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过往】风雨三月的感悟(随笔)
无论在哪里,说到三月,一定是春风浩荡,莺飞草长,世间万物都从骨子里冒出勃勃生机,到处充满喜悦。我生活在川西北的边地小镇,这儿与唐诗宋词描绘的三月相去甚远,不仅下雨还要刮风。好在雨不大,不太让人难受,走远了才会湿衣。风不猛,有些微凉,不至于手脚冰凉陷入寒冷。风雨把花瓣枯叶送到地上,无论街道还是小径,湿漉漉的斑驳杂乱,如幅绘在地上的中国山水画,催生无数忧思。
几十年过去,不但接受而且还很爱这样的三月。年青时,利用两三天假,远可以跑几百公里,近能看一两个景点。中年后,沉浸入旧时光,总是排除困难,执拗地回到故乡。回乡不是观光游览,走亲访友,而是关乎生命的大事,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故乡不是抽象词句,她具体实在,可以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里,血脉亲情不会淡薄遥远。五十岁后,明白时日无多,更不想后悔感伤。这样奔波忙碌,似乎触摸到了人生真谛,充实满足,充满向往,生活五彩斑斓。
今年三月,又开始盘算回乡。哪知天不遂愿。三月初,阳光普照,标准的春天模样。几天后,气温陡转直下,比冬天还要寒冷。所有人都在感叹,将要冻死在春天里。过得一两天,气温升起来,转眼却大雨磅礴,比夏季的暴雨还猛。怕受冷生病,怕雨大不利开车,瞻前顾后,一日日等待,一日日失望,悄然间就是四月,彻底终结了回乡计划。望着四月猛烈刺人的阳光,开始怀疑。多年来关于三月的观念,以及因此形成的习惯,瞬间土崩瓦解。不仅仅心灰意冷,还有说不清道不明,失去目标的恐慌。
闲下来,守着一杯茶,静静地看花朵在四月阳光下灿烂绽放,也赶不走内心升起的悲凉。老了!没了一往无前的勇气,不但不想旅游,连故乡也可以不回。生活突然间没了目标,一切都没了意义,甚至对经历的半生都产生怀疑。身心在无法言说的痛苦中徘徊,比风雨中的三月更让人难熬,却找不到可以跳出的缺口。起床上班吃饭睡觉,如磨道里蒙眼瞎走的驴。思想却异常活跃,左冲右突,深感劳累困顿。
转机出现在周末餐桌上,一盘回锅肉让我顿悟。十多岁开始,母亲就教我做回锅肉。经过几十年磨炼,自觉手艺纯熟。可在内心深处,总觉得做不出母亲的味道。要嘛酱多了稍显咸辣,或糖多了偏甜。有时煸久了干硬,有时醋少了油腻。我总是边吃边点评,仿佛永远不能如意。妻子笑而不语,她习惯于我的挑剔。女儿夸我做得越来越好,她长大了,学会发挥情商。儿子年幼天真,边吃边叮嘱下回改正。
突然间明白,一切因人而异,关键在于内心。近年常借口年过五十而知天命,看淡许多东西,以为离真相十分接近。事实上总在纠结,患得患失。诗经说“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以”就是根本就是恒心,没有恒心就不可能安静,也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妻子女儿儿子喜欢我做的回锅肉,吃得干干净净,尝到了想要的美味。我执著于寻找重现幼时味道,那不过是由头,实则在怀念母亲,肯定体会不到香甜。三月就是三月,风和日丽也罢,凄雨冷风也好,只是外在感受。内心的三月才是目标,不放弃不偏离,孜孜以求,才能靠近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