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小草(报告文学)

精品 【星星】小草(报告文学)


作者:杨东升 布衣,136.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6发表时间:2025-03-23 22:44:31
摘要:扶贫故事。省直机关下派帮扶干部杨通文到合兴镇驻村帮扶,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谱写了一曲扶贫工作的赞歌。原创首发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自然想起,一颗微弱的小草,只要有阳光雨露,就会迸发蓬勃的力量!这里,我向大家讲述一个“另一种小草”的故事。
   杨通文是一名从省直机关下派蹲点的一名扶贫干部,现任省文化和旅游厅乡村振兴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一级调研员),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连续奋战了15个春秋。从切身经历者到负责单位脱贫攻坚工作的管理,这一段历程,扶贫工作者挥洒汗水改变明天和未来,满盈泪水洗涤贫穷和落后,辛苦亦然,却充满激情斗志,满是希望与力量。
  
   ◎初入山村:贫困的震撼
   那是2011年3月,杨通文怀揣着使命与责任,挎上行李包,踌躇满志从省城出发。汽车从贵阳经遵义过风岗,在蜿蜒崎岖、坎坷不平的山路上颠簸了9小时,才长长喘了一口气,抵达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村落——德江县合兴镇朝阳村。眼前的景象让本身就因为长途跋涉有些晕车的杨通文,内心更加五味杂陈。破旧的老木房,有零星的水泥砖房坯子,没有装修,粗糙简陋。远处的山上,稀稀拉拉长着一些树丛,植被很差,显得一片荒凉。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孩子们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眼神中透着对生活的迷茫与渴望。
   杨通文走访的第一户人家,是丰林老陈一家,户主陈兴堂。他们一家四口挤在不足三十平米的土坯房里。屋内昏暗潮湿,屋角的柜子上放着一台破旧的黑白电视机,上面拉出两根天线,一条讯号连接线从接收器里穿过板壁上的薄膜窗户,一直扯到院子里的那个卫星接收器上,那个接收器,像极了当地村民家里用的一种竹篾簸箕。老陈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丧失了大部分劳动能力,妻子患有先天性精神癫痫病,靠政府和亲朋接济维持生活,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庭负担沉重。
   村支书杨明全告诉杨通文,村里像老陈一家这种状况的至少有10多家,全村整体情况是没有产业,除了外出务工以外,基本找不出挣钱的路子,他们只得心安理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磨骨头养肠子。看着他们的生活状况,杨通文深知脱贫攻坚之路任重道远,但也更加坚定了杨通文要帮助他们改变命运的决心。
  
   ◎探索之路:艰难的起步
   脱贫致富,路在何方?为了找到适合村子的脱贫之路,杨通文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和需求。同时,也对村子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在这个过程中,杨通文发现村子虽然贫困落后,却有着随唐时期留下的扶阳古城,丰富的山林资源,适合发展旅游业、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
   扶阳古城留下的是一座气势壮观的石头城,保存较为完好。遗址内遍布石围墙、石甬道、石官路、石龙门、石阶檐、石院坝、石地基,令观者惊叹不己。古城留下了匠人们精湛的工艺。一块块料石加工精致,四棱方正,四角垂直,安装严丝合缝,线条平直,虽经千年风雨,火灾兵灾,山崩地震,一壁壁石墙仍然坚稳壁立,一道道石阶檐仍然平整笔直,一座座石龙门依旧岿然不动,一方方石院坝依旧平坦如砥。镇守城池的高大石狮工艺古朴,气度不凡;庭院内草木鸟兽石雕图案精美生动,寓意吉祥;整齐平直的石地基上一条条匀称的錾路组成一组组整齐的几何图案,其石工工艺非常精湛。
   古城遗址以衙署和驿站为核心,顺缓面坡地而建,横向排列6道巷院。每道巷院面阔20米,纵向延伸3-5重庭院,由一道石门进出。巷院之间,纵向砌两道高大坚固的石墙相阻隔,同时形成五尺宽的巷道。整体建筑有明暗排水系统、内外城、城门、院门、巷道、庭院,外城墙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卡子,南北方各设一座护城池,驿站和衙署外围,设置集市、戏台、岗哨亭、兵营、监狱、练武场、园林等,不仅设施完备、布局合理,同时还体现了很强的防御意识和消防意识。古城遗址上现有居民300多人,多为朱姓,现住房屋多为清代晚期及民国时期建造,先前祖居房屋在清代咸同年间全被号军烧毁。现有居民房屋占据遗留宅基地不到三分之一,古城空置的宅基地及废弃的集市、戏台、兵营、监狱、练兵场、护城池、马道全用着庄稼地。庄稼地里,石龙门、石阶檐、石级梯、石排水沟、石马槽布列其间,破碎的陶片瓷片,锈蚀残损的古钱,苔痕斑驳的瓦砾,随处可见。——这,不是现成的旅游发展资源吗?
   “旅游啊,这个山旮旯,怕是不得行哦。”
   然而,当杨通文提出发展旅游业的想法时,却遭到了村民们的质疑。一位村民告诉杨通文,这里曾经开发过,由于受交通道路的影响,加之他们长期生活在贫困高山之中,对改变现状缺乏信心,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文化,有劳动力的人都去“杀广”了,即使打工有点钱,害怕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回报。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杨通文回单位将村里的情况向领导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说很有文物保护价值,叫他回村里,向当地党委、政府、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汇报。
   “到时候有城里人来我们这里耍,你们喂猪的洋芋山萝卜都能卖成钱哦。”
   “我们村里的狮子灯,钱杆舞也可以跳起来!”
   杨通文迅速返回驻村点,挨家挨户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听取老人讲述古城的回忆,搜集有趣的民间故事,时而插上几句,引导他们打开视野,改变传统的思维,跟上发展的步伐,大家觉得杨通文说得很有道理,笑得很是开心,都很信任杨通文。见时机已到,杨通文便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向他们详细介绍保护扶阳古城发展的前景和规划,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杨通文又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征求意见,各项工作完成后,带着意见方案再次回单位向领导汇报,领导对杨通文的工作作风表示认同,带着业务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调研,在听取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后,立即安排专家团队和协调相关部门到现场调研和挖掘,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和技术指导。
   就这样,杨通文的驻村帮扶打开了第一道门。经过三年的修复,一座崭新的扶阳古城又出现在当地村民的面前。2015年6月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是,摆在杨通文面前的困难实在太多太多,村民太穷了,穿衣、吃饭、喝水都是问题?还不说收入从哪里来?要摆脱贫困,出路在哪里?那一夜,住在村委会孤独的杨通文,被春风未退去的寒意骚扰,彻夜难眠。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洗好脸,带上镇里配发的雷锋包,再一次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实实在在的困难。
   老陈家在丰林组,这个村寨缓坡而建,从香炉山下来,都是石山,土地很贫瘠,饮水很困难,需要到户外去挑,而且有着泥沙,老陈腿脚又不方便。每走完一户或经过一道坎,都会遇到挑水吃的老人,全村20多户都是这种情况,杨通文知道,来帮扶的目的,就是为老白姓解决困难,于是立即去找村支书,村支书说,水源有,在半山坡上,多少年来都想解决,也想过集资,但有的拿不出钱来。确实是,人工修建水池、购买沙子水泥、水管这些都要钱,钱从哪里来?杨通文和村支书商量,组织村民开个会吧,听听大家的意见,最后商量结果,村民投工投劳,杨通文负责找资源,找资金,一个月的时间不到,白花花的水流到了每家每户,杨通文的帮扶成绩得到了村民们认可。
  
   ◎产业发展:希望的曙光
   打铁要趁早,也要趁热。传统农业种植只能解决温饱,杨通文开始着手思考发展特色种植提高农民收入问题。——就发展红心红薯吧!
   在工作队长的协调下,从铜仁引进红心红薯苗发给每家每户进行移载,准备建加工厂,发展第三产业。然而我命由天不由我啊,40年难遇的大干旱降落在合兴镇,稻田禾苗枯焦,玉米可以点火,红心红薯苗长不到一尺长,村民一脸茫然,用无奈的眼光盯着杨通文。
   “这可怎么办啊,孩子上学费用又没指望了!”
   “年轻人啊就是爱折腾,这屙屎不生蛆的石旮旯,还搞哪样第三产业哦。”
   杨通文无言回复,也无法回复,只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同时也急在心头。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不能让村民失望,四处化缘找保险,终于筹措资金20多万元,解决了村民的损失,算是一个交代。杨通文还是不服输,种植业靠天吃饭,不保险,那就搞养殖产业。于是杨通文带领乡镇领导和村主任去周边成功脱贫的村子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看到脱贫带来的变化。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一些村民愿意尝试。杨通文立即联系,组织愿意尝试的人到省畜牧兽医学校进行学习培训,率先扶持了几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积极性高的村民,发展起了养猪和种植果树的产业。为了确保产业能够顺利发展,杨通文们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他自己也经常泡在田间地头,和村民们一起劳作,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挂果了!挂果了!”
   “我家的这一批猪又肥了!”从广西嫁过来的蔡华夫人高兴得手舞足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批尝试发展产业的村民逐渐看到了成效。合朋河坎上蔡华家的猪养得又肥又壮,果树也开始挂果,收入比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加。看到他们的成功,其他村民也纷纷心动,主动要求加入到产业发展中来。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村里组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将村民们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同时,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联系批发商等方式,将村里的农产品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杨通文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农产品的包装和物流问题、市场价格波动问题,产品的储藏和冷冻等,一个个问题都让他头疼,但杨他始终没有放弃,而是积极想办法解决。
   “这个驻村干部真牛,猪圈都改装成茶吧了!”
   “农家乐开起了,我们以后有客人来,就能够挣到钱了。”
   在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的同时,杨通文引导村里结合村子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村民对村子进行了环境整治,修缮古老的民居,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农家乐和民宿。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村子里,品尝农家美食,体验乡村生活,为村子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8年3月,由于驻村帮扶有成效,组织上让杨通文从一名扶贫干部到驻村工作管理者。一直以来,杨通文深知驻村工作的不易,驻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有初学者、有领导职务的管理干部,有文艺专家……面对不同的驻村干部,杨通文必须有你十之我百之的方法去运营这支队伍,采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斗智斗勇,在脱贫攻坚到接续乡村振兴工作队管理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教育扶贫:斩断穷根的希望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杨通文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斩断穷根的根本之策。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杨通文对村里的贫困家庭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摸底排查,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并为他们申请了各种助学金和减免政策。还组织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活动,让每个贫困家庭学生都有专人关心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杨通文结识了许多可爱的孩子,他们虽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但却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经常鼓励他们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在合兴那几年,教育的崛起,见证了扶贫的成果。
   从沿榕高速合兴收费站出站,穿过清幽恬静的冷草坝茶园,驻足,平视,浓荫匝地的白杨湾大山下,德江县合兴镇初级中学犹如一颗彩色的玉石镶嵌在水塘堡的丛林之中。从沿榕高速合兴收费站出站,穿过清幽恬静的冷草坝茶园,驻足,平视,浓荫匝地的白杨湾大山下,德江县合兴镇初级中学犹如一颗彩色的玉石镶嵌在水塘堡的丛林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责任,同时,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辛酸。
   “学生流失严重,好学生都走了,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曾在合兴镇党建办公室负责的杨东升老师谈起合兴中学当时遇到的困境,那真是一筹莫展。于是,杨通文们积极参与到合兴镇教育发展的调研、探讨中来,与镇里领导和学校班子共同探索学校发展模式、方法。斩断教育继代贫困这一历史性使命如一团滚石,激起合兴教育又一次奋进的激情。
   在大家的努力下,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合兴中学学生逐年递增,全校675个学位爆满超员。2020年,合兴中学教学质量迎来了沉默多年后的第一个春天,连续10年以来,与思南重点中学无缘的合兴中学,一下子被思中录取3人,34人上线省级示范性高中。
  
   ◎健康扶贫:守护群众的生命底线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贫困家庭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通文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工作,让贫困群众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他积极寻求资源,争取资金,完善了村里的医疗卫生设施,新建了标准化的卫生室,配备了专业的医生和基本的医疗设备。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免费的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活动,为贫困群众建立了健康档案,实行跟踪管理。
   对于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群众,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他们申请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报销。杨通文还联系了上级医院的专家,为他们提供远程会诊和转诊服务,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杨通文看到了许多贫困群众因为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他们不再因为疾病而陷入绝望,而是积极配合治疗,努力恢复健康。
   几次走进岭岗组的老朱家,心里都很是高兴不起来。其实,这户人家也是非常阳光的,朱昭发是这个小组的村民组长,除了组织小组村民发展生产以外,还在旁边的德江县永志茶业有限公司做管理,他每天组织组里的剩余劳动力到茶园务工,增加人均收入,日子其实过得还算阳光。妻子陈香经常笑容满面,对人热情大方。可是谁知道,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阳光的家庭,却有一件非常悲悯的不幸——他家有一个孩子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常年瘫痪在床,无论怎么求医就诊,一切希望都一次次破灭,就像那一个个满怀希望的肥皂泡。
   杨通文与村里的干部一次次敲开朱昭发家的门,除了千方百计帮助他家寻医求药以外,还得要给他鼓足面对生活的勇气,他们经常开导他,人生的长河,困难毕竟是暂时的,一定要阳光面对!
  
   杨通文和他帮扶的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村子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泥泞的道路变成了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村里的产业蓬勃发展,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增加。孩子们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贫困群众看病就医也有了保障。在脱贫攻坚的收官的那一年,当收到村子成功脱贫摘帽的消息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纷纷拉着帮扶干部的手,表达着感激之情。
   那一刻,杨通文心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更改变了无数贫困群众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扶贫干部,收获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成绩,更是与村民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这段经历将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大家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杨通文们的脚步不会停歇。杨通文们将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农业更强。
  

共 594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报告文学《小草》,以“草”为精神图腾,在泥土深处开掘出脱贫攻坚工程的微观样本。作品通过扶贫干部杨通文十五年扎根山村的经历,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具象的生命叙事,在“草根视角”与“史诗格局”的交织中,完成了对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艺术重构。文章采用“根系生长式”叙事结构:以杨通文的扶贫轨迹为主根,分蘖出旅游开发、产业培育、教育振兴、健康守护等分支脉络。这种结构既符合脱贫攻坚系统工程的多维性,又暗合草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如描写扶阳古城修复时,作者不厌其烦地铺陈石阶、石墙、石雕的细节,看似冗余的描摹实则是为后续旅游业发展埋下草蛇灰线。当三年后焕然一新的古城成为市级文保单位,那些沉睡的石块便化作支撑草茎挺立的坚硬土壤,体现出报告文学特有的纪实美学。杨通文的形象塑造打破了传统英模人物的“超人化”叙事。作者刻意呈现其“草根性”:初入山村时的晕车不适,遭遇旱灾时的无言以对,彻夜难眠时的焦虑迷茫。这些“不够完美”的细节,恰恰构成了人物真实性的根基。文中三次特写他的行囊——从踌躇满志的行李包,到镇里配发的雷锋包,再到装满产业资料的公文包,物件演变无声诉说着扶贫干部从“外来者”到“自家人”的身份嬗变。当村民将猪圈改造成茶吧时的调侃,农家乐开业时的欢欣,这些群像描写让杨通文的精神高度在集体镜像中得到确认。作品敏锐捕捉到脱贫攻坚中的多重辩证关系:古城修复中“文物保护”与“庄稼争地”的冲突,产业培育时“天灾考验”与“人定胜天”的博弈,教育扶贫里“学生流失”与“学位爆满”的转化。这些矛盾不是作为障碍被简化,而是作为生长节点被郑重书写。如描写40年一遇的旱灾时,作者不避讳村民“屙屎不生蛆”的粗粝语言,却让杨通文在绝境中筹措20万赔付款,这种“断裂处的缝合”恰恰彰显出扶贫工作的真正难度与价值。语言风格上,作品将方言土语与文学隐喻熔铸成独特的修辞体系。卫星接收器与竹篾簸箕的类比,白杨湾中学“彩色玉石”的意象,特别是贯穿始终的草种飘向玻璃幕墙的象征,在保持报告文学纪实本色的同时,注入了诗性沉思。对扶阳古城建筑工艺的工笔描摹,既是对即将消逝的农耕文明作抢救性记录,也让石匠的錾路与扶贫干部的足迹产生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在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进的当下,这篇作品具有特殊启示价值。它提醒我们:脱贫攻坚不是简单的物质输送,而是文化基因的唤醒与重组。当红心红薯苗在石缝中结出果实,当古城遗址转化为文化资本,当辍学少年走进省级示范高中,这些转变本质上都是将“草的卑微”转化为“草的智慧”。作品结尾处教育质量“沉默多年后的第一个春天”,恰似经冬小草在春日迸发的第一抹新绿,预示着乡村振兴更壮阔的生命图景。这篇报告文学以草根的谦卑姿态,完成了对时代史诗的崇高致敬。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脱贫奇迹,不在报表数字的跃升,而在老陈家的卫星天线接收到了希望信号,在蔡华夫人手舞足蹈的欢欣里,在合兴中学琅琅书声中破土的新芽里。这些被镜头对准的卑微生命,正以草的坚韧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诗经》。好文推荐欣赏!【编辑:燕双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326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3-23 22:45:46
  感谢作者赐稿星星,问好作者,期待更多佳作!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诗情画意,悦读人生!
2 楼        文友:杨东升        2025-03-24 08:35:20
  谢谢双鹰精彩点评。
用心修建一座漂亮的红房子
3 楼        文友:书者茶道        2025-03-24 11:52:39
  一颗小草可贵之处恰恰没有高贵的出生,也不会吸引众人的眼球,给于阳光雨露就能健康的成长,而且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但是小草的贡献没有张扬没有丰功伟绩!好文拜读!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