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小城记忆(散文)
一
二十几年前,我从小村庄嫁到了城里。在村里人眼里,我俨然已是城里人了。从此,村庄成为故乡。
我的新家在小城西北角,一栋三层高的楼房里,有我小小的蜗居。这里的楼群,是七六年震后才建成,没有太多岁月侵蚀过的痕迹。从村庄到城市,我的心里也在发生着变化。
我虽是村庄里长大的孩子,对小城并不陌生,只是它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感到惊叹,并时常回想起小城旧时模样。与小城初识,是在我很小的年纪。记忆里的小城,是一排排的尖顶房,一条条幽深的小巷;是巷口才有的自来水管;是街心叫作大红门的商店。而今,已找不到当年它们留下的痕迹。所以,当我嫁到小城,成为它的一分子,却又感到一种陌生感。
村里人吃早饭没个时间,有时干脆不吃。农忙时,天擦亮便去地里干活,早饭午饭合在一起吃,常常是过了午后,才有空吃上饭。城里人早上喜欢喝杯牛奶,来强身健体。一清早,楼下由远及近,传来一声声嘹亮的叫卖声:打奶啦!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每天早上,外婆交给我一个干净的玻璃瓶,一张奶票,要我去巷口等送牛奶的人来。送牛奶的人准时出现在巷口,风雨不误。牛奶是买给婴儿吃的,是她们的口粮,丝毫马虎不得。小表妹白白胖胖,就是因为喝牛奶的缘故;我就是因为没喝过牛奶,皮肤才黑的。外婆对我的想法表示认同,给了我不小的安慰。
牛奶的叫卖声到了楼下,我已画好淡妆,别上发卡,只等喝过牛奶上班去。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器具盛奶,犹豫不决中抄起一只碗,飞快跑下楼去,这符合我风风火火的性格。
三两个邻居站在楼梯口处聊天,其中一个人手里端着一只奶锅,我的突然出现,使她们的目光一起聚到了我身上。我端了牛奶转身上楼,听到了她们的谈话:刚结婚的,买个牛奶还化个妆,半天才下来;听说是村里来的,有粮本的。我一直低着头,不知道怎样和她们打招呼,只能是快步逃回自己的屋内。
是的,我是有粮本的人,虽然来自村庄,但我是城市户口。这源于我的母亲是知青,虽然没能回城,但将我的农村户口改成了城市户口,一样的吃商品粮。但无论是城里人,还是我自己,都觉得我只能算半个城里人。
二
在我嫁入城里那年,城里的粮店大多已不在营业,暂时没关闭的,一天没几个人进去买粮。市场经济的开放搞活,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粮本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但依然是城市人的标签,用来区分城里人乡下人。
我居住的小区有家粮店,通过我的观察,它的大门敞开着,应该是在营业,我想去买斤油回家。在我的认知里,粮店是国家的,粮油质量和价钱都有保障。揣好粮本,仔细核对了上面粮油的数量,放心地朝粮店走去。
在我刚刚拐过街角,距离粮店几十米的地方,看到一个中年女人推着一辆三轮车迎面走来。一面走,一面喊:买米买油啦!我手里拎着只油瓶,待我们走近彼此,那个女人热情地朝我打招呼。几句话后,我手里的油瓶被她拿了过去,并从三轮车上的大油桶里提出油,灌进了我的小油瓶里。在将油钱交给她后,我的心里还有些犯嘀咕,有点不相信她真的是粮店职工,因为她没和我要粮本。
凭粮本购粮的年代,粮店里的墙上开一个小窗口,买粮的人从窗口将粮本递进去,里面的人核对完数量,才有工作人员走过来称粮。从始至终,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外婆曾带我去过粮店,至今我还记得外婆陪着笑脸,只为能买到些碎挂面头,那是唯一不需要凭粮本购买的粮食。
我不会想到,十几年后,我会与那个卖粮食的女人一样经历下岗,卑微地走过好长一段时间,付出了无数汗水,才让生活好起来。
我住的地方属于城市边缘地带,地势高,吃水难。我住三楼,白天是没水吃的,只等夜里,不定时的来上一会水。所以,厨房里摆放着一只水桶和水缸,本就狭窄的空间,更是转身都难。更难的是,夜里要起来几次,拧开水龙头,观察是不是来水了,幸运的话,一次将水缸接满,接着倒头睡去。也有等了一夜,水龙头吝啬的一点水不滴,这时候,就只能另想它法了。
一楼的邻居家有水,拧开水龙头,不论白天黑夜,水管里流淌着细细的水流。我能想到的办法,是去一楼邻居家借水吃。
一楼二门的女邻居,四十几岁,矮个,说话和气,我称呼她李嫂。当我拎着一兜水果和一只水桶,试探着敲响她家房门,心里有些紧张和难为情,城里的自来水是收费的。在村里,每家每户都安装了自来水管,只要拧开水龙头,哗哗的流水声像一支欢快的乐曲奔涌而出,无论何时用水,用多少水,都是不收费的。房门打开了,李嫂热情地喊我进屋,并接过我手里的水桶,径直走向厨房帮我接水。李嫂的热情打消了我的顾虑,来来去去,我提了三桶水上楼,节约着用,能撑上两天。真要感谢在村里吃过的苦,让我拎了满满的一桶水上楼,中间只歇了三次,没洒出一滴水。从没想过,水是如此的宝贵,更被李嫂的热情所感动,连声说了许多感谢的话。
幸好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在小区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政府出资重新铺设管道,解决了人们吃水难的问题。这是我嫁入城里后,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以后的日子里,还有许多困难要面对,好在,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小城生活了十几年,我看起来像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遵循着小城里人们的轨迹。只是在内心里,还是觉得自己是半个城里人,乡村生活给我身体里留下的印记,比如勤劳、善良、乐观、吃苦耐劳,是不会因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工厂裁员来得毫无征兆。公布裁员名单时,被裁的人员心里不只是震惊和恐慌,还有愤怒情绪,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该留下。我是村里来的,在厂里没有任何根基,虽然我工作勤勤恳恳,仍在裁员名单里。所以,在离职合同上签下名字,虽有牢骚不满,但也只能收拾自己的东西走人。那时正值寒冬腊月,天气寒冷,心里更是凉得透透的。
傍晚时,我同往日一样去了菜市场。这些年,我曾无数次来到这里,为家里的一日三餐做谋划,买一把青菜都要与菜贩讨价还价。时间久了,大家彼此相熟,倒像是相识已久的朋友,不等我开口,已拿出我要买的菜让我挑选。有时只是从菜摊前经过,并不想买东西,她们热情地将我喊住,要我选几样青菜带回去。许多时候,我不得不停下脚步,即使不买她们手里的菜,也会聊上几句话。
菜市场有家小小粮油店。因为价格公道,还能送货上门,生意不错。店主曾是小区粮店里的职工,我还记得当年她卖我油的情景。那时,她刚下岗,推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吆喝着卖粮油。从舒舒服服的粮店工作人员,到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心里落差与吃过的苦头不难想象。
三
临近春节,菜市场的商品种类增加了许多,叫卖声里多了许多新名词,吸引着人们纷纷驻足围观,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我远远地看着、感受着平凡的烟火气,沉重的心情有了点开解。这些人里,谁没经历过挫折和困难?当你融入这真实的烟火气里,对生活的热爱给了你朝前走勇气和信心。眼下,重要的是买菜回家,日子还要继续。站得久了,思绪都被冷风吹乱了,只要心不死,一切都会好起来。
小城,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曾是无限的广大和繁华,大到我和村里的伙伴讲述时,常常用几个村子的面积做对比;说到繁华热闹,更不是村庄集市所能比。所以,童年时,我对小城充满无限想象和向往。嫁入小城后,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微薄的工资,平凡的烟火日子,让我很是满足。曾想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是永远。
冬日的早晨,最后一抹夜色褪去后,天空开始微微发亮,积蓄了一夜的寒气,迟迟不肯离开,依然冷得凛冽。路灯经过一夜的坚守,安静地收起了光芒。城市的苏醒,从路上飞驰的早班车开始,乘车出行的人们,为各自的生计和梦想,奔向不同的目的地。
我和梅子是朋友,是一同下岗的姐妹,我们的目的地,是在另一个城市,一个大型的服装批发市场。自从签下离职合同,我们走遍了小城的工厂、商场、酒店,只为找到一份能糊口的工作。因为各样的原因,我们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心情不免沮丧,可也是在最难的时候,我们找到了新的出路,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城周边村庄里的人们喜欢逛城里的商店,可服装样式和价格又不符合她们的审美和心理预期。我是村里出来的,知道她们的喜好,懂得她们劳作的艰辛,生活的节俭。我和梅子想在春节前,进一批服装去周边的集市上卖。
这是我第一个出远门,心里紧张又兴奋。因为有期待,并不觉得一天的车程有多枯燥和辛苦,当长途车驶出小城,视野里出现大片原野,我忙指给梅子看。在我的家乡,也有着如此广袤的土地,我熟悉土地的味道,认识土地上生长的庄稼。梅子郑重的问我,喜欢村庄还是小城?我沉默了一会,回答说一样的爱着它们。
几十年里,我生活的轨迹如一条直线,从村庄到小城,我奋力地奔跑,经历着不同的人生旅程。直线的一头是村庄、田野和庄稼,另一头是小城、工厂和街市。无论是村庄还是小城,都有我所热爱的人和生活。我,一半属于村庄,一半属于小城。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梦想,又一次出发,只为更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