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栗头(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栗头(散文)


作者:李湘莉 进士,6279.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8发表时间:2025-05-02 07:38:46


   栗头,是一座偏远的小山村,属江西吉水金滩镇。从吉安往西北去,走文天祥大道,穿京珠线,过龙华大道,在一个名曰“卧虎岭”的小山村,往左边拐去。路窄了起来,也弯曲起来。爬过几个坡,拐过几道弯,路突然宽起来,直起来,地势也平缓了,宽广了,像旋开着一个口子,豁然呈现着良田、池塘和村庄。这便到了栗头村了。
   在来栗头村之前,我以为栗头跟其他村庄无异。这些年来,由于新农村建设,到处旧貌换新颜,但所有的建筑和设施,所有的景观如同模板复制,失了新鲜感。可我真正到了栗头,它不仅仅给了我特异的新鲜感,更让我震撼。
   我在这里,必须提一下栗头那一方方的农田。这些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农村的青壮年大多数出去打工了,好多的田地撂荒,长着臭蒿、茅草、荊棘,住着野鸡、野鸭,蹿着野兔和狗獾。可栗头的农田,一方方,一畦畦,油菜卸了妆,饱胀着肚像怀孕的妇,大蒜抽着绿苗,豌豆摇铃呐喊,秧苗抽出一片两片嫩叶。整个田野,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被农作物的深绿浅绿覆盖着。我知道,不日,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就要变成满眼金黄,那是一种神奇的色彩。我本能地仰起脸,感觉闻到了稻子的香味,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暖。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深知农人的艰辛,彼时的我却甘愿做一位农妇了。
   最后,我的眼光落在了村口的一弯池塘里。池塘以一池清亮,揽着风车草,扭着狐尾藻,开着鸢尾花,携着蓝天、云朵、飞鸟、鱼群,和着两岸的树影花影,勾画出一幅妙不可言的天然画卷。池塘两岸开得最为热烈的当属小野花。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一蓬蓬,一簇簇,红红白白,粉粉紫紫,沿着塘岸竞相开放,一路攀升,各种奇异的香味一波迭过一波,把人的眼睛,人的心情撩拨得如花儿灿烂,如阳光明媚。嘴里一遍一遍地说着真好,真好!在花儿面前,很多词都失忆了。
  
   二
   我们在一波一波的花香中进了村庄。接待我们的是吉水县某单位的领导,他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笔名“江枫”,我们叫他江枫老师。江枫老师告之我们村民很朴实,也很有觉悟,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很自觉地把老宅老院保留了起来,另寻他处开基建房。
   一圈围墙,站着一圈木莲,阳光照着,闪着油画般的色彩,尽显生命的活动与柔情。我们对着它笑,它仿佛也对着我们笑。我跑到里墙看,那一下子,我震惊了。墙壁上,爬满了褐色的根。不管粗如手腕,或细如游丝,都相互交错着,倔强地、死死地抓着墙体,编织着一张生存的网,绘就着一幅壮丽的画卷。我望着根根脉脉,仿佛听见了它们发出粗重的喘息和尖厉的叫喊——向上,向上!木莲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相比,它更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哦,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让我惊叹的还有建筑。据目测,眼前这座房子应该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青砖灰瓦,虽然门板门窗、柱子房梁,已风化成紫黑,但它的雕刻依然纤毫毕现,栩栩如生,连支撑柱子的基石,也不马虎,上面雕刻着动物、云朵和花卉。令人看了无不赞叹着每一块石头,每一截木板,每一个砖瓦都是非同寻常的艺术奇葩。当然,也足够显示着主人当年的实力。我不知道这座房子到底有多大,但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壮观。我搞不懂到底几进几出,但我看见门是一重接一重的,马头墙也是一重接一重的,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家具,虽古旧,但依然显示着当年的豪华,它们又像是位历尽沧桑的老人,用一双沉静又略显冷淡的眼睛望着我们。我们捉迷藏似的走了一条巷子又一条巷子,进了一间房又进一间房,不时有人发出惊叹声,为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当年有着这样的辉煌与奢华。我也纳闷着,一个小小的村落,怎么就有那么辉煌与奢华的建筑?
   同行的青姐指着一座房的二楼给我看,告之我那是“绣房”。小姐平时是不出绣房的,生活起居,都在那房间里。可以说,那间房,饱藏着古代女子内心的寂寞和渴望自由的念头。天井敞亮,旁边摆放的绣球和月季,有阳光照着,雨水润着,开得灿烂,似红粉佳人笑。粉蝶闯入,绕花翻飞。我突发奇想——在那些开花的日子,小姐似乎会倚在窗前,痴痴望着花儿,愿化一缕风,一只蝶随着花儿笑?我再抬头望,幽暗处,仿佛看见一张苍白的脸,一双幽怨的眼。我想,若是有来生,她定不愿生在富贵家,愿做寻常人家的女儿,在前塘浣纱,南山采豆,北坡种菊。
  
   三
   曾三公祠同样是青砖灰瓦,雕梁画栋,设有天井,上方有彩绘覆斗式藻井,有花鸟虫草,云朵山水等图案。不管雕工或绘画工,依然工艺精湛,令人赞叹。“曾三公祠看点除了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外,还有一个看点是此祠堂的外观设计与其他地方的祠堂不一样。”我们在欣赏时,江枫老师插话了,他指着房顶给我们看。“此房注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舍去了高高的马头墙,采用有着较好稳定性的‘龟形’设计。”我们顺着江枫老师指的方向望去。还真是,房顶从头至尾一共有着三个弧形,远远望去,还真像一前一后趴着的三只乌龟。“乌龟”,在我们的传承文化中暗含着长寿、稳重与富贵的意思。
   我喜欢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我更好奇着门楣上为什么标的是“曾三公祠”,难道祖上有人叫曾三?江枫老师告之我们,三公指的是曾子、曾据、曾巩。这里主要是纪念曾氏南迁之祖曾据。
   说起曾据,话题得回到西汉时期。曾据,山东嘉祥南武城人,宗圣曾参十五派孙。生于西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3年)官至都乡侯,因治朝有功,西汉永光年间加封关内侯。元始五年,身为外戚的王莽毒死汉平帝,篡位称帝,造成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曾据遵循宗圣“爱忠中君,驱邪匡正”之训,愤懑辞官举族南迁,隐居庐陵吉阳(今江西吉水)。据史料记载,曾据举族南迁之时有着二千多人。二千多人,那远远不止举家南迁,远远不止祸及了“九族”,我估计远远近近的亲戚、朋友,甚至包括邻里街坊都有祸及。我心里设想,当曾据面对这些因为自己而牵连的人,心里有何感想?他一定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内疾与自责,承受着深刻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史记中没有记载他们南迁的情景,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与皇帝成对立的臣子,他的结局能好到哪里去?说是南迁,其实与流放有何区别?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最荒凉之地是南方,五岭山脉(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四省的边界),素有“流放之冠”之称。夏季湿热多雨,瘴气弥漫。冬季阴冷潮湿,毒虫猛兽遍地都是。记载中大概是这样说的——夏季毒烟瘴雨,十人九病,冬季寒透重裘,冻毙牲畜,行十日不见人烟,鸟道千盘……明代流人王偁曾记:“虎豹昼行,蝮蛇挂树”。在这种环境下,流放之人到底能存活几人,真不好说。曾据他们家也许被查抄,财物荡然无存,也许一路上带着枷锁。就算没有查抄,没有带枷锁,从山东到江西,中间隔着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隔着山,隔着水,在那没有车船的年代,我们无法想象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灾难和悲剧,我们无法估算曾氏一族在迁徙中曾失了多少生命。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如果曾据当时顺应时势,顺应新主,一定将免去灾难,可他宁愿举族遭受“流放”之苦,也不苟合。可见曾据之刚正不阿之英勇无畏。江万里是这样,文天祥是这样,杨邦乂是这样,胡铨也是这样。
   我们几个随着江枫老师走进公祠,公祠里虽然没有关于曾据的任何画像,但在那一瞬间,我觉得曾据就站在我的面前,漆黑浓重的眉连成“一”字,深沉明净的大眼睛,唇角微扬,看上去那么坚毅、高贵、冷峻而又慈祥。我的内心感受到了一种庄严、圣洁、温暖之气。这一下子,我也明白了这座公祠为什么要采取“龟形”设计,不仅暗含着长寿、稳重与富贵,更告喻着曾氏后代,面对苦难的生活,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在此,我除了尊重,敬畏,还滋生着向上的力量。
  
   四
   当我站在栗头村前,我就知道这里有着与其他村庄不同的地方。当我真正面对时,我还是被展现在眼前的“古文明”震撼到了、冲撞到了。谁也不会想到,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居然有一座书院,名曰“朗山书院”。
   该书院是清道光年间所建,栗头村的曾氏家族按男丁多寡募集资金,在村东建成书院。在此,我不说他的建筑有多宏大,设计有多复杂,雕刻技艺有多精湛,就说墙壁上设置的“曾氏堂号”。江枫老师告之我们,曾氏堂号,其实就是曾氏家族门户。“鲁国堂”,因为曾姓始祖曾巫在鲁国供职,是曾姓得姓之地。“宗圣堂、追远堂”,则来自曾子,也来自曾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语。还有“敦本堂、守约堂、三省堂……”别看只是堂号或者门户,其实有着重大含意,是家训,是家规,它的教育意义适合每一位现实中的人。一块牌匾上写着“三省堂”,顿时,我的脑子里跳出“吾日三省吾身”,没想到江枫老师抢先一步,脱口而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一行拍手叫好,同时也不得不感慨,那些字迹斑斑驳驳爬在墙壁上,牌匾上,从字词到内涵,却毫无障碍地直接传导到我们的身上,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啊!我们在书院里轻轻地踩着每一寸土地,轻轻地来到每一间房,一切显得是那么平静,可我们却觉得历史的光阴没有走远,依然在闪烁。若干年前,这里人头攒动,书声琅琅。恍惚中,我也成了其中一员。历史和现实,就这样欢喜地重逢了。
   更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栗头村还有惜字塔。惜字塔用于烧毁写有文字的纸张,是古人敬惜字纸的体现。惜字塔青砖垒砌,白灰抹缝,共七层,每层都有弥形的门洞,书有盈联。望着离书院不远处的惜字塔,我又仿佛看见文人或学童在烧纸张,目光低垂,双手合掌拜上一拜。我反观着自己,我号称自己喜欢读书,喜欢写字,这些年来,我是否真正静下心来,读了几本书,写了几行字?我也突然明白,栗头一个偏远的小村落,怎么有那么多辉煌的建筑。有话说,爱读书的孩子,再坏,坏不到哪里去。也有话说,知识改变命运。栗头,自古以来重视教育,有着良好的家规家训,有着良好的传承,不兴旺发达才怪呀!江枫老师告诉我们,不说古代,就说前两年,还考了个清华的哩!江枫老师说此话时,眼里蓄满着骄傲与自豪。
   我们一行六人,在栗头待了一天,临行,依然不舍。我回望,再回望。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我会再来的,带上更多的朋友,在曾三公祠燃一炷香,告之曾参、曾据、曾巩之故事,不知疲劳地带他们走街串巷,指着朗山书院和惜字塔,说,那是“栗头文明”,也是“中华文明”,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共 41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余光中说,喜欢跟着苏轼去旅游。我说,喜欢跟着李湘莉去看古村,领略江南风光。深山藏古寺,也藏古村,折折弯弯,就像走进秘境。去看没有荒芜的农田,看诗意盎然的池塘。告诉你,这些都是陪衬而已。去看什么?看一堵古墙,看古墙表达的意志和力量。古宅深院,不仅是深几许,更藏着自古而来的繁华。一座绣楼,锁住的是一个个曾经的小姐的大千世界。曾三公祠,才是栗头村最灵魂的风景。龟形的设计,含义深邃。三公辗转南迁的历史,仿佛就是一部史诗。流放皆因耿直,但流放成就了曾氏后世的风骨。曾氏的先祖,我们无法还原他的外貌,但那种精神,无论什么样的外貌都无关紧要了。栗头村虽小,却藏着朗山书院,书院的校训就是“吾日三省乎吾身”,特别是那座惜字塔,更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一章。步步诱引,揭开一处古村的真面目,从现代风景,到古代人文,这样的村落,不是一般的自然村的可比拟的,让我们深切感觉到,即使再美的自然风光,没有人文底蕴,也不会成为名村古屯。作者的文章,一向以随性得悟而著称,这是风格。那些感悟和临景发挥,给文章带来趣味,增加了深度。情感是驾驭风景的,如果没有情感的风景,只能很肤浅,作者善于捕捉风景,将有情感的东西,给风景以厚重。文字朴实,结构身份紧凑,读之,心随字动。文章主题深刻,解剖了中华文明的底色,那些内容,对大多数人都是惊目的。从这篇佳作看,证明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概述。【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0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5-02 08:48:13
  读了湘莉老师的散文,真想请求一下,让她带着我,这种感觉很美妙。它的散文,人文味儿浓厚,那些古人古事,信笔拈来,功夫很深。栗头村可能在地图上难找,但在中华文化的册页中,却是一粒明珠。力荐欣赏佳作。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5-02 23:12:34
  深谢怀才老师百忙之中抽空编辑小文,按语不仅给读者起导读作用,更给湘莉以导写。这就是怀才老师按语之妙处!再谢怀才老师,有您真好!感恩遇见,感恩怀才老师一直以来对湘莉的引领与呵护。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今在乡下,回复来迟,见谅!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5-02 09:28:44
  我一直认为,江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即使像栗头这样偏远的山村,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曾三公祠”、“朗山书院”都非常值得逗留和品味,其代表的“栗头文明”一样光芒四射。文中关于栗头美景和建筑特色的描述细腻生动,别具特色,大赞!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顺祝春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5-02 23:17:47
  韩老师好!深谢韩老师百忙之中抽空为小文留评。老师美评令湘莉汗颜,湘莉权当鞭策鼓励。再谢韩老师,感恩遇见!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精彩纷呈!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5-02 10:13:23
  这篇写栗头村的散文别具韵味。从农田古墙到曾三公祠、朗山书院,朴实的文字结构很紧凑,尽显古村魅力 。 问候湘莉老师,祝你五一节快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5-02 23:19:51
  善斋老师好!深谢善斋老师百忙之中抽空为小文留评。老师的点评是湘莉前进的动力。再谢善斋老师!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精彩纷呈!
4 楼        文友:枫桦        2025-05-02 10:36:46
  栗头,不普通的地方!江西真的好神奇,随老师的文笔去行走,是一份难得的享受!有如此文化底蕴的地方,值得一去!
回复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5-02 23:20:53
  枫桦老师好!深谢枫桦老师百忙之中抽空为小文留评。老师美评令湘莉汗颜,湘莉权当鞭策鼓励。再谢枫桦老师,感恩遇见!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精彩纷呈!
5 楼        文友:岚亮        2025-05-02 12:17:38
  票栗头虽处偏僻,却风景一方独好,更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很清新细腻的叙述,读起来非常愉悦。拜读学习好文。
回复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5-02 23:23:03
  老哥好!深谢老哥百忙之中抽空为小文留评,给湘莉鼓励,给湘莉温暖。感恩遇见!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5-02 12:24:27
  山路蜿蜒,遇见古村。曾三公祠,是栗头村不朽的风景。龟形的设计,独具匠心。三公辗转南迁,成就历史跌宕起伏的篇章。栗头村的朗山书院,“吾日三省乎吾身”不仅是校训,亦是传承庚续的校风。此村有着自然风景的淳朴精美,更有人文景观的厚重悠久。该文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字字明媚,句句深邃,读之是沉浸式体验。盛赞莉莉才思,问好,谨祝节日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5-02 23:25:56
  香香老师好!深谢香香老师百忙之中抽空为小文留评。老师的点评总是那样唯美深刻,不乏温暖与鼓励之情,令湘莉感动万分。再谢香香老师,感恩遇见!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精彩纷呈!
7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5-02 14:41:30
  跟着湘莉老师的美文,让我们去领略栗村的古建古韵,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拜读学习老师的美文!遥握问候老师!
回复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5-02 23:28:06
  塞翁老师好!深谢老师百忙之中抽空为小文留评。老师的留评是湘莉前进的动力。再谢塞翁老师,感恩遇见!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精彩纷呈!
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5-02 21:32:48
  江西是历史上的流放地,也是“衣冠南渡”的驻留地,留下了非常丰富的人文资源。老师不住的探访寻找中华文明的细小支脉,栗头村就是隐匿在乡野的一块文化瑰宝,曾三公词和朗山书院都凝结着文化结晶。拜读佳作,点赞学习!
回复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5-02 23:30:12
  天方老师好!深谢天方老师百忙之中抽空为小文留评。老师美评令湘莉汗颜,湘莉权当鞭策鼓励。再谢天方老师,感恩遇见!遥握问候,谨祝工作顺利,精彩纷呈!
9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5-02 21:58:24
  栗头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如此丰厚的历史底蕴,真的是藏在乡间的宝藏。湘莉老师的文很有特色,非常能打动人心,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9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5-02 23:32:06
  草儿老师好!深谢草儿老师百忙之中抽空为小文留评。老师美评令湘莉汗颜,湘莉权当鞭策鼓励。再谢草儿老师,感恩遇见!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精彩纷呈!
10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5-03 21:12:17
  栗头不是新农村的模板,它有着古村的原貌,有曾氏祠堂,有惜字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有着古韵的村子跃入读者的眼帘,很是新颖。祝老师工作生活愉快!
回复10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5-06 14:52:11
  森林老师好!深谢森林老师百忙之中抽空为拙作留评。老师的留评是湘莉前进的动力。再谢老师!老师若回老家了,一定去吉水走一趟,看看那个古村,很是值得一看的。遥握问候老师,谨祝夏祺!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