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母亲治病(散文)
一晃母亲已经离开我十多个年头,她的为人,她的善良成了我一生的榜样。今天是母亲的忌日,我坐在桌前,提笔追忆母亲生前为人治病的一些事来。
一
每年农历四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
曾记得,那是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春天,我在读三年级。那天,正逢马庄集市,正好是礼拜天。因为粮食不够,为了尽量让我们吃饱,母亲约我一起去集市买粮食。到了集市,看见那红红的樱桃,我垂涎欲滴。母亲看透了我的心思说:“等买好粮食就给你买点儿解馋。”说完就拽着我,往卖粮食的市场走去。
那个动荡的年代,粮食都不够吃。卖粮食不是吃不完去出售,而是等钱急用,才从自家舍不得吃饱的口粮,拿到集市卖。一般都是10斤8斤的卖,最多的也不会超过20斤。
我娘俩来到这里,5斤8斤的买了30多斤,正想准备回去。这时一个小女孩儿看上去十二三岁,和我年龄相仿,衣着褴褛,来到母亲跟前说:“婶儿我那边有两只鸭子求您买了吧。”说着,就拽着母亲往她那边走。
母亲温和地说:“那鸭子为何不留着下蛋呢?”
小女孩儿眼睛里已经溢满泪水说:“我娘生病了,肚子疼了几天,啥也不吃,我好怕……我想把鸭子卖了,就有钱给我娘看病了。”
母亲又问:“你父亲呢?”
小女孩回话道:“去年得病死了。”
我心底善良的娘,怎能见此事不管?于是说:“你家住在哪里?我是医生带我去看看你妈。”
满心感激的小女孩回答:“就在离集市一里多路前面的小村子。”
小女孩儿把两只鸭放在篮子里,走在前面,母亲叫我在集市一个角落等她。当时我恨死了那个小女孩儿,害得我樱桃吃不成,还要在集头上看着买好的粮食等母亲回来。春天太阳晒得我汗流浃背,离我不远处,有棵大树,很想把袋子里的粮食拖到阴凉处,可我又怕把布袋子拖破。只能在太阳底下暴晒。大概过了有两个多小时,集市的人都慢慢开始散去,母亲才回来。
我依然想着那红红的樱桃,馋劲儿促使我忍不住开了口:“妈!你答应我的樱桃还没买呢?”
母亲从来舍不得训斥我,说:“没钱了,等下次来,妈一定给你买。”
我把嘴撅得能挂一个大油瓶。
母亲隔三差五出诊,我猜测是去小女孩的那个村庄,给小女孩的母亲治病。直到农历七月份,一个中年妇女,手里提着几斤新鲜枣儿,打听着来到我家说:“请问,这里就是江医生家吗?”
我刚放学回家打开锁,我们家经常是铁将军看门儿。我惊讶地看着她说:“是的!请问您是哪位?请进屋坐吧!”
那位中年妇女,于是跟着我进了屋子,说:“我是你妈的病人,你是她的女儿吧?”
我说:“是的,我妈在医务室还没回来呢!”
那位中年妇女又说:“家里那棵大枣树,打下的枣,送些过来给你们尝尝。你妈不在家,我就先回去了。”说着,把篮子里的枣,倒在我们家的那个大篮子里,手里不知啥东西塞到枣堆里,然后就走出我家大门。
走出去,不到几分钟,见母亲拉着那位中年妇女又回来了。
我问母亲:“她是谁呀?”
母亲说:“你还记得在马庄集市上,遇见的那个小女孩儿吗?她就是小女孩儿的妈妈,你叫她崔婶儿吧。”
我恍然大悟。
母亲进门放下药箱,热情的问崔婶病情如何。这一问不打紧,只见崔婶双眼溢满泪水说:“好多了,不是您,也许我就没了,留下这两个孩子,不知如何是好,这点枣,是我家小丽硬要我送来的。”
母亲又说:“她婶儿,你既然来了就给你针灸后再回去,别放在心上,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
母亲在忙着给崔婶看病,我眼睛早就盯上那篮子里的脆枣。趁母亲不注意,我使劲抓了一把,可就这一把,里面竟然有5块钱露了出来。我赶忙凑到母亲跟前说:“妈,这钱是崔婶儿送来脆枣里的。”
母亲在全神贯注给她针灸,就像没听见。
我把那五块放在桌子上。当初猪肉只有7毛3分1斤,5块钱可以买7斤肉呢!见母亲没理睬我,抓起枣儿就往嘴里塞,那脆枣是我记事以来,最好吃的水果。
母亲给她诊治好,就开始做饭。崔婶帮忙擀面条。一边做饭,一边聊天就像是亲姐妹。吃过午饭,母亲对崔婶说:“她婶儿,你能来我就不用再出诊,记着隔一天,来一次。这枣儿以后别送来,也好卖几个钱,一个女人带两个孩子不容易。”
我看到崔婶眼含泪水,嘴唇抖动,哽咽地说不出话来。
母亲笑着说:“啥都不用说,你拿我当自己姐姐就行了!”说话间,母亲把桌子上的5块钱偷偷塞进她的衣兜里。
自此之后,崔婶就成了我们家的常客,她实在过意不去,就给我们做几双鞋,有时也帮我家摊煎饼。母亲在那块土地,有很多干姐妹。落实政策后,母亲离开山东,崔婶也来到我家挥泪和母亲告别。
二
1983年,母亲退休后回到上海,那时的老小区没有电梯,母亲住底楼。在那里依然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那天刚吃过晚饭,有人敲响母亲的门,而且敲门声非常急促。母亲一个人住,又是底楼,母亲从门的猫眼里外看,原来是王阿儿,母亲认识。赶紧把门打开,她女儿说:“我妈突然呕吐不止,江阿姨帮我妈去看看!”
她女儿得知母亲是医生,慌乱中来找母亲,母亲拿起针灸的银针和艾绒就往楼上跑。由于走得急母亲险些跌倒。她女儿歉疚地扶着说:“阿姨,您慢点儿,让您辛苦了。”虽然王阿姨女儿让母亲慢点儿,她心里装着病人,爬楼梯依然很快。
到了王阿姨家,号脉之后,母亲得知她属于阳虚胃寒体质,下针必加艾灸。不一会儿就止住了呕吐。临走,她女儿硬要塞给母亲30元,母亲坚决地说:“邻里之间能相互帮忙那是应该的,别放在心里。”
自此,六楼王阿姨成了母亲的好朋友,她们一起去散步,买菜就像姐妹。
三楼的吴阿姨得了脑梗,康复期需要在医院针灸治疗,老太闹硬要闹着出院,她女儿没办法,只能扶着母亲出院。出院那天,正碰上邻居王阿姨。吴阿姨女儿就埋怨道:“王姨你看,我妈就是不愿意住院针灸,真没办法。”
王阿姨立马想到母亲,就热情介绍道:“103的江妹就是针灸医生,医术挺不错的呢,那次我呕吐几针下去就好了。”
吴阿姨女儿一听这话,马上将母亲送到家中,然后不停蹄来找母亲。
当时,母亲正在做饭,说:“不要着急,我做好饭就过去。”
吴阿姨女儿赶忙解释:“江医生,我妈是慢性病,请你看看。”
从那天起,吴阿姨开始出诊301室,隔一天一次。半月一疗程,从不间断,一直到吴阿姨康复为止。
三
父亲早逝,我们都在宜兴,每年只能去上海看望她一两次,可母亲从不感到寂寞。因为家里断不了找母亲针灸的病人。李家阿姨肩膀疼,张家大叔把腰闪了,王家阿婆不留神岔了气,都会来找母亲针灸。特别是闪了腰,或者岔了气儿,几针下去立马见效。肩膀疼、腿疼那是慢性病,必须针灸几个疗程。
曾记得,我去看往母亲。她让我去隔壁老太那里问她需要买点啥。隔壁老太太儿子、媳妇都在外地,80多岁腿脚不利索。那年母亲60岁,每次母亲出去买菜都帮她带回她需要的生活用品。
我不得不听从母亲指挥,来到这位阿婆家轻轻敲门。
房间里听到老阿婆的声音:“是小江吧?”
我回话:“不是,我是她女儿。”
这时阿婆步履蹒跚得走到门口,帮我开了门。
我没进去,就站在门问:“阿婆,我妈说您今天需要买点儿啥?”
混浊的眸子里流出了感动的泪水,颤巍巍的说:“你妈真是好人呐,不是她照顾着我,真不知如何是好,今天买就点青菜和面条吧,昨天的带鱼还有……”说着把钱塞进给我。
我说:“买回来算吧!”看望母亲,都是我代母亲做这些。
岁月一晃已经走过了几十年,那些往事依然记忆犹新。母亲的一行一动,教会了我如何去帮助别人,教会了我如何做个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