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独行客的背影(散文)
人们都以为他的一生是潦草的一生,没有妻室,没有子嗣,对于一个农家儿郎来说,还有比结婚生子繁衍后代,成家立业更要紧的事吗?村中的亲朋好友,年老的长辈早年时,一见到他就劝他成家立业,他只是一笑了之。当时只当他家境贫困,没有办法操持婚事。再后来成家立业时年误过,人们对他也就无可奉劝了。谁见了他都是摇头的多,点头的少,因为他不按照理出牌,特立独行,一意孤行,一个人云游四方,访五台,上普陀,凡是道关,佛教圣地他无处不去。他结识的都是僧人、道友、居士,他学历不高,却经书成堆。人们就对他更是失望了。据说云游时,囊中分文没有,沿路打工挣钱,没有他吃不了的苦,没有他受不得的罪,做高危工作挣丰厚薪金,挣下钱就到各地参访游学,坐飞机,乘高铁,无处不去。
人们说他一生一事无成,尽做一些无用之事,东奔西跑没个正形。替他惋惜,为他浩叹,人生来世没留下一点儿痕迹。族亲们看他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万事不挂心,不恋土地,不慕屋舍,更不贪财好色。就劝说他,你孤苦伶仃,也不为自己想想,老了谁管你呀?他说,没有事,我到老谁也不连累,放心吧。
此话两天前还对族亲叔叔说过。叔叔也是一生伶仃,不希望他和自己一样,因而为他叹息:唉!年轻人,不醒事。
可两天后族亲叔叔没见他的踪影,怕他长年不在家房子冷清,就去家中打探,却发现他躺在床上无疾而终了。时年55岁,这年2025年正月十五日,村中正载歌载舞过元宵,跑龙灯,演报官,他却告别了喧嚣独自走了。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感到惊讶,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只有族亲叔叔望着还未泛青的老树想,难道他早已知晓自己的终了?两天前还在他处借宿,十四、十五日那两天执意回去一个人住,难不成有什么预感……?
消息发出后,没有想大正月,全国各地的僧人、居士和道友,都来为奔丧,他们对他都十分尊敬。不仅上香敬花,还留下份钱,积了近万元,为自己的材墓装殓做了最后了结。
人们这才知道,他是个笃信佛法的人,难怪他带着村中的年轻人到城里打拼无我利他。为村人做事不提报酬,孝敬老人从不惜财,有人笑他痴傻,有人欺他善良,有人怼他,他也从不回言。他自己节衣缩食,却对马路上伸出的手从不吝啬。有人说他给自己买件像样的衣服,他却说钱花在需要钱的人身上才叫钱。长岭村申遗为全国保护的古村落,他为拓展景点,独自一人开发暴峪溶洞,据说此洞曾在抗日战争时期立过大功,日军三天两头前来烧杀抢掠,赶猪杀羊,在村中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全村人都躲到洞内,日本鬼子找不到村人,四处觅寻,洞中人听到日军在洞外叽哩哇啦搜寻,陈熙亮家哥哥还是月间孩娃,大人们怕孩娃哭声惊动日军,只好用被子裹严,结果在洞里闷死了。这个洞救过人,也死过人,他认为作为景点,讲说日本军阀的罪恶,暴峪洞就是罪证。对于战争,世人应不停地诉说,让人类永远不要接近战争!这是大概是他的心愿。他叫陈熙泰,是古村长岭陈氏家族第十三代儿郎,为了寻找这关乎全村人的生命洞穴,独自一人带上干粮,背上水,坚持了多年,终于找到了洞口。那时他在想什么无人知晓,也无人理解。他一个人开发,挖掘,一筐一筐运出土石渣,他试图找到当年的残骸,以证明日军的罪行。带着这种信念,中午不回家,在洞里肯口干粮,喝口水,如同拓荒者,一截一截地挖,洞道有些地方只能进一个人,他无畏无惧一个人爬进去,在洞内点着灯,寻找村里人流传的故事。等到从洞内出来,整个人就像个黄土丘,人们笑他痴,百思不得其解,做这种无用事究竟为哪般,抗日战争都已过了半个多世纪,长岭村逝去的人一茬盖过一茬,怕是死者的家人也都不再提起了,村里也不出工钱,何苦受这罪呢?远离战争是你一个人就能扛得住的吗?
村中的长辈说,熙泰呀,有工夫去挣俩钱修缮一下你的住宅不好?你老了也有个好些的住处。
他嘿儿一笑,不做任何回答。也许他早已明白,自己不过是个匆匆过客,田地屋舍与我何干?可谁又能想到一个小人物胸怀的是天下苍生的安危呢?他当然无言作答。
人们看到,每到过年过节,他一个人去给狮王爷戴上红布条,到双井寺、龙王庙,虔诚地烧香敬拜。为的是保佑全村父老平安吉祥!可谁又对他的“怪异”理解一二呢?他看到一只动物风干在山中,会蹲下身守护半天,而后给予安葬。地的内心是澄明的,对众生是虔敬的。人们想,或许是因为从小受尽苦难,才有了怜悯生灵之心?说起来熙泰,他比谁都可怜,出生七个月时,父母不幸离异,正值哺乳期,娘离开了他,父亲怕养不活,只好送他到姑姑家抚养,那时没有白面,也无钱买奶粉,炼乳,只能以玉米面糊糊喂养,到了五六岁,还不会走路,只会坐在草墩上在院子里挪来挪去,肌黄面瘦,像根发黄的豆芽,人们都说活不了啦!可是他还是活下来了,7岁时渐渐托着墙站起来,开始走路,八九岁时才回到村里和父亲一起生活。因为家中贫困,上有两个哥哥,都成家立业。只有他的行为不被人理解,从小爱独自坐着仰望蓝天。长大后外出打工,挣下的钱不为自己考虑,却拿出去布施。人们对他就更不理解了,如果你有百十万金布施是好事,你自己都顾不了自己,有俩钱就给了人啦。对他只能摇头。但他不介意别人怎么看他,我行我素,一腔孤勇走遍全国佛教圣地,一心想把全国佛教师傅引进长岭双井寺,复兴佛法教育。尤其是长岭村被申遗为全国古村之列,他便开始行脚参访。他说他要传承“了经和尚”的精神。村人不解其意,了经和尚是谁?他的精神又是什么呢?
据说明万历年间,昔阳县(古称乐平县)长岭村双井寺出了个了经和尚,他的师父法名叫觉慧。觉慧师在寺庙附近买了块田地,自耕自种生活着。后来慧觉师,择承了经和尚主事时,了经和尚又领着自己的弟子本贤小和尚,勤耕细作,节衣缩食,蓄积资财,一心想修缮庙堂,扩大禅房,吸引更多的僧人前来兴旺佛教,传承佛法。他们一直在积蓄动工的费用。岂料,当时连年饥荒,饿殍满地,一斗米的价格涨到一百枚钱。到万历十一年,庄稼丰收,五谷丰登,了经和尚为人念经超度,得到一千枚钱,便又向本村的善人化缘,于是,用金箔涂饰了观音像,开山筑坝,扩大了禅房,建了一间钟楼,在下面开了门。到九月全部完工。又买了丝绢,要画水陆神仙,来劝导世间执迷的人回归本源,反染成洁,革凡成圣。当时了经和尚请乡贤李春作序。李春曰:
我听说,僧人效法佛祖,佛祖的道理在于心灵,内心空虚寂灭是佛法的本体,心怀慈悲,自身受苦,劝导世人,可以看作佛法的功用。像了经,他在佛法的本体方面的修为,我不了解,而他在弘扬佛法的功用方面孜孜不倦,勤奋精进。假如当今学习儒道的人,也十分勤勉,笃信躬行老师的理念,那么他们修养自身,管理百姓,有补于这个社会,作用怎么会小呢?可惜呀!穿着儒生服装而登入孔门的人,看上去和了经皈依佛门没有不同,而在笃信、传承他们老师的学说方面,却不如了经。从事儒学的人看到僧人就轻视他们,而他们的学识却不如僧人们专一。
这是古村长岭在明万历十二年碑文中记载的一个故事,显然,那时儒释两派还有分歧,了经和尚常受到儒学弟子们的轻视,不被理解。但了经和尚无分别心,只做自己该做的事。终将把双井寺修缮成功,并把佛法发扬光大。当时长岭村的佛教场所信众颇多,香火很旺。当地民众安居乐业有了精神。时隔千余年之后,一意孤行恢复双井寺佛教场所的,竟是本村其名不扬的草根笃信者陈熙泰,他同样也顶着被人歧视,误解的压力行事。人们奇怪,他的父亲戎马出身,战争时期打断了肠,结了根狗肠存活下来,在村本分务农,在部队接受的也是唯物主义教育,没有家族传承,从小孤苦,长大贫困,只有生存二字,何以会有笃信佛法的土壤呢?人们不得不放飞想象,莫非他是了经和尚再来?
回味他的生平,确实只言利他,不慕钱财,如同了经和尚一样,一生致力于恢复寺院,发扬光大了经和尚的精神!可惜他势单力薄,未能如愿!他怀揣这样一个大理想,大浪漫,大情怀,度过了55年的岁月,这是一个常人不可企及的理想。但他却孜孜以求。要说他做的都是无用之事,这件为子孙后代寻求安身立命的文化大事,其功用又是何其之大呢?有了金钱不一定安然,找到了文化本源,世人才有了精神依托。人之来世,并非做出经天纬地,移山倒海之事才叫英雄豪杰,那些不为人所知,却自带使命者,他的伟大心念,正是完成“唤醒”的前奏,这是不可忽视的精神价值。他生于乡野,他的人生没有鲜花和掌声,也许他一生修炼的就是忍辱关,他不怕嘲笑,不惧轻蔑,一生都在寻找真灵魂。虽未饱读诗书,却以质朴大爱写就了人生的华章。当他的人生落下了帷幕,人们才开始回味他的行为,无不感叹之至。村里治丧委员会,由陈志如撰写祭文如下:
“您一生心系故土。奔走四方为古村谋福祉,筹谋百姓温饱生计,虽力薄仍不言弃;率长岭子弟外出务工拓生路,是村人外出打工当厨师的开路人;探豹峪溶洞寻发展新机,拓荒者足迹深嵌乡土,是豹峪溶洞重现的开路人。
您胸藏佛心大善。饥寒岁月仍不忘施舍,困顿之时仍心怀悲悯。世人或笑痴狂,您却自守澄明——粗布衣衫里装着菩萨心肠,半卷经书中滋养光明心性。
您活得孤勇如烛。孑然一身,半生伶仃,幸有兄妹相携,暖冷雨凄风;五十五载春秋,以霜雪为砚,以血泪为墨,在荒芜处写满人间至情:施粥舍衣是真慈悲,无妻无嗣亦成大道。
今故里炊烟暖旧檐,溶洞苔痕浸月痕。世人只见您独行客的背影,却不知荒径尽处,长留一生孤苦,为长岭村保护发展,做事为乐,呼吁修双井寺,寻求外地佛僧,怎奈得势单力薄未如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故人熙泰安息吧!心愿自有后来人!
志如敬挽!
那时冷风凝在空中,鸟禽在枝头垂目,山川岭梁都低头默哀。都言故人痴,谁知其中味?虽没有男欢女爱情,却有怜悯苍生情。虽食用的是粗茶淡饭,养出的却是真灵魂!世人笑他浅陋,却不知他内里深藏着慧心。都知他不敛钱财,却不赞他善良的心性。殊不知,利己是本能,利他是品质!他虽没有学富五车,却是个寻找文化源头的人。他并非在书本中讨生活,而是在践行中找资源。真可谓“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有知识不一定有灵悟,有灵悟必会生智慧!善的品质是上苍的伟大赐予,精神价值正是他留在古村长岭不朽的痕迹,后人自会效仿之!一个精神富足的人,生活最是简朴,他没带走一草一木,只带着光灼的灵魂向上扬升!白云为他作伴,清风带他回乡,只有照见自己,才是最大的成功,这便是他一腔孤勇的独特人生!
2025.3.25净心斋
陈熙泰的一生,没有遵循传统农家儿郎的轨迹——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他选择了云游四方,访遍名山大川,与僧人、道友、居士为伍,潜心佛法,经书成堆。他的行为在村人眼中显得怪异,甚至被视为一事无成,但正是这样的他,却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他虽学历不高,却对佛法有着深厚的理解与信仰,这种信仰支撑着他一生无我利他,为村人做事不提报酬,孝敬老人从不惜财。他节衣缩食,却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解囊,认为钱花在需要的人身上才是真正的价值。他的这种精神境界,远非那些只知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所能比拟。陈熙泰还以一己之力,为长岭村的开发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独自寻找并开发暴峪溶洞,不仅是为了拓展景点,更是为了铭记历史,让后人永远铭记日本军阀的罪恶。他的这种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人深感敬佩。他的一生,虽然孤独,却充满了对众生的虔敬与关爱。他守护动物、虔诚敬拜神灵,都是为了保佑全村父老平安吉祥。他的内心澄明,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尊重。陈熙泰的离世,让村人们感到惊讶与惋惜。但当他的一生被更多人了解后,人们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真正的智者,一个心怀天下、超脱世俗的伟人。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也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佳作,让人深思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