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花香】“东方红”拖拉机(散文)

精品 【丁香·花香】“东方红”拖拉机(散文)


作者:闰土 举人,5915.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6发表时间:2025-05-02 18:24:19
摘要:你见过链轨拖拉机吗?它的别名你知道叫什么?

你见过链轨拖拉机吗?它的别名你知道叫什么?
   昨天,宝鸡扶风县第16届槐花节在野河山举办,我受邀前去参加。在野河山的大型展览馆里,一台大型链轨履带型“东方红”拖拉机映入眼帘。几经苍桑,虽然机子最前面“东方红”三个字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但那机械如同重型坦克般卧在那里,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无闻的睡着,不由令人浮想联翩。
   犁地,庄稼人也叫翻地、揭地。在机械化之前的农耕时代,首先要确保大型牲畜吃饱,才会揭好地。农人们会提前一天通知饲养员,说明第二天需要深翻某块田地,饲养员便会喂饱牲畜,放心地把牛交给犁地的人。
   五十、六十年代的人对用牛揭地最为熟悉。这“铁牛”东方红链轨拖拉机,那时很少有人见过,七十年代的人或许还有印象,而超过七十年代,就几乎见不到了。
   那个年代,人们生活贫困,缺衣少食,大田地全靠生产队的几头牛、几匹骡子和马耕种。一年四季,农人忙个不停。就拿秋季种麦来说,要是遇上雨天,没有二十天甚至一个月根本种不完。有时前头种的麦子都出苗了,后面有些地才刚开始下种,于是便有了“隔月种,同月收”的说法。
   有一年,父亲回家对母亲说,公社要成立机站,听说分来了三台“铁牛”,外面人都叫链轨拖拉机,据说它一天能翻几十亩地,又快又深,以后慢慢就不用牛了。我满心好奇,铁牛?那这牛不用吃草,专吃铁吗?我紧紧盯着父亲,可父亲却突然不说了。从此,“铁牛”在我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没过多久,村口开来一个大铁疙瘩,人们都没见过,它的吼声震耳欲聋。早上放学后,我乘热闹挤进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里一探究竟。人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我一看,这不就是父亲说的“铁牛”吗?用官方的话说,就是“东方红”50型履带式链轨拖拉机。
   我不解地问旁边的三爷:“三爷,这东西是什么?50是什么意思?它肚子饿了吃什么?铁牛,它吃铁吗?”三爷摸摸我的头,笑着说:“它不吃铁,吃油,吃的是柴油。”柴油肯定比铁贵,这一天得吃多少油啊?我心里默默念叨着。
   不一会儿,一位约三十岁的驾驶员在队长带领下,朝门前的大片田地驶去。下午放学,我又跑去看了,只见那一大片地几乎被“铁牛”揭完了。翻起的土地又深又黑,仿佛像铺了一层黑色地毯,那地在夕阳照耀下散发着热气。热气中,一群麻雀正抢食着翻出的地下害虫,它们似乎听惯了机器的轰鸣,一点也不惊不慌,自在地觅食着。
   前天就听母亲说,队长安排她给“铁牛”司机做饭,队上专门另起炉灶,一日三餐伺候。我知道母亲厨艺好,队上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哪怕只是小孩满月摆三五席,最多十席,都会请母亲掌勺。队长这是看上母亲的手艺,想让她把司机招待好,好让“铁牛”加把劲,多揭些地。
   一天,父亲问母亲给司机做的啥饭。母亲说:“早上吃鸡蛋油饼,上午不是肉菜就是臊子面,天天跟待客一样。”母亲还告诉父亲,队长天天陪着揭地、吃饭,就盼着能多揭些地。母亲还悄悄对我说,明天上午放学后等一等,她给我留了四五个油饼。那时生活困难,粗茶淡饭是常态,那天我一口气吃了五个不大的油饼,撑得不行。母亲赶紧递来一碗水,让我别急,说没人来。我吃饱后,一抹嘴悄悄溜走了。
   怪不得人们编了顺口溜:“拖拉机,咚咚响,油饼馍馍泡肉汤。又杀猪,又宰羊,天天饭菜不重样。大官吃,二官看,社员一个不准尝。”
   那年也不知是母亲的饭菜合口味,还是司机干活卖力。原计划犁的一百亩地,最后一算,总共犁了一百二十亩,不过上报时只报了一百亩。多出的二十多亩地,就算白犁了,不过对我们队来说也是件大好事。
   还有句俗话:“拖拉机,滴滴滴,不吃油饼不犁地。”这些话都是在调侃挖苦驾驶员,我听了,又好气又好笑。
   那时候,全公社仅有三台这样的“铁牛”拖拉机。两年后,我上中学时,村子里又来了一台,和之前的一模一样,还是“东方红”50拖拉机,只是换了驾驶员。我们这群孩子就爱叫它“铁牛”。队长依旧热情接待,这次来了三个驾驶员,一人下地干活,两人休息。队长吸取了前年的经验,说司机大热天揭地辛苦,还专门派人买了大西瓜。
   那年听说分配的揭地面积增大,驾驶员得二十四小时轮班。有一次,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看到地头停着拖拉机,驾驶员交接班吃饭去了。我们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等驾驶员回来,怎么也发动不着机器。没办法,三个驾驶员全来了,费了好大劲才发现不知我们中谁把油门关了,前前后后折腾了近一个小时。队长知道后,也不知道是谁家孩子闯的祸,便没再追究。
   “铁牛”东方红50拖拉机,在我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没过几年,60、70、80马力的轮式耕地车相继诞生,公社的拖拉机站也名副其实,车辆增加到十多台,还负责为各大队培训驾驶员,全市、全一县掀起了一股农机热潮。不久后,联合收割机也出现了,人们终于告别用了几十年的镰刀,轻轻松松就能收割麦子。
   一阵欢快的歌声传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和“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旋律,随着山间微风飘入耳边。歌声穿过芳香清新的槐花,掠过绿油油的山峰,悠扬回荡。一群群蜜蜂在槐花间飞舞,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也欢快地跳跃,为大山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正午时分,太阳高悬,洒下的光芒让人思绪万千,这一切打断了我的回忆。我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调整好焦距,拍下了这台“铁牛”50履带式链轨拖拉机。说实话,现在想找这样的老物件,还真不容易。
   在回家的路上,我思绪翻飞。如今国家强大了,政府心系百姓,一切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这新旧对比,“铁牛”东方红更上一层楼了,现在的揭地也更上一层楼。
   (原创首发)
  

共 22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伟人在建国初期那高瞻远嘱的论断,也是农业从建国七十多年来的伟大实践。作者是观察者,也是亲历者。从涉足农业生产到现在不用苦力能耕收的实际,用事实论述了农业机械化的精髓。"东方红50"是新中国农机发展的鼻祖,是用轮胎丈量农耕地的第一机。记得当时我们还小,受大人的引导,站在地头看犁地,渠大沟深,翻地能力使人无法想象,不能理解。但确确实实犁好了地,农民喜不自静。“那时候,全公社仅有三台这样的“铁牛”拖拉机。两年后,我上中学时,村子里又来了一台,和之前的一模一样,还是“东方红”50拖拉机,只是换了驾驶员。我们这群孩子就爱叫它“铁牛”。队长依旧热情接待,这次来了三个驾驶员,一人下地干活,两人休息。队长吸取了前年的经验,说司机大热天揭地辛苦,还专门派人买了大西瓜。”语言朴实,描写细腻,字字句句打动人心。作者善观察,易发现,过目成文,从一次会议的参观发现,联想并详述了"东方红50"及农业耕地深翻变化的前世今生,也呕歌了社会快速发展高歌猛进。“在回家的路上,我思绪翻飞。如今国家强大了,政府心系百姓,一切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这新旧对比,‘铁牛’东方红更上一层楼了,现在的揭地也更上一层楼。”好文推荐共读。【丁香编辑:德年黄土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03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5-02 18:25:04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回复1 楼        文友:闰土        2025-05-02 19:52:46
  谢谢社长倾情编辑,编按写的好,写的实再,向老师学习。
2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5-02 18:26: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回复2 楼        文友:闰土        2025-05-02 19:54:52
  再次谢谢,向社长学习,您很勤奋,很认真。
3 楼        文友:闰土        2025-05-02 19:56:59
  “ 五十、六十年代的人对用牛揭地最为熟悉。这“铁牛”东方红链轨拖拉机,那时很少有人见过,七十年代的人或许还有印象,而超过七十年代,就几乎见不到了。”写的细腻、感人,字字句句打动人心。
4 楼        文友:张若俞        2025-05-03 07:23:01
  链轨拖拉机,一个红色时代的光辉印记!
5 楼        文友:闰土        2025-05-03 08:50:47
  “拖拉机、滴滴滴,不吃油饼不揭地。”多么风趣幽默的语言,字字句句打动人心。
6 楼        文友:闰土        2025-05-03 22:00:19
  很高兴拙作获精,感谢江山精品组各位老师。
7 楼        文友:仇育富        2025-05-03 22:52:31
  文章合为时而著,拖拉机这个刚进入现代化的设备所承载的是刚刚站起来的中国农民的心爱之物,尽管随着历史发展的步伐加快,这种设备被更新的设备所替代,但留在一代人心目中的记忆却是永恒的。作者如实记录了一段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温这种带给农民希望的大型工具,同时讴歌了新中国那段改天换地的中国农民的奋斗精神,这样的文章有一种带入感,起码它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最可贵的怀念。
8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5-04 07:42:12
  又欣赏到闰土社长的好文章,为社长点赞!向您学习!
9 楼        文友:石尖        2025-05-04 17:42:14
  “东方红”拖拉机是一代人的回忆,蕴藏着那个伟大时代的美好记忆。问好闰土老师!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