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和江山文学网的不解情缘(散文)
因为俗务所累,经常以文学爱好者自居的我,却感觉已经很久没有去接触纯文学网站了。若要说时间段的话,怕不有好几个年头吧。或许还是有些文学的憧憬,也是机缘凑巧,最近又被组织换了更为单纯的工作岗位,让我又有了重拾文字的空间和精力。于是,关于和网络文学种种碰撞的记忆,一下子鲜活灵动起来。也是八卦,让我在翻拾文字的陈年旧账里,一下子找到了和江山文学网的各种交集来。
最早在文学网站触网,大约是在2005年前后,那也是基于纸媒发表的难上加难。说实在的,那个时候,纸媒是一种相当稀缺的资源。别说市级以上,就连县级层面的报刊杂志,对许多文学爱好者来说,也是一种“高山仰止”般的存在。作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我,我还算是会舞文弄墨的,但纸质发表的门迟迟未能叩开。比较接近的有两次,一次是在1992年中师二年级就读期间,学校内刊征稿,我冒昧投了一篇被录用,正在喜滋滋等待处女作面世之际,最后却被告知“感谢支持,恭喜录用,但因为经费原因纸质刊物暂不印刷”,也就空欢喜一场罢了;还有一次是在1998年参加县里组织的“素质教育大家谈”征文,获得了三等奖,但能在县内教育内刊发表的只有一等奖和部分二等奖,我只在获奖结果公布的时候才露了一下姓名。
这种遗憾,在2005年前后各类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时候,才给了如我这般档次的文学爱好者网上发表的机会,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弥补。那个时候,上网也不是很方便,学校也就几台电脑可以联网。我也是见缝插针,才能够在工作之余去找寻平台不是太高的网站,把自己的练笔文字发上去,然后静静等待发表还是退稿。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是网络文学的发展蓬勃期,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临安新闻网天目文苑原创基地、建德新闻网文学社区、红袖添香、中国杂文网、不死鸟原创文学网、子归原创文学网、灵动水滴文学网等。当然,门槛虽然不是很高,但也不是全无门槛。就我的直观感知而言,录用率大概在四分之三左右。也就是在那个阶段,我的一些旧作和新作在网站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示。尽管没有稿费的刺激,但近百篇的发表量,也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不小的满足。
和江山文学网的首次接触,就是在这样一种允许网络文学网站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背景下不经意间实现的。之所以会触到江山文学网,也是我在各个文学网站中来回穿梭时无意间发生的。具体的细节已然模糊,好像是在我某篇文字的一个评论里,在真诚点评之后给了我一个链接,大意是欢迎我在有空的时候也去看看,作些交流。一经点将进去,便出现了江山文学网的页面。稍作浏览,就被其吸引。于是,便在其网站注册,并投了第一篇文字《双面少年的启示》。文字很快发表,时间是2009年5月23日13点16分06秒。此后,便和江山文学网有了长达近16年的文字之缘。虽然时间上断断续续,但感觉一直和其相依相伴。截止本文成稿时,计有短篇数量336篇,其中社团推荐159篇,精品推荐92篇。稍显遗憾的是,尚无绝品推荐。自我感觉,我还算得上是江山文学网的忠实粉丝之一了。纵观江山文学网十几年的发展,仅从我个人的感知看,觉得其有几个特征特别鲜明,这也是吸引我一直流连的原因之一。
一是支撑很厚实。团队管理很有章法。和一般的文学网站“少数人志同道合聚集而来”的管理模式不一样,江山文学网在一起步就在规范化上展示出不同一般的眼光,显现出别具一格的品位。在管理架构的搭建上,用的是科层制,以社长为总的引领,下设副社长若干,并有类似于社务委员的设置,负责整个文学网站行政事务的决策。同时,在社务委员会的领导之下,设有几个具体的部室,每个部室的自身职责也相对清晰,“做什么怎么做”让我们这些网站的外人也看得比较清楚。这种架构,有效地借鉴了机关行政部门的管理经验,保证了网站管理力量的较高稳定性,是网站得以持久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一些我比较喜欢的文学网站,就因为网站的领衔者是凭兴趣爱好在做事,所以经常易主,于是逛着逛着就“风格迥异”了,甚至“不知所踪”,发在上面的文字也不知该去哪里检索,让人感到很是惋惜。加盟社团很有激情。许是时间有些久远,社团加盟这种模式到底是江山文学网一开始就有的设计,还是在发展过程中催生出来的新现象,我记忆中有些模糊。隐隐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一开始在网站投稿的时候,貌似并没有“选择社团”这个环节。当然,纠结于这些细枝末节也是着了某种“相”,其实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现状是目前打开江山文学网,但见柳暗花明等各个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积聚在一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每个社团都是一个独立的小个体,各有其风格,各有其活动,网站给了它充裕的发展空间。社团与社团之间,也会在不自觉中彼此有些竞争,看起来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感觉挺好的。
二是激励有层次。前面说过,文学网站的蓬勃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纸媒发表太难,而文学爱好者又人数众多。于是,文学网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众文学爱好者圆“发表梦”“作家梦”的所在,是他们心中的梦想家园。既然要圆梦,说明文学爱好者自身还是在乎评价和激励的,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内驱动力。而能给到的施事方的角色,往往由文学网站来承担。我逛过不少文学网站,也算是资深的网络文学爱好者,对各个网站的激励举措有比较直观的感知。绝大多数的文学网站会通过发表后给作者赋以若干积分的方式来予以激励,精细一点的还会给文章分分等级,级别不一样积分自然也不一样。这样,作者对于自己在网站里的位置基本会有个判断。少数毛糙一点的文学网站,则发表之后简单作些数量统计,搞个发文排序,有些干脆连这个也懒得搞。对于毛糙的文学网站,我逛了几圈后也就兴趣索然了。在这一点上,江山文学网能够一直吸引我去浏览闲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它的激励举措多元且富有层次:一是各种分,文章发表后除了传统的积分外,还有公益币,更加神奇的是,这种币还可以兑换为真金白银,印象中好像是2个币兑换1元人民币,虽然绝少有人会去兑,至少我是这样,但感觉这就是对文学创作价值的一种认可,是一种无形的尊重;二是各种名号,根据发文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由此得到的积分,依次分成白丁、秀才、进士、贡元等等层级,像极了以前台资企业里员工组长课长之类的成长路径,和公务员科员主任科员调研员巡视员的这种职级晋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三是各种奖励性征文,既有以网站名义搞的大型征文,也有各社团发挥主管能动性自己搞的小型征文,只要你有作品,有的是参与的机会;四是打通和纸媒的关联,理论上真正出色的作品是有机会通过网站的推荐在纸媒发表的;五是作品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以成为网站的签约作品。各种激励纷至沓来,想不爱都难。
三是发文讲包容。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都信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信条,因此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敝帚自珍”。对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总会在下意识里认为它有传播的价值,内心深处是希望得到认可的。而且,说实在的,有点不太听得进不同的修改意见,更别提批评性的意见了。这个和公文不一样,公文讲究严谨,讲究和公文使用者的匹配度。我就经历过这样的尴尬,刚刚从教师招考到行政机关的时候,接手了一个为领导准备讲话稿的活。当时我按照先前当老师兼文学爱好者“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惯性,修辞多样,辞藻华丽,引用频频,洋洋洒洒地搞了一大堆。结果在层层送审的过程中,被批得体无完肤,被改得面目全非。一开始在私下里还颇不服气,但后来碰壁多了,也就悟出了公文行业“谁大听谁的”的真谛,也就不再纠结其间了。有介于此,在文学网站上我也就有了对于发文的比较。其中有几个是比较自以为是的,打着“高端大气”“纯粹文学”的大旗,有点居高临下的样子。问题是最终展示在网站上的作品,说实在的也就不过尔尔。有时再略作探究,更有若隐若现的圈子浮现出来,究其实,是彼此之间的互相唱和。这样一来,既然“相看两生厌”,那就“再也不见”。当然,在江山文学网的身上,我从和它的交往中感受到了其对于发文难得的包容。我的爬格子码文字,一直是兴趣爱好使然,也没经过啥子系统培训,属于野蛮生长的那种。尽管也有作协会员的名头,但那更多的是勤能补拙。所以,写的东西相当杂,不仅内容杂,而且体裁杂,导致了风格也杂,典型的“样样会写,样样不精”。有些杂糅的四不像文字,比如,以文学笔法写社会科学论文,以论文笔法写杂文,这在很多网站是会给踢回来的,刻薄的还会嘲讽几句,但在江山文学网里,却经常会给我的部分跨界文字以一席之地,像是在包容我的“兴之所至”,让人感动。
四是编辑显热心。文学网站的编辑,绝大多数是兼职的,都是因为有共同的追求而来自发参与的,算是一种奉献式样的付出。较早的时候,我也在灵动水滴文学网当过几个月的兼职编辑,对此深有体会。因此,对于文学网站的编辑,其实是不应该有苛求的。但在江山文学网,我却发现了很不一样的一支编辑团队,其办事风格让人印象十分深刻。首先是文章发表后的那段按语撰写,不仅有量,而且有质,显见作为编辑老师,对于文章的审读是认真而不是敷衍的。作为文章作者,不讲其他,光看这段长长的按语,被网站所尊重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我逛过这么多文学网站,对按语如此精心经营的貌似绝无仅有。其次是编辑老师和作者的飞笺联系,主动而真诚。记得在2023年的时候,我在沉寂了几年之后又在江山文学网发了几篇文章,当时的编辑老师在文章通过之后,以飞笺的方式鼓励肯定我新发的文章,并很坦诚地告诉我说“已经申请了加精也复议了几次但最终没有加成”,而且还向我介绍了目前网站加精的新趋势新动向,对我的创作方向提出中肯的建议。这种互动,给我的感觉是“没有加精胜于加精”,如此甚好。
当然,我对江山文学网有时也会有些小抱怨,属于那种又爱又怨的复杂心态,这里也有些好笑的小插曲。话说2017年5月,我从党委部门转岗到政府序列。单从人数看,是从小单位到了大系统。由于扮演的依然是管理者角色,所以在自己组织的条线会议上,往往有主席台可以坐,临末了还总是要程序性地压轴讲话。所以,有些不切实际的意气奋发。转岗后过了两年,有次突然想起俗事缠身,好久没去文学网站放飞心情了,便决定上网逛逛。上网之后才猛然发现,文学网站的江湖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耳熟能详的文学网站,点将进去,不是停留在陈旧的过去页面上再无更新,就是“系统维护更新中”,更干脆的是连影子也寻觅不见。依然坚挺的为数不多,江山文学网便是其中一家。我兴致勃勃地浏览了一通之后,便从自己近两年来的多次寄语讲话中,挑选了两篇接近文学特质的文字,略作修改之后便进行了投稿。因为这两篇文字,从听众事后的反馈来看,是相当不错的,所以我也想当然地认为在网站发表绝无问题。但我想错了一件事,那就是线上线下是两码事,被你管和你投稿是两码事,文学的江湖里往往不吃行政这一套。所以,在投稿后过了两天再点进江山文学往时,两封鲜艳的退稿信啪地飞将过来,让我一时有些发蒙。一封退稿信含蓄一些,只是语焉不详地表示“不符合网站投稿要求,所以退稿”;而另一封则非常直白,直言“缺乏细节支撑,充满说教,没有散文味道,因此退稿”。好久没领略过这种文学上的拒绝,一种怒气忽地升腾上来,我立马也阴阳怪气地在退稿信后作了回复。这次,编辑老师没有鸟我,不予理睬。这样也好的,回个空气,打个棉花。不然,话来话往的,就搞成论战了。那时,也是出于被激怒的本能,和江山文学网“说拜拜”的念头相当强烈。事后想想也是可笑,既然做到了大系统的管理者,这种胸怀都没有,情何以堪!况且,运行十分健硕的文学网站,岂会因为你的哀怨而有所影响。直白说,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这样想了,心态也就逐渐平复。于是,在暴力式的退稿之后的又几年,我还是又回到了江山文学网。无他,有这样一个给你退退稿泼点冷水的挚友网站,其实也挺好的。
絮叨一通完毕,突然觉得和江山文学网的林林总总,有十多年的交情,参加征文正是合适无比,遂不再谦虚。
(2025年5月)