多元化文化融合的时代。
我们有一批崇拜的明星,从陈冲、刘晓庆到斯琴高娃、张瑜,从胡慧中、张曼玉到林青霞、赵雅芝,从周润发、万梓良到成龙、刘德华、吕良伟等等。那时候有一部电影叫作《今夜星光灿烂》,有一首歌曲叫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有一部小说叫作《求》,有一首歌词叫作《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而且还有一大批武打片、言情片,还有一批言情小说、纯情小说、报告文学和西方名著。
大学的门已经向全国的莘莘学子重新打开,虽然是千军万马冲上独木桥,但毕竟有一批幸运儿成为天之骄子。
我满怀憧憬而又胆战心惊地跨越了独木桥,那是我们王石凹煤矿中学的最辉煌灿烂时期。当我战战兢兢走进西安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上面世面都没有见过的十七岁青年。当我和一位从农村来的同学一起爬上西安城墙,并沿着城墙走遍四周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感恩、惊喜、浪漫和敬畏!多么具有历史文化的古都,多么具有广阔情怀的圣地!
记得开学第一天,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女大学生宿舍》,一部是《青春万岁》。而《青春万岁》里的那首诗,几十年后,我们依然钟爱至极。
《青春万岁》
作者:王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用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
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
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在大学里,我常常沉浸在图书馆和阅览室里,阅读着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书籍,感情曾经随着主人公命运的沉浮而喜悦,而忧愁。
在大学里,我结识了就像兄长一样对我关爱的卲西平,结交了很多热爱学习懂得包容的很多同学,也结缘了我曾经暗恋的女同学。那时候,我们不仅活力四射,而且青春焕发,虽然有些无聊的忧愁,却是对未来充满渴望与向往。
我曾经参加了吉林省举办的《青年诗人》培训班,参加了《西北新闻学院》的实习记者培训班,也参加了陕西省举办的第一届文学青年培训班。那时候我一边在学校学习法律,一边在课外学习文学,总觉得对现实的不满可以用文学来克服。我一直做着一个五彩缤纷的文学梦。
那时候,函授大学、刊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铺天盖地,几乎每一本杂志的广告部分,都有各种大学的消息。而那时候的杂种,很多省份都有一份某某青年,比如《山东青年》《陕西青年》《辽宁青年》,青年人肩负着历史的使命,青年是最富有希望与活力的时代主角。在西安的各个大街小巷都有报刊亭,而且内容非常丰富,记得那时候金庸的一部《射雕英雄传》大16开本的四卷本,只需要一块钱,而且到处都可以买到。
在学校里或者公园里,有英语角,也有学习日语和其他语种的,那真是一个学习的时代。
我和我的同学们大都来自农民和工人家庭,大部分都命运多舛,可是大家非常重视感情,同学们之间保持着非常纯真的友谊。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大家聚在一起,却会经常分享一本书和一首诗或者一首歌曲,有时候也会为一些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记得就在我的宿舍,我们几个同学经常在一起东拉西扯谈天说地,大家互相没有戒备、满怀真诚,互相探讨,有说有笑,非常惬意。有几次我的一个女同学还用本子记录下来,我们大家看后,都觉得非常有纪念意义。
大学时候也是青春萌发的时期,我们不仅对友谊渴望,对爱情也充满着神圣的向往。那时候虽然处于朦胧期,但也会用一首诗或者一个小礼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当然这里面也有单相思的,也有苦苦寻觅而不得的,也有春风得意心灵相许的。我那时候还不懂爱情,总是把爱情看得高不可攀,总觉得我之所爱应该是一位女神。大学期间相处久了,我才明白,原来我之所恋也曾经爱着我。虽然那未必可以称为爱,但两情相悦确实为我驱散了忧愁,化解了无数寂寞。曾经在青春岁月里刻骨铭心的初恋,就像春风一般吹来,又像春雨一般落下,滋润了心灵。最终恰如天边的白云,飘香远方。那时候的我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80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勃发的时代。我们有了一个向外观察的窗口,我们仿佛发现,原来在国门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精彩的世界。
80年代,也是我的青春岁月,是我们的黄金时代。我们经常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曲,我们曾经豪情万丈地以为:我们是时代的主人!
回首80年代,内心百感交集。当时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文化思潮如大江大河,波澜壮阔。我个人的感受是,我在那时候买了很多书,也读了很多书。我接受着各种思想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回首80年代,我更加坚信:当我们每个人都形成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的思想的时候,社会才是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