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二斤花生米的小邮包(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二斤花生米的小邮包(散文)


作者:灌园痴叟 秀才,1736.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87发表时间:2025-04-29 11:49:31
摘要:五六十年代的二斤小邮包,见证了花生米的“前世今生”,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与均已古稀耄耋的表哥表姐重聚,亦见证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赓续与传承……


   花生米?太普通了吧!超市早市,是市就有,还一堆一堆的。这是八零后年轻人的思维,也是花生米的今生,可它的前世呢?那可是金贵得很。
   话还是得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说起。老妈不识字,可唠起胶东乡下嗑儿,却总是一套一套的,那套数,比中央大街俄罗斯门店摆的套娃多太多了。“人这一辈子有三门好亲戚,姐夫、小舅子、捎连襟。”啥是连襟,就是此地人的“连桥儿”。正在缝纫机上赶着服装厂外件儿的老妈,盯着“压脚子”,忙得头不抬,眼不挪,可还没忘再解释一句。
   这是搭边儿就到了六十年代的时候,刻在我心底一直都抹不去的记忆。东北人对啥事儿凑巧了,都好发感慨,咋赶得怎么这么“寸”!可老妈也还是有她自己的说法,“开领口儿,也不能开得这么周正!”那天我遇上的,还就是这么寸,这么周正。那三门“好亲戚”的说道,还立马就有了注脚,都立竿见影啦。
   “老宋家住这儿吗?”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隔着被穿堂风戏弄的门帘子,从外屋地穿堂门口传进来。
   我紧忙跑出去,只见一个穿一身“邮政绿”,戴着大盖帽,肩挎一个装满了信封大兜子的人,从大院儿走进来了。我高兴地迎上去作了回答。
   “两张包裹单,好好收着,别丢了!”那个时候的人善哪,这样婆婆妈妈的叮嘱,时不时都能听到。
   第二天,正好赶上礼拜天,老爸去邮局取回了那两个小包裹。啊,是两包像小枕头那么鼓溜的花生米!一包是用花手绢儿缝的小口袋装的,上面写的地址是老爸那个当姐夫的小舅子,我大舅寄来的。另一包是用一块洗得都变了颜色,很薄了的白手巾包裹着,寄件人也是山东牟平,哦,是我三姨夫,当然是老爸的好连襟给邮过来的。老妈又有了她的嗑儿,“两家咋像噶好了口儿似的,都全了会啦!”脸上乐得放光了。
   老爸倒出来半口袋,在大锅里炒起来。那一粒一粒,白白胖胖的大花生米,一会儿就炒出了香味儿。我站在锅台旁边,舔嘴嘛哈地盯着,眼珠子差点儿没掉到锅里。
   可等花生米晾凉了,我的眼角却耷拉下来,嘴也撅起来了,“爸,你也太小抠儿啦,才给这么点儿!”
   “没数着粒儿给就不错了,知足吧!那几个馋猫的大牙还当啷着哪!”老妈白了我一眼。
   那个时候,花生米就是这么个稀罕物。天寒地冻的黑龙江,生长期太短,花生基本上就是足不“涉黑”。因为哪一年老天爷不高兴了,早早来一场霜,这花生秧子就趴地上先熟溏啦!过大年,按户口本儿供应的那几斤带壳花生,也都是那种,听说是辽南栽的小粒儿品种。
   小孩子就是好显摆,就是这一小把儿,我也没舍得吃。拿到大院儿去嘚瑟了。隔壁穿堂的那几个馋鬼,都长着猫鼻子,不用招呼,就闻香而至了。
   “小垫儿挂罗圈儿,再多给几个呗!”龙口的,操着一口黄县腔囔讥着。从齐齐哈尔那嘎达搬来的“臭糜子”,都掉小脸子,用小锄头扒扯我,翻后账了,“忘了你还吃过我给的粘豆包,酸菜馅儿饺子哪,再也不跟你好了!”
   我心里头那个悔呀,这不是烧香引鬼吗,再叫你窝窝头翻跟头,显大眼儿!还没等他们上来抢,我嘴一张,手一抬,都填进了鼻子下面的无底洞。
  
   二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是先秦无名氏的诗句。现实中我老妈也有“亲戚远来香,有来得有往”,可不能剃头挑子,一头儿热乎。为人处世,都是两好噶一好的理念。
   老爸这辈子有两个小舅子,三个连襟。老妈虽然不是那种出了嫁,还跟没出嫁一样,心思还留在娘家的“扶弟魔”,但当时姥姥家还只有老爸这独一个闯了关东,在哈尔滨落了户的女婿。大事小情,为难遭载儿的事儿,又咋好意思不管!好在老妈挺知足的是,嫁了一个宁可自己千难万苦,也不让来投奔她的亲戚,受一丁点儿委屈的男人。跟同院子那个比老爸足足高半头,亲表妹从农场扛着白面来过年,还没等“破五”,就“呱嗒”撂下挡风的厚门帘子的冷脸,给人家扇出去的大老爷们儿,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两下这么一比,她自己都不得不说,太幸运了!
   小舅是早早故去的姥爷姥姥,最闭不上眼的小老疙瘩。十八岁老爸把他接来了哈尔滨,就一直和亲亲的小姐,同处在这同一座城,同一片蓝天下没离开过。清楚记得,五四年小舅妈从关里家来哈市结婚前,在我们那个七口之家挤在一起的情景。八米半,腚大点儿的房子,半空搭了一个吊铺。好在都是单一品种,且都还少不更事。当时还是一个大闺女的小舅妈,在吊铺上硬是挤了三个月,才被新郎官儿的小舅接走了。
   疫情期间,我打越洋电话问候她的时候,已是米寿之年的老人,还念念不忘,“二哥的为人没个比,就是打十个灯笼也找不到,百里挑一的好人!”哦,关里家我们那边的老辈子人,都管姐夫按婆家的长幼排序叫哥。大舅家,特别是二姨三姨家,我同辈儿的表姐,可是没断了往来。用老妈自己的话,那又“擦害”来了。也难怪,在那个没户口,就没口粮,大拇指卷煎饼,连自己吃自己的,都供不上嘴的年代,家多一口,就是得要分摊着饿肚子。可老爸是个能出十分力,绝不留九厘九的实诚爷们儿,脸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供吃供住,还得帮着蹚路子,求人谋前程。老妈累激了眼,蓦一阵儿,还断不了“花抽”几句,就是呲哒自己的娘家客,对自己生的,那更是口无遮拦了。老爸尽管也不是那种和颜悦色的好脾气,可对来的这些亲戚,却都是格外的客气。我听过他跟老妈的悄悄话,“脾气耍在人家面前,不就是变相下逐客令嘛!”于是连我们兄弟哪天有了失误犯了错,也都跟着借了光。长大了才一点点体悟到了,老爸当时的压力得有多大,心里该有多苦。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这是近一千一百年前,唐末五代冯道《天道》中的箴言哲语。与那句来自英国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谚语,东西方文化在这一点上可谓不谋而合。老爸老妈或许说不出如此高雅之言,但我敢说,村观村,户看户,如父母这般为人,那种心态,肯定是鲜而见之的,
   后退一步,即便将心比心,领情念好儿,承恩思报,可拿什么来回馈,又能整点儿啥来报答啊!虽然那个生产队的年代,整个山东从西到东,属烟台地区的劳动日分值高,可日子也一直都是紧巴巴,苦哈哈的。哪还能踅摸点儿拿得出手,像点儿样的东西呀!
   “你们哪知道啊,这点子花生都是你大舅、三姨家房前屋后种的,都是从他们留着打点儿油,全年吃的油料里抠出来,口挪肚省攒出来的。点着煤油灯一个一个地剥,一粒一粒地挑出来的!”说这话的时候,老妈的声儿颤了,老爸的眼圈儿也红了。
   老爸乐意吃甜的。记得有那么一回,他把剩了不多的花生米炒好,搓去了红衣,又熬了糖,做成了花生饯。想起来,就掰一点儿打打牙祭。老妈分明见我在一旁吧嗒嘴,直咽唾沫,也舍不得给,反倒像防贼似的,搁立柜里锁起来了。我那个时候哪懂啊,就是一根筋的人小嘴馋,趁老妈忙干活儿忘了拔钥匙,就偷偷地掰了点儿咂撒,招了一顿骂。
   这可能就是胶东的老规矩,祖辈传下来的了。女人都是以老爷们儿为主,男人就是家里的天。但凡有点儿好的,都留着给当家的爷们儿吃,自己和孩子是捞不着的。老妈完美地作了诠释,即使家里来了客人,她也是做好了,端进来,不上桌。客人邀,她也是重复那句多少年不变的话,“我赶趟儿,锅里还有呢!”
  
   三
   曾几何时,他们都走了,我也老了。小舅妈差点儿过八十九,也让疫情给染成白肺,几天工夫就没了。去年冬月,我25年后再回胶东,就一个心思,就想再寻舅家、姨家的表哥表姐聚一聚。咋也是见一面,拣一面的岁数了。说着说着,却都感慨不已,唏嘘涟涟了。
   行伍戎装了大半辈子,大舅家也已登了耄耋的表哥,叮嘱他企业家小妹的那一句话,让我破了防,“我体力不够了,你得给我好好安排你四哥,小姑父和小姑对咱家有恩哪!”
   我的心里一紧,眼泪差点儿没流出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上一辈儿虽去,可这一辈儿却一直没有忘记。他们还记着老爸老妈的好儿,还念着那一份儿沉甸甸的情。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种弥足珍贵,已不多见,正能量满满的传承赓续,更叫人温暖,更叫人欣慰!
   回哈后腊月初四那天,我去了宾西卧龙岗,在老爸老妈的坟前,念叨着表哥的话,告诉老两口,当年他们都曾经惦记过的人,都还在想着他们。还有,牟平老家那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哦,更得再提上一句,用花生米待客,虽早就不算稀罕物,却总和餐桌不离不弃……终于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了。
   想起来小时候,那个和发小们破的闷儿,我又给续上了几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白胖子,圆又壮,辈辈世世都留香。香不绝,情不忘,家和国稳中华旺。
   乙巳清明,每年都专程从沈阳赶回来的五弟,与六弟一家子,又给老爸老妈祭扫了。六弟说,去年整修墓寝的时候,他下了墓穴,又看了爸妈的骨灰盒。上面镶着的照片,还一如既往那样笑意盈盈地冲着他乐,连上面盖着的尼龙绸,都纤尘未染,丝红未褪。我在万里之外也欣然释然了。想爸妈的在天之灵,也一定知悉瞑目了……
   2025年4月29日于纽约
  

共 35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写邮寄花生米的精彩散文。六十年代,一个穿一生邮政服装的人来到“我”家中,带来两张包裹单。第二天,老爸去邮局取了回来,打开一看,是两包花生米,是家居山东牟平的三姨夫邮寄来的。那花生米吃起来可香了;有来有往,乃人之常情。过去,家里连襟亲戚的关系特好,经常往来联系。疫情期间,我还打电话问候他们。那些年,大舅、三姨家种的花生不多,自己都舍不得吃,还给我们寄来,真是亲情浓浓;曾几何时,他们都走了,我也老了。去年冬月,我和姨家、舅家表可表姐们再聚,还念着那伤沉甸甸的情。回哈后,我在老爸老妈攻前,告诉两老,牟平老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花生虽不是稀罕物,但总和餐桌不离引弃。作者通过对邮寄花生的描写,讴歌了祖国的巨变和当今社会的幸福美好。同时,还见证了中华民族亲情深厚,不断传承的崇高品德。文章首尾相扣,情感真挚,描写细腻,充满正能量。内容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人读后启发多多,受益匪浅。感谢灌园痴叟老师提供美文供大家学习。诚祝老师创作愉快,春日安好!【编辑:乡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9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笛        2025-04-29 11:52:16
  考师文章构思严瑾,词句丰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有声有色。特推荐赏读。
2 楼        文友:乡笛        2025-04-29 11:54:41
  文章描写生动,感情真挚,内容情真意切,朴实动人。好文章,再次拜读学习了。
3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5-04-29 17:02:22
  衷心感谢乡笛老师,手里忙着,还为老叟做嫁衣裳。忙中送烦乱,倾情作编推。25年重回胶东,想起了当年的花生米邮包。那个年代,这可是难得的一片情!上一辈人俱已故去、可情却仍在继续传承。这就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魅力。有些仓促,未及细思。多谢老师辛苦啦!夏安体健!
4 楼        文友:周丽纯        2025-04-29 18:49:37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花生米在过去的年代,真是好东西,逢年过节得当盘好菜。遥祝老师春安顺意。
秋之枫叶如霞火红。
5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5-04-29 19:42:06
  谢周老师阅读留评。那个时候的花生米与今天的身价之比,就见证了国家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亲情的传递和赓续,又彰显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传统。初衷就是这么想的,但写出来还是不尽理想。谢谢周老师鼓励。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4-29 21:00:04
  文章开篇通过对比现代超市中随处可见的花生米与过去其作为稀罕物的地位,引出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花生米不仅是食物,更是亲情传递的载体。作者详细描述了收到远方亲戚寄来的花生米时的喜悦,以及炒制、分享过程中的温馨与童趣,这些细节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食物的珍视和对亲情的渴望。文中通过老妈的“唠嗑”和家庭的日常琐事,展现了浓厚的亲情氛围。老妈对亲戚关系的重视,以及老爸在处理亲戚事务上的慷慨与担当,都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重视家庭、讲究人情往来的社会风尚。特别是通过小舅、小舅妈以及表姐们的故事,进一步强化了亲情在艰难岁月中的支撑作用。文章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温情,不仅是对个人记忆的回顾,更是对一代人共同经历的时代印记的刻画,能够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描绘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时代的温暖与力量。佳作,拜读学习。感谢灌园痴叟老师带来的佳作,提前祝老师五一节快乐!佳作连连!
淡淡的云彩
7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5-04-29 21:33:27
  云彩老师的留墨精评,老叟非常感动。社长的忙,人所共睹,还要写自己的文章。更有职场事业牵绊,很不容易。老师的阅点,都说到了点上。世事艰辛,生活不易,但亲情却是一缕阳光,日日年年都在传递。花生米就是一个载体和使者。小文儿仓促草就。尚有许多不足。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亦是春风一般的温馨,自当继续努力啦。再谢老师辛苦。
8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4-30 07:52:53
  恭喜灌园痴叟老师江山征文收获一枚鲜亮的红豆!亲情满满,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的佳作,再次欣赏学习了。老师笔触灵动有趣,生动感人,让人回味不断。再次感谢老师大力支持,问好老师。
淡淡的云彩
9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5-04-30 19:18:24
  谢云彩老师和云水禅心社团,对拙文肯定,和对痴叟的支持鼓励,注定是激励我努力不辍的动力。拜读了几位无私奉献于社团编辑工作老师们的精品佳作,获益满满。向老师学习,问云彩和诸位老师的好。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