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花香】空军英雄刘涌新、范万章和铁道兵英雄杨连弟 ——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故事
空军一等功臣刘涌新
F-86是当时美国最新型的“佩刀式”战斗机,各项技术指标居世界前列。美国很张狂,用报刊、电台大肆宣扬F-86是“世界超一流”的。然而,在反“绞杀战”中,志愿军22岁的新飞行员刘涌新就击落1架美国的“世界超一流”战机。
刘涌新,1929年生,辽宁省昌图县宝力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调入航校学习飞行。1950年10月,刘涌新航校毕业,调空4师7团担任飞行员,随后入朝作战。
为粉碎美军的“绞杀战”,志愿军空军第4师于1951年9月12日再次进驻安东(今丹东)进行作战。每日出动2至3次,全以团编队和师编队作战。作战规模越打越大,空战越打越激烈。
1951年9月25日下午,志愿军雷达发现美空军出动120多架飞机向安州金川里大桥一带进逼。苏联友军出动110多架飞机到安州地区进行拦截,空军第4师出动16架协同作战。这样,交战双方投入战机200多架。世界空战史上规模最大的喷气机大拼杀开始了。
刘涌新第1次参加大空战,他和他的编队飞到安州地区上空,与20多架F-86美机遭遇。这是志愿军空军第一次在大空战中与敌F-86交锋。刘涌新驾驶6号机,跟随一大队首先接敌。大队长李永泰带主力机群迅速突入敌机群中间,与敌纠缠在一起。此时,敌机编队很快被迫作出了调整:10多架敌F-86迅速集中起来,一起攻击大队长李永泰座机。混战中,大队长李永泰驾驶的飞机中弹30余发,负伤几十处。
为掩护大队长座机突围,刘涌新奋不顾身,拉起飞机便向敌机群猛冲,一下子把敌机编队搅乱。刘涌新的单机举动,立即吸引了6架F-86的围攻。形成单机作战,刘涌新并不惧怕,只见他沉着应战,昂起机头,对着两架美F-86飞机冲了过去。这两架敌机见势不妙,慌忙南逃。另外4架F-86敌机仍咬着刘涌新不放。刘涌新果断地把飞机扣回来,急速下降,直向为首的一架F-86飞机扑去。这架敌机为摆脱被动,也把飞机反扣下来,向下疾降。刘涌新仍死死地盯住了这架敌机。敌跃升,他也跃升,敌垂直下滑,他也垂直下降。这样,他从万米高空追到中低空,边追边瞄准,渐渐地这架F—86进了他的瞄准具。刘涌新一按炮钮,“轰”的一声,击中了敌机,敌机翻着跟头,直向大地坠去。被美军吹嘘为“世界超一流”的F—86“佩刀式”战斗机,就这样被志愿军不足20岁的飞行员击落了。
不幸的是,刘涌新的飞机也在空战中被敌击中。他跳伞后,又遭美机机枪扫射,中弹牺牲。战后,空军部队为刘涌新记一等功。
空军二级英雄范万章
范万章,1927年生,山东省栖霞市北十里铺村人。青年时期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他工作积极,作战勇敢。曾任胶东军区班长、副排长,3次立功。1949年6月,他被选送到第四航空学校学习,1950年9月毕业,被分配到空军3师7团任战斗机驾驶员。
他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空军飞行员。于1951年12月2日和1952年1月6日、11日,先后3次出战,击落美机6架,击伤2架。1952年1月6日那一次空战,与4架敌机遭遇,他勇敢地冲向敌机编队,一举击落敌F-80型飞机3架,首创以少胜多的空战战例,立特等功。
1952年8月8日,空战结束后,大队飞机编队返航。这时,4架敌机从云中窜出,偷偷地咬上编队。范万章发现敌机,来不及报告就单机冲入敌机群,一人迎战4架敌机,从万米高空打到千米低空,击落敌机1架,最后他被敌机击中,壮烈牺牲。范万章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还为他颁发了奖章。
铁道兵一级英雄杨连弟
杨连弟,1919年生,天津市北仓镇人。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铁道兵部队。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高桥时,杨连弟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获“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1950年9月,他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1950年11月,杨连弟随铁道兵入朝参战。这时,通往前线的沸流江大桥被敌机炸毁了。上级决定要在七天内修复,派杨连第带领一个组完成钢梁起重任务。白天敌机轮番轰炸,他们只能在晚上劳作。现场没有灯,只能借着微弱的星光,冒着寒风作业。两个昼夜过去了,任务完成还不到1/10。大家非常着急,杨连第心里更感到沉重。收工了,他一个人趴在桥头的掩蔽部里思忖着。他想,虽然敌机轰炸频繁,但两次空袭之间都有一段空隙。只要抓紧这些空隙时间抢修,就比摸黑干一夜的效率还高。他打定主意,请示连长后,决心在白天进行抢修。这样做当然危险,但在杨连第精心组织下,躲过敌机的空袭,工程进展很快,沸流江大桥终于提前三天修复通车了。
可是大桥修复通车没有几天,美机再次把它炸毁。上级决定修建一条低矮的爬行便桥,以保证运输畅通。这时已被提升为副班长的杨连弟,接受了挖土1700立方米的任务。僵硬的冻土和顽石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铁锹磨秃了,镐把震断了,换上再干。可是工程进展仍然很慢。一人一夜也挖不了一方土。杨连第想出了“掏空心”、“砸硬盖”、“深坑中间搭跳板”的办法。现场一试,工程进度很快,由原来每人0.8立方米提高到2.5立方米,提前三天完成了任务。此经验在铁道兵各部队得到推广。
1951年3月,杨连弟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杨连弟被提拔为副排长。不久,杨连弟所在部队转战到朝鲜著名的清川江大桥。这座大桥位于满浦、平壤铁路线上,大量的军需物资不分昼夜从这里运往前线。这时,清川江大桥被40年来未遇到过的特大洪水冲毁了,桥墩倒塌,铁轨沉落江中,运输中断了。杨连弟所在连奉命接受了抢修任务,团指挥所限令8天完成。杨连弟带领一个排搭设浮桥,创造出“钢轨架浮桥”的方法,用交叉钢梁立在江底搭浮桥。大家认为可行,于是一场架钢梁铁轨浮桥的战斗开始了。在施工中,杨连弟抢在最前头绑钢轨,绑完一节,就顺着平伸出去的钢梁爬到尽头,悬空骑着再竖第二节交叉钢轨架。人随着单根钢梁颤动,下面是滚滚激流,杨连弟不停地绑着,钢轨一根接一根伸向江心。突然一震,就在他接钢轨时,两手扑空,掉到江心去了。被战友们救出之后,他顾不上喘口气,换了衣服又投入紧张的施工。经过几个昼夜的苦战,工程竣工了,使几次中断的大桥顺利通车。
1951年8月,杨连弟出席了志愿军铁道兵首届庆功大会。1951年9月,杨连弟被选为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团代表回到北京,并出席了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此后,他又随志愿军代表团在华北各地巡回报告英雄事迹。回到朝鲜前线后,杨连弟升为副连长。
1952年5月15日,杨连弟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被一颗突然爆炸的定时炸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年仅33岁。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杨连弟“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追记特等功,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弟连”;朝鲜政府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并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1枚。为纪念杨连弟,铁道部命名陇海铁路8号桥为“杨连弟桥”,并建立纪念碑。天津市北辰区建有杨连弟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