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那香海——文旅新概念(散文)
一
那香海,位于山东荣成北海岸线上,是一个文旅景区,国家4A级别。她是一个景点名称,也是一个文旅新概念。提及那香海,如下的内涵便如珍珠一般,熠熠生辉:阳光,沙滩,海岸,蓝海,白浪,海塘,森林,温泉,名流……
人类计数,“起于一,极于九”,那香海在极数上,作为风景,也可谓“九九归一”,那香海将现代文旅元素一网打尽。
三十几年前,我教学高中语文,遇到“旅游元素”这个概念,是说“阳光,沙滩,海岸”是旅游的三元素,当然这是专指海滨度假要求的基本条件。日光浴,沙浴,冲浪,速漂等活动也只有在元素齐备时才会发生。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元素在不断扩展。我所列举的文旅九元素业已成为那香海绵延20里海景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将海岸时光的附加值不断提高,成为崭新的亮点。
况且,这九大元素不是“微量”的,“限版”的,奢侈的程度令人惊叹!
二
那香海阳光独特。傍晚,不要急于离开,就选一处假日酒店住下,看夕阳余晖“涂蓝”(在蓝色上打一层暖色)的美景。辽阔无遮的海面,一望无际,岸上的蘑菇亭、大风车、起伏的山包、近海的黑松林,全都沉浸在夕阳的温柔光线里,打上如金微红的色彩,阳光如酒,也醉了这些风景,稍有微风,看着感觉是微醺的样子,还有点慵懒态,似乎白昼里表演有点累了,急于缓口气歇歇。
夕阳最近海,仿佛要在告别时来一次亲密接吻。橘红的光,逐渐低垂,幻变为紫红、深红、粉红,蔚蓝的海面,顿时跃起无数颗钻石的闪光,就像跟我们眨眼,似乎想告诉我们什么。说起蓝海和橘红勾兑,我的一个画家朋友很明白,告诉我,那是“品红”之色,接近淡紫,却又不是。这段时间,大约半小时,远近的层次里,还有些微的差异,我只能用“浮光跃金”来笼统形容,或者只用“魔幻”来描写。以此为背景留影,连摄影师看了都要追问到底是怎么拍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给莫言作品定性的“魔幻现实主义”,那就来这里感觉一下吧,是魔幻空灵的,但又在真实的境界里。
早晨,必须起个大早看日出。这里距离过去所称大陆最早迎接日出之地——天尽头,只有20多里地,连孟子都要在天尽头跳一曲迎日舞蹈,命名“朝舞之地”。太阳浴海而生,光是这个意象,足够我们放开想象吟诗作画。我曾遇到一个来自北京的候鸟老贾,他说春秋住在那香海,获得一本“太阳日记”。我觉得,他是不断变换观日角度而找到每天都新颖的感觉。
我有羞愧意。我在太阳最早升起之地,习以为常,从未生出关于“太阳诗章”。人言身在福中不知福,或许,处在风景之中常会忽略风景。转而一想,集中写一个“太阳系列”还真有可能,因为太阳的故事,集中在这里。爱,在习以为常中,会被消磨得没有了感觉。我有了一阵惶恐。
三
被喻为“黄金沙滩”长十里地,如果加上跨过一片村落,向东延展的部分,是20里。如果脚力不济,可只来回在10里纹石滩闲逛。细沙如金,有的沙滩段落突变如雪。最好赤脚行走,不想走了,就坐下给自己做一个“沙堡”,走进童话世界。如果再有兴趣,那就挑剔一点,沿滩行走,捡拾精美的纹石,苏轼就曾在此捡过很多枚,捡不完的,可以碰碰运气,集齐五彩石,给自己在阳台上来一次“女娲补天”,不过需要准备好配得上纹石的精致一点的花盆。
海岸,是给我们划出一条游戏的线段。好时节来了,可以提鞋赤脚来一次浪上行,也叫“走钢丝”,不过,这是海水做的钢丝,不必担心掉下来,即使跌倒,可能也是故意的。别错过与海鸥同行,只要衣兜里装几片面包,随手一撒,海鸥就扑来,追随我们的脚步,“嘎嘎”,不是海鸥的兴奋声,而是相当于人类的“我要,我要”。
走线,走在正确的路线上,因为海浪总是给我们的脚步以热情而澎湃的鼓励,响彻着进行曲。
蓝海,海蓝,不管怎么说,这两个词就像回环诗一样,缠住我们的眼光。这里没有“海市蜃楼”,但蓝色的锦缎一头有真实的海市蜃楼,滨海城市威海,就在蓝锦的一端,不朦胧,很真切,甚至冲动者可以一个跃起,好像能抓住那个远景,这是很多人和城市对话的方式。
海蓝,蓝如锦,随浪起伏,柔软的感觉,可以想象把自己放上去,任其颠簸。是一支“蓝军”,有千军万马之势,向海滩冲来。只取景一块蓝,就像一块蓝宝石,挪开取景的眼,觉得恍惚,是正常的。其实,海蓝无法切割,但可以用眼睛记住,带着珠光宝气回家。是真实版的《珈蓝记》,蓝海有时平如镜,静如处女,有时就像峰如聚,谷幽深,变化无形。“珈蓝”是梵语,我们产生佛意并不牵强。那香海的“那香”也是佛语,意思是智慧。蓝海很活泼,很快乐,可能这就是“那香”的智慧,从不把烦恼当回事,蓝是明亮色,澄澈却不能看透,一看便觉心底无尘。
四
白浪滔天……一片汪洋都不见,那是北戴河的浪。那香海的浪,太温柔,一点也不欺负从未见过海的游人,更适合陶醉。浪如花,轻弯腰,随便采撷一朵,采了还开,浪与人嬉,没有花开花落的兴奋和失落,只怕累着采撷人。浪花,比所有的花都柔软,却不飘零,而是选择粉身碎骨。浪花是花,不然那些海鸥为什么一次次俯冲下来啄一朵?多少诗意,面对浪花都涌出,不必刻意赋予生命意象。
哪怕再无诗意的人,也会获得让生活像浪花一样的感悟。给生活美感和力量的,不是鸡汤警句,而是互动获得的体验。
荷塘,水塘,都是小格局的水域,在那香海,海岸公路外,在那香海旅游居住区,那些低洼的滩涂,曾经是荒滩野水,如今,成了一个个别具情调的海塘,就像一只只眼睛,静静地看着往来的人。可以坐在塘边的风亭,吹风看塘;可以选一个石凳,或奇石,抛竿垂钓;可以绕塘看鱼儿水中表演;可以随手捡起小石子,打个水漂,找回童趣。如果还觉得不过瘾,花个小钱,租下一条舢板,这样,你乘的一叶扁舟就成了塘边人的风景,只要你不觉得四下的眼光射向自己,有点羞赧,那就淡定地乘舟兜风吧。
微风涟漪,是海塘独有的趣味,游人发现这里可以拍照“哈哈照片”,“哈哈”是从哈哈镜演变而来的意思,投影水中,人会变形,或拉长,如瘦削的巨人;或缩短,就像一个被压缩的武大郎;或扭曲,或夸张,惹得岸上人,不由得哈哈大笑。
数万亩的黑松林,更是一个隐身的好地方。树下的松毛,柔软如被,随便席地,或坐或卧,吃点方便食品,补足能量,用不着涂防晒霜,也用不着遮阳伞,松如盖,林风吹,即使恋人或夫妻说个悄悄话,只有松树听得见。
黑松林却不是徒有虚名,据测,其间的负氧离子的含量在中国极高,高到离谱,每平方厘米富含3-6万个负氧离子,不过,想卧下睡觉不易,负氧离子会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出现莫名的兴奋感。
温泉,对于很多景点,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温泉,在威海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品牌,汤泊温泉、天沐温泉、呼雷汤温泉……都是闻名遐迩,那香海之西就是温泉镇,不过,都没有黑松林温泉来得方便,如果盛夏洗了海澡,钻进黑松林温泉,在氤氲的热泉中一泡,那是怎样的熨帖。试试吧,百闻不如一试。温泉主打一个天然,至于多少微量元素,对人体有何益处,这都是不必担心的。内部还有沙浴区和石板浴区,一手撩着身边的温泉,一边聊着闲话,将身心无限放松,温泉泡得游人醉,直把那香作家园。
五
一个没有名流光顾的地方,本身就少了吸引力。那香海曾经吸引了两位绝对的大咖的莅临,说出名字,会惊呼的。
一位是苏轼。苏轼曾被派往登州府(知府治所在今天的蓬莱市)做知府,为官仅五日,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的十月,他在蓬莱启程,进京赴任礼部郎中。他选择了走那香海路线。
在那香海的纹石滩,逗留很长时间,童趣得到释放,捡拾了数枚纹石怀袖以归。有诗句为证:“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诗句以明廉洁之品,打开了他怀襟如海的气度。
不过,我一直在期待那香海景区管理经营者能够在纹石滩雕塑一尊苏公捡拾纹石的塑像,每次弯腰捡拾,好像苏公也在陪着我。他应该成为那香海的代言人,成为这处风景的灵魂人物。我觉得,历史人物,对风景知名度的贡献,要比物象上的整修意义更大。
我一直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足迹未出他笔下的“大观园”,他的创作地点在北京的西山黄叶村,哪知他也喜欢游览观光,他就曾来过那香海,根据史料,知道那香海给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应该说,他的创作灵感来源是比较复杂的,但据《荣成县志》记载,的确来过,语焉不详。
有名流涉足,那香海的历史就丰满起来。或许有些内容有待考证,只要有史实,即使演绎,也是对风景的最好补充和补白。况且,灵感这东西,并非是直接触发,往往是找不到直接的逻辑联系。
文旅元素的多元化,给人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那香海不愧旅游新宠的名号。我不知多少次穿行这条海岸,我喜欢在不超速的前提下开快车,但每次行驶那香海,都选择龟速,于是,那香海在我心中,似乎成了一段慢风景,可能是因为有着太多的风景内涵,需要全神贯注吧。
在中国文化里,有些地名,渐成概念,如“楚河汉界”、“天涯海角”,有时地理风景、人文风光,都被浓缩进这些概念里,那香海,也是一个文旅新概念。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不断涌现新概念的时代,时代为风景注入充足的内涵,哪怕是再熟悉不过的风景,隔日再看,也是一番觉得陌生的景象。
那香海,颠覆了一般景区的概念,也创造了文旅新概念——有的看,有的玩,让人目不暇给,流连忘返。
我还是想感慨一番。我经历过60年代日子的艰难,曾经的生活,根本就没有考虑什么概念,如果说有概念,那就是两个字——温饱。讲究旅游的品质,也是近年才有的事,我觉得,这也是国民的一个幸福指数,指数标准少不了元素,精致的生活,也少不了元素构成。
慕名新概念,走进那香海,逐一尝鲜体验,带走那香海的禅韵风情吧。
2025年5月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