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花香】“东方红”拖拉机(散文)
你见过链轨拖拉机吗?它的别名你知道叫什么?
昨天,宝鸡扶风县第16届槐花节在野河山举办,我受邀前去参加。在野河山的大型展览馆里,一台大型链轨履带型“东方红”拖拉机映入眼帘。几经苍桑,虽然机子最前面“东方红”三个字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但那机械如同重型坦克般卧在那里,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无闻的睡着,不由令人浮想联翩。
犁地,庄稼人也叫翻地、揭地。在机械化之前的农耕时代,首先要确保大型牲畜吃饱,才会揭好地。农人们会提前一天通知饲养员,说明第二天需要深翻某块田地,饲养员便会喂饱牲畜,放心地把牛交给犁地的人。
五十、六十年代的人对用牛揭地最为熟悉。这“铁牛”东方红链轨拖拉机,那时很少有人见过,七十年代的人或许还有印象,而超过七十年代,就几乎见不到了。
那个年代,人们生活贫困,缺衣少食,大田地全靠生产队的几头牛、几匹骡子和马耕种。一年四季,农人忙个不停。就拿秋季种麦来说,要是遇上雨天,没有二十天甚至一个月根本种不完。有时前头种的麦子都出苗了,后面有些地才刚开始下种,于是便有了“隔月种,同月收”的说法。
有一年,父亲回家对母亲说,公社要成立机站,听说分来了三台“铁牛”,外面人都叫链轨拖拉机,据说它一天能翻几十亩地,又快又深,以后慢慢就不用牛了。我满心好奇,铁牛?那这牛不用吃草,专吃铁吗?我紧紧盯着父亲,可父亲却突然不说了。从此,“铁牛”在我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没过多久,村口开来一个大铁疙瘩,人们都没见过,它的吼声震耳欲聋。早上放学后,我乘热闹挤进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里一探究竟。人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我一看,这不就是父亲说的“铁牛”吗?用官方的话说,就是“东方红”50型履带式链轨拖拉机。
我不解地问旁边的三爷:“三爷,这东西是什么?50是什么意思?它肚子饿了吃什么?铁牛,它吃铁吗?”三爷摸摸我的头,笑着说:“它不吃铁,吃油,吃的是柴油。”柴油肯定比铁贵,这一天得吃多少油啊?我心里默默念叨着。
不一会儿,一位约三十岁的驾驶员在队长带领下,朝门前的大片田地驶去。下午放学,我又跑去看了,只见那一大片地几乎被“铁牛”揭完了。翻起的土地又深又黑,仿佛像铺了一层黑色地毯,那地在夕阳照耀下散发着热气。热气中,一群麻雀正抢食着翻出的地下害虫,它们似乎听惯了机器的轰鸣,一点也不惊不慌,自在地觅食着。
前天就听母亲说,队长安排她给“铁牛”司机做饭,队上专门另起炉灶,一日三餐伺候。我知道母亲厨艺好,队上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哪怕只是小孩满月摆三五席,最多十席,都会请母亲掌勺。队长这是看上母亲的手艺,想让她把司机招待好,好让“铁牛”加把劲,多揭些地。
一天,父亲问母亲给司机做的啥饭。母亲说:“早上吃鸡蛋油饼,上午不是肉菜就是臊子面,天天跟待客一样。”母亲还告诉父亲,队长天天陪着揭地、吃饭,就盼着能多揭些地。母亲还悄悄对我说,明天上午放学后等一等,她给我留了四五个油饼。那时生活困难,粗茶淡饭是常态,那天我一口气吃了五个不大的油饼,撑得不行。母亲赶紧递来一碗水,让我别急,说没人来。我吃饱后,一抹嘴悄悄溜走了。
怪不得人们编了顺口溜:“拖拉机,咚咚响,油饼馍馍泡肉汤。又杀猪,又宰羊,天天饭菜不重样。大官吃,二官看,社员一个不准尝。”
那年也不知是母亲的饭菜合口味,还是司机干活卖力。原计划犁的一百亩地,最后一算,总共犁了一百二十亩,不过上报时只报了一百亩。多出的二十多亩地,就算白犁了,不过对我们队来说也是件大好事。
还有句俗话:“拖拉机,滴滴滴,不吃油饼不犁地。”这些话都是在调侃挖苦驾驶员,我听了,又好气又好笑。
那时候,全公社仅有三台这样的“铁牛”拖拉机。两年后,我上中学时,村子里又来了一台,和之前的一模一样,还是“东方红”50拖拉机,只是换了驾驶员。我们这群孩子就爱叫它“铁牛”。队长依旧热情接待,这次来了三个驾驶员,一人下地干活,两人休息。队长吸取了前年的经验,说司机大热天揭地辛苦,还专门派人买了大西瓜。
那年听说分配的揭地面积增大,驾驶员得二十四小时轮班。有一次,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看到地头停着拖拉机,驾驶员交接班吃饭去了。我们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等驾驶员回来,怎么也发动不着机器。没办法,三个驾驶员全来了,费了好大劲才发现不知我们中谁把油门关了,前前后后折腾了近一个小时。队长知道后,也不知道是谁家孩子闯的祸,便没再追究。
“铁牛”东方红50拖拉机,在我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没过几年,60、70、80马力的轮式耕地车相继诞生,公社的拖拉机站也名副其实,车辆增加到十多台,还负责为各大队培训驾驶员,全市、全一县掀起了一股农机热潮。不久后,联合收割机也出现了,人们终于告别用了几十年的镰刀,轻轻松松就能收割麦子。
一阵欢快的歌声传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和“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旋律,随着山间微风飘入耳边。歌声穿过芳香清新的槐花,掠过绿油油的山峰,悠扬回荡。一群群蜜蜂在槐花间飞舞,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也欢快地跳跃,为大山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正午时分,太阳高悬,洒下的光芒让人思绪万千,这一切打断了我的回忆。我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调整好焦距,拍下了这台“铁牛”50履带式链轨拖拉机。说实话,现在想找这样的老物件,还真不容易。
在回家的路上,我思绪翻飞。如今国家强大了,政府心系百姓,一切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这新旧对比,“铁牛”东方红更上一层楼了,现在的揭地也更上一层楼。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