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浪花】终南山南五台(散文)
终南山在唐朝鼎鼎大名,还出现了“终南捷径”这个成语。到了实地,就会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条捷径。在唐朝首都长安,其南部秦岭地区的终南山,是离长安最近的山,风景又很秀丽,所以不管是附庸风雅还是真心期盼归隐山水田园的官僚士人,都会在终南山安上一个家,这就像现在的有钱人,都喜欢在城郊风景优美的地方购置一个别墅,能够有闲暇时放纵一下心情,缓解一下工作压力。所以,终南山名义上是山野郊外,实际上却很容易遇到朝中大臣,名为江湖之远,实为庙堂之高。
唐朝皇帝姓李,并自认为是李耳后裔,所以在唐朝,道教乃是国教,道士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修道也成为文人热衷的一个项目,——像李白就是一个受过道箓的正宗道士。宗教的修行者一般都喜欢在名山大川,所以终南山也少不了修行之人,这些人借助修道,赢得社会上的很高地位,再通过结交居住在终南山的官僚,能够将名声传入朝廷,名震朝野,自然极易得到皇帝的提拔重用。唐朝有行卷作风,通过当权者引荐做官本为常事,通过终南山修道得到名声从而走上仕途也不算歪门邪道,所以形成了事实上的“终南捷径”。
这个词语,后来有了讽刺意味,讽刺那些名为修习研学,实际重在功名利禄的伪道学,但在当时的社会上肯定是没有贬义的。
南五台属于终南山的一部分,这部分盛行的不是道教文化,而是佛教文化。为什么叫南五台,是指终南山上并排存在的五座山峰,这些山峰一字排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成为了一个景区。传说当地原有一个作恶的火龙,后来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下界为民除害,以无上法力镇压了恶龙,于是,当地百姓就供奉了观音,顺带供奉了其他一些佛教菩萨。
南五台的第一个景点就是火龙洞,就是在一个石洞中雕刻了一座火龙——火龙张牙舞爪,但身体扁平奄奄一息,颇有被镇压的神韵。火龙洞旁是一排石栏杆,每一个栏杆交接处的石柱上都有一个小石狮子,最前头的石柱空着,这本是很正常的设计。凑巧的是,我们去时,那个空着的石柱上蹲着一只小猫,那个小猫还一点都不怕人,游客给它东西它就吃,游客摸它,它也不反对,就这样懒洋洋蹲着,神态个头与那些石狮子有点像,似乎成了这排石狮的带头大哥。我在想,如果有好事者把这只神奇的小猫发到网上,说不定又是一个网红猫。在这尊被镇压的火龙旁,出现这样一只小猫,让我想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时出现的给他桃子的那个童子,莫非这只小猫也有灵性,晚上会将自己的食物给火龙分享?
火龙洞向上攀登,是黑虎殿,其实是个寺庙,不知为何起了这个名字。唯一与这个名字有联系的是庙里的偏殿供奉着财神赵公明,赵公明骑着黑虎。主殿当然供奉着观音菩萨。在《封神演义》中,慈航道人和赵公明是敌对双方,后来慈航加入了佛教,成了观音,可赵公明并没有加入佛教啊。中国民间宗教就是这样兼收并蓄,供奉观音的佛家庙宇,居然赫然出现了道家神祇,也在安然接受着香火,这也是中国文化和衷共济的外在表现吧!据说,外国人到中国游玩,看到中国地方民宗局往往同时挂有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协会等等牌子时,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些宗教协会能够平安相处而没有宗教战争?他们不知道,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面前,那些宗教文化都不敢妄自尊大,所以都乖乖地纳入中华文明的框架之内,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黑虎殿中有一株侧柏,很奇特,一边枝繁叶茂,一边空无一物,不知道是受到外来伤害还是因为阳光照耀的原因。在黑虎殿向山中眺望,居然看到山中还有一间衰败破落的寺庙,那破旧的殿堂,干枯的水井,无人过问散落山间的生活用具,让人不觉产生兴衰无常的感叹。
黑虎殿向上,是紫竹林。记得以前看过一本宗教书籍,介绍说竹林一般是精舍,就是僧人居住之所,但这儿的紫竹林也是寺庙的名称。可想而知,这儿必然又是供奉着观音大士了,因为观音的居所就是南海紫竹林了。紫竹林门口的对联,就很有禅意: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寺庙本为僧侣在山间修行之所,在山间修行,远离世俗而亲近自然,所以一切行为全部留待自然,方为提高修行的最佳法门。当人达到无物无我之境界时,何须秉灯,又何须锁门!所有的外物都是执念,包括锁门掌灯等等;无执之人,一切随缘,有月可诵经,有云断行路,这才是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寺庙里,有一句偈语也颇有意思。原文记不清了,大意是说扫地要扫去心中的尘埃,如果心中的尘埃不去,那么扫地是白扫。都说寺庙中的洒扫、劈柴、挑水等等都是修行,本来感觉只是劝导鼓励小沙弥辛苦劳作的话术,看到这个偈语,我是真正感到扫地确实深有禅机,就不知其他杂务是不是也能如此有深奥的解释。
确实,人类的所有修行,不就是扫去内心的尘埃,恢复内心的本真和纯净吗?不仅仅是佛门,其他任何一门宗教甚至我们的儒学,都是要人们认识本心方成大道。即便我们普通人,能够在纷繁的俗世生活中偶而停下脚步,抛弃外在的牵挂,沉思下自己的内心真实的需求,也才会取得真正的快乐。这些极富宗教智慧的偈语,往往是宗教胜地给人的最大启示,也是游客最好的收获。
紫竹林再向上,到了山顶,就是五个山峰,也就是南五台了。最西边的山峰叫舍身台,山路还未开发,所以去不了。不过,就这个名字,足以看出肯定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也许是佛本生故事,也许是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吧。可以游玩的最西边的山峰,是灵应台。灵应台这个名字,想必是有求必应的意思,所以爬上山峰以后,很多游客都在山上大喊,还有人大喊“某某,我爱你”之语,让我倒是挺佩服这些年轻人的勇气。喊声能不能灵验不知道,反正回声是有的,不过在山谷中,也没多少回响。记得有位富豪曾说过,如果寺庙真的灵验,那我们这样的普通百姓连参拜的机会都不会有。所以我总认为,焚香礼佛时,是不应该有所求的,那样似乎在和菩萨做着交易,当然不会得到保佑。反之,礼佛应该心下一片空灵,就是感受佛光的普照,佛教的智慧,从而产生向善之心,宽宥之意,从而才会得到福报。
灵应台上,居然有个宾馆,名字就叫“一间房”,这宾馆也确实就只有一个房间,条件一般,但价格不菲,达到千元。可以理解,山顶嘛。这个名字起得倒是很妙,让我想到了武侠世界中的“有间客栈”。在这个客栈旁边,还有个透明的帐篷,也是让游客投宿的,名字居然叫“星光房”,也确实,晚上可以看到漫天星光,多浪漫。只是不知道卫生间在哪,透明帐篷下如何保护人的隐私。不过,我还是第一次在山顶看到如此宾馆,虽然简陋但极富情趣,也能真正做到一睁眼就可以看到日出,还是挺让人心动的,总比睡露天好。
灵应台上有寺庙,近代邵力子主政陕西时,曾大力扶持而非常兴旺,可后来被破坏。现在重建了寺庙,已经和以前的寺庙无关了。新修的寺庙在二三层,一层是购物点,沿着一个圆筒状的楼梯迤逦向上,二楼是普贤菩萨的正殿,三楼是阿弥陀佛的正殿。不过,更多的游客,爬到三楼,却是为了观赏风景。在这里远眺,可以看到西安城一幢幢高楼大厦如同火柴盒,可以看到道路如带,那是人间烟火;可以看到对面的舍身台,和其他几个山峰上的寺庙,都是恢弘壮阔,那是仙家圣地;而脚下的山路台阶,就是人间和仙界的阶梯,需要普通人历尽千辛万苦去攀登。我突然想到,登山就是历练,历练的过程中必须放弃芜杂的身外之物,保持着坚定的决心和意志,才能够成功,也就是从人间烟火到了仙家境界。所以,登山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山顶的一眼远眺,也不仅仅是半日的世俗绝缘,而是修行,是忘却,是重生。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看到了千年以前王维眼中的终南山。风景、历史、宗教在这里集聚,青山白云似乎在对我们讲述菩萨的慈悲,讲述岁月的变幻,讲述士人的志趣,讲述人间的美好。
灵应台向东,往山下走,是不老松。人们为老人祝寿时常说“寿比南山不老松”,就是说的这棵松树。据说《诗经》中就提到了这棵松树,不知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这棵树已经有两千多岁了,年龄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还老。松树长得确实茂密异常,上下共分三节,总共分出九个枝丫,每段枝丫都足以媲美一棵小树的粗细。终南山,不老松,我们对他只有敬佩,只有向往,是不敢相比的,因为我们的年龄是永远比不上他的。不过,这棵松树历经了数千年,真的没有一丝老树模样,看上去还是风华正茂,这倒是给了我们启发:就算我们活不到那么久,但我们可以像松树一样保留一颗不老的心。
不老松过去一点,是清凉台——这是个比较小的山峰,所以没有寺庙,只有一个亭子供人休息。亭子前有一位武将的塑像,没有介绍,不知是哪位英雄。弘一法师曾说过“无上清凉”,从此“清凉”二字就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我更认为,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历尽人生百态后的超脱,是繁华过后的甘于平淡和落寞,方才能够品悟到人生的真谛。
清凉台过去是文殊台,顾名思义,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果然,台上是文殊院。这个寺庙比较有特色,进了山门殿,就是一个院子,院子两面有两间厢房,四大金刚分列厢房之中,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四位哥们没住在同一间房子里。这里的金刚不但面目狰狞凶神恶煞,而且每一位脚下都踩着一个小鬼。以前听过佛教中有如此造型,终于眼见为实了。右手处的厢房,不但站着两位金刚,还被开辟成了状元墙,墙上都是信徒们对孩子能够成龙成凤的期盼和祝愿。左边的厢房,除两位金刚之外,自然就是寺庙为状元墙服务收费的场所了。略看了看状元墙上的许愿带,基本上都是父母为孩子的祝福,祝愿某某考上什么大学的语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父母为孩子的祝愿很正常,但就不明白为什么两位金刚的所在居然就成了状元墙,他们有这法力吗?寺庙如此宣传,百姓也就相信了,可见我们信徒的善良。
金刚的居所虽然分成了两间,好歹还宽敞明亮,可怜我们的哼哈二将,居然就站立于居所外的墙角,不注意看都找不到。他们的脸上似乎也有着一丝委屈巴巴的神色,颇为有趣。正殿是文殊菩萨,有和尚解释说文殊掌管文运,所以这里陈设有状元墙,但是山顶房屋紧张,无法专门设个场所,就摆在了金刚殿。我都糊涂了,以前一直认为掌管文运的是文曲星,一般是毕昇或者比干,后来游峨眉山时,导游介绍普贤是智慧和光明的象征,学子该去参拜,这儿怎么文殊又掌管文运了?说到底,普通百姓的理想很实在,就是升官发财。发财是财神,升官升学就是要文运,各个寺庙自然要把自己和财神或文运拉上关系,以求更多的供奉——状元墙上那密密麻麻的许愿带就是明证。宗教的世俗功利化倒也不能说是错误,信徒的供奉本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信徒花钱求得心安,寺庙可以得到香火钱,至于灵不灵,佛家有句著名的偈语“心诚则灵”,不灵说明你供奉的心不诚。其实,谁都明白,如果在这许个心愿孩子就能上理想的大学,那还要寒窗苦读干什么?宗教,说到底只是让人心安,人在世俗中还是该努力就要努力,不能只指望菩萨保佑。
最后一座山峰是观音台,台上有圆觉寺,是供奉观音的主寺庙,历史很悠久了。这儿的寺庙也很奇特,进门的弥勒像只有半人高,似乎草草完成,旁边有的神像更小,就像尚未完工的土胎,就这样让人参拜了。这些看似儿戏的佛像,在这样古朴的寺庙中,却显得分外庄严。说是观音庙,主殿却不是观音大士一人安坐,而是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王、大势至五位站立说法,大小如一并无尊卑之分,似乎五人齐聚南海讲经开研讨会。想到以前看过农村里村民建的凌霄宝殿,将能够想到的神祇密密麻麻齐聚一堂,我就不明白这里是截取的佛家某个场景,还是本地山民就随意将众多菩萨塑在一起?
正殿有个小门,走出去是一个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眼前豁然开朗,头上天光云影,脚下万木葱茏。我们去时晴光万里,连云朵都镶上了金边,可以想见没有日光时,云海滚滚,或者阴天雾气蒙蒙,反正不管天气如何,都是一番美景。脚下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可以想象,当鲜花盛开时,群山万紫千红生机勃勃,鸟鸣虫嘶不绝于耳,蝴蝶翩翩起舞,一阵风来花香四溢,草木随风摇摆的盛大场景,难怪文人墨客画家都喜欢居于深山中,一则可以修炼自己放弃万物神思归一,二则确实可以从山中美景得到创作的灵感。山间景物虽然如一,但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季节则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会给艺术家无限的遐想,从而诞生出美妙的作品。
在南五台,没有看到王维的住所,却看到了王维笔下的美景;没有看到修道的终南捷径,却看到了佛法无边。我们一路上都能看到许愿带,就是一条条红绸带,写下自己的愿望,系在山边树枝或栏杆上,这样的许愿带从山脚一直到山顶,始终不绝,尤其在寺庙中。这么多百姓的祈愿,可见南五台宗教的繁盛和深入人心。当然,我更愿意将祈愿理解为百姓到此一游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盛世宗教兴,南五台佛教文化的兴盛,也见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百姓的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