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又到麦熟杏黄时(散文)
①农忙假:一场沉浸式的成长课
四十多年前的五月,山区乡镇中小学总会在麦熟杏黄时放一周农忙假。相较于如今形式化的研学活动,这场与土地亲密接触的"实践课",才真正让孩子们触摸到生活的肌理——没有观光车与研学手册,只有镰刀割麦的声响、挑担磨出的血泡,以及晒黑的脸庞上闪烁的汗珠。
初为人师的1982年麦收季,留校的"知青教师"成为特殊的陪伴者:英语尹主任扎根农村,把农活练成了"看家本领";语文陈老师留守校园,用一顿热饭搭起了通往城市的桥梁。那个夜晚,为了返乡,我爬上食品所给武汉运送牲猪的货车顶棚,在绳网与油布间颠簸——省道旁金黄的麦浪曾让人心旷神怡,却也抵不过暮色中蚊虫的侵袭、牲猪的异味,以及错车时树枝扫过脸颊的刺痛。当武汉的灯火刺破黑暗,让二十岁首次进入省城的年青的我,在电车与公汽的洪流中,像翻开一本鲜活的"城市教科书"。
②泥土里的生存哲学
江城里陈老师家的纱窗挡下了蚊虫,却挡不住乡村与城市的温差。那个铺着干净床单的房间,与次日清晨望见的黄鹤楼、长江大桥,共同构成了一场奇幻的"跨界之旅"。然而当班车驶入沔阳,熟悉的麦田再次铺展时,所有关于城市的新奇感,都在父亲"脚沾了泥,心里才踏实"的叮嘱中沉淀下来。
四天农忙里,镰刀割破的手掌、挑担压红的肩膀,让我这个读高中后远离农活的书生,重新读懂土地的分量。返校时我带到讲桌上那袋新麦,与学生们晒黑的面庞、磨茧的手掌,共同写成了最生动的"劳动答卷"。那些带着阳光与小麦香味的作文里,没有矫饰的辞藻,只有"弯腰割麦时看见蚂蚁搬家"的细节,以及"汗滴入泥土瞬间"的顿悟——原来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而是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劳作中,懂得每一粒粮食的重量,学会对土地与劳动的双重敬畏。
③麦浪里的教育启示
想想如今的研学旅行常沦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形式主义,而四十年前的农忙假,却在麦浪里藏着最朴素的教育哲学:播种与收获之间,隔着一整个季节的汗水;成长与认知之间,需要一次与土地的深刻对话。当学生们在割麦中学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挑担时懂得"脚踏实地"的分量,这样的"沉浸式课堂",早已超越了知识的传授,成为滋养生命的精神沃土。
正如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所言:"人就像庄稼,脚沾了泥,心里才踏实。"教育的本质,或许正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扎根真实的生活,在汗水中学会担当,在劳作中懂得感恩——这或许就是麦熟杏黄时节,土地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