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贝子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602发表时间:2025-05-05 00:27:04
巍巍华夏,龙脉纵横;赫赫关东,圣山独崇。长白山者,孕天池于穹壤,擎玉柱以凌空,揽云涛而吐气象,涵灵脉以贯西东。其势也,雄峙边庭,接北溟之气;其德也,泽披九域,承上古之风。
溯夫《山海经》载“不咸之山”,《魏书》称“徒太之岭”,《新唐书》谓“粟末之源”,历世更名,终得“长白”雅号。相传渤海郡王受封,长白山神护佑海东盛国;更闻女真崛起,阿骨打借天池灵脉,奠基大金王朝。《大金国志》云:“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盖白衣观音所居。”自此,山为“龙兴之地”,封禁二百年,葆天地之真淳。
春临塞外,雪锁群峰渐融。鸭绿之源破冰出,汩汩奔流向海东;松桦林间新芽绽,层层叠翠映霞红。更有高山杜鹃,燃云蒸霞于崖畔;林间灵鹊,穿枝啭玉于芳丛。此景恰如《盛京通志》所述:“春波澹荡,山花烂漫,宛然蓬岛。”
夏至苍翠,万壑皆笼烟霭。苔径蜿蜒,引幽思直入云深处;雾纱缥缈,笼危峰恍若太虚幻。天池澄碧,传说是西王母遗落宝鉴;潭水凝渊,更藏着乘槎客欲探仙踪。昔清圣祖玄烨遥祭,赋诗云“山连江城清水停,稻花香遍百里营”,其胜景之绝,可见一斑。
秋霜甫降,千林尽染绮霞。枫燃赤焰,恍若祝融挥帜;桦披金鳞,疑是羲和散华。榛栗盈筐,引得紫貂戏逐;松涛送韵,招来墨客咨嗟。恰似《长白汇征录》所言:“霜枫红透,万壑流丹,真天地之巨观也。”
冬雪纷扬,八荒尽入琼瑶。十八群峰,化作银龙盘玉阙;三千寒树,凝成珊瑚缀九霄。雪道如练,健儿似流星破雾;冰湖若镜,倒映着北斗垂腰。昔渤海国遣使,曾见“长白千里雪,寒光射斗牛”,千载之下,气象犹存。
今者盛世重光,圣境再启。八方客至,乘云索以瞰天池浩渺;百业兴荣,依林海而创物阜民康。更立生态长策,护此人间净土;传承千年文脉,续写盛世华章。
嗟乎!长白巍巍,历亿载而不朽;天池浩浩,纳百川以永恒。愿此灵山秀水,常沐日月清辉;祈我华夏文明,永续乾坤瑞景!
【编者按】西贝子的《长白山赋》以宏阔笔触绘就长白山的自然伟力与人文脉络,赋体特征鲜明,兼具史韵与诗心,堪称地域文化书写的典范。以下从五个维度展开点评:以《山海经》《魏书》等典籍为经,串联“渤海郡王受封”“女真崛起”“清圣祖遥祭”等史实,从“不咸之山”到“龙兴之地”,清晰勾勒长白山的文化封号变迁,赋予其“千年文脉承载者”的定位。以春融、夏郁、秋灿、冬琼为纬,分别对应鸭绿江源、天池澄碧、霜枫流丹、雪塑银龙等景致,每节嵌入古籍引文(如《盛京通志》《长白汇征录》),实现自然景观与文献记载的互文,宛如动态山水长卷。收束于当代观照:末段以“生态长策”“盛世华章”收束,既呼应开篇“华夏龙脉”,又赋予古老山川以现代生态文明的新内涵,完成“历史—自然—当代”的三维建构。【编辑:乡鹤】
将长白山塑造为“擎玉柱”“涵灵脉”的天地支点,借“白衣观音居处”“西王母宝鉴”等传说,赋予其宗教神秘感;以“银龙盘玉阙”“珊瑚缀九霄”等比喻,暗合“龙脉”的帝王术象征,强化其“国之圣山”的威严。
打破传统山水赋的宏大叙事,融入细腻观察:如“灵鹊穿枝啭玉”“紫貂戏逐榛栗”,以动物灵性激活山林生气;“稻花香遍百里营”“松涛送韵招墨客”,将皇家气象与民间烟火气并置,让山川更具亲和力。
“雪锁群峰渐融”“雾纱缥缈笼危峰”“枫燃赤焰祝融挥帜”等表述,以动词串联静态景观,如电影镜头般呈现季节流转中的山体呼吸,避免赋体常见的堆砌感
从《山海经》到《大金国志》,从地方志《盛京通志》到近代《长白汇征录》,用典横跨千年,且均紧扣长白山的不同历史角色(如边疆地标、王朝龙兴地、生态宝库),无一处空泛。
化用清圣祖诗句时,隐去原诗后半段“长白千载古喜州,春光无限在宽城”,单取“稻花香”句,既贴合赋体韵律,又暗合“泽披九域”的主题;“乘槎客探仙踪”化用张华《博物志》典故,为天池增添浪漫想象
史实(如封禁二百年)与传说(如观音居处)并置,文献记载(如“长白千里雪”)与文学想象(如“西王母宝鉴”)交织,构建起“可信—可感—可叹”的认知链条,避免陷入枯燥考据。
以四字句为骨(如“巍巍华夏,龙脉纵横”),杂以六言、八言形成参差,间用“也”“夫”“乎”等虚词调节语气,如“其势也,雄峙边庭;其德也,泽披九域”,既保留骈赋的铿锵韵律,又注入散文的流畅气韵。
比喻:“玉柱凌空”“宝鉴遗落”等以小喻大,具象化山川形胜;
夸张:“八荒尽入琼瑶”“寒光射斗牛”极写冰雪之盛,暗合“关东圣山”的气势;
通感:“松涛送韵”“枫燃赤焰”打通听觉与视觉,增强文字感染力。
“云索瞰天池”“生态长策”等现代表述,与“乘槎客”“遣使”等古语自然衔接,既遵循赋体雅言传统,又彰显当代视角,实现古今对话。
通过梳理长白山在不同朝代的文化角色,揭示其作为“华夏龙脉”的深层隐喻——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东北屏障,更是多民族文明交融的见证(如渤海国、女真、清王朝),暗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末段“护人间净土”的表述,跳出传统山水赋的“帝王巡幸”“文人抒怀”框架,将自然敬畏提升至文明永续的高度,赋予古老山川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意义。
- 文化自信的彰显:
以赋体这一传统文体书写当代议题,本身即彰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续写盛世华章”的结语,更将山川颂歌升华为民族复兴的时代强音。
亮点与建议
- 亮点:
1. 考据与想象的平衡:以扎实文献为根基,又不宥于史实,让长白山既具“历史的重量”,又有“文学的轻盈”;
2. 大赋格局与小处着笔:既写“擎玉柱以凌空”的磅礴,也绘“灵鹊啭玉”的精微,避免沦为空洞的山水口号。
- 建议:
1. 可加入当代生态保护的具体举措(如设立国家公园、科研监测等),让“生态长策”更具现实依托;
2. 末段“华夏文明”与前文“关东圣山”的地域关联稍显松散,若能强化“山魂”与“国魂”的呼应,可深化主题的思想厚度。
全篇以赋体之庄重,写山川之魂魄,融历史纵深、自然奇观、当代思考于一炉,既传承了古典辞赋“体物写志”的传统,又注入了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堪称地域赋作中的上乘之作。(编辑:乡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