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过往】即兴作文课:点亮写作灵感的火花(随笔)
周二代管课,轮到我负责,作业已经讲完。若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室里定会乱成一锅粥,吵翻天,还是找点东西讲讲——新课不能上,那就来节临时作文课。
事先并无准备,戴着扩音器走进教室。一路上,思绪飞转,作文教学涉及内容太多,根本讲不完,还不如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弱点逐个击破,或许有奇效!
站在讲台上,我云淡风轻,试图抹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我清楚,太多学生,包括太多老师“提文色变”,只有让他们觉得作文轻而易举,才能逐步提高作文兴趣,提升作文水平。
我跟学生讲,只要懂方法,任何一句话,都可以变成一篇文章,信手拈来。学生瞪大眼睛,不敢相信。我让学生举例,挑最难的下手,越难越好。
学生纷纷举手,各说一句话,我当场解决。程逸凡举手:我的奋斗史。没等我开口,坐第三行的金子逸同学抢先发言,从一年级,写到六年级呗。
我大力表扬,这叫时间顺序。一年级、三年级、六年级,各写一部分,但最好不要从一年级写到六年级,避免铺排,有流水账之嫌。一年级,想奋斗成为优秀的少先队员;三年级,想奋斗练一手好字;六年级,打算奋斗考全班第一。你看,轻松解决。
顿了顿,我继续说,如果让我来写,我估计不这么干。因为按照我的标准,每部分要写两千字,三部分将近七千字,有些啰嗦。我会挑其中一个,如“练字”来写。
练字怎么写,很简单,增加困难与阻挠,同样分成三个层次。阻挠一,天性懒惰,不想练;阻挠二,好朋友喊你玩;阻挠三,作业太多,没有完成。每个层次,写五六百字,自然构成两千字文章。
聪明的学生立刻发问,每部分如何写五六百字。心理描写不可少。小时候,老师总说脑海中两只兔子,一只黑兔子说,一只白兔子说,想去又不想去,不想去的理由:怕字练不完,自己下达的目标,就应该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可拖到明日,明日何其多。想去的理由,好朋友不能拒绝。两人关系好,可以插入回忆。回忆内容可以写,但不能多写,毕竟这非重点内容。
除了心理,还有对话。最好是拒绝,还是同意?答案是先拒绝再同意,这样有话可说。除了这些,其他描写,诸如环境、动作、神态、外貌、侧面、细节都可用。
跟朋友外出,在哪里游玩,玩了什么游戏。玩游戏时,有没有想到练字。妈妈有没有打电话询问你,你如何回答!玩之后回家,有没有想欺骗妈妈,妈妈有没有生气,跟你讲了哪些道理,当时心情如何,外界景物怎样——阳光铺成金子,叶子萌发新芽,小草从土里钻出脑袋……寓情于景。这些都是笔下之文字。
我特别提醒,别忘了心理、语言等描写可以反复使用,切忌整篇文章只使用单次描写。正如我们聊天,只聊一句吗?绝不可能。
学生继续举手,给一句话语:吹风扇。面对这句话,那就得使用矛盾推进法。啥意思,就是你想吹,他不想吹。你想吹,因为刚打完篮球,汗如雨下;他不想吹,因为天气不热,温度较低,身体感冒。你想吹,会不会想办法让他同意,可以讲道理,可以用小物件交换,可以怒目相对……他最好不要立刻同意,学会循序渐进。千万不要,一来就上终极大招。
生活中,立刻同意好,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友谊更上一层楼;写作中,就是不能同意,一同意就容易收尾。
再有学生说:妈妈希望我练琴,我却总是拖到第二天早晨。他坐下后,我开口,其实这句话里就包含关键的窍门——矛盾,妈妈想我练,我不想练。
我提醒他,你不想干,有没有找办法逃避呢?找了哪些方法,一、生病,二、作业没完成,三、周末下乡到奶奶家……形成“逃避策略谱系”。生病假装有症状,妈妈有没有识破;作业没完成的页码,继续完成;到奶奶家有了帮手,奶奶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都可以写。这叫找方法。
高个子男生穿校服,头发微卷,坐在最后面,上课喜欢举手,早早举得很高,我喊他起来。他说第一次坐飞机。此话一出,教室里立刻涌现众多“小老师”,纷纷出谋划策。
我总结归纳,可以按“登飞机,坐飞机,下飞机”的顺序展开。“坐飞机”为重中之重,可以找意外,如坐错位置,以为水果要钱,找不到厕所,晕机……都行。每样展开,详略得当。
我看看手机,即将到点,结束一节课。微作休息后,再让学生动笔,有人依然抓耳挠腮,有人提笔滔滔不绝。
20分钟后,张子诺同学拿着作文本跑到我前面,率先完成500字文章,结构完整,分段均匀,能力出众。我大加赞赏,并点评优缺点。他的文章,直奔主题,中心明确。我建议他,重点段落,可以再细致展开下,分数更高。
我点评时,数位学生都已经写好,排成队伍等在后面。我一一拿起,每个花半分钟指点,以优点为主,略提缺点,既给他们写作的自信,又避免他们骄傲自大,并找到文章的缺点,加以改正。
当然,下课前,我目光扫视一下全班,40多人中,几位同学不愿动手,或是写不来,才写几行字;更有甚者,一个字未动,连题目都没有,作文本一片空白。
这其中,必有数位非能力问题,而是态度不端正,总不会告诉我——题目不会。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我让学生写前,已用粉笔,将题目工整地写在黑板上,一目了然,哪怕抄得再慢,也是几秒钟足矣。
对于态度不端者,我自问能力欠缺,待回去日思夜想,觅得良策,再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