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过往】小学旧事杂忆(散文)

精品 【晓荷·过往】小学旧事杂忆(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23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3发表时间:2025-05-01 15:08:34
摘要:儿时的点点滴滴像是做过的一场旧梦,虽已时隔三十载,如今想起恍若昨日,用鞋底子把我打进学校的奶奶早已去世九年。

我是被奶奶用鞋底子打进学校的。
   五岁那年,我领着小妹在胡同口边玩耍边等母亲下田回来。前街大槐树底下,有两三个陌生中年男人,一手掌着车把一手拿着竹竿,竹竿上还绑着一把镰刀,车后架上挂着两个编织袋。看我们路过,他们大老远招手,嘴里叽里咕噜说着什么。由于距离较远,我并没听清他们说什么,如今想来应该是问路,警惕心让我赶紧牵住小妹说:“妹妹,快走,他们可能是偷小孩儿的。”小妹听后连忙加快脚步。
   母亲常嘱咐我们,遇到陌生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要靠近,抓紧朝人多的地方跑,向村长家跑,再不就向学校门口跑。我扭头看向后面,几个人已准备骑上车子,吓得我几乎是拽着小妹跑。跑到前街路口,南北大街一个人也没有,跑到村长门口铁将军把门,随后赶紧跑向学校门口。下课时间,很多学生在校园里玩,我和小妹紧贴大门,一只腿更是伸进大门里,给人一种想进学校的感觉。这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铁门虽然关着,但依旧能带给我们极大安全感。
   我扒着铁门格栅向里望,随着一声哨子响“嘟——嘟嘟……”学生们都向教室跑去,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随后教室传来“起立,老师好!坐下”不一会儿又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一颗求学的种子悄悄种在我的心田。回家后,我告诉母亲想上学。当时上学不像现在需要报备,准备材料等复杂的程序,只需给老师说一声就可以上学了。不久后,我挎着母亲用碎布缝制的书包走进学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多年散养的我哪能受得了约束,只上了半天就放归自然继续散养。由于年龄尚小,纪老师给我母亲说:“孩子还小,不着急,再让他玩个一年半载。”七岁那年,到了学龄期,母亲在一个周五上午,再次把我送进学校,我依旧只上了半天,便搬着板凳回家了,表示再也不去了,母亲拿我没辙,倒是平时不怎么疼我的奶奶较上了劲。她告诉母亲说:“你去地里忙吧!别管了,我把他送去!”随后奶奶把我拉进饭屋,夹在腋窝下,脱下鞋对着我的屁股就是一顿输出。迫于奶奶酷刑我只能妥协,答应再玩一下午,第二天保证上学。
   第二天是周六,我搬着板凳挎着书包回到学校。或许纪老师为了把我留下也或许周六上午本来就是做游戏时间。她安排我和小朋友拉线球。一个塑料硬壳圆球由两根绳子从中间穿过,绳子两头有拉环,两个小朋友站于两端,用力一拉球就会迅速跑到另一头,另一边小朋友用力一拉,球又按原路返回。后来又坐了跷跷板,骑了小木马等,一上午玩得不亦乐乎。周六下午学校放假,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我对学校的排斥,体会到上学乐趣,从这一天开始,除了得病请假,我再没逃过课。
   老学校坐落在村子东北角,学校东西北三面环墙,南面是村里的民房,省了一面南墙,老式外扩式大门朝西开,铁栅栏门两侧两个高高的门垛,门垛向外扩是两堵墙,墙中间是用砖横向砌成的方框,白墙红字写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白墙下半部分是横向台阶式,未到学龄的孩子常踩在上面小心翼翼地挪来挪去。铁制栅栏门上面焊着一排由长到短依次排队的尖刺,像红缨枪的枪头,主要防止有人攀爬,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些尖刺基本都是摆设,我们还常以谁敢爬过枪头引以为荣。
   整个学校大院子差不多有四处民居大小,一排大瓦房坐落在院子北侧是村里最高的建筑。按农村对房屋间数评断方法,算十二间,按屋门算分三大两小五间。瓦房最西侧一小间是幼儿园纪秀英老师的办公室,上幼儿园时同学间闹别扭常来这里打报告。最东侧一小间是小学教师办公室,一张办公桌,北侧是孙长兴老师,南侧是齐玉洪老师,在我二年级时候又来了一位齐瑞安老师教体育,中间也曾有过其他代课老师,由于接触时间较短只记得好像姓李。孙老师家是邻村史官屯的,主教语文和思想品德,中午在学校吃,晚上放学后回老家。齐老师是本村人,主教数学同时代课音乐与体育。齐瑞安老师也是本村村民,他来之后,体育课便由他上。
   老学校是幼小合并制。从纪老师办公室向东数第一间教室是幼儿园,我在这里度过了一年美好时光,期间我把小妹骗进学校,并和她做了半年同学。纪老师对孩子不算严,主要教一些拼音和算术。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倒不是我多聪明,而是入学前我已经能数一千多个数了,拼音几乎学完了,唐诗更是背了不知多少首。母亲高考时因小失误未能上大学,后因家庭情况不愿复课,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母亲水平很高,至今为止,她仍在辅导孙子孙女学习。母亲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学校,解题思路大都简单直接,不绕来绕去。儿子在小学时候常以另类解题思路被老师夸赞,儿子总是自豪地说“俺奶奶教的”,后来母亲为了教儿子英语,还自学一年英语,简单的文章能翻译个八九不离十。我对母亲的佩服远不止这些,母亲常年做小买卖,算账从不用计算机。家里卖粮食时,当收粮小贩用计算机还未算出来,母亲早已把答案写在了纸上,此举令小贩瞠目结舌,大为夸赞。
   我和小妹作为同学半年期间,因骄傲自大,有一次数学竞赛比小妹少考了十分,令我羞愧难当。第二年夏天,升级考试,当时是玉洪老师监场。考试过程中,我竟睡着了,临近交卷时,玉洪老师把我叫醒对纪老师说:“这小孩儿,升级考试还能睡着,哈哈!”如今看幼升小考试不值一提,但在当时考不过是要留级的,有部分同学比我大两三岁,就是因考不过留级了。我虽天资不算聪明,但从小到大没留级。被叫醒后,我争分夺秒答题,最终以九十分的成绩考上了一年级。
   幼儿园教室隔壁就是一年级教室,一年级教室的课桌比幼儿园高了一些,最大的优势,不用再自带板凳了。很简单的高条桌,四根桌腿一张桌面,下面有横梁但没有桌洞。桌面很粗糙,布满无数道细碎的裂缝,还有很多被蜡烛烧过的疤痕,大部分桌面是还刻有大大小的“早”字,或许是受鲁迅先生熏陶所致。很多课桌中间还被刻上一道深深的线槽,同学们都叫它“三八线”,尤其是男女同学同位时,常会因过线而产生争吵。由于学生使用多年所致,课桌虽看上去很粗糙,但侧面被磨得很光滑,类似于一种藤木被磨亮的触感。这些课桌上具体趴过多少学生我不知道,就像我不知道这座老学校具体建于什么时候,从这里送走过多少学生?每张课桌配着一条板凳,可以同样坐两个人,板凳很宽很重,在受到无数顽劣孩子的摧残后,大都腿脚松动,甚至断裂,三腿板凳也很常见。
   上一年级后,学业逐渐走上正轨,每天按时上课,下课。学生也有了职务,班长,负责上课喊起立问候老师以及代老师处理班里的纠纷。副班长负责实施班长下达的命令,帮老师找教鞭。学习委员,负责收作业交由老师批改后再拿回来发给同学们,卫生委员则负责安排卫生值日情况。上二年级后,由于教室和教师有限,二,三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从中间过道分,南面是二年级,北面是三年级。老师给三年级讲课,就让二年级自习,给二年级讲课,就让三年级自习。同学们往往上自己的课不上心,倒是对其他年级的课比较上心。当老师提问三年级同学问题,二年级同学也会争相回答,老师会拿着粉笔头砸一下,怒斥:“就你能!学好你的再说吧!”随后反过头去再对三年级同学一顿讽刺,“你瞅瞅,二年级都会了,你们还不会,丢不丢人?”
   上三年级后,就有了早读。每天五点多钟,天不亮就早早来到学校,开始叽叽哇哇地背诵课文,孙老师基本都在早读快结束时才会来。当同学们看到孙老师骑着车子走进校门,便会提高声量,叽叽哇哇背得声音异常响亮。老师来之前,孩子们很少自觉,尤其停电的时候,最开心,每个桌上都点着蜡烛,油灯,还有自己用墨水瓶自制的蜡烛,大家会在烛火上烤杜梨和花生吃,有时也会烤个辣椒,呛得同学们直咳嗽。班长有时会管理秩序,有时也会加入其中。
   早读结束。孙老师便让同学挨个背诵,背诵不过是要留校的,不能回家吃早饭,直到背过为止。印象里,我也曾被留过一两次。早上孩子不回家吃饭,家长就知道是被老师留下来了,有的家长来学校跟孙老师说几句好话,就能被放回家,有些家长留好饭就去地里干活。这所老学校,只能读到三年级。四年级就要去邻村史官屯中心小校就读,而且还要住校。我是幸运的,在我要上四年级时,香港富商齐慧洁女士为家乡捐资建成“慧洁中心小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史官屯中心校学生和老师都搬到了这里,我又可以继续在村里上学了。
   慧洁小学投入使用后,老学校就成了专属幼儿园,如今成了村里的大队部。儿时的点点滴滴像是做过的一场旧梦,虽已时隔三十载,如今想起恍若昨日,用鞋底子把我打进学校的奶奶早已去世九年。
  

共 33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充满烟火气的笔触,将乡村求学岁月娓娓道来。从奶奶用鞋底“逼”着入学,到在老学校里与同学嬉戏、学习的点点滴滴,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童年的纯真与质朴。简陋却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性格鲜明的老师们,以及“二、三年级同室上课”“早读烤食”等独特经历,勾勒出乡村教育的真实图景。文中既有对老学校建筑、设施的细致描写,也刻画了母亲言传身教、老师谆谆教诲的温暖场景,更藏着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怅惘。老学校从教书育人的场所变为大队部,恰似童年记忆的载体在岁月中悄然转换。文章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回忆录,更是对乡村教育变迁、时代发展的深情回望,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情怀与绵长的成长眷恋。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5-01 15:10:03
  文字鲜活接地气!从奶奶“鞋底劝学”到校园趣事,乡村求学记忆扑面而来,细节生动,满是童真与温情,读来亲切又治愈。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5-02 12:49:30
  五一小忙,迟复为歉,感谢汪老师辛苦编发与精美点评。敬茶远握,问五一快乐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5-01 15:10:43
  故事真挚动人!用质朴笔触勾勒老校园生活,老师、课桌、早读场景跃然纸上,既有成长印记,也藏着对旧时光的眷恋。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5-02 12:51:20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回忆的某个点像是一个坐标,引领我们回到那个如梦般的童年。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5-02 14:47:50
  从文中看出,奶奶用鞋底子打出一个多才多艺的大作家来。,奶奶还是非常重视孙子上学这事,得感谢奶奶。冬阳老师你遗传了妈妈的基因,德才兼备,才华出众。好文拜读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5-03 21:47:35
  感谢付老师的高赞鼓励,奶奶是真打我啊,哈哈,我的母亲的确很优秀,我在某些方面确实像母亲多一些,但和母亲还有很大差距。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