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医者暖心(散文)

精品 【东篱】医者暖心(散文)


作者:郑德友 秀才,1325.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8发表时间:2025-04-27 00:53:06


   我之所以用“暖心”一词,源于我所遇到的、或者说处理医患关系的医者,他们的那份仁心让我感到了温暖。在我看来,那是更高层级的仁心仁者。
   我曾经嗔怪上天不够仁慈,给了我一副羸弱的体魄,让我在应当活力四射的年龄,徒增几多伤感,几多自卑,因为我不能同那些同龄人炫壮角力。但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释然了,并生出几许对上天的感激:正是我的身体,才给了我见识他们的机会;我的生命也因此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阅历,有了一次次温暖裹身的体验。
   我在文中提到的医者,并非来自那些有一定规模的医院或医疗机构中的专业工作者,他们是阳春白雪,而我文中的主人公,近乎是下里巴人。他们的情况不能相提并论。倚仗我身体的“优势”,曾多次登临过那些大型医院的殿堂。那里是病魔的终结地,穿梭其中的白衣天使们,是围歼病魔的“正规军”。他们手握先进的装备、器械,腹有专业的医疗知识,手有驱魔除病的技能,对付病魔有着不可穷尽的办法、手段。他们在设施完备的殿堂之上,设计着一场场围歼病魔的战斗。作为病魔的受害者,我几度观摩、体验他们之间血与火的搏杀,尽管我的内心一次次悸动、煎熬,最后还是能化险为夷,结局完美。经历过那些场面和阵势,我对坚守在殿堂里的白衣战士们由衷地赞叹和敬畏。
   除了殿堂之上的“正规军”,我要说说殿堂之外的那些医者。他们如战争年代的游击队、地方军、老百姓,他们手中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土洋结合。但是,他们在围歼病魔的战斗中面无惧色,毫不含糊。他们在给我信念的同时,也给了我足够的呵护和温暖。
   有这样一位医者,翩然进入我早年的生活。记忆的影像从朦胧到清晰,时光聚焦在一个黎明前的时刻。彼时的我,已被病魔折腾许久,昏昏沉沉,迷迷瞪瞪。身体蜷缩在两层棉被里,还恍如委身在冰窖中,身体在瑟瑟地抖动。浑浑沌沌中,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听到了响动。先是听到了门口一阵急促、杂沓的脚步声,继而是母亲焦急的声音:“常大夫,您可来了!快给看看吧,孩子发烧快半宿了。”我撩开棉被一角,朦胧中看到肩挎药箱、身形高大的常大夫疾步跨到我近前。他脸色绯红,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顾不上抹一把汗水,他伸出手,摸了一下我的头,然后从药箱里取出听诊器,撩开被子。随着他把听诊器的一头贴在我胸口上那一刻,我听到了他喘息未定的呼吸。透过漫漶的眼幕,看见那张方阔的脸上,透出的急切、忧虑的神情,是那么的熟悉。哦,那是父亲在我病体前探询的表情。我感到了来自体内的一种感觉,那是一阵暖流。
   经常大夫的诊断,我得了细菌性肺炎。我最怕的打针又要开始了。这方面,常大夫有的是办法。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他有时在与父亲交谈中,就把针头悄悄地注入我的体内;有时,未注射时先腾出一只手,轻轻在我身上摩挲,嘴里喃喃地叨念着:“小儿郎,要坚强,长大变金刚……”他的细语仿佛一块磁石,把我一颗将要蹦出的心又吸附体内。
   那时我年纪尚小,只知道常大夫是邻村一位村医。每每染病,父亲总是请他过来诊治。他为人实在,有时肚子饿了就在我家里吃点东西。渐渐地,我把它当成家中的一员。只要看见他的身影,总是先有一种温暖进入我的病体。
  
   二
   医者仁心,医者暖心。常大夫乃一介村医,说不上有多么高超的医术。但在当年缺衣少药的境况下,他走遍四乡八村,不管何时何地,为万千个患者驱走病魔,还众生无恙,他让人感受到医者的温暖。他是一位高尚的医者。
   其实,古往今来有多少闻名的神医,不是来自民间?它们根植于大地,面对八方苍生。他们获取绝技的初心,也源于民间,源于一份对病魔的憎恶,源于对生命的怜悯和同情,这是一个医者的初衷。他们用初衷熔铸着一份份光和热,去温暖照亮芸芸众生。
   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就是这样一位行走于民间的著名医者。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彼时,水旱成灾,瘟疫横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华佗怀揣着一份医者的仁心,宁愿到处奔跑救治染疫病者,也不愿做官,安享厚禄。他甚至拒绝了魏王曹操把他留在身边的邀请,而奔波在救死扶伤的乡间巷陌。他的足迹,遍及江苏、山东、河北、安徽等地,救治了无数的伤病者,最后却遭遇曹操杀害。这是一位纯粹、高尚的医者,他把一份医者的责任和同情,转化为带着温度的力量,去温暖、救治无数被病魔所戕害患者的身体和心灵,他的大爱光耀千秋!
   我非常钦佩那些在历史深处熠熠闪光的医者,更感恩那些曾经护佑我这个生命幼苗的医者。他们甚至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医者,却行使了医者的职能。把一份仁心之中,汇入了温暖的亲情、乡情。在记忆的调色板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最先闯入我心空的是我的母亲。五岁那年,我在街上与同伴们玩弹球,兴味之中,忘乎所以,被地上的玻璃碴割破手指,殷红的血一下窜了出来。我攥住流血的部位,急急跑回家中。母亲见状,焦急万分。她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查看我的伤口。一看割得不深,才松了口气。遂马上给我做了处理。先是抓取一揑炉灰,按在伤口上,而后,从炕上的针线笸箩里寻出一缕布条,给手指包扎好。这才直起身,嘴里嗔怪着:“这么不小心,以后看着点。”母亲的“医术”不止于此:我的恹恹之体,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一般的症状,她用一剂良方,两三天见效:饮用生姜红糖水。夏天,遭受蚊虫袭击,身上隆起红疙瘩,让人感觉奇痒难受。她从一块姜上切下一片,不需半分钟痛痒俱消……母亲的医招神奇,令我仰视。常想,母亲若是站在专业的医者队列里,定是出类拔萃。成年后我才懂得,是母亲的“医术”里融进了温度,才有了神奇的效果。
  
   三
   母亲浸润了爱的“医术”,给我以温暖和无虞,而那些融进乡情的医术,同样如和煦的春风,让我倍感温馨。
   少时的我,贪玩又调皮。别看整日病恹恹的,却出奇地好动。成天疯跑如水泊梁山的“鼓上蚤”。到处干些至今想起来几多荒诞的糗事。有一次我和伙伴小申,发现了晒在我家窗外墙根儿的一瓶火药。那是父亲用来装填猎枪的弹药。那天,可能是怕受潮拿出晾晒,却成了我觊觎的目标。正值年关,小申兜里装着鞭炮,我要过一只,插在敞开的火药瓶口上点燃。轰隆过后一团火球,将茅屋引燃。幸亏有父亲和几位乡亲待在家中,听到动静及时扑火,否则后果难料。
   因为顽劣不羁,自小我的身体没少受伤,破皮、割口是常有的事。一次,我和小申在一处土崖上比试“跳涧”,结果,我自两米高的崖上跳下去时,身子一歪,左侧着地,左臂肘关节被摔脱臼。疼痛难耐,哭喊着跑回家。母亲见状,心疼不已。一看并没有创伤,就忙把我领到南院的老奶奶家。这老奶奶是我的本家,他皓首长眉,一派威严,颇有家族长者之仪。平日里,我看着她那张面孔打怵,就很少去她家。
   正在家中炕上端坐的老奶奶,听完母亲诉说经过,连忙下炕,俯身查看我的伤势。她端着我的伤臂,左转转、右转转,上抬抬、下压压,嘴里询问着我的痛点。过后,她转身朝向母亲说:“侄媳妇,孩子的胳膊脱臼了。”看着母亲焦急的样子,她又安慰道:“别着急,我来试试吧。”以前,母亲听说过这位老婶子有端胳膊正骨的技艺,但从未见过。事到如今,究竟能否成功,也只能一试了。我的那条已不听使唤、剧痛万分的手臂,握在了老奶奶宽大、温热的手掌中,开始了调理。她一只手抓住我手臂上半部,另一只手攥住手腕,那双深邃的眼睛时而盯着我的手臂,时而又扫过我的脸颊。先前,我从未正视过这双眼,今天跟我近在咫尺,忽然发现:此刻老奶奶那双被鱼尾纹镶嵌的眼睛里,竟是满满的慈爱和善良……突然老奶奶喊了一声“忍住,孩子!”遂将小臂猛地一拽,再稍一旋转,我只觉得一阵钻心刺痛后,便恢复了平静。随着痛感消失,那条胳膊也恢复了知觉。我活动一下接好的手臂,仰头看着额头已渗出汗珠的老奶奶,内心如淌过一条温热的溪流。
   我的老奶奶让我见识了她的绝技,也领略到一份深深地慈爱。自此,我对她的戒心已悄然撤除。原来,一份爱心不仅可以医治身体,也可以越过内心的藩篱。
  
   四
   故乡医者的暖,无处不在。村东的二伯,为人木讷,却略通医道。经他的手和那张期期艾艾的口齿,也曾给我传递过融融的暖意。
   还记得在我十岁时,有一天,早上起床后突然脖子疼痛,转动困难,一夜间仿佛被勒上了枷锁,难受异常。母亲说是落枕,把我带到了二伯家。二伯先是给我检查一下疼痛的部位,然后确认是落枕后,就开始给我治疗。他先让我抬起一只脚,而后用双手握住我的脖颈,摩挲着转动。如此反复数次,那痛感居然大为减轻。接着,他在背部、颈部又按摩了一会儿,就让我转动一下脖子,咦——好了!疼痛俱消,真是神奇!
   母亲对二伯一向钦佩,说他虽然不善表达,但肚子里有货。母亲还说平时给我所用的偏方,大部分是从二伯那里得到的。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让母亲对他崇敬有加。
   母亲曾经得过一种怪病,叫“羊膜钉”,发作起来疼得死去活来。每当发病时,父亲都是遣我把二伯请来。他的工具简单:一把锋利的小刀,一枚绣花针。在母亲的肚子上,他一会儿在这挑起一处,用刀割断;一会儿又在那挑起、割断,重复数次,母亲的疼痛大为削减。这种病症在当时的医院也找不到有效的方法,难题却被二伯这样的“医者”攻克,真应了“高手在民间”的俗话。
   在悠悠岁月中,猛然感觉到时光匆匆的脚步。转眼间,我已年逾古稀。这些年,每当病魔在我体内兴风作浪的时候,就让我时常忆起那些呵护过我、给我温暖的医者,身上也不由迸发出一股对抗病魔的力量!这力量是温暖到能量的转化,是无数的爱在我体内的化学反应。如今,我又结识了新的医者。它不但给我力量,还能让我感受不一样的温暖。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本书——《黄帝内经》
   这是一本医书,一本奇异的医书。它从中国的传统医道入手,以非常通俗的方式来解密人体密码,通篇传达出对生命的挚爱和呵护,让人读之倍感暖意。
   我最欣赏书中最为经典的两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它主要暗示给我们的,不是怎样治病而是如何才能不得病——要追求一个淡定的状态。怎样追求?就是“精神内守”。在这里,“精神”的内涵,本意是指人的生理层面。精是肾气,神指心神。概括来说,就是人体内部心肾相交的能力。肾精足才能定心神。今天“精神”一词的主旨,已转换为意识层面。它包括了思维、神志、意志力,甚至延扩到事物的活跃和状态等。在我看来,老祖宗的话在今天的语境下依然适用。“精神内守”,不但能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更能驱逐烦恼,建立信心。君不见,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他们逐名逐利,欲壑难填。结果在欲望的催生下,不良情绪横生,抑郁相伴,心路荒芜,精神萎靡。终落得真气外泄,病从中来。
   老祖宗的箴言,给我以激励和温暖。“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今天何其重要。我庆幸两年前遇到了江山文学,让我的心灵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栖息之地。我一路耕耘,几多收获;心路旅程,风景无限!古稀暮年,以病残之躯,努力前行,竟不知老之已至。
   真正的医者,不仅能疗人之体,更能疗人以心,给人以睿智和力量!
   上午,携妻穿过步行街,欲往小区西侧的蓝光小路漫步。路过一家诊所,里面传出小孩的啼哭。我始一惊,瞬时醒悟,方知里面在给孩子打针。脑子里却倏然弹出当年常大夫喃喃吟出的儿歌:“小儿郎,要坚强,长大变金刚……”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5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医者暖心,是因为有一颗慈爱之心。历代大医,对此皆有论述。华佗说:治病救人,医者为良,则不仁者弗从,以仁为本,这句话强调了医者应以仁慈为本,把患者放在首位。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医生不多见,我们见的更多的是麻木和冷漠,所以对暖心的医者更加渴望。作者因体弱,见识过众多的医者,除了殿堂之上的“正规军”,殿堂之外的那些“医者”在给作者信念的同时,也给了作者足够的呵护和温暖。文中,作者提到了一些令人感佩的“医者”。村医常大夫,为万千患者驱走病魔,还众生无恙,让人感受到医者的温暖和高尚。神医华佗,把医者的责任和同情,转化为带着温度的力量,温暖、救治了无数被病魔戕害患者的心灵。作者认为,“医者”并不仅仅指专业行医之人,那些曾经护佑过生命幼苗的人都是“医者”。在此,作者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南院的老奶奶还有二伯,他们在作者成长的过程中,以善良和慈爱之心,以非专业的手段,多次解决了专业医者不一定凑效的身体疾患,让作者亲身体会到了爱心不仅可以医治身体,也可以越过内心的藩篱。年逾古稀之年,作者又结识了新的“医者”—《黄帝内经》,从书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两句话,领悟到了“精神”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并由此联想到江山文学在作者的精神世界中产生的特殊力量,表达了自己一路耕耘、努力前行的美好愿景。这篇文章有感而发,以身边事写身边人,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真情。深情佳作,倾情荐读。【东篱编辑:佳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7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佳华        2025-04-27 00:54:02
  小的时候,医疗资源匮乏,不少人都依赖民间的偏方,也确实有不少不是医生的民间医生。我记得我也喝过好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估计是管用了。老师的文章,不仅写出了医者暖心,也写出了一段那个时期的生活。
回复1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4-27 07:57:08
  佳华老师夤夜推文,精神可敬,辛苦了!老师的编按非常精彩,连读数遍,不忍释手,反复品咂,受益匪浅,拙文亦为之增色。老师说的不错,此文确是有感而发,身体的虚弱,很容易产生与医者的联想。再次感谢!遥握,春祺,写作愉快!
2 楼        文友:枫桦        2025-04-27 05:02:24
  文章里所展示的医者仁心,竟然有母亲、老奶奶、二大伯!这个文章命题,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却又觉在情理之中。医者没有一颗爱的心,还谈什么仁心?这样想来,也觉得题目宽泛起来,并不是局限在医院之中了。一种领悟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好文拜读!
回复2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4-27 08:00:30
  深谢枫桦老师美评!由于身体的原因,对医者就有了更深的关注和感觉。那些早年生活中的点滴记忆涌入心头,给人以甜蜜的回味。比起现实中所遭遇的冷遇和白眼,应该有一种对冲的效果。人活着还是要让心境朗阔起来,才能获得快乐。很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遥祝春祺,创作大丰!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4-27 08:02:47
  这篇散文以医者暖心为主题,引经据典又结合自身经历。从华佗到村医常大夫,再到身边亲人,展现医者仁心。年逾古稀,从《黄帝内经》悟精神重要性,联想到江山文学,表达美好愿景,令人深思。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4-27 10:36:14
  感谢龙总编美评!我以个人感受为线的此篇拙文,源于多年来的一点温暖记忆,就索性以此为径吧。尚有许多不足,请总编多指正,感谢一直以来的鼓励!谨祝创丰,写作顺利!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27 09:43:45
  文章北京叙述作者所遇见的医者故事,写出了那些根本就没有行医执照的医者的温暖。温暖是一剂良药,可以治愈我们的精神,精神是对抗甚至赶走疾病的武器。这些观点,在文章里偷闲清晰,为患者树立了正能。作者古稀,捧起了《黄帝内经》,感悟精神,坚持内守,保持正气,心得深刻。多少疾病,从来急,但以为我们的身边有仁者,有偏方,尤其是在曾经缺医少药的年代,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更重要了。中华医学,本就起于民间,成为专业,也是在近现代,所以,民间医者就是中华医学的源出。少年时,不知什么叫疾病,老来,疾病缠身,可能大部分人都要面对,只要树立起精神力量,疾病也会知难而退。愿郑老师保重,继续创作精彩篇章。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4-27 10:39:19
  感谢怀才老师美评!老师的见解独特,诠释深入,为小文增彩!也很好地厘清了我在文中模糊的认知。非常精彩的评点,受益颇深。且给人以鼓舞!感谢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遥握,春祺!健康,快乐!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4-27 11:06:47
  该文写得十分温馨耐读,因故事感人,文字明媚,因而文章似阳光普照,暖人心扉!那些医者,不仅在疗愈作者的身体,亦在疗作者的心情,驱散阴霾,获得自信和动力。作者满怀感恩之心,回忆过往,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构思精巧、笔法娴熟的文章,令人赞叹,问好,谨祝安好!
回复5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4-27 13:59:25
  罗老师好!感谢百忙中予小文而做的美评!老师一如既往地关注、鼓励,字里行间对拙文的肯定和褒奖,一如暖人身心的阳光,令人回味和感动!因为多病缠身的身体,。才懂得健康的分量,从而也深知甚至那些医者的不凡。谨祝创作愉快,事事如意!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27 13:50:13
  这个文的选材立意别处心裁,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常大夫、母亲、老奶奶等神奇的医术,解除了老师的伤痛。与其说他们医术高超神奇,还不如说他们的医术就是心中的大爱。医者暖心,他们传递给老师的也是满满的正能量。精彩佳作,拜读学习,顺祝身体健康,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4-27 14:07:19
  韩老师好!感谢一如既往的鼓励美评。是啊,那些留在岁月深处的零碎记忆,和自己身体有关的经历,如今回味起来竟是那般暖心,实实在在是爱的呈现。每每想起,总是让多病的身体轻松了很多。再谢韩老师的留墨!遥握问候,创作愉快!
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4-28 22:01:54
  在以前的农村有很多端胳膊端腿的,治疗疑难杂症的,还有所谓“看香”的都能治一些简单小病,往往也能收到出奇的效果。作者列举了生活中一些医治自己疾病的“医者”,个个都充满爱心,让身体再次充满活力。拜读老师佳作,祝一些安好!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