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茶话叙乡情(散文)
不知什么原因?我最近竟“迷”上喝茶。一直以来我谈不上喜欢喝茶,即使喝茶不过是来往亲戚时在桌上用于缓解无话的尴尬。我对茶更没有什么研究,曾一度认为茶色重的就是好茶。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地里活多顾不上喝茶,受他们影响我也很少喝茶。茶水在我印象里一直是苦涩的代表。究竟为什么突然迷上喝茶?究其原因,或许是随年龄增长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相对生活里的苦涩,茶的苦算不得什么。也或许与我家邻居卖茶有关系,可以免费随便尝茶。
在小乡镇上,没什么好茶卖,不过是一些普通的花茶、绿茶、红茶。百十块的末级金骏眉、正山小种、铁观音的老叶子……邻居针对的客户大多都是农人或过路司机,喝茶不过是为了解渴、防瞌睡,无需太名贵。即使有好茶也泡不出好来,所有茶都是洗“沸水澡”且一壶到底,一直泡到没色(shai)了,再续上一捏茶叶,茶汤重新起色。
从小到大,我们一家虽都不爱喝茶,但在碗橱的角落里,常年放着一包“猴王牌”茉莉花茶。这些都是给亲戚和到访来客准备的,茶水仿佛专属于待亲戚。父亲是好客的。当家里来亲戚或院里族亲到访,父亲定会喊我泡上一壶茶,并特地嘱咐多放些茶叶。仿佛茶汤颜色越重,越能表现出他的热情。
从我记事起,我家碗橱上就有一个红白相间的茶盘,茶盘中间画着一簇鲜艳的牡丹花。盘里放着一把白色瓷茶壶,不是大肚圆茶壶,也不是圆柱体的老式茶壶,它不土不洋,高高的,瘦瘦的,从壶底向上越来越小,茶壶把手也很修长,整体看上去像是一位身材婀娜的少妇。茶壶肚上画着一棵松树和两只仙鹤,一只腾飞而起之势,一只单脚独立仰望,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幅松鹤延年图。茶壶旁边放着几个茶碗,茶碗形状一样,颜色分白、黄,花型不一。这种茶碗在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极为普遍,用来喝茶或用来喝酒。尤其是在村里喜宴上,大家很少使用酒盅,大都使用茶碗当酒杯,一人一碗或一圈人轮流喝。
小时候的农村,人们集体喝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喜宴上的小碗茶,一种是白事上的大锅茶。
爷爷奶奶做了一辈子生意,到头来也没挣几个钱,大都是一些小本生意,做的最长的一门生意就是开了一家碗社。在奶奶的东屋里排满竹筐,每个竹筐里都摞满碗盘。有的竹筐是排放整齐的盘子,有在箩筐里是圈着排放的碗,有的箩筐里是同样是首尾相连圈着排放的茶碗,茶碗把手朝里摞起来,中间放有一把和我家一样的茶壶。
当方圆十几里内的村子有喜事时,便会有人找到奶奶家,告诉奶奶哪天待亲,需要多少碗筷。奶奶会提前把碗筷数出来,等人家来拉。盛碗和盘子的箩筐会被放在车子两头,中间安全区域是留给茶壶茶碗的。茶壶茶碗有把手,极易破损,到了后期,奶奶家的茶碗大多都是残缺的,茶碗光秃秃的,把手早已不知去向。
喜宴上的茶水,是一壶一壶地泡。院里帮忙的人会提前给每个茶壶里抓上一把茶叶,随后烧上一锅开水,哪桌坐上了人,其中辈分较小或年龄小的年轻人,会拿起茶壶去大锅上舀上一瓢开水倒进壶里,放回桌上开始等待茶水下色。片刻后,捏住茶纽掀开茶壶盖看一下茶水是否下色?待发现茶色浓后,便开始按辈分逐一倒茶。
一圈宾客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待看到有人给自己倒茶时,定会端起茶碗恭恭敬敬地迎茶。当长辈看到小辈给自己倒茶时,无需端碗只需用手靠一下茶碗,以示尊重。倒茶者会把茶壶嘴朝身体内侧给人倒茶。这里倒茶也有讲究,如果向外倒或茶壶嘴直冲着宾客倒,是要被人笑话的,有不尊重人之意。倒完茶后,也不可把茶壶嘴对着人,同样有不尊重人之意。在当时,虽是农村大席,但席间有很多规矩是不能乱的。
大家边喝茶边说着闲话,等上菜开席。孩子们也会学着大人倒一杯茶,看着大人端起茶,也跟着端起学着轻抿一口,虽自知苦涩,但也要表现出享受的样子。席间,长辈会对十岁岁左右的孩子说:“XX,以后得学着倒茶了哈,不然到老丈人家会丢人的,到时候娶不来媳妇儿,得打光棍的。”小孩会赶紧起身学着大人倒一圈茶。
浓郁的茶香和土灶上菜肴香气交织在一起,让忙碌了一天的农人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欢愉。小孩们则时不时地扭头望向大灶,期待着上菜小哥的身影……
白事上的大锅茶。
村里有丧事时,茶便不再像喜事那样一壶一壶地沏,而是由专人煮大锅茶。被派在支上的乡民一大早就把大锅里添满水,烧开后,把一整包茶叶全部倒进去,瞬间茶香四溢。有专人拿来铁桶和扁担,用铁瓢把茶水舀进铁桶里,挑去院子里,倒进一个大瓦缸里,宾客和帮忙的村民可随意取用。
丧事喝茶不再那么讲究,也很少有人用茶碗。口渴的人会在院子角落里,拿上一个粗糙的白瓷碗来的大缸前,用水瓢舀上一碗,边用嘴吹凉边饮用。只有贵亲来祭奠时,院里帮忙的族亲才会把大锅茶舀进茶壶里,给贵亲象征性地倒一杯茶,但这杯茶很少有人喝,只是礼貌性地推让几个回合。
中午灵前灵后的人吃饭时,同样会有专门伺候的人,端来一盆大锅菜,提上几兜馒头,用扁担挑来两桶大锅茶放在灵堂前。守灵人吃饱饭,便用吃饭的菜碗喝大锅茶。
由于煮的时间长了,茶水很香很浓,甚至压过了烧纸味。在我小时候,奶奶是丧事上的迎送,村里有丧事,主家必会专门来请她去主持。我喜欢跟着奶奶去丧事上,一可以喝大锅茶,二可以喝韭菜鸡蛋汤吃高桩馍,三可以跟着奶奶吃四个菜的席。
奶奶忙碌着,我就在院子里玩,看孝子哭丧、看宾客祭奠、看五颜六色的花圈花幡、看银色的纸马金色的纸牛。口渴了,我学着大人找一个碗,去大缸里舀上一碗大锅茶解渴。在家里我从不喝茶,却莫名其地喜欢喝这种大锅茶。茶汤红亮浓郁,没有以往的苦涩,入口柔柔的,沁人心脾,汤色恍有垂丝之感,品之解渴,软酥入骨,像母亲的手拂过额头,抚于腹,一呼一吸间满喉留香。
如今在我们村里,丧事上依旧延续着煮大锅茶的习俗。
午饭后,我沏上一壶滇红,坐下来浅尝慢饮。看着红亮的茶汤,品着浓郁的茶香,留下了这段文字。喝着茶说着话当称之为“茶话”,喜宴上的小碗茶,丧事上的大锅茶,算作“乡情”。随后我把标题《旧茶香》改为《茶话叙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