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悠悠苜蓿情(散文)
周末回到老家,刚一进门,母亲笑盈盈地从冰箱取出一包苜蓿,嫩绿的叶片上好似还沾着亮晶晶的晨露。我瞅着这包苜蓿,满心疑惑:“妈,这苜蓿哪来的?”“你霞姐送的,可鲜嫩了。”母亲说。原来这些苜蓿,并非母亲自己种的,而是邻居送给她的,她没舍得吃,将苜蓿存放在冰箱里,等我们来时带回家。
母亲向来是个闲不住的人,村里谁家有事,像疏花疏果,锄草摘果子,只要给母亲打声招呼,母亲总会热心前去帮忙。对此,我有些不解,不赚一分钱,累死累活,值得吗?而母亲却乐此不疲,笑着说:“邻里之间,就应相互帮忙,谁都会有难处。”
前段时间,邻居霞姐家的苹果到了疏花时节,特意来找母亲帮忙。母亲二话没说,就帮她家梳了一整天苹果花。虽然累得腰酸胳膊痛,但始终毫无怨言。为了表示感谢,霞姐给母亲装了一大袋苜蓿。
说起这些苜蓿,可真是大费周章。霞姐的哥哥在附近的一个景区工作,那儿种了一片苜蓿,那些苜蓿是专门给景区的马提供饲料,霞姐的哥哥看苜蓿刚发芽嫩嫩的,就想着先让家里人尝尝鲜,况且这些苜蓿越掐越旺,不会影响马的食用。于是,他叫上自己的妹妹去掐苜蓿……就那样,霞姐将掐回的苜蓿,送给母亲一份,自己留了一份。
这些不起眼的苜蓿,饥荒年月,可是全家人的“救命粮”。
记忆中,我家院子旁边有一块苜蓿地,那是母亲为了解决家里的口粮而开垦的,约有半分地。母亲将它收拾平整,开春时种上了苜蓿。起初,那些苜蓿长得稀稀拉拉,根本看不清它们的本来面目。慢慢地,在雨露和阳光的滋润下,它们如雨后春笋,一个个冒出头来。一个月后,绿意逐渐铺展开来,远远望去,犹如铺了一层绿茸茸的地毯——苜蓿的叶子小巧玲珑,呈椭圆形,每三片聚在一起,人们称它为“三叶草”,它们紧紧簇拥在一起,像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微风拂过,轻轻摇曳,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是在说着悄悄话……
那时候,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很辛苦,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种地养猪,勉强能够维持生活。日子虽然清苦,却感觉无比快乐幸福。其中,院子里那片绿汪汪的苜蓿给我们带来不少慰藉,它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为了满足我们的味蕾,母亲想各种办法用苜蓿给我们做各种美食。她给我们做苜蓿粥,好喝又养胃——先将玉米糁熬好后,再将洗好的苜蓿切碎下锅,瞬间,玉米糁和苜蓿融合在一起,黄绿相间,色泽诱人,香味扑鼻。我早已按捺不住那诱人的香味,刚煮熟,我就迫不及待舀上一勺,倒进碗里,边吹气边喝,玉米糁的醇厚与苜蓿的清香完美融合,暖心暖胃,让人回味无穷。
听父亲说,相传汉武帝西征大宛时,战马被困荒漠命悬一线,忽见一位白发老者牵马而来,马脖子下挂着三叶草。老者将叶片喂给战马,瞬间马眼发亮,扬蹄刨地,清泉涌出,这种草就是苜蓿。后来,大宛国战败,献出三千匹汗血宝马,皆以苜蓿为食。汉武帝大喜,命人开辟草场,将苜蓿引种中原。从此,苜蓿与汗血宝马成为大汉国力强盛的象征,也传唱着“苜蓿生根处,必有甘泉涌;马食三叶草,踏云万里行”的歌谣。于是,有人说,苜蓿细密的纹路,是当年战马踏过的蹄印;而每到夏夜,苜蓿田边仍能听到隐约的驼铃与嘶鸣;那些跨越千年的驼铃与嘶鸣,总会在苜疯长的季节里苏醒……
春光明媚,每天清早,母亲提着竹篮,蹲在苜蓿地里,专心致志掐着苜蓿嫩芽,脚上穿的布鞋早已被露水打湿,但她毫不在意。母亲把新鲜的苜蓿倒在盆里,仔细挑拣着每一棵杂草,随后淘洗,滤干水分,放在案板上。切碎的苜蓿散发着沁人的清香,母亲将切碎的苜蓿撒上面粉,让苜蓿和面粉充分融合,再加适量水,和成一个软硬适中的面团,揪成核桃大小的面剂团圆,底下戳一个小窝,制成窝窝头状。
此刻,父亲也早已将火点燃,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母亲把制作好的菜馍放进笼屉里,开始上锅蒸。十几分钟后,掀开锅盖的刹那,菜馍的香气裹着热气扑面而来,绿莹莹的菜馍就像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娃娃,蘸点蒜汁,咬上一口,苜蓿清香在舌尖散开,好似带着阳光的味道和母亲手心的温度。
记得有一次,家里的苜蓿掐得只剩下苜蓿梗了,我便和小伙伴相约一起,放学后去田野掐苜蓿。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万物堵上了一层金边,我们在苜蓿地里嬉笑打闹,小心翼翼地掐着苜蓿嫩芽,不一会儿,竹篮里边装满了嫩绿的苜蓿。正当我们挎着竹篮往回走时,苜蓿的主人王二麻风风火火地赶来,远远地就喊:“站住,把苜蓿留下。”那一刻,大家都吓傻了,呆立原地不动。只有小胖眼珠子一转,他扔下篮子撒腿就跑,边跑边喊:“我在这里,来抓我呀!”王二麻气不打一处来,向着小胖跑去的方向追赶。
我们几个见状,赶紧挎着篮子,强子也顺便提起小胖的篮子,我们一起飞也似地向家赶去……小胖左拐右拐,没几下就将王二麻甩出很远。毕竟小胖是个孩子,跑了那么多的路,还健步如飞。王二麻子就不一样了,毕竟上了年纪,没跑几下就气喘得不行,只好放弃追赶。
母亲得知我们被王二麻子追赶的事,专门带着我向王二麻道歉,还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两元钱递给王二麻,作为赔偿。王二麻说什么也不肯收,说都是小孩子,以后想吃苜蓿给他说一声,随便掐。打那之后,母亲每次做好吃的,总要让我给王二麻送一些。王二麻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一到初春苜蓿刚发芽,便会掐一些给母亲送来。母亲用苜蓿做的苜蓿粥和苜蓿菜馍,也要送给王二麻。王二麻感慨道,是苜蓿,让大家走得更近。
时光荏苒,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前,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里也不再为吃不饱饭而发愁,顿顿也能吃到白面馒头了。遍地的苜蓿再也无人问津,苜蓿便成了牲畜们的饲料。我们家也种了一亩多的苜蓿,父亲把苜蓿割回来,剁碎,拌点麦麸,家里的牛羊吃得津津有味。就连不爱下蛋的母鸡,吃了苜蓿拌麦麸,也变得爱下蛋了。
苜蓿,不仅长势非常旺盛,而且非常耐旱,即使几个月不下雨,也不会被旱死。它的根牢牢地扎进土里,很好地吸收了土壤里的水分,耐旱又保湿。我们家的那一亩苜蓿,成为我心头挥之不去的一抹绿意。
自从我离开了家乡,去城里打拼,听母亲说,也没人养牲畜了,那一片片的苜蓿地,也慢慢地被退草还耕了,再也看不到苜蓿的影子了。每次去菜市场,偶尔会看到有卖苜蓿的,十元一斤,有时甚至比肉还贵,总会忍不住买上一些,给家人做上一顿苜蓿芝卷、苜蓿饺子、苜蓿煎饼、苜蓿麦饭等等。
如今,苜蓿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香饽饽,它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美容养颜。它的营养丰富,甚至比水果、蔬菜的营养价值都高。以前人们喜欢吃细粮,现在人们为了身体的需要,又喜欢吃粗粮,玉米、荞麦……据说,苜蓿还是一味中药,患有高血脂、高血糖、贫血等病人吃了它,可以降低血脂血糖,贫血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成为现代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倍受人们欢迎。
母亲给我的那袋苜蓿,我将它们择好、洗净、剁碎、拌点粉条,给家人蒸了美味的苜蓿芝卷;又将一部分苜蓿用绞肉机打碎,加入面粉,再打上两个鸡蛋,放点酵母粉,烙成苜蓿锅盔;苜蓿汁和面粉合在一起,调成面糊,摊成薄如蝉翼的苜蓿煎饼,老公和女儿吃了都赞不绝口。
苜蓿,看似不起眼的一种植物,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美好回忆。它不仅是一种食材,而且见证了贫困时期许多温暖人心的往事。那些年,经过母亲的巧手制作,苜蓿成为一道道充满温情的美食,滋养着家人的身心,也串联起质朴纯粹的邻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