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过往】再谈放得下(随笔)
这个假期,分别参加了高中时期和大学时期的两个同学聚会,因为年龄相近,意气相投。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往后余生要活得通透,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快乐的自己。当人生发生一些重大变故时,我们在安慰劝导安抚他们时,“要看得开,放得下”。似乎,放得下是解决一切烦恼的灵丹妙药。放下曾经的伤痛、放下未竟的事业、放下虚空的幻想,如此等等。似乎只要放下,就能释怀一切,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或许,我们不应总是强迫自己放得下,也不应总是劝慰他人放得下。
放得下,单从字面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过往的切割,是一种对曾经的释怀,是一种对执念的舍弃,是一种处世的豁达与超脱。但在现实情境与语境下,这话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生命中生活中很多东西并非轻轻松松就能够放下的。那些刻骨铭心的情感,那些悲天恸地的伤痛,那些欺宗灭祖的世仇等等,如果强迫自己放下,就如同在伤口尚未愈合时硬生生地扯掉结痂,只会让伤痛更深。所以,说到放得下,首先,要明白该放下什么;其次,要懂得如何放下。
佛教将“贪嗔痴”称之为“三毒”。其中“贪”就是指各种不切合实际的欲望。所以,放下,首先要放下非份的欲望,保持良好的心态。人有欲望不是坏事,欲望往往是催人发奋的动力。但,必须掌握好一个“度”,不能得陇望蜀,欲壑难填,否则,就不是正常的欲望,而应称之为贪婪。
执念或者欲望,不像手提重物,感觉累了可以随时随地将它放下,但执念或者欲望往往很难彻底放下。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黄赌毒的魅惑,欲海难填,大家都知道其危害性,但仍然心存侥幸,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或者,面对一些日常琐碎,仍然纠结不已,唠唠叨叨,于事无补,徒增烦恼。人生一世,正如佛教“三法印”所言,即:诸行无常,一切都是在不断地变化;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有自性,但并不固守;寂静涅槃,涅槃是从无常、无我的观察中,深悟法性寂灭而获得的解脱。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世上没有常驻或者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在某一时期内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互存关系,不断代谢,最后归于灭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再为一些小事苦恼不已。
我们总是用“拿得起,放得下”来夸奖一个人的豁达与通透,我们也十分欣赏这类人的决断力与魄力。对于一些过分执著的人,我们也会劝说他们别太较真,要学会放得下。不错,在十年前的一篇《漫谈放得下》的随笔中,我也曾经这样看似睿智地劝说过别人。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生活的磨砺,十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我才明白,自己曾经看似理由充足的劝说是多么的肤浅和苍白。
不得不说,放下是一种人生态度与选择,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洞悉了生活本质之后的大彻大悟,是一种大智慧。同时,放下还是一种养生之道。放下之后,你心境开朗,浑身轻松,感受到天空变得更加蔚蓝,阳光变得更加明媚,月亮变得更加皎洁,鲜花和芳草变得更加芬芳,一切都变得那么柔和。总之,放下之后,你会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是,那种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的,必定是在自己能够轻松地拿起之后 ,才可以有放得下的闲适。当你所有的努力全部化为负担,而且就立在头顶,一旦放下,就意味着毁灭甚至完结。人生不是游戏,这种结束不是暂停,更没有重启。那么,谁还能轻轻松松地放下?我们常常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不假思索或者道听途说地说一些无关痛痒的深刻道理。殊不知,在当事人眼中,我等倒是有点矫情了。这个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学会闭嘴了!
《山海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被大海吞噬。再也没有返回,变成了精卫鸟。变成鸟的精卫不断地从西山衔来一条条小树枝、一颗颗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无论大海怎么嘲笑她,她还是无休止地往来飞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因为,大海吞噬了她年轻的生命,她不愿看到将来还有更多年轻又无辜的生命又被大海无情夺取。希腊《西西弗神话》也有一个类似的寓言:西绪弗斯因为在天庭犯了法,被宙斯惩罚,降到人世间受苦。宙斯让西绪弗永无停息地将巨石推上山顶,到达山顶后石头又会因自己的重量而落回原处。于是,西绪弗又要把那块石头往山上推。这样,西绪弗所面临的是,在永无止境的失败命运中,受苦受难。他们认为没有什么比徒劳而无望的劳作更可怖。可是,西绪弗不肯认命。每次,当他推石上山时,其他天神都打击他,告诉他不可能成功。西绪弗不肯在成功和失败的圈套中被困住,一心想着,把石头推上山顶是我的责任,只要我把石头推上山顶,我的责任就尽到了。至于石头是否会滚下来,那不是我的事。宙斯对他无可奈何,最后只好放他回了天庭。
中西方神话和寓言故事如此相似。站在功利的角度看,他们做的都是无用功,是两件毫无希望毫无意义的事,并且永无止境。把命运的折磨当做命运的考验,把今天的苦楚寄望于明天的甘甜,把人生的成败放在一边,只求无愧于心,这样的人,即使是神和上帝对他也无能为力。
精卫和西西弗斯别无选择吗?不,他们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放弃,终结这一切所谓“徒劳”和“痛苦”。可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他们还有“希望”!仔细一想,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抓起”与“放下”两种抉择中度过的。人生是否成功闪亮,是否快乐幸福,往往是由抉择的决心和智慧所决定的。
有的路,是用脚去走;有的路,是用心去量。绊住脚的,往往不是荆棘和石头,而是那颗执著的心。所以,看起来是路铺展在我们眼前,实际上是心扑腾在路上。时间,是沉淀剂,让一切都趋于平静;时间,是清醒剂,让一些东西更清晰;时间,是透视镜,让一些感情更明白。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很多时候,我们忧心太多也没有用,不要杞人忧天,放松自己的心,该来的都会来,该发生的也会发生,只有顺其自然去接受,人生竭尽全力就够了。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到了一定年龄,一定要顺应自然,不执著,不急不燥,不盲从不跟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食起居规律,也不必刻意养生,控制好情绪,保持好心态,活在当下就好。白天,就轻闲地晒晒太阳读读书,书里有你不知道的;夜晚,就好好地刷刷视频睡好觉,梦里有你想要的。
乾坤自有法度,天命皆有定数,人生皆过客,何必千千结,随心随缘就好。无论做加法还是做减法,无论是在拥有和舍弃的一次次选择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好的。那种强迫我们拿起或者强迫我们放下的跟风,何尝不是一种执著?断舍离的生活智慧也好,禅定的生活法则也好,其他生活方式也好,都是为了让我们活得舒心自在。放得下,自有放得下的洒脱;放不下自有放不下的缘由。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何必在乎放得下或者放不下呢?
眼前的苟且也好,诗与远方也罢,一切,顺其自然,随心随性随缘,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