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岁月情长,师恩难忘(散文)
几天前,我写了一篇《我的小学时光:苦与乐的交织》的文章。在文中,提到了我的启蒙老师杨健康老师。回想起他曾经给予我的关爱和悉心教导,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恩之情。于是,趁着五一假期,我决定去拜访杨老师,当面向他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感谢他在那个艰苦岁月里对我们的教书育人之恩。
——题记
虽然我知道,杨健康老师就住在太溪村,但四十多年来从未与他见过面,也没有他的联系方式。后来多亏朋友帮忙打听,终于联系上了杨老师。当我在电话里向杨老师说出自己的名字时,听到他毫不迟疑地说,“我知道你是谁!”刹那间,激动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四十多载过去了,杨老师竟然还记得他只教了两年的学生。
太溪村离我居住地并不远,大约五六公里路程,我特地邀请闺蜜钟老师陪同前往,她开车载着我,一路上我俩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太溪村。
车刚停稳,还没来得及下车,就看到杨老师和师母两人早已坐在门前的凉亭中等候。我和钟老师急忙从车里走出来,耳边突然传来一阵“噼哩啪啦”的鞭炮声——这是农村人迎接客人最隆重的方式。我受宠若惊,一时竟反应不过来,愣了数秒,这才大步向前,紧紧握住杨老师的双手,一边和师母打着招呼。
当看到七十岁的杨老师竟是满头黑发,比想象中的样子年轻得多,我感到十分欣慰。不由得暗暗在心里想,幸好我的白发也不多,不然,真是有点尴。在杨老师和师母的热情招呼下,我和钟老师走进了屋内。我们刚在沙发上坐定,杨老师和师母两人就忙开了,一个提着水壶筛茶水,一个端着盘子递点心。学生来看望老师,受如此礼遇,可真是折煞我了。我忙站起来,有些手足无措地对杨老师说,不要这么客气,我是你的学生呢!
随后,师母就要去厨房弄饭,我和钟老师拉着她不让去,但是架不住他们两位老人的隆情盛意,只好依他们,吃了中饭再走。
于是,我和杨老师就在屋里聊起了读书时的那些事。那一刻,往昔的点点滴滴仿佛都在眼前重现……我记得,刚入学时,我连笔都不会握,更别说写字了。手一握笔就会微微发抖,那作业本上的字就像鬼画符,看不得。然而杨老师从没有说过我一句,他一次次握着我的手,一笔一划地教我写,从不厌烦。
我记得,有一次,因我早上起床太晚,姐姐已经上学去了,母亲也出门干活了,家里没人给我梳头发,我决定不去上学了。谁知杨老师在课桌上没看到我,便来到了我家。
他来的时候,我顶着一头蓬乱的头发,正坐在大门口的门槛上抹眼泪。他问我为什么没去上学。我说没梳头发。杨老师说,“你去拿梳子,我来帮你梳。”最后,杨老师帮我扎了两个羊角辫,我也就跟着他去上课了。
当我向杨老师说起这些时,他哈哈大笑,说都不记得了。在和杨老师的交谈中,我才得知,杨老师一共教了八年书。他是在1973年时开始教书,当时他才18岁,我还还以为他那时有20多岁呢!接着,我迫不及待地向杨老师问了一个我一直想不明白的事,就是我们在洪城村读书时,为什么上一天课又隔一天?杨老师说:“你们从来都是上一天隔一天呀!”原来如此。可记忆里,我一点都不记得在自己村里也是上一天隔一天的。杨老师解释说:“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教书,两边村子的学生都得上课,所以就一个村子教一天。”
稍顷,杨老师又说,“那时我一个人要教三个年级的学生呢!”我惊讶地问道:“啊,还有读三年级的学生?”“是啊,只有两个。”杨老师一口气说出了他们的名字。他的记忆力可真够好的。我又问杨老师,为什么后来不教书了,那时的民办教师都收编了呢!杨老师眼神瞬间暗淡下来,他连连说这事只怪自己。他说,主要是因为那时他一个人要教两个村子的学生,每天的往返都是水路。虽然他学会了划船,但碰上天寒地冻、风雨交加的日子,他很害怕小船掀翻,反正每天都提心吊胆的。
加上住在孤岛一样的洪城村,生活极为不便。即使有钱,什么也买不到。不仅要教学生文化,还要愁自己的一日三餐,柴木油盐酱醋茶,少得了哪项。自己不动手,连水都喝不上。杨老师说,他那时常常从家里带一瓶酸菜或辣椒末,要吃上一个星期呢!
听着杨老师讲起这些,想到他曾经的艰难处境,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酸楚。我顺口问道,“杨老师,你教了八年书,应该也会有点补贴吧?”杨老师说,“有,不多,每年补了800多元。”如果只凭这句话,我可能又会在心里为老师感到辛酸。可是,杨老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笑,那分明是一种知足、惜福的笑容。他反复对我说道:“是我自己不愿再去教书的。如果政府不补一分钱,我啥也没有。你说是不是。”
我望着杨老师,频频颔首微笑。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70岁的他为什么满头黑发。是的,他一点都看不出来有七十了,他的心态平和而宁静,岁月的风霜并未曾在他心中留下太多痕迹。我被杨老师这种乐观豁达的胸怀深深感染。与杨老师的一番促膝长谈,我仿若又置身于一堂课堂之中,收获满满!
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吃完饭,我们要走了,师母塞给我和钟老师又是笋干,又是鸡蛋和青团,容不得推辞。车子启动,我与两位老人挥手依依惜别。我们的身后,又传来了“噼哩啪啦”的鞭炮声……
坐在车里,我思绪万千。虽然杨老师只教了我两年书,可是,我一直记得他。他也没有忘记我。尽管我如此卑微平凡,没能成为让他引以为傲的学生,可是,他却用最隆重的仪式迎我送我。
这是一份厚重的情,这是一份珍贵的缘。它将让我在未来岁月的长河中,始终心怀感恩。在此,愿杨老师如同其名,身康体健,生活幸福,万事皆顺,岁岁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