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记忆里的风车(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记忆里的风车(散文)


作者:乡笛 秀才,294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6发表时间:2025-04-12 15:32:09


   前段时间,我回到贵州息烽县鹿窝镇合箭村老家,看见家里杂物间左面墙壁处,一台老旧的农用风车静静伫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轻触摸那细细的木质纹理,随后转动一下摇把,“嘎吱嘎吱”的声音立马将我拉回了儿时的农耕岁月,仿佛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
   小时候,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去三叔家玩,无意间听到三娘对三叔说,今天下午咱家要用风车扇黄豆,你去隔壁大哥家把风车抬过来。随后又叽咕,那风车东家借西家用的,像一个贪玩的孩子,都出门好多天了,还不想回家。三叔回答说,刚才我跳水从大哥家门口经过,看见大嫂正在用呢,等她用完了,再抬回来吧。我一听,回家里一看,果然如三叔所说,母亲正在扇昨天晒干了的谷子,把它弄干净,准备入仓。
   我看母亲忙着,就一边用小簸箕将扇好的谷子促装进箩筐里,一边对妈妈说:妈妈,咱家为啥不请木匠造一台风车嘛,老是用人家的不方便。母亲性子急,脾气不好,听我说这话,以为是我刚才在三娘家听到啥了,就对我说,昨天我给你三娘说好的呀,今早才和你父亲从寨子边的张婶家把风车抬来,用完就归还她家。你看,家中木料早已备齐,放在堂屋里了,就等你幺叔这几天忙完,就请他来制造风车。
   果不其然,几天后,会做木工活的幺叔背着踞子、凿子、推刨等来到家里。幺叔放下工具,先在堂屋里支上两个木脚架,在它们之间搭上一块两米多长,约一米宽的厚厚木板,抱来一根粗壮的橡木固定在木板上,伸手来回摸着木头清晰可见的纹理,随即拿起墨斗,熟练地弹出笔直黑线。然后将木头立起,左手扶着,右手抡起斧头,“砰砰”几下,多余部分应声落地。砍完后,拿起锯子,锯齿在木料上飞快游走,木屑如雪花般纷纷扬扬落地,满屋飘着清新的木香味。
   接下来,幺叔把加工好的木柱子及木板全搬到木板边,依次堆放好,一块一块放在木板上用刨子推平。他推刨子动作有快有慢,娴熟自如,刨花好似卷曲的丝带不断从刨口涌出。推完后,又用砂纸把它们一下一下仔细打磨,直到把木板、柱子打磨得光滑如镜。几天后,部件全制好,便开始组装。幺叔用凿子在设计好的木柱木板上精准开孔,再把一根根木榫头稳稳敲入,严丝合缝。在安装风车里的风叶时,我见幺叔汗如雨下,反复调整角度,确保受力均匀,好不容易才装上。最后一道工序,装的是摇把。安装完毕后,幺叔叫我先摇一下试试。
   我高兴地跑过去,用手抓住摇把轻轻转动,风车欢快地转了起来。就这样,经过幺叔八九天的辛苦,让我家终于有了一台崭新的风车。那年代,老家地处边远,贫穷困难,判定农家人贫富的标准就看家里是否有“两头牛”:一头耕地的牛,一头形状像牛的木风车。不用说,父母一看家里有了风车,扇谷扇豆什么的,不用再借别家的风车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二
   又说幺叔在家里制造风车的那期间,正值炎热盛夏,气温高,我见幺叔劳累辛苦,就时不时给他端茶倒水,并好奇地站在一旁问这问那。幺叔善于言谈,脾气温和,见我乖巧听话,给我叙摆了风车的传说故事。
   据说几百年前,鲁班从鲁国前往楚国,帮其制造云梯、钩拒、箭茅等兵器,用于战争中攻城所用。除此之外,鲁班头脑灵活,技术高超,不断创新,发明了铲子、曲尺、墨斗和水车、风车等木用工具和农业器具,特别是在木工行业上的创造发明不计其数,被人们称为木工行业的“祖师爷”。他的发明代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今天。他发明的风年,清理谷物省力省事,家家户户都少不了。
   还有一个传说,风车原名叫“八卦风轮”,由周朝时期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发明。据说,当时天上有只十头鸟,被贬下人间后四处搞破坏,凶狠无比。周文王请姜子牙想办法降服它,姜子牙掐指一算,发现十头鸟最害怕的是八卦风轮和乾坤竿。随后,他用竹条围圈糊上八卦轮,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用十二根辅条代表十二个月,二十四个木头代表二十四个节气,并附上春夏秋冬四道驱魔降妖平安符,寓意四季平安。做好后将八卦风轮插在一根三丈六尺五的乾坤竿上,立于当地显眼之处,从此这里就平安太平了。后来传到民间,老百姓纷纷仿效,但因“乾坤”“八卦”只许皇上使用,皇上将乾坤杆改叫“天地杆”。而八卦风轮改名“风车”,经过人们不断改进,便成了现今的农用风车。
   听了这两个故事,我心里有些迷茫,就来了个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幺叔,这东西究竟是鲁班,还是姜子牙发明的呢?幺叔笑了一下告诉我说,我哪里知道。不过,我认为这些传说虽不相同,但都体现了风车是农村必不可少的农具。很早以前,人们清选谷物依靠自然风,后来随着风车的发明问世,人们能用它控制风力,在此基础上进而发明了风扇车,又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改良,就专门用它来分离谷物和杂尘。另外,各地对风车的叫法不一样,有的地方叫风扇车、扇车、飏扇,我们这地方,习惯称它叫“风簸”。
   一开始,我以为造一架风车很简单,用不了两天就会做好。后来才知道,它工序繁多,结构复杂。你看,风车一侧的摇手,要与安装在风车圆形“大肚子”中呈三角形的风扇叶轮相连,在人工转动下,通过旋转产生风力。还有风车架,由两根横梁,四根脚柱和若干根立柱构成,采用榫卯结构连接,支撑风扇叶轮和其他部件,确保风车整体的稳定性。风车顶部漏料口呈梯形状,用于盛装待筛选的谷物。漏口下设有一个狭长的阀门,调节漏斗开口的大小,控制谷物下落的速度和流量,以便更好地进行筛选。更为神奇的是风车主出料口、出细米和瘪粒的侧出料口以及出谷壳的尾部风口,必须做到精准设置,使其在风力作用下,谷物才会分别按重量和密度不同,从相应出口一一排出。
   看到家里风车造好后,我终于明白:造风车技术要求很高,一般木工师傅制造不了,且木质质量要好。同时,制造花费的时间太长,所需工费高,不少人家想造风车,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
   说起这风年,我还与它发生过不少有趣的事呢。那年代,老家落后闭塞,农村出生的小孩儿很少见过汽车火车。记得九岁那年,暑假的一天,寨里江大婶家来了一个小孩,名叫江龙龙,是江大婶在省城工作的大哥家的孩子,比我稍大些。我们在一起玩耍,江龙龙说,他家离铁路很近,后面不远处经常有火车“轰隆轰隆”驶过,门前公路上行驶着各式各样的车辆,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我听后,心里好生嫉妒,很不服气,就对他说,我们农村的车比城里多,比如有分离谷物的风车,还有河边碾米的水车,再说我们可用纸拆成一个小风车,用手举着它在宽阔的草坡上奔跑,风车就会被风吹着转动起来,可好玩了。
   这家伙一听,哈哈大笑,说我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傻子,怎能拿这些东西和城里的汽车火车相比,这简直是坐在飞机上钓鱼——差远了。我一听,他出语伤人,甚而骂我,就和他吵了起来。这家伙说不过我,就想动手打人。我见他个头不高,身体单薄,就冲上去,先下手为强,几下把他打倒在地上。后来,江大婶把这事告诉了我父母,我被狠狠训斥了一顿。
   又一次,我见父亲下地干活回来,脸上挂满了汗珠子,恰巧坐在坎子上的风车风口边休息,心想,风车不是能吹风吗?就自作聪明,想让父亲凉快一下,随即转动风车摇手。没想到,早上母亲放了一些黄豆在风车里,还没扇完,忙于其它家务就离开了。我个头矮小,看不到风车进料口有东西,一摇动,风把豆壳、豆米、灰尘等全吹在父亲身上,父亲一下子变成“白发老头”。我知道闯祸了,赶忙跑进屋,给父亲打来一盆水,叫他洗洗。还好,父亲性格温和,知道我不是有意,这事就算过去了。
   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土地承包到户后,家家户户种植的油菜、小麦、稻谷、大豆等大小季农作物可多了,收获后都需要除去杂质,这风车更是派上了大用场。随后,每家都制造了一架风车。后来,风车的作用更为广泛。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秋收时节,收天不好,连续阴雨连绵,那时农村还没有烘干设备,谷物难以自然晾晒干燥。这期间,老家人们通过风车吹动,加快谷物表面的空气流通,带走湿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谷物霉烂变质,为保护粮食起到了很大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的打米机、烘干机、收割机等农用工具已逐步走进了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替代了农用风车的功能和作用。比如:打米机能将稻谷中的白米、细糠、小碎米等自动分离,快速将稻谷中的白米一次性加工完成。烘干机利用热空气循环技术,能快速均匀地烘干谷物,不受天气条件限制,操作方便又省事。还有更为科学先进的联合收割机,可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分离等,既减少了人力投入,又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时至今日,农用风车已被现代机械全面取而代之。尽管旧时的风车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所承载的是旧时农耕时代农家人勤劳质朴,艰苦奋斗的精神,代表着传统农耕文化及价值,在我心里始终不会消逝,将永远烙印在心底。
  

共 35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农用风车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回乡看到旧风车,回忆儿时家中请幺叔制作风车的过程,工序繁杂,对木料的要求很高。幺叔还讲起了风车的传说以及它的结构原理,还讲述了有关风车的趣事,以及风车在土地承包后和阴雨天的实用价值。虽说农用风车以被现代机械全面取代,但它所承载的农耕精神依然存在。文中借对风车的回忆与叙述,表达了作者对农耕时代生活的深切怀念,对传统农具承载的劳动智慧与工匠精神的敬意,以及对勤劳质朴、艰苦奋斗的农耕精神的真实与传承。同时,暗含对时代变迁中传统食物消逝的淡淡怅惘,与对农耕文化内核永恒价值的肯定。情感真挚细腻,文字朴实流畅,引起读者对往事的回忆。感谢乡笛老师的精彩分享,好文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愉快!期待更多佳作!【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12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04-12 15:36:51
  作者以“旧风车”为情感载体,从返乡凝视的当下切入,回溯制作工艺、民间传说与童年趣事,层层递进地赋予物件以生命。幺爷制作风车的专注、鲁班与姜子牙的神话、孩童与风车的嬉闹,将工具的使用价值升华为文化符号,使“物”成为记忆与情感的容器,富有感染力。
梦在何处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04-12 15:39:30
  文章情感细腻,脉络清晰,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感人,富有乡土气息,条理清晰,引人入胜。再次拜读欣赏,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梦在何处
3 楼        文友:乡笛        2025-04-12 16:03:10
  诚谢梦在何处老师精心编辑并留言。祝老师刨编愉快,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风萧萧易水寒        2025-04-12 16:23:46
  读乡笛老师的文章,勾起我许多儿时记忆。我见过木匠打制柜子和板凳类的东西,但都是儿时的记忆,有些模糊,更写不出老师如此细腻传神的文字。文中的民间传说,更是吸引人,佩服老师的广闻博记。同老师学习。祝老师佳作连连。
5 楼        文友:乡笛        2025-04-12 17:07:19
  谢谢风萧萧易水寒老师精彩留言。诚祝老师创作愉快,佳作不断,精彩纷呈。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4-12 22:11:12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回忆儿时家中制造农用风车的经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温馨,同时穿插了关于风车起源的传说故事,体现了传统农具在农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文章不仅表达了对童年时光和乡村生活的怀念,也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传统工艺的价值和传承意义。文章中心明确,构思巧妙严谨,笔触灵动有趣,场景生动,感触颇深。佳作,拜读学习。祝老师春安笔丰,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7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4-12 22:13:22
  恭喜乡笛老师江山征文收获一枚亮闪闪的红豆!乡土气息浓厚,主题厚重,富有吸引力的佳作,再次拜读学习,期待更多精彩佳作,问好。
淡淡的云彩
8 楼        文友:乡笛        2025-04-13 10:55:33
  诚谢社长精心留言鼓励。祝万事如意。一切顺利,心想事成!
9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4-13 16:55:44
  周末向老师问安!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记忆的风车》优秀作品,为老师精美的结构编排和精细的语言表述点赞。老师的美文质朴无华中满藏着情真意切,雅致芳香中凝聚着品性优雅,绵柔缱绻中饱含着才情韶华,拜读学习,推荐赞赏。感谢老师的精彩创作分享!
10 楼        文友:乡笛        2025-04-19 13:10:14
  诚谢梅林瑧老师精彩留言,让文章提质增效。祝老师创作快乐,万事如意!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