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乡野之乐:掰毛笋子(散文)
小时候,每到谷雨时节,我就会和小伙伴们背着背篓一起去山里掰小竹笋。不过,在我们家乡,这种笋我们都叫作毛笋子,而采摘它的活儿,大家也都习惯叫“掰毛笋子”。
以前的毛笋子长得特别多,山脚下、河堤边,田角地头,到处都是。哪怕看到的只是极不显眼的一小片低矮竹林,可人只要钻进去了,很快就能抱一大把毛笋子出来。“啧啧,那个地上哟,像插枪似的。”那时人们都是这样来形容毛笋子的数量众多。
但凡掰过毛笋子的人都知道,这是个辛苦活。且不说要在茂密的竹林中弯腰驼背地穿行,就算你小心翼翼避让那些荆棘、藤蔓,可那些横斜逸出的竹枝丫,它们总是防不胜防,突然就“啪”的一下打在脸上,或者就钩住了耳朵,或者就扯住了头发,扯得生疼,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让你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干着急。
那时候,大人小孩真不讲究,干这活儿时,从没瞧见谁戴草帽、戴手套。当然,对于我们这些经常掰毛笋子的老手来说,也摸索出了一套技巧。在竹林里,尽量不要站着,而是蹲着前行,这样掰毛笋子的效率又快又安全。
如果遇到“插枪似的”毛笋子,我们干脆双膝跪地,或者一屁股坐在地上,全然不顾裤子弄脏、膝盖磨肿。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伤到眼睛,这可是大事,我们都懂。
在竹林里,我们常常只顾着掰毛笋子,眼睛只盯着前方,身子也只管往前钻,把背篓也放下了,毛笋子也是掰一把,放一把。不知不觉间,拐了弯,转了向,等回过头来,之前放的毛笋子竟找不到了,背篓也找不到了。心里顿时慌作一团,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竹林里来回乱窜……最后,往往又是一番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惊喜。
那时候,毛笋子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下饭菜,甚至还成了我们的一项创收副业呢!记得每逢当圩日,我们一家人总会在头天晚上围坐在灯下剥笋壳。剥完后,母亲会拿着一杆秤,一斤一斤地秤好,然后我和姐姐再用稻草一小把一小把的系紧。
如果当圩那天毛笋子全部卖完,母亲不仅会给我们买来镘头,还会买些饼干之类的零食。若没卖完,母亲通常只会买几个馒头回家。
那些没卖完的毛笋子,只能全部拿去晒笋干。这就意味着我们晚上又有活儿干了,要把毛笋子上的稻草解开,还要重新掐去老掉的那节,然后倒进锅里煮。第二天早上放笸箩里凉晒。
所以,每次在剥毛笋子的时候,我总会在心里暗暗祈盼母亲能把毛笋子全都卖完,一边幻想着,明天桌上有好多的馒头和饼干……
——童年时的毛笋子,现在回想起来,心头不禁泛起层层温柔的涟漪,那是一种纯粹的快乐,没有丝毫的苦味,满是甜蜜和欢乐。
前两天,二姐迎来了60大寿,亲友们齐聚一团。不知咋的,我和两个表妹一时兴起,都说想去掰毛笋子,体验一把童年的快乐。七十多岁的姨娘一听,也来了兴趣,还有两个外甥女,她们也都欣然响应,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我们的队伍。
于是,由姐夫带路,一共七人全副武装,戴着草帽,戴着手套,驱车八九公里,来到一个叫建华的地方,准备大干一场掰毛笋子。
想想,我都有四十多年没掰毛笋子了。当钻进那片竹林,看到一只只冒出土面的毛笋子,我内心激动又惊喜,一把脱下了手套,伸出的手竟停顿了一下,舍不得掰断……
竹林里,笑语声声。云云表妹久居南昌,平日里难得接触这样的大自然,钻在这竹林里,她自然也是无比开心。她的女儿点点更是第一次体验掰毛笋子,她一直在竹林里艰难前行,不时听到她嘟嚷着,“毛笋子在哪,我咋一只都没找到啊!”
外甥女晴晴小时候经常干这活,相对有经验,林子里不断传来她掰毛笋子的“卟卟”声,她欢快的喊着,“快过来,你们快过来,我这边有好多的毛笋子!”
就在大家掰得热火朝天时,不知谁说前面有一只长得特别粗壮的毛笋子,却掰不出来。姐夫一听,竟然拿着一把小锄头去挖。他这个举动把我们大家都逗笑了——杀鸡焉用牛刀,这太过分了。
更搞笑的是,果然,梅梅表妹上演了童年时掰毛笋子的那幕——她掰的毛笋子找不到了!刚才只顾着往前钻,一路掰,一路放,现在却完全记不清放哪儿了。
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我们一边笑着一边安慰她,“找不到就算了吧,这林子里乱糟糟的,别找了。”梅梅表妹心有不甘,说那么多,不要怪可惜了。姐夫见状,忙说,“我去找找。”他飞快的钻进了竹林,一会儿,就听到他兴奋地喊着,“找到了,找到了!”
最厉害的还是七十多岁的姨娘,她一头钻进竹林,不声不响掰了一大袋子的毛笋子。这可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不得不服,姜还是老的辣啊!
这次的乡野之乐,它不仅仅是对儿时记忆的重温,更让我意识到,其实,无论生活多么忙碌,那些美好的回忆和简单的快乐永远不会消逝。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去寻找那些曾经的美好,快乐与幸福就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