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避雨(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避雨(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515.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1发表时间:2025-04-03 07:10:50

我没有一把油纸伞,行走在江南霏霏细雨里,但始终是我羡慕的文学意象。我是普通人,一个生活在繁华都市的谋生者,雨来了,习惯性地避雨,也喜欢从避雨的瞬间捕捉那些雨染的风景,借着避雨,想着一些尘世的事。避雨,是不得已,但避雨处却像一个个驿站。
  
   一
   清晨,先下了一场雷阵雨。雨过天未晴,薄薄的云,像一层糊煎饼,摊在天空的锅底。太阳只出来一下,像只鸡蛋,被快手的风涂抹在煎饼上,转瞬不见了。
   我想,这正是个去田里的好机会。这雨,有洒水车的效果,天地间顿时干净了许多,微风轻拂,纤尘不动。
   我大步流星地来到田里。最近雨水足,那些熬过严冬的发芽葱,叶子长胖了,像满街流行的女子的阔腿裤。围墙根下的蚕豆长势茂盛,蚕豆花开,像一只只隐蔽的花蝴蝶,蓄势待飞。还有各种隐姓埋名的野草,拿出喧宾夺主的架势,从垄沟登顶垄上。尤其是长在生菜或者菠菜根部的小草,有的还举着一朵小紫花,怀春的小模样,让我有些伤感,欲拔不忍。这几年,我几乎淡漠了诗和远方,却沉迷于眼前这一亩三分地的苟且。读了怀才老师的《春起田园》,我再次意识到,这一方田园虽没有产权,也要好好侍弄,本来它的绿,它孕育的绿就属于整个春天。
   “三月天,娃娃脸”,竞给我这个老汉脸色看。正弯腰劳作,一阵猛烈的风从远处吹来,裹挟着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脑砸了下来。见雨就跑的不是好农民。但就这样无动于衷,肯定会被浇成落汤鸡。没有带伞,急中生智,我也顾不上这样会弄脏衣服了,赶紧扯起田头一块塑料布,把自己包裹起来,只露出一双眼睛。
   雷声轰鸣,在春雷的淫威里,我坐在田头一块石头上,把头低下,这样,既安全又对土地表达了虔诚。瞬间我回想起自己,三十年前来大上海,很早就学会了低头,自己虽未淘到黄金,但却挖到一些钢和铁,铸就了自己的脊骨。这些年,我挣扎过,奋斗过,有得到,有失去,到头来,有幸在一块田里当起精神的富翁。雨滴敲得塑料砰砰响,像在雕凿一尊孤勇者的塑像,雨脚的踩踏之下,让我无所畏惧地站立起来。我看见,在我身后是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中学国际部,不日,不但身边会耸起一座漂亮的高级中学,耳边还会传来蓝眼睛高鼻梁的孩子学习汉语的朗朗书声。身旁,一条拓宽新建的马路伸向远方,工人们正在抓紧植树绿化,不久就会通车,让上海南郊这座新城血脉更畅。向西南望,“上海之鱼”湖畔,万众期待的在水一方科幻馆,正在悄悄封顶。它将以自己独特的外观和设计理念,成为南上海的新地标。极目西北方向,一座座大厦冉冉升起,那是临港南桥工业园的写字楼吧,高耸的塔吊,俯瞰着这片投资的热土。春天来了,万物生长,万象更新,忽觉得,雨滴才是这个世界最神奇的种子,只要几场春雨下过,大地上总会长出无边无际的碧绿,总会长出森林般茁壮的高楼大厦。
  
   二
   雨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田里变得泥泞,不适合再做下去了。趁着老天换口气的工夫,我赶紧奔向附近的一条大路,连跑带颠地想寻找一处更好的避雨之地。雨又在逐渐变大,我习惯性地猫起腰,以为这样可以躲避雨箭的射击。忽然想起讨论多年的一道算题,跑步淋雨多还是走路淋雨多?那时被忽悠了,说跑步时人弯腰弓背,会暴露更多的人体面积,所以,淋到的雨水更多。其实,这样的答案忽略了速度和时间,还有雨的大小等等,并不准确。但这题目挺有意思,一定有人想要实现科学地避雨,而雨从不跟人讲科学。想着想着,我哑然失笑。
   接着,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个画面。以前经常看到,毛毛细雨时,或雨刚开始下得不紧不慢的时候,有些人和我一样,没有雨具,索性将一只手举起,遮在自己的头顶,手掌,在这种时候,是世界上最小的一片天了。那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成语是怎么来的,和这个举动有关吗?我两手都不得空,还肩扛一把锄头,“带‘雨’荷锄归”,不然,我也会把手举在头顶,这最温柔地避雨,就当向大自然敬礼了,以此表达我的敬畏。
   来到东方美谷大道桥下,引桥下是一条穿越而过的马路,马路旁临岸部分就是我命名的“桥下音乐厅”,跳广场舞的、交际舞的、吹萨克斯的、独唱对唱的,从不间断。今天下雨,这里有点冷清。我想起今天没锻炼,在地里拔草挥锄,那是劳动,不能代替运动。放下锄头,我绕着“音乐厅”开始散步慢跑。看到风吹雨丝如弹拨竖琴,发出袅袅春韵,我走着跑着,竞有了几分舞之蹈之的意味。雨,淅淅沥沥,车辆在钢梁桥上驶过,制造出阵阵沉闷的“雷声”。桥上的雨水汇聚成瀑,竞直接从桥栏飞泻而下,这不是浓缩版的浙江文成的“百丈漈”吗?站在下面,分秒功夫便将裤脚溅湿。看那桥外,绵延的百米樱花林,静立河边道路两侧,灰色和深褐色的枝干上,摇曳着白色的、粉色、红色的花朵,这不就是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吗?天色有些暗,歇息一下,掏出手机,正好看看江山散文。这可是难得的浪漫,在嘈嘈切切的雨声中,我觅得了一片心灵的宁静。瞬间,桥下变得亮堂起来,照亮这片幽暗的不是手机屏幕,而是东篱文友刚刚出炉的精美的文字。再抬头四顾,我惊喜地读到了两行重现的诗句。一个高挑的女孩,短发触肩,左手提着包,右手打着一支花伞,从桥下款款走过,熟悉的背影,依稀仿佛。这不是《雨巷》里走来的“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吗?一条驳船缓缓驶去,好像它载着的不是河沙,而是一船烟雨,渐渐消失在迷蒙的雨雾中。这不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吗?舍远求近,向内心寻找,风景遍地都是,美无处不在。
   半小时后,雨渐渐小了,我决定回家了,身上肯定会淋湿点,我把这机会变成享受。人和庄稼一样,一滴雨都没淋过,长不大,也结不出好果实。
  
   三
   离到家还有点路,但我内心已变得笃定,不慌不忙,脚步从容。雨,还在下,雨,勾起我缕缕回忆。
   曾经,出门在外,或走在街头,常常和雨不期而遇。年轻,不喜欢带伞。我最先跑到树下。树给人的安全感,来自它最像伞。如果雨小,树叶还能托住雨滴,雨滴从一片树叶上缓缓滑下,滚落到下一层树叶上,逐层传递,最后滚落到地面。如果雨大,树叶托不住雨滴,便没有机会滚落传递下去,直接从树叶上跌落。但因树叶阻滞了雨滴的速度,让我略觉心安。树叶在合唱一首《团结就是力量》。如果雨继续下,甚至越下越大,就必须需寻找候车亭、雨达(也称雨搭,雨棚)和屋檐了,这时,我发现,雨缩短了人之间的距离,几平方的候车亭和雨达甚至一线屋檐下挤满了避雨的人。雨让大家的心靠近了,并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一起说句有用的废话——“这雨真大!”但如果是雷雨,树下墙根避雨就有危险了。树本身导电,墙体因潮湿也会导电,所以,人容易遭到雷击。还是迅速离开为好。
   1988年盛夏,我当时在家乡林业局工作,住在办公室,晚饭在二哥家吃。一天下班时,开始下雨,没带伞,却担心哥嫂等我开饭。从来如此,我不到,二哥家是不会开饭的,等我。干脆就冒雨走了。没走出多远,雨越下越大,好在没打雷,我可以去溜墙根了。原来,我在县里读高中时,街旁还多半是人字山墙的砖瓦房,甚至还有草房,屋檐下好避雨。读了四年大学,很多都拆掉了,变成了高楼。可惜,只有少许楼房大门处偶有飞檐似的雨达。借助街旁房屋断断续续的雨达,走走停停,折腾一个多小时,才到二哥家里。记得看过一则消息,在国外一些发达城市,政府要求一些闹市区的临街建筑,建筑设计时必须都要有雨达,最好建成雨达回廊,方便雨天人们出行、购物,当然,大热天也能遮阳。这一点,很人性化,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应该借鉴一下。
   也许,人们都忽略了,有很多人,在家里也要“避雨”。在上海,以前的老旧小区不计其数。一些四壁斑驳的砖瓦房,乌黑的瓦片,开裂或着脱落,难以抵挡暴风骤雨。还有很多建造了几十年的平顶楼房,尤其顶楼,隔热差,在高温天气较多的南方,经常酷暑难耐。最难以忍受的是,雨天渗漏现象比较严重。外面下暴雨,屋里下大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每逢雨天,人在屋子里四处躲闪,这不也是“避雨”吗?改革开放后,历届市委、市政府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将“城中村”改造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每年均列入给市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中。新闻媒体上,经常看到居民喜迁新居的报道。同时,从1999年起,对一些平顶楼房实施大规模“平改坡”改造工程,结束了老百姓屋里“避雨”的心酸历史。2010年年初,我亲见浦东我家附近的一些老旧小区,都换成了斜面的红绿屋顶,又粉刷了墙壁,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如今,上海高楼林立,现代化小区比比皆是,曾经为住房苦恼的上海人住房越来越宽绰,上海变得越来越宜居。纵然再有“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我们不怕,乌云上永远有一片晴空,晴空上永远有一颗不落的太阳。
  

共 34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文字中,我们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了那充满生机与变化的田园。作者大步流星地踏入田间,细腻地描绘着雨水滋润下的田园景象,发芽葱的肥美、蚕豆花的娇羞、野草的繁茂,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然而,作者在沉醉于眼前田园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三月天,娃娃脸”,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打破了劳作的平静。作者扯起塑料布包裹自己,在春雷的轰鸣声中,低头而坐,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土地的虔诚。这让他回想起三十年前在大上海的经历,早早学会了低头,虽然没有淘到黄金,却铸就了作者坚韧的脊骨。文中对于避雨的回忆和描述,令人感慨万千。年轻时不带雨伞,在雨中奔向大树寻求短暂的庇护;在家乡林业局工作时,冒雨去参加哥嫂的晚餐。而那些老旧小区里,人们在屋里“避雨”的情景,更是触动人心。好在社会的发展和改造工程,让老百姓结束了屋里“避雨”的心酸历史,迎来了崭新的生活。这篇文章,既是对田园生活的深情描绘,也是对人生风雨历程的回顾与感悟。它让我们看到,生活中有风雨的侵袭,有无奈的躲避,但也有希望的曙光和美好的变迁。就像那一方田园,无论有无产权,都值得用心对待;就像那些在风雨中坚守的人们,无论经历多少艰难,都心怀期待,迎接新的明天。它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的宁静与美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变化,因为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 愿每一位读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都能在风雨中找到前行的勇气,在生活的苟且中发现诗和远方。非常好的散文,富有哲理,很感人。好文力荐品读。【东篱编辑:滴善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03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4-03 07:12:51
  这篇散文生动描绘田园春景,也回顾人生风雨历程。从田间避雨忆起过往,感慨生活的无奈与美好变迁。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挑战,在风雨中寻勇气,于苟且里寻找诗和远方,是一篇佳作,值得一读! 问候韩格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03 07:45:35
  谢谢老师辛苦的编辑!这篇文,是我的即兴之作,有些问题,考虑粗浅。我试图表达一个主题,人生难免遇雨,因无雨具而慌乱。在避雨中,不要只关注雨势,而要看到雨中真正美好的风景。避雨是暂时的,乌云上有晴空,无论何时,希望永在。感谢老师热情的鼓励,顺祝新春吉祥,编创愉快!
2 楼        文友:岚亮        2025-04-03 09:48:09
  一篇即兴而作的美文,写出了城郊的早春二月,盎然了春雨绵绵的情趣,诗意了一个儒雅之士避雨的心气,勾起了作者如雨线一样的回忆。最后那句令人眼睛一亮——乌云上永远有一片晴空,晴空上永远有一颗不落的太阳。拜读佳作,大赞特赞!
回复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03 13:56:05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这个文章,临时动意想写,本想写点小资情调的东西,诗情画意的东西,但写着写着有点跑题,索性就写成了现在的样子。就随心所欲一写吧。感谢老师热情的鼓励,不足之处多多,我继续努力。问候老师,春安,笔健!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03 11:19:22
  可能,撑一把油纸伞,走在行雨的青石板路上,或者干脆和微雨斜雨处于天地间,都是一种情趣,不过,这种情趣,可能只有在江南才可见。韩老师的《避雨》散文是脱俗的,这些文人笔下的小情调早就属于一个时代了,一个身寄上海大都市的东北人,什么样的雨都要避开,这是人生的含义。作者的格局是博大的,由避雨想到棚户区,和那些早年的民居,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政府比任何一个时代的政府都努力,都见成效。我喜欢韩老师的散文,能从平朴中挖掘精彩,能够因事因时而生成文学的美感。生活需要这样的心态,也是能力。看遍了很多的风景,韩老师提到我回归田园看风景,我觉得这才是第二版的“归田园居”,生活不能一日无风景。晴也喜欢,下雨也喜欢,这是苏轼的风格,也是生活态度。这些都在韩老师的文章里得到生动的表现。怀才今天上午去诊所打吊瓶,小疾,耽搁了留评,见谅。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03 14:09:02
  老师身体不适还在坚持东篱的工作,关注拙文,令我深为感动。春天了,很多毛病都会发出来,我也是三天两头跑医院,希望我们都能保重,平平安安。这个文,是从田里归来想写的,也没设定好主题,写着写着就成为现在的样子。我感觉,自己退休的日子还没走上正轨,想好好写点东西,但心一直没有静下来,似乎还为外面的喧嚣所打扰。种点地,挺有意思,但身体老报警,今天腰痛,明天腿疼,还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年轻时出门,总是抬腿就走,常常遭遇大雨,避雨的事情屡见不鲜。现在年纪大了,成熟了,凡事做之前都掂量掂量,不带伞就出门的时候少了,所以,避雨这种机会不多了,人也不够浪漫了,整天心事重重。所以,有一次这样避雨的机会,总算叫我再次经历了从前的“经历”,有点小感慨,遂成眼前这篇文字,像一篇扩大版的日记。感谢老师不弃,给予热情鼓励和赞誉,我继续努力。顺祝体健,笔丰!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4-03 13:44:23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东坡先生在雨中的从容与乐观,韩格老师的心态亦如此。作者在田园赏美妙春光,突遇大雨,竟有那般诗意的联想与想象,那些画面感极强的文字特别富有情趣,启人遐想。一个心怀诗与远方的人,是不会被大城市的混凝土丛林困住的,是不会被急风骤雨影响心情的,必会从泥泞中寻找到一种恬静与惬意。文末的话意味深长,升华了主旨。好文,构思新颖,语言灵动,质朴中透出内心的豁达。感悟深邃、正能量满满的文章,盛赞才情,问候韩格老师,春安!
回复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03 14:17:46
  谢谢老师的美评!年轻时,避雨的事情比较多,那时出门经常忘记带伞,好像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现在年纪大了,做事小心谨慎,包里每天装着一把雨伞,避雨到还成了新鲜事了。有了这个机会,我就想写点什么。写到最后,并不是自己最初想象的模样,主题也变了。就希望在避雨的时候,人还能看到些风景和美,看到雨中的民生。这样的文,如给老师去写,会比我写得要细腻和唯美很多。现在回头看,我的行文还是随意和粗糙了一些。感谢老师热情的鼓励,我继续努力。顺祝工作愉快,写作大丰!
5 楼        文友:简柔        2025-04-03 19:01:50
  带雨荷锄归,也是情调。雨染的风景皆是美景,所看皆诗意。老师好心态。一篇有情有趣的妙文。佳作学习。简柔于故乡留言!
回复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03 19:20:40
  是的,现在避雨的机会都少了,这是成长和成熟带来的。所以,有这样的避雨机会,还能看到雨中的风景,寻找一份诗意,很难得。也因此有了拙文。老师回家乡踏青,应该别有一番感受。感谢老师热情鼓励,期待老师佳作。顺祝假期愉快,写作大丰!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4-03 19:32:22
  避雨,触景生情,情随雨来。田园的雨水,山下的雨水,树下的雨水,一场春雨引发一篇诗意盎然的美文,佩服老师的文采,佩服老师对文字的斟酌能力,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03 20:56:54
  这还真是一篇即兴文章,本打算写写春天的美景就好了,但写着写着没控制好,索性就加入了点其他成分。文存在诸多不足,部分段落转换有些突兀。我继续努力吧。谢谢老师百忙中关注拙文,给予我鼓励。祝农忙开心,写作愉快!
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04 14:32:08
  退休了,在城市边缘能有一片菜园,这是多少人的梦想!耕田遇雨,蜷缩在塑料布里面,低头向大地表示虔诚的姿势,这是“韩式”幽默。都是生活的碎碎叨叨,像这春天的蒙蒙细雨,更像是东篱百花园中每个作者的样子,点缀着江山。祝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回复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04 16:02:36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即兴之作,想表达的是再避雨的时候,还能看到风景和美。也通过避雨,能看到雨后面的民生。文还是粗糙了些。谢谢老师热情的鼓励,春暖,笔健!
8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4-04 20:33:25
  拜读老师的大作!向老师学习!遥握问候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05 06:20:48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顺祝写作愉快!
9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4-14 08:23:54
  一场雨,引发了一篇美文。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金句叠出。结尾如撞钟,余味无穷!真个是好文,大赞才情!遥握问候,谨祝春祺,精彩纷呈!
回复9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14 13:43:06
  老师这么忙,还关注拙文,令我感动。这篇文,确实没在我的写作日程之内,避雨时,忽然想写,只是写着写着想到了民生,叙述有些粗糙。感谢老师的鼓励,老师的散文越写越好,值得我好好学习。顺祝写作愉快!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